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3746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8 新经济政策和华盛顿会议100周年备战高三复习之历史周年大事件世界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各国应全面进行协商,以便“联合地或单独地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应付局势。

还规定:

“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

”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

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

1922年2月6日会议结束时,四国还签订了一个补充条约,规定有关“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概念对日本只适用于库页岛南部、日本从中国夺取的台湾澎湖列岛以及由日本委任统治的各岛。

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终于宣告闭幕。

这天,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

主要内容是:

①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五国按比例为5∶5∶3.∶1.75∶1.75。

②禁止建造标准排水量超过3.5万吨的主力舰,并不得装置口径超过16英寸的火炮。

③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

单舰标准排水量原则上不超过2.7万吨,并不得装置8英寸以上口径火炮。

④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岛屿要塞一律维持现状,不得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但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除外。

条约的有效期到1936年为止。

这是美国的又一胜利。

日本原来要求的比例是10:

10:

7,在美国的压力下只得屈从。

英国被迫承认美国与英国海军实力的平等地位。

美、英达到了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目的。

作为对日本的让步,规定了美、英、日要维持太平洋西部区域海军基地现状。

即英、美不得在这个区域建设新的海军基地。

《五国条约》的签订是列强在海上实力对比问题上暂时妥协的结果,它使美国在海军军备上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地位,从而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终结。

但条约只对两类舰种作了限制,因此并未从根本上缓和列强对海上霸权的争夺。

九国公约

中国问题是会议中心议题。

中国参加会议的3个全权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和前司法总长王宠惠。

1921年11月26日,施肇基提出《十项原则》,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之独立”,却又赞同美国要求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12月14日,王宠惠提出废除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议案。

中国还在会议上提出山东问题。

经中日谈判,1922年2月4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

评价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1919年巴黎和会的继续,因为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华盛顿会议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影响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

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东方实力对比的新格局。

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它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而且使中国回归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日法意五国在主力舰问题上达成协议,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

这是直至1972年美苏两国达成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前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裁军会议。

 

一、单选题

1.学者对于苏联新经济政策废止原因的认识,经济政策的废除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已经无法适应苏联需要赶超的民众心理和国家战略,新经济政策的过早夭折,很大程度是因为斯大林上台后个人专断,形成的极端集中制,新经济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这些矛盾最终为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转变提供了动力,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并非斯大林,列宁本人只是把新经济政策当成权宜之计,斯大林不过是执行列宁的遗训罢了,上表可知,有关苏联新经济政策废止原因的不同认识

A.说明新经济政策弊端远大于意义B.影响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认识

C.反映了列宁晚年复杂矛盾的心情D.判明了苏联解体的真正历史原因

2.学者孙国慧认为“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有多种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经济政策理论不够确和完善,新经济政策政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俄国历史化传统上的专制主义和村社传统的影响,当时苏联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等”。

另一学者李述森则认为,“新经济政策得不到布尔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支撑”是其失败的的原因之一。

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不包括

A.新经济政策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

B.与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有关

C.新经济政策在意识形态上是反市场经济的

D.受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

3.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列宁曾指出:

“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

”这说明

A.苏俄新经济政策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列宁视新经济政策为一种暂时的过渡政策

C.列宁对当时的苏俄国情认识还不深刻

D.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广大农村缺乏群众基础

4.有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产量,恢复遭到破坏的工厂和衰败不堪的城市。

它取得了部分成功,把农业产量提高到了足以养活全体苏联民众的水平,但它没有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B.新经济政策解决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C.新经济政策阻碍苏联集体化的实现D.不能过高地估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5.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C.俄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

6.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

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

这一观点

A.主张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B.全盘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C.脱离当时的国情研究历史问题D.认为新经济政策被取代具有必然性

7.很快,与经济岀现速度惊人恢复的同时,被新政策所允许存在的小企业主和富农的数量也明显上升了……于是,俄国共产党内部对待新经济政策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

这表明

A.苏俄未形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共识

B.新经济政策因贫富分化引发普遍不满

C.新经济政策存在偏离社会主义的可能

D.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8.下表为理论界对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原因的不同看法。

这说明()

观点一

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客观上取决于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

观点二

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是个人意志的结果

观点三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必然要求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

A.同一历史有着不同解释B.意识形态制约历史结论

C.史料互证丰富历史认识D.时代变迁左右历史观点

9.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不满所致

10.列宁说“由于目前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政策上实行特殊的过渡办法,用所谓。

新的迂回方法’来夺取一些阵地,实行退却,以便更有准备地再转入对资本主义的进攻。

”列宁强调()

A.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B.用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C.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创新和发展

11.邹容曾呐喊:

“有大儿华盛顿于前,小儿拿破仑于后,为寻同胞革命独立之表本。

革命!

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邹容意在

A.肯定华盛顿、拿破仑的历史功绩B.比较华盛顿和拿破仑贡献的大小

C.表达对民主共和政治的强烈追求D.号召学习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12.课堂上同学们在研究华盛顿会议时,对下列两图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以下观点最合理的是

A.图1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华盛顿会议的全面反映

B.图2的立场限于一隅,对于研究华盛顿会议不具有价值

C.两幅图片史料价值的高低,只能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

D.两幅图片都不等于史实本身,只是了解华盛顿会议的途径

13.“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

……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

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此观点旨在强调

A.华盛顿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B.欧洲尚不适宜采用近代民主体制

C.华盛顿的选择会冲击君主制度

D.华盛顿的选择有助于美国的稳定与发展

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

“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作者赞赏华盛顿的原因应该不包括

A.“不设王侯之号”

B.“君民共治天下”

C.“公器付之公论”

D.“不循世及之规”

15.斯基德尔斯基曾这样评价某国际体系,“如果说协定确实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撑,那就是摩根索(美国原财政部部长)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在华盛顿的观念”。

该体系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B.世界贸易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

16.晚清时期,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把“总统”翻译为“伯理玺天德”,意为“民主”,称“全国奉华盛顿为民主……有民主自华盛顿开始。

”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推崇西方民主共和制度B.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发展

C.存在严重崇洋媚外现象D.对西方认知受传统观念影响

17.下列是美国《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统计情况。

据此可知

机构

词汇

1988年

1993年

百分变化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A.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B.美国主流媒体与政府意识出现不同步现象

C.

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

D.东西方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对抗呈现缓和

18.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门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这段话表明当时美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维护地方稳定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取消各州自治权D.恢复和发展经济

19.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律宾、香港、马来亚、新加坡、泰国等迅速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

出现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华盛顿会议的某一条约对日本做出的让步。

华盛顿会议对日本做出让步的“条约”是

A.《四国条约》B.《五国条约》

C.《中日协定》D.《九国公约》

20.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这段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解决州权问题D.南北生产方式的差异

21.1775年,北美大陆军将军乔治华盛顿对手下将士们说:

“我们拿起武器是为了捍卫我们的自由和财产,保护我们的妻儿,决定他们的生死,希望有朝一日美利坚人可以分享共同的情感,充分享受由政府带来的福祉。

”华盛顿意在阐述

A.北美独立战争的必要性B.南北实现统一的正当性

C.美国联邦政府的民主性D.制定联邦宪法的重要性

二、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

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

……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

“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设计了一个超国家的行为主体“国联”。

但是由于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国会未批准《凡尔赛和约》,而苏联受到排斥,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于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

后来日本、德国等先后退出国联,更证明了国联并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没有解决欧洲战前就存在的矛盾,更没有解决战后产生的矛盾。

相反,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越演越烈。

希特勒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行为,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均势,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英)霍姆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依据材料提炼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材料中把新经济政策的废止的原因归结为新经济政策的自身问题、列宁的问题等,认为“斯大林不过是执行列宁的遗训罢了”,因此这种不同的认识影响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

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利弊,排除A;

材料与列宁的心情无关,排除C;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是其在意识上强调国家控制经济命脉,是反市场经济的,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新经济政策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民众的科学文学素质普遍不高和受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等,在材料中都有体现,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3.B

根据“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可知,列宁认为市场属于资本主义因素,要对市场进行限制和管理,恢复市场只是一种暂时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故选B;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A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当时国内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国情制定的,排除C;

苏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受到群众的欢迎,具有群众基础,排除D。

4.D

根据“它没有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可知新经济政策虽然起到了恢复经济的作用,但它没有使苏联走向富强,说明其作用有限,不能过高地估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故选D;

材料对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评价,不仅是肯定了它,排除A;

新经济政策起到了恢复经济的作用,但还是有很多的局限性,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项对新经济政策的解读有误,排除。

故选D。

5.C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指的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经济并最终建立社会主义,C正确;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进步而非倒退,排除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B;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同,两者不存在继承关系,排除D。

6.D

根据“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说明新经济政策没有完成“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取代的必然结果,故选D;

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不能够为尽快建立苏俄工业化社会的基础,并非脱离当时的国情,排除C。

7.A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虽然苏俄(联)的经济不断恢复,但在苏共党内仍存在对它的赞美和否定的两种声音,展示在苏俄(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在不断摸索,也面临着不少争议和困难,A正确;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新经济政策的方向仍然是社会主义,C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8.A

依据材料“客观上取决于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个人意志的结果”“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必然要求”等信息可知,对斯大林取消新经济政策同一件事,却有着不同的解释。

A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证明意识形态对历史结论的制约,B排除;

材料只体现了对斯大林取消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解释,没有体现这些解释出自不同的史料,更无法谈及对历史认识的丰富,C排除;

‘时代变迁左右历史观点’的说法过于绝对,D排除。

9.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C正确;

两个政策推行时,苏俄的社会性质并未变化,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农民对新经济政策是拥护的,D排除。

故选C。

10.A

根据材料“新的迂回方法’来夺取一些阵地,实行退却,以便更有准备地再转入对资本主义的进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本质上属于国家资本主义,A选项符合题意;

苏联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在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之后,B选项排除;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制度,C选项排除;

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路线的纠正,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11.D

根据材料“大儿华盛顿于前,小儿拿破仑于后”、“革命!

得之则生,不得则死”,由此可以看出邹容主张学习西方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来挽救国家危亡,故D项符合题意;

肯定华盛顿、拿破仑的历史功绩不是材料主旨不是,故A项排除;

材料不是在比较华盛顿和拿破仑贡献的大小,故B项排除;

材料主旨是进行革命,不是表达对民主共和政治的强烈追求,故C项排除。

12.D

图1照片“华盛顿会议会场”,提供了华盛顿会议的参与者、座次排列等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是会议史实;

图2漫画主题“不要抢,我分”,人物的姿态和相关国家的国旗等,有助于理解华盛顿会议的本质,但不是华盛顿会议的史实,D项正确;

一张会场照片,远不能全面反映“华盛顿会议”,A项错误;

图2揭露了华盛顿会议的实质,对研究华盛顿会议有一定的价值,B项错误;

两幅图片史料价值的高低,是学术问题,不需要通过“民主投票”决定,C项错误。

1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没有……王冠……然而……多了一位总统……”等关键信息可知,华盛顿顺应了历史潮流,采取了近代民主体制,而这一选择冲击了君主制度,所以AB说法有误,答案选C。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华盛顿

【名师点睛】乔治·

华盛顿是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ContinentalArmy)的总司令,1789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

华盛顿也是美国的首都,是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乔治·

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

华盛顿在行政上由联邦政府直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

14.B

美国是总统制共和政体,不是君主立宪制,因此不存在“君民共治天下”。

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美国实行共和制,“不设王侯之号”;

美国实行民主制,“公器付之公论”;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和联邦制共和政体是制度创新,“不循世及之规”。

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为了解决国际金融混乱问题,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美国牵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