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胡汉昌、郭熙保:
《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
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
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简新华、许辉:
《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后发劣势
由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华人经济学第一人杨小凯北京演讲时提出这一中文概念。
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
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
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
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
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简单来说: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既存在制度差距,也存在技术差距,技术模仿比较容易,制度模仿很困难,后发国家会从比较容易的技术模仿开始做起,把比较难的制度模仿放在后面。
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加快经济发展,但是会助长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
“对后来者的诅咒(CurseToTheLateComer)”:
通过技术模仿,落后国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内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论:
1.资本积累的后发劣势(循环累计因果关系)
2.技术进步
3.产业发展
4.结构转换
5.制度创新
外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
1.欧美现代化与“全盘西化轮”
2.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失败与依附论的兴起
3.东亚经济发展与依附发展论、世界体系轮
4.全球化与全球化陷阱论
二、原因分析
1.技术引进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发达国家花费了巨大的投资和时间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这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经存在的科学技术,他们只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把这些科学技术学来并运用于生产之中。
这一方面节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
2.制度创新优势
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多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
一种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经过反复、动荡、危机以至战争等等才能形成,而制度又是一种公共产品,一旦这种制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来者就可以避免这种试错的高额代价,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节约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
3.结构变动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最初都是农业国都呈现出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发展的层次都比较低,都面临着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二元经济一元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农业经济转为现代工业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
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的增长。
4.规模扩张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规模扩张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比较小,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少,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作用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相对小,因此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5.人力资源优势
发展中国家人力的后发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
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溢出效应,即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跳过漫长、曲折的中间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的较高层次和较新阶段,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创造人力资本。
6、资本的后发优势
这一优势主要是指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优势。
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要高于发达国家。
如果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的,那么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
1.对后来者的诅咒,落后国家倾向技术模仿,不去触动既得利益,避免制度改革。
2.共和制度、宪政制度对现代国家兴起的重要性,而后进国家的政府不愿从市场中退出。
3.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专利制度和对私人剩余权利的保护无法受到投机型政府的重视。
4.短期内工业化的成功会使人们忽视制度学习,长期内会产生负面效应。
5.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国营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长期经济发展。
6.政府对新兴行业的过度干预。
7.短期成功造成观念落后。
8.领导人对国家的发展方向的作用,领导人可能急功近利,想在几十年内达到发达国家几百年的成果,因此适得其反。
9.恶化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遏制(比如美国对中国,对80年代的日本)。
10.市场结构问题,目前国际市场形成专业化分工,发达国家占据微笑曲线两端,利润较高而发达国家大多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活动,不利于技术进步。
11.公司内部制度问题。
12.进入改革开放,中国仍有采取大推进工业化和模仿策略的很大余地,传统的自给自足行业的高收入比重表明在缺乏私人产权和市场条件下,仍有模仿发达国家劳动分工的有效模式。
但劳动分工网络日益复杂,随着分工的深化,这种策略长期代价大于短期收益。
这也可以说是后发劣势的一个原因。
三、理论
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对于这些差距,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林毅夫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
“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如美国)显著不同。
”并且总结出了以下6点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的起步就越缺乏联系性,而呈现出一种由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所致的突然的大突进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对大工厂和大企业的强调越明显;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就越强调生产资料而非消费资料的生产;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人们消费水平受到的压力就越沉重;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所需资本的动员和筹措越带有集权化和强制性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中农业就越不能对工业提供市场支持,农业越受到抑制,经济发展就越相对缓慢。
格申克龙的理论:
1.所谓的“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后起国家由于缺乏某些工业化的前提国家,因此只能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替代性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源条件上的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更重要的在于使后起国家能够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有别于先进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和不同发展模式。
2.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引进技术是国家高速发展工业化的首要因素,后起国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以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方面去;
资金的引进也可以解决后起国家工业化中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3.后起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后起国家在形成乃至设计工业化模式上的可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发国家可以少走或者避免弯路,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较快进入工业化。
4.相对落后会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
后起国家由于相对于发达国家较落后,便会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落后就要挨打,这在人类世界似乎永远要做为普遍法则而运行,因此,落后国家普遍提出要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要求。
后人发展:
一、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
列维认为后发优势有五点内容:
(1)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得多。
(2)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3)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
(4)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
(5)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列维尤其提到资本积累问题。
认为先发式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因而对资本的需求也是逐步增强的。
后发式现代化因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启动现代化,对资本的需求就会突然大量增加,因此后发国需要特殊的资本积累形式。
实行这种资本积累,也必然要有政府的介入。
二、继列维之后,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又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
阿伯拉莫维茨同时指出,这一假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因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成立。
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即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它是经济追赶的重要外在因素,正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
即:
生产率水平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个限制因素是社会能力,即通过教育等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以及具有不同质量的政治、商业、工业和财经制度,它是经济追赶的内在因素。
与其说是处于一般性的落后状态,不如说是处于技术落后但社会进步的状态,才使一个国家具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潜力。
三、1993年,伯利兹、保罗•克鲁格曼等(Brezis,PaulKrugman,)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Leap-flogging)模型。
它是指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本国已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后进国可以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技术赶超。
1995年,罗伯特•巴罗和萨拉易马丁(RobertJ•Barroandsala-i-martin)假定一国进行技术模仿的成本是该国过去已经模仿的技术种类占现有技术总数量比例的增函数,也就是说,一国过去模仿的技术越多,其继续实行技术模仿的相对成本就越高。
1996年,范艾肯(R.VanElkan)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他强调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的模仿、引进或创新,最终实现技术和经济水平的赶超,转向技术的自我创新阶段。
四、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Late-developingAdvantage),从而具有后发优势由于其学习成本(Learningcost)大大低于创新成本,使后发优势(包括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不小于先发优势。
这种由后发利益而具有的后发优势是后发地区追赶式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作为后发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即后发地区也存在着因其相对落后所拥有的特殊利益。
这种益处既不是先发地区所能拥有的,也不是后发地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这种特殊利益既有技术性的,也有制度性的。
但是,这种后发优势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东部地区属于先发地区,西部地区则是后发地区。
因此,西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经济赶超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从而实现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1.发挥技术性后发优势
技术性后发优势,表现为后发经济体的技术学习,从先发经济体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首先,从技术研究与开发环节看,模仿创新能冷静观察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研究不同率先者的技术动向,向每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模仿改进,避免大量技术探索中的失误,大大降低其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
其次,从产品的生产环节看,模仿创新能直接藉助于从率先者处获得生产操作培训,聘请熟练工人来企业传授经验等方式迅速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从而使生产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的速度有可能快于率先创新;
第三,从市场环节看,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新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能够集中投资于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品牌,且模仿创新产品由于入市晚,还有效回避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我国西部后发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市场环节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通过技术模仿创新(将先发经济体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科研新成果引用于后发经济体的生产领域),形成复制效应,从而迅速促进本地区技术进步,大大缩短因研究与开发先进技术所花费的时间,并节约相应资源的投人。
同时西部后发地区可以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先发地区的技术差距,以在更高点上发动和推进工业化。
经过学习研究,西部后发地区不仅可以较快地掌握先发经济体的先进技术,而且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中有所创新,甚至可以迅速赶上、超过技术先进的竞争对手。
2.发挥制度性后发优势
在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因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随着该结构的演进,它规定了经济朝着增长、停滞或衰退变化的方向”。
经济增长是技术、资本、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制度性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地区向先发地区的制度学习,即效仿或移植各种先进位度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
后发地区通过强制性和诱制性制度移植变迁所形成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成本优势,即后发地区直接模仿、吸收和采纳先发地区已经形成的有效的制度,与先发地区的制度创设变迁相比较,避免了因不断“试错”而支付的高额成本(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所具有的优势;
(2)时间优势,指与制度创设变迁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比,后发地区对有效制度的及时模仿、跟进和移植只需较短的时间,而具有的优势;
(3)经验优势,就是通过吸取先发经济体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获得的后发利益。
制度性后发优势使后发地区能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改变激励机制、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西部后发地区应充分发挥模仿、吸收和采纳有效制度的成本优势、时间优势和经验优势,通过强制性和诱制性制度移植变迁,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改变激励机制、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
具体首先应通过制度移植变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地区经济特色和当地资源优势;
其次,西部后发地区要通过向东部先发地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市场意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扩大市场领域,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从而缩小同东部先发地区在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发展差距;
最后,通过政府干预,发挥政府第一推动力作用,实行区域经济政策倾斜,使西部后发地区获得制度性后发利益,并使其地区经济能高速发展。
林毅夫关于发展后发优势的途径的观点:
1.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资金相对稀缺且昂贵,劳动力相对丰富而相对便宜,由此决定了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
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内生决定于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林毅夫,2002)。
如果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其产业结构,必须先提高其要素禀赋结构,即增加经济中每个劳动力的资本拥有量。
资本来自于剩余积累。
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诱导其企业较好地按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则每个企业都会有“自生能力”也就是“只要有正常的管理,不需要任何外部的补贴,就预期可以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利润率”(林毅夫,2002,第272页)。
这样的经济在竞争市场中会最有竞争力,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创造更多的剩余和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就会最快。
当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产业也随之升级,按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引进技术,其引进成本和学习成本都最低,就能够真正发挥后发优势。
总的来说,所谓“后发优势”,优势之处主要在于“时间”这个纬度,而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等不同。
后发优势并不意味着凡是后来者都必然居上,只是指一种可能存在的发展潜力,后发国只有发挥这种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1.制度后发优势。
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
它主要指后发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国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是基于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的制度差距和后发国的制度短缺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潜在优势。
这种潜在的后发优势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制度模仿。
制度模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的学习过程。
由于先发国为后发国提供了制度安排的路径、经验和智慧存量,从而节省了后发国制度安排(试错)成本,同时也减少后发国制度需求诱导时间和探索的时间,所以制度模仿对后发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百年跨越”的例子,日本通过学习模仿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一下子从二流国家变为世界列强。
2.技术后发优势。
技术后发优势是指由于后发国和先发国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上的较大差距而产生的潜在优势。
后发国一般通过“干中学”模仿先发国的科技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
“东亚奇迹”就是技术后发优势的明显例证。
后发国可以通过“干中学”模仿先进科技,引进先发国的机器和设备,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产生内在增长机制,实现知识积累,最终达到新经济阶段,经济得到迅猛增长和发展。
技术后发优势也是学界讨论较多的后发优势。
一般认为,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先发国花费大量的时间、物资和人力发明创造的。
这些先进的科技通常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后发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后发国一般不需要投入巨大资源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存在的先进科技,通过引进外资、机器设备和国际技术转让,只需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将这些先进科技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这样节约了后发国的大量资源,缩短了与先发国的科技差距,从而可以使后发国比先发国发展得更快些。
另外,后发国在技术模仿的同时还可以适时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在一定条件下跨越科技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某些科技前沿领域与先发国展开竞争。
例如,日本的现代化就是绕过了蒸汽动力阶段而直接进入大规模水力电气阶段,因而只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现代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历程。
3.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
一般来说,先发国的资本比较丰富,劳动力素质水平高但劳动力数量通常没有后发国丰富;
后发国一般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比较短缺。
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后发国可以形成资本后发优势。
后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只要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水平就可以产生较大的劳动力后发优势。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使先发国输出资本和技术,加上知识溢出效应,大大加快了后发国的人力资本提升速度。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发国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经济结构后发优势。
先发国一般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各部门的生产效率都很高且差异较小,而后发国多为落后的。
5.观念的超越。
什么是观念超越呢?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期投入,但是投入具有历史性,一旦投入完成,就将无法改变其基本格局。
这样,就会使一些地区的格局呈现落后趋势。
社会在进步,先发地区因为格局形成、难以调整而无法跟上社会的进步,这退步不是由于他们不努力的结果,相反却是他们过于努力的结果。
后发地区有着时时与时代保持着进步的机动权,其建设的理念可与时代同步,这样就形成了后发地区的观念优势。
这种优势还会因为先发地区的发展留下深刻教训,使后来者看得更清楚而形成节约,建立起更具调节矛盾的全新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格局。
人类发展不完全呈现线性趋势,而是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发展越早的地区,越会造成来自相对落后的无形磨损,而落后地区却可以通过这种磨损获得更大后发优势。
芬兰以电信产业认识自己的后发优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最具竞争力国家,韩国也是以汽车产业和信息产业作为发展自己的优势。
这两个曾经相对落后的国家,获得了最强劲的发展,原因在于他们吸收了世界先进理念、接受了发达国家发展的教训。
一、着眼内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论
1.资本积累的后发劣势论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论缪尔达尔认为,在动态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并呈现“循环积累”变化态势,即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因素变化,进而反馈强化先前的因素,使经济发展过程沿原生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凭借现代工业的经济优势和支配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扩张工业制成品市场,输出较高价值的产品、资本、技术,同时又把发展中国家当作生产要素市场,购买和吸纳较低价值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初级产品,这样必然造成在先进国家发生连续累积性扩张,在落后国家造成工业和贸易的萎缩及人均收入、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