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2092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doc

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训练(三)

24.考古发现,商代墓葬动辄用数人乃至数百人殉葬,而两周时期用奴隶殉葬祭祀等现象较少见,而且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中期以后基本绝迹。

这表明当时()

A.形成了重视民力的思想

B.各级大宗享有祭祀特权

C.开发私田需要大量奴隶

D.儒学提倡尊重人的价值

25.有学者说,“宋学疑经,主张返回本经,重新疏解,以发明圣人之道。

”这表明“宋学”()

A.提出了伦理道德的一般规范

B.对孔孟儒家经典持怀疑态度

C.构建了发明本心的良知学说

D.冲淡了两汉经学的神秘色彩

26.右图选自元代王祯《农书》,书中记载:

“围田:

筑土作围以绕田也。

”“围田”的开

发()

A.满足了地主田庄经济的需要

B.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有效维护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D.缓解了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27.明代选任高级官员时,有所谓“延推制”,高级官员缺出,大学士奉命与吏部长官、九卿合议,推举两三名候选人,排出第一候选人、第二候选人、第三人等顺序,供皇帝选择。

明代的“廷推制”()

A.弥补了皇权政治的不足B.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C.凸显了阁臣地位的重要D.体现了君臣共治的理念

28.晚清士人用“泰西”、“西洋各国”称呼西方国家,用“中外联属”、“春秋战国”来描述变化了的世界形势,这一现象开始于()

A.鸦片战争前夕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清末新政时期

29.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1880

24.9

5.5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该表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30.1939年11月,国民党发表宣言提出,在“此次东亚与西欧战事结束之时,诚能产生一种包括全世界之有效的集体安全组织,则人类和平共存之光明,庶几随战争之终结而开始……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皆为此一崇高目的而努力。

”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A.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B.推动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

C.通过战时外交争取盟国援华制日

D.持久抗战以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

31.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泛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在农村普遍展开,华北某地农村编演《团结生产》一剧,教育了“盼吃大锅饭”的懒汉,也启发了“怕吃大锅饭”的中农,消除了农村开展生产的思想障碍。

该剧表现的时代主题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生产关系调整B.纠正了“左”的错误影响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D.配合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2.下图是某日报头版上的一则新闻,这篇新闻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B.城市改革初步展开

C.经济体制转轨加速

D.企业物资统购统销

33.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34.1832年5月,主张改革的辉格党内阁辞职,中等阶级领导人号召中产者到银行去提取黄金。

三天之内英国的黄金储备被提取近二分之一。

国王立刻召回辉格党内阁,而反改革的托利党也迅速屈服了。

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A.国王发挥必要的行政权

B.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C.存在着和平改革的道路

D.中等阶级捍卫经济利益

35.1947年10月,英国公布包含了实质性特惠减让的表格,缩小了与自治领之间的特惠幅度,并承诺3年内不再增加新的特惠,废除对美国相对重要的数项特惠,同时将特惠削减25%。

英国此举()

A.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

B.反映了西欧联合自强的趋势

C.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

D.顺应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变革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边疆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上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众多部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比较复杂。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实践中创造了统一边疆地区的不同模式,大体可归结为三种,其一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统一——喀尔喀蒙古部的归附:

其二是由间接管辖到直接管辖——对西藏地方的施政:

其三是以武力实施统一——对准噶尔部的战争。

17世纪后,在古代中国内边防务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面对变化的形势,清朝统治者仍在沉迷于治理“内边”为主的边疆政策的传统中不思进取,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很快成为明日黄花。

清后期边疆政策的全面破产,成为导致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民国时期,一些人深切地感受到唯有国家和边疆富强,边疆各民族提高了教育文化水平,摆脱了旧观念、旧意识的束缚,边疆危机方能消除,中国才能自立自强。

1929年蒙藏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蒙藏委员会隶属于行政院,主要掌理“审议关于蒙藏行政事项;计划关于蒙藏之各种兴革事项”,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国民政府制定《蒙古盟旗组织法》,设置察哈尔、绥远境内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

对西南边疆明确规定彻底废除土司制度。

边疆地区与内地一样建立省县两级的统治,如西康建省等。

民国政府在民主革命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与前清不同的治边思想和边疆政策,既有历史的继承,也有一定发展。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

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清代后期边疆政策破产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礼法之争”,是指1906年以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由于双方意见一直未能统一,直至清朝灭亡,该草案也未能通过施行。

以下两则材料是“礼法之争”中两派的代表观点:

法理派代表沈家本等——“新律仿自世界各文明国之法律,所据之原理原则,多源于近出科学应用之法理.而非出于各国遗传之事物。

”“惟是智力日出,方有进无已,天演物竞,强胜乎,弱胜乎,不待明者而决之。

”“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庆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

礼教派代表劳乃宣等——“法律何自生乎?

生于政体。

政体何自生乎?

生于礼教。

礼教何自生乎?

生于风俗。

风俗何自生乎?

生于生计。

”“风俗者,法律之母也。

中国农桑之国也,故政治从家法;朔方,猎牧之国也,故政治从兵法:

欧美,工商之国也,故政治从商法。

”“法律之不能与风俗相违,非数千年来实地试验,确有成绩,不容以空言理想凭空臆断者哉。

——以上材料均搞编自李贵连《沈家本评传》

关于清末“礼法之争”,你赞同哪派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你的观点。

(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4.(15分)【历史一选修l: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燕京,五代时晋置,辽为燕京析津府:

是汉人为主的聚居地。

金太宗时,右副元帅府驻守于此,下设燕京枢密院。

以后由于诸多因素成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文化发达的京府。

海陵王完颜亮巩固皇位之后,决心迁都燕京,实现自己统一江南的执政目标。

在大多数汉官的支持下,海陵王于1151年4月,诏迁都燕京,命画工仿照宋都开封城的形制绘制燕京宫阙图样。

有司图上燕域宫室制度,营建阴阳五行所宜。

海陵曰:

“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153年,海陵王抵达燕京,首次采用汉家礼仪,乘玉辂,服充冕,用黄麾杖,队伍分11节,共18000余人。

人马浩浩荡荡,气势威严。

诏改燕京为中都。

1157年,海陵王“命今会宁府毁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而耕种之”。

同年,又对原来封有王爵的贵族,一律削封,立限毁抹带有王爵字的一切公私文书和墓碑。

——摘编自黄风歧《金海陵王改革与迁都燕京》

(1)根据材料,概括海陵王迁都燕京这一改革措施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陵王迁都燕京的意义。

(8分)

45.(15分)【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9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写下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文,文中记录了德国经济委员会有关和约条件对德国人口状况的调查。

调查报告上说:

“在产出下降以后,在由于丧失了殖民地、商船舰队和外国投资而导致经济衰退以后,德国再也不能从国外进口足够数量的原材料了。

因此,德国大部分的工业将被无情地摧毁。

……德国是一个工业国,人口密集,与世界经济体系紧密联系,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食物。

如果德国突然发现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数量退回到了半个世纪之前的状态,结果会将如何?

我们不知道协约国是否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在和约上签字,就是在数百万德国男人、妇女、儿童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凯恩斯对这份调查报告的态度是:

“我不知道如何辩驳这些话。

——摘编自冯志军译《世界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份调查报告出台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的内涵。

(7分)

46.(15分)【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玄宗开元前期,京城中汇集了大量非农业人口,关中一带农业自然灾害又频繁出现,政府财政支出节节攀升,依赖狭小的关中平原已经无法保证京城稳定的粮食供应,而关东、江淮地区调入的储备粮又因长安周围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大量、快速地运送进来,于是,每当关中发生大面积自然灾害,唐玄宗就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东都洛阳“就食”。

开元二十一年,时任京兆尹的裴耀卿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裴耀卿主张把过去由洛阳含嘉仓到陕州的三百多里陆路运输改为黄河水运,沿河增设仓廪,分段节级运输,使大量的江南义仓租米顺利地漕运关中。

同时,他又“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

”将河东、河北等地义仓的租粮也转运关中。

三年运粮到长安七百万石,省陆运运费三十万缗。

史家评价其为“广漕渠以充国用”,与刘晏、李巽等人共誉为“便时利物,富国安民,足为世法者也”。

——摘编自杨海民《裴耀卿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耀卿整顿漕运能够成功的时代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材料,简析漕运方法改进后的效果,并评价裴耀卿整顿漕运的贡献。

(8分)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ADBDBCBABBCD

40.

(1)特点:

继承了前代“大一统”思想;治理边疆有不同模式;清前期以内边防务为主,清后期为外边防务为主;以维护稳定为主;以西北西南边疆为主(6分,任答三点,每点2分)破产的原因:

西学东渐,列强势力向边疆渗透,清朝国力虚弱,无法有效管辖边疆;中国传统边疆政策的缺陷;中国文化中“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边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复杂(4分,任答两点,每点2分)

(2主要变化:

体现三民主义中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