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外科感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五章外科感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外科感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又称一般性感染。
临床常见体表急性化脓性感染,有疖、痈、脓肿、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等。
当致病菌的毒力超过机体抵抗力的情况下,若化脓性病灶不能局限化,就可迅速的向四周扩散,进入淋巴、血液循环,发展为严重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败血症。
特点:
1)不同的致病菌引起的类似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均可引起炎症、红、肿、热、痛、坏死、化脓。
治疗遵守基本原则。
2)一种菌可以引起不同的化脓性感染。
二)特异性感染:
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放线菌病、破伤风、恶性水肿、气肿疽,都由特定的细菌、真菌所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以及防治方法各有不同,已成为独立的疾病,包括在传染病学范围内。
其致病菌、病程变化和防治方法都与非特异性感染不同,其分为厌氧性和非厌氧性两种。
五、化脓性感染时创见致病菌的特点:
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
1、分布:
自然界分布广,常存在于动物体表、粘膜、鼻腔、肠道、喉、扁桃体。
2、种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黄色葡萄球菌。
3、毒力:
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黄色葡萄球菌。
为外毒素,主要是产生各种酶(葡萄球菌溶血酶、葡萄球菌容白细胞素、凝血浆酶及透明质酸酶)。
在化脓感染中,葡萄球菌毒力更加增强。
4、感染:
由多种葡萄球菌所引起,亦与他种致病菌形成混合感染。
5、脓汁:
黄白或微黄,量大而粘稠无臭,无不良气味。
6、临床:
多为局部性化脓感染。
如疖、脓肿、化脓创、脓血症,转移性脓肿。
二)链球菌(streptococcus):
G+根据溶血能力分为:
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γ-溶血性链球菌。
自然界分布极广,多寄居于动物体表。
在干燥的环境中并不死亡,在脓汁中保持长久得致病力。
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马腺疫链球菌。
分泌强烈的毒素。
例如: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纤维蛋白素(溶解血中纤维素),溶血素(溶血性链球菌分泌),杀白细胞素,蛋白酶(分解组)。
4、脓汁:
稀薄,常呈淡红色(溶血性链球菌),黄绿色(A组溶血性链球菌),极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厌氧性链球菌)。
5、临床:
化脓过程有蔓延的倾向,易引起全身性的坏血症。
常发生蜂窝织炎,乳房炎,化脓性关节炎,心肌炎,脓毒病,心内膜炎。
但化脓性链球菌常引起局限性炎症。
三)绿脓杆菌:
G-
人畜皮肤上,常在汗腺较多部位。
也存在于水、空气、食管以及公畜包皮腔内。
2、感染:
多为继发感染。
一般致病力不强,但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
烧伤,大面积创伤感染时,则大量繁殖。
绿菌酶(溶解弹性硬蛋白),脓绿溶血素(对血液呈毒害作用)。
绿色,腐霉气味,甜腥,生姜气味。
富有纤维蛋白的脓汁,粘稠。
常见陈旧创,不良肉芽,化脓性窦道、瘘管及溃疡,烧伤。
是愈合很慢,很难愈合。
四)大肠杆菌:
G-
肠道内,皮肤、土壤、在需氧气和厌氧的条件下生长。
2、毒力:
条件性致病菌。
正常在肠道参与合成多种维生素。
致病力与它产生的溶血毒素、神经毒素、肠毒素有关。
3、感染:
肠道病时,侵入血内引起腹腔内组织器官发炎。
外科临床上,抵抗力下降时,大肠杆菌与其它菌混合感染。
单独致病力不强,常与葡萄球菌、链球菌混合感染,使组织坏死。
稀薄,褐色有粪臭味,常含气体。
形成肿瘤或败血症。
肉芽创感染时,可发生粘液变性,易出血腐败。
腹腔手术时或肠到受损易引起严重的腹膜炎,甚至败血症。
五)肺炎球菌:
G+
呼吸道,生存于有氧和无氧的条件。
条件性致病菌,致病力弱,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侵入机体引起局部化脓。
进入血液后引起抵抗力下降和器官化脓。
初期大量稀薄,后变浓稠,有粘性,含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凝块。
在胸腹腔,关节滑膜囊及腱鞘内化脓(蓄脓)。
六)棒状杆菌:
寄居于体表,包皮腔等处。
2、脓汁:
稠厚带有灰白,或呈微带血的干酪样脓汁。
3、临床:
常引起家畜呼吸道,泌尿道,肠道,关节化脓创及体表痈,脓肿,淋巴管,淋巴结等化脓性感染。
常使牛颈部咽周围发生脓肿。
在夏秋季呈散在性发生。
六)常见的厌氧性和腐败性致病菌:
一)恶性水肿杆菌(Bacillusoedematismaligni)腐败梭菌G+
1、致病:
马(恶性水肿),绵羊(快疫)
2、传染方式:
外伤,去势
产生致死毒素,坏死毒素,溶血毒素,透明质酸酶。
4、致病特点:
广泛分解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作用于血管,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漏入组织间隙,使气体、液体混合后形成气性水肿。
触诊有捻发音。
切开水肿组织可流出淡红黄色或红褐色带有气泡的酸臭液体,预后不良,2~3天死亡。
5、抵抗力:
繁殖型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液可以杀死。
芽孢抵抗力大,大约20~25年。
二)产气荚膜杆菌(CLperferingens):
魏氏梭菌G+厌氧芽孢。
是人、动物经过创伤恶性水肿的主要病源菌。
致病作用:
产生致死毒素,坏死毒素,溶血毒素,卵磷脂透明质酸酶,发酵糖类分解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局部皮肤和肌肉肿胀,坏死。
其细菌一般不流入血液,但产生的毒素可进入血流,引起毒血症。
三)溶组织梭菌(CLhistologticum):
G+厌氧产生外毒素和酶,经创口感染多为继发,有溶解肌肉皮肤的特性。
四)变形杆菌(proteus):
G-无芽孢杆菌,需氧性腐败寄生菌,参与有机体的分解过程。
条件致病菌,与化脓性球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
五)产芽孢杆菌:
无致病性,不产生毒素,但在创伤内与其他病源菌混和感染可以是组织分解坏死。
因其在富有蛋白质的培养基上极易形成芽孢而得名。
六、影响外科感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机体的防卫因素:
1、皮肤粘膜及淋巴结的屏障作用:
正常情况下,皮肤及粘膜不仅具有抑制致病菌侵入机体的能力,而且还分泌溶菌酶,抑菌酶等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抗菌性物质。
淋巴结和淋巴滤泡可固定细菌,阻止它们向深部扩散或将其消灭。
2、血管及血管屏障:
血管的屏障由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壁的特殊结构所构成,它可以在一定程度组织进入血液内的致病菌进入组织中。
血脑屏障则由脑内毛细血管壁、软脑膜及脉络丛等构成。
可以阻止致病菌及外毒素等从脑脊液及脑组织。
3、体液中的杀菌因素:
血液和组织液中含有补体等杀菌物质,它们单独对致病菌呈现抑菌或杀菌作用,或同吞噬细胞抗体等联合起来杀死细胞。
4、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
炎症是有机体与侵入体内的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全身反应的局部表现。
肉芽组织内常有许多浸润细胞和渗出液,并表现明显的充血。
渗出的细胞和增生的巨噬细胞主要在肉芽组织的表层。
通过它们的巨噬分解和消化作用使肉芽组织具有明显的消除致病菌的作用。
5、透明质酸:
是细胞间质的组成成分,而细胞间质是由基质和纤维成分构成。
结缔组织的基质无色透明的胶质物质,基质有粘液,故在正常情况下能阻止致病菌沿着结缔组织间隙扩散。
透明质酸与组织和器官的防卫功能,它能对许多致病菌所分泌的透明质酸酶有抑制作用。
二)促使外科感染发展的因素:
进入体内的病原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经过一定时间即可大量繁殖,以增强其毒害作用,进而突破机体组织的防卫机能,随之即表现出感染的临床症状。
感染的发展又依外伤的部位,外伤组织器官的特性。
创伤的安静是否遭到破坏,肉芽组织是否完整和健康,致病菌的数量和毒力,是单一感染或是混合感染,机体有无维生素缺乏和内分泌系统紊乱以及病畜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而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因素在外科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三)促使外科感染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1、皮肤或粘膜防卫屏障的破坏:
外伤甚至肉眼不能观察的伤口及烧伤、冻伤均可使皮肤和粘膜的天然防卫屏障遭到破坏,构成致病菌的入侵门户。
创口宽大,创腔浅,多发生化脓性感染。
内源性也有发生。
例如,传染病(马腺疫)。
2、局部存在坏死组织、血凝块、异物:
失活的组织、血凝块丧失抗感染的能力,坏死组织不仅保护致病菌免被吞噬细胞吞噬,而且是致病菌发育繁殖的场所;
同时机体吸收有毒产物还可以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
创口存在异物,也可以成为致病菌的隐蔽所,是机体的防卫机能或药物的杀菌作用难以奏效。
3、感染部位深,排脓不畅或无排脓口,易发生厌氧菌或腐败性感染化脓。
4、局部血循不良,肿胀,血循不良,抗感染物质难以更新。
局部代谢将发生严重障碍,乃至组织坏死。
结果组织活力下降,促进感染发生发展。
5、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营养、血液循环、中枢神经系统)。
6、种属:
马易发生化脓性外科感染,牛猪则具有加强抗感染能力,禽类一般不易发生。
四)在外科感染中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有机体与侵入体内的致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的反应性和防卫机能协调统一的作用都是神经,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实现的。
七、化脓性感染的治疗:
一)原则:
1、消除促进外科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提高机体防卫机能,迅速战胜感染。
2、减少组织坏死和有毒物质的吸收。
3、增强中枢神经的调节机能,改善血氧供应不良的状况,恢复机体的代谢平衡,加速有毒物质的中和、排泄,以保护受害器官和组织,并提高其修复能力。
二)治疗方法:
1、局部治疗: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消灭病源菌。
未化脓的流散,不能流散的防止感染的扩散,促进限化,尽量减少坏死。
成脓的使脓汁顺利排出,防止或减少毒素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早日愈合。
1)安静疗法:
减少疼痛,避免神经进一步遭受损伤,阻止致病菌向深部扩散和防止有毒物质的吸收。
限制局部活动。
方法:
处理动作轻,包扎不影响血循。
要防蝇,冬季防寒冷刺激。
2)
2)局部用药:
选择抗菌、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加速感染局限化,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药物进行外敷。
3)理疗: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抵抗力,促进炎症局限化。
感染灶深,反应性低,应用温热促进局限化。
反应强烈,化脓灶已成熟,均用温热。
外科感染一般不用冷疗。
4)手术:
脓肿破溃后排脓不畅,其切开引流。
局部炎症剧烈迅速扩散,全身中毒,切开减压引流。
2、全身:
协助机体抑制或杀灭病源菌,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使用抗菌素。
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营养,恢复机体平衡。
输血,G,V
3、综合:
局部+全身,中医+西医
1)消法:
感染初期,急性炎症明显,尚未成脓,脉数有力,机体抵抗力强。
A、局部外敷:
雄黄散(雄黄、白笈、大黄、白蔹、龙骨等),白笈拔毒散。
普鲁卡因—青霉素封闭
B、全身:
内服清热解毒为主的方剂:
黄连解毒汤
解表:
双花、连翘行气:
陈皮、木通活血:
当归、红花散瘀:
桃仁
凉血:
生地、丹参、大黄、芒硝散风:
防风利尿:
木通
抗生素:
磺胺
2)透法:
中期局部炎症剧烈,有成脓倾向或炎症较弱,正虚毒盛,成脓迟缓。
不能由里出表,并伴有明显的全身反应。
A、局部疗法:
10%鱼石脂炎症弱:
温热疗法必要时手术疗法。
全身:
促进脓肿成熟,自溃。
透脓散:
黄芪50g党参50g甲珠25g皂角刺25g桔梗25g白芷25g
B、全身症状重剧:
抗生素,补液,强心,解毒利尿。
3)补法:
虚症、感染后期、全身衰弱、脓肿已溃、伤口难愈、脉无力。
局部:
红外线照射+温热疗法
八珍汤输维生素、葡萄糖。
第二节外科局部感染
一、疖(Furuncie)、疖病(Furunculosis):
一)概念:
1、疖:
是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散到周围皮肤组织。
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热毒。
2、疖病:
多数疖同时散在发生或反复出现于畜体多部而且经久不愈者称为疖痈病。
二)病因:
1、致病菌常为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常继发毛囊口炎。
2、A、皮肤受粪便的浸渍(四肢),皮肤不洁。
B、皮肤代谢失调,排泄障碍,维生素缺乏。
C、皮肤经常受到摩擦的部位,表面容易受损伤,原先寄生于皮肤、毛囊、皮脂腺内的致病菌迅速繁殖,侵入,引起组织溶解坏死。
3、患过某些传染病的,易发生。
例如,口蹄疫猪瘟。
三)症状:
毛囊皮脂腺部位扁平圆形的小结节,(硬、肿、热、痛)突出,周围炎性水肿,顶端化脓呈黄色,进一步发展,出现波动,小脓肿,中心为疖心(坏死毛囊、皮脂腺和邻近的组织),破溃,黄色脓汁疖心①肉芽再生,愈合形成瘢痕。
②二、三个疖汇合,皮下脓肿。
③或慢性破溃,旧疗未愈合,有发生新疖
四)诊断:
应与牛皮蝇蛆、皮疽链丝菌、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相区别
1、牛皮蝇蛆:
幼虫在牛背部皮下形成硬肿性结节,随后皮肤穿孔,创面溃疡呈红褐色赘生肉芽。
通常在皮肤穿孔处,可以挤出幼虫。
2、牛皮疽链丝菌:
是由皮疽丝菌从创口或由蜱、虻、蚊吮吸后侵入皮肤而发病。
在局部发生无痛的坚硬结节,病变可以沿淋巴管蔓延到皮肤其他部位,排出微白色的无臭脓汁,干后形成痂块,结节和淋巴管仍然坚韧。
将湿疹、渗出液涂片,可找到病源菌。
3、马流行性淋巴管炎:
在皮和皮下形成结节,常沿淋巴管的途径形成。
多缺乏疼痛,脓汁中含有特异性病原体(囊球菌)。
破溃排脓后,创面形成蘑菇状溃疡,不易愈合。
五、治疗:
1、原则:
1)清洁皮肤,改善皮肤代谢,清除病因,防止新疖的形成。
2)防止脓性分泌物向四周扩散和进入外界环境。
3)针对临床症状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
2、治疗:
1)初期:
A、青霉素—普鲁卡因病灶周围封闭。
B、有剧痛可以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或用酒精热敷。
C、中药外敷:
雄黄5g碳黄5g大黄5g黄莲2g
2)浸润期:
A、涂5%高锰酸钾2~3次/日B、涂鱼石脂软膏C、涂浓碘酊10%,温热疗法(苍耳1两白矾1两雄黄2两)。
3)形成疖性脓肿:
切开(有时自溃),排出脓汁和疖心。
;
进行开放疗法,涂5%高锰酸钾和魏氏油膏。
严禁进行挤压,破坏肉芽。
4)全身反应:
大面积疖病时,使磺胺,抗菌素以及维生素疗法。
5)慢性疗法:
可以配合皮下注射自家血40~50ml3~5次/天或脱脂乳5~15ml。
六、预防:
1、着重改善饲养管理,保持清洁皮肤。
2、注意饲料调配,给予富有维生素的饲料及易消化的饲料。
3、所有病畜严禁在厩舍内进行外科处理,以防疖病蔓延。
二、痈(carbuncle)
是多数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和坏死。
是由致病菌同时侵入毛囊和皮脂腺所引起。
是从一个疖发展而来,或是由多数疖汇合而成。
是疖病的扩大,其病称可以扩及深筋膜而使其受害。
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链球菌,有时是二者的混合感染。
偶尔有化脓杆菌。
较大面积出现肿胀,疼痛和混有血液的脓性渗出物,呈蜂窝状,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坍塌。
如在周围组织稍加压迫,脓汁和坏死组织碎屑就从各个孔口外溢。
有的还有特殊气味。
脓汁流出后,形成很大的腔,腔内含有脓性坏死物。
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白细胞增数。
发生后不易自愈,病程长。
四)治疗:
1、初期采用同疖疗法。
2、当肿胀范围增加,或出现全身症状时,进行切开,广泛引流(切至好的组织)。
清创。
以及全身疗法。
用3%的双氧水或0.5%的高锰酸钾,用足够抗生素或磺胺类。
3、内服中药:
双花2g黄柏2g元参1g竹叶1g内服
板兰根1g双花1g蒲公英1g地丁1g大青叶1g皂刺1g花粉1g
4、青霉素—奴夫卡因封闭偏方:
瓦松研磨填塞。
三、肿胀(Abscess)
1、肿胀:
是组织器官内,由于化脓性感染局限化,病变组织坏死、溶解并形成完整的腔壁,充满脓汁的蓄脓腔。
2、蓄脓:
在解剖腔内发生化脓性感染并有脓汁潴留。
二)病变:
1、继发于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
如皮肤、粘膜损伤后感染,疖、蜂窝织炎、血肿、淋巴结炎。
2、从远处的原发感染灶经血流,淋巴管转移而来。
3、刺激性的化学药物漏于皮下(氯化钙、水合氯醛)引起组织坏死,发生无菌性脓肿。
4、由传染性致病菌引起(马腺疫、结核杆菌、囊球菌)。
5、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其次化脓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腐败杆菌。
三)病理:
四)症状
1、浅在性脓肿:
(常发生于皮下、表层肌层)
初期肿胀、热痛,高于表皮,呈弥散性,边界不清(大量白细胞产生蛋白分解酶,组织溶解坏死)炎症灶中心出现波动,肿胀与四周界限清楚,局部症状减轻(由于细胞、渗出物不断进入不断坏死)脓腔内压力增高,中心变薄,脓肿溶解表层的脓肿膜和皮肤,皮肤和表层脓肿壁破溃排脓向深部发展,压迫或穿入邻近脏器,引起并发症。
2、浅在性冷性脓肿:
发生缓慢,局部缺乏局部炎症的主要症状,有明显的肿胀和波动感,但缺乏热、疼痛反应。
主要由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放线菌引起。
3、深在性脓肿:
常发生于深层肌肉、肌间、腹膜下及内脏器官外部症状明显细致检查皮肤、皮下轻度炎性水肿,触诊有压痕及疼痛,在四肢患部肿胀,长期不消退,运步不自如强拘脓肿破溃内脏肿胀常为转移性肿胀。
五)诊断:
1)表在性脓肿根据症状较易确诊。
2)深在性脓肿可以进行穿刺性诊断。
必须注意与血肿、淋巴外渗、搓伤和某些疝相区别。
3)根据脓汁可以确诊。
六)治疗
1、初期:
处于急性炎性细胞浸润阶段可局部涂樟脑复方醋酸铅,白笈拔毒散(白笈50g白蔹30g白矾30g龙骨30g大黄50黄柏50g雄黄50g木剔子30g赤小豆50g芙蓉叶10g),以及冷疗,以抑制炎症渗出的吸收。
当炎症渗出停止时,可用温热疗法,电疗封闭。
有体温反应时,全身应用抗生素、磺胺、止痛药。
2、促进脓肿的成熟:
当局部炎症产物已无消散吸收的可能性,局部用鱼石脂,电疗以促进脓肿的成熟。
3、手术疗法:
脓肿形成后脓汁不能自行消散吸收时
(1)脓肿抽出法:
适用于关节部脓肿膜形成良好的小脓肿,以及深在性脓肿。
抽出脓汁冲洗注入青霉素的溶液。
(2)切开法:
波动明显,部位较低,切开应大,排脓顺利。
(3)脓肿清除法:
治疗脓肿膜完全的浅在性脓肿。
蜂窝织炎全身恶化败血症流注性脓肿(全身症状较明显)。
切开后不愈的因素:
1、脓腔内存在异物或坏死组织。
2、切口小,位置过高,引流不畅。
3、全身抵抗力下降,再生能力低下。
4、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冷性脓肿。
切开脓肿引流应注意的事项:
1、在波动最明显的地方做切口。
2、切口应有足够的长度,并作在低位,以利引流。
3、切口方向一般要与皮纹平行,不作经关节区纵行切口,以免瘢痕紧缩影响关节功能。
4、切开深部脓肿前,先做穿刺抽脓,确定脓肿的深度和部位。
5、切口不要穿过对侧脓腔壁而达到正常组织,以免扩散。
6、脓汁排出后,用手指探查脓腔,并将脓腔内纤维间隔分开。
7、记录放入油纱布或引流条的数目。
四、蜂窝织炎(Phlegmon)
是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常发生于皮下,筋膜下及肌间的蜂窝组织内。
其特点是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形成浆液性、化脓性和腐败性渗出物,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能向深部组织蔓延,并伴有明显的全身性的反应。
1、化脓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通过细微伤口引起感染,主要是溶血性的链球菌(G+一般为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时溶血明显)次之为葡萄球菌(一般引起局限性蜂窝织炎),较少发生腐败菌感染,有时为混合性感染。
2、继发于局部化脓性感染。
如引流不畅的创口。
疖、痈、脓肿、急性淋巴结炎骨髓炎的扩散。
3、通过血流,淋巴道转移。
如马腺疫,鼻疽。
4、局部注射强烈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钙,九一四。
5、发生食道、胃肠道、膀胱、直肠的穿孔或不完全破裂,较少引起这些器官附近组织的蜂窝织炎。
在感染的疏松结缔组织内首先发生急性浆液性渗出水肿,白细胞死亡,蛋白分解酶,坏死组织,化脓致病菌坏死组织组织蛋白酶,在化脓菌特别是溶血性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
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增加组织通透性,细菌扩散(扩散因子)激活血浆中的原,血浆酶溶解血块中纤维素,使已凝固的血块溶解,有利于细菌的扩散及大量毒性产物被吸收。
蔓延范围:
继发局部组织化脓或血流、淋巴道转移,这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局部损伤情况,局部解剖特点(四肢活动性强,易沿肌间蔓延)以及致病菌的种类与毒力。
四)症状:
病程发展迅速,一般伤后5~6天发生蜂窝织炎。
局部炎症:
大面积的肿胀,局部温度升高,疼痛剧烈和机能障碍。
全身症状:
体温升高达39℃~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各个机能紊乱。
如果体温下降,精神沉郁,可能转为败血症。
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其症状亦有差异,可分为:
1、皮下蜂窝织炎(浅在性):
常发生于四肢,主要是外科感染引起的。
病初局部肿胀热痛明显。
压诊呈捏粉状,有指压痕,数日后变为稍坚实感,局部皮肤紧张,失去可动性转为化脓性浸润时,肿胀热痛更加明显,病畜体温明显升高,呼吸心律增数,组织坏死,出现化脓灶触诊有波动感脓肿,化脓局限化或局限性蜂窝织炎性脓肿,排脓局部全身症状减轻好转。
恶化(败血症)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渗出物经由筋膜肌间的血管通道向深部蔓延,腐败性病情恶化浸润部组织陷于坏疽,皮肤处处破溃,排出腐败恶臭的脓汁。
2、筋膜下蜂窝织炎(深在性):
常发生于前肢的前臂筋膜下,鬐甲部深筋膜和棘横筋膜下以及小腿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中。
最初患部不明显,软组织呈现坚实性炎性浸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