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培养目标
调研高校的培养方案尤其是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准确把握了学术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正确处理了不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方法手段,具有创新意思、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和突出系统性有所差别;
侧重于培养专业知识宽广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4、研究方向
各高校依据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前沿、趋势和需求,以及多年来研究的积累,确定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如表1所示。
5、学制与学分
(1)清华大学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3年。
学位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0(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2),包括公共必修学分7,必修环节学分1,专业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2。
鼓励选修学术与职业素养,以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2)重庆大学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为2-3年,具体学制在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并经所在学院批准。
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学习环节一般为一年,专业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
该类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时间为5.0年。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为2-3年,全部课程学习应在第1学年内完成,实践环节不少于半年,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1年。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创新实践和补修课程等模块构成。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0学分(不含体育类选课);
其中,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公共必修课程需修满5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10学分。
专业创新实践性(必修)5学分。
(4)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
原则上用0.75~1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1.25学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学分要求见表2。
表2哈工大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学术研究型学分
应用研究型学分
学位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含社会实践1学分)
3
第一外国语
2
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
4
学科基础课(学术型)
应用基础课(应用型)
4-6
2-4
学科专业课(学术型)
应用技术课(应用型)
选修课
专业(跨专业)选修课
人文管理类课(应用型必选)
6-8
(其中人文管理类课2学分必选)
实践环节与专题课
实践环节、创新(应用)实践课
学科前沿专题课(学术型)
应用技术专题课(应用型)
3-6
(其中实践环节不少于2学分)
学术交流
1
论文环节
开题报告
中期检查
总学分
32-36
30-34
注:
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19学分;
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17学分。
(5)华中科技大学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学制学制为2.0年,至少应修满32学分的课程,其中公共学位课至少2学分;
专业学位课至少14学分;
实践与研究环节至少16学分。
表1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研究方向设置内容
类型
清华大学
哈尔滨工
业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专业学位型
1.工程结构;
2.防灾减灾;
3.工程抗震;
4.岩土地下;
5.道路桥梁;
6.市政交通;
7.建筑材料;
8.工程测控技术;
9.施工技术;
10.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1.地域建筑材料;
2.公共建筑设计;
3.绿色建筑与节能设计;
4.建筑遗产保护;
5.城市设计;
6.室内设计;
7.建筑规划;
8.钢结构、木结构及组合结构;
9.岩土工程;
10.桥梁与隧道工程;
11.土木工程材料;
12.混凝土与砌体工程;
13.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14.海洋工程结构.
1.现代结构设计理论;
2.工程结构控制检测、鉴定和加固;
3.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设计;
4.管理科学与工程;
5.技术经济与管理;
6.大型、复杂土木工程的力学问题;
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8.可行性研究;
9.房地产投资于经营;
10.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
11.燃气研发与利用;
12.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13.建筑节能技术;
14.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5..暖通空调与通风除尘技术;
16.建筑给排水及消防工程;
17.水污染控制与谁处理.
1.岩土工程与地下结构;
2.钢结构;
3.混凝土结构与抗震;
4.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5.(超)高层建筑结构;
6.工程结构耐久性与可靠性;
7.砌体结构与木结构;
8.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
9.村镇绿色建筑与防灾;
10.桥梁工程及其抗风抗震;
11.隧道工程;
12.路基路面工程;
13.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1.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
2.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3.工程管理信息化;
4.房地产管理;
5.工程项目策划;
6.可持续建筑与绿色建造技术;
7.新型数值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8.地基处理理论与应用;
9.地震与风荷载下结构隔震减震和只能控制;
10.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与应用;
11.新型材料与高性能混凝土;
12.大跨度结构与高层结构;
13.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补强修复技术;
14.结构防灾减震理论和技术;
15.大跨度桥梁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
16.隧道抗震分析与设计理论..
3、本学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与发展方向
我国宏大的工程建设与史无前例的超市化发展,给建筑、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学科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将促进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变革。
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恶化及资源短缺,要求人类社会反思和调整自身的行为模式,以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建立在资源无限、环境容量有限以及能源无限观念上的现代建筑体系和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给人类提供了舒适安逸生活空间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如何运用先进的设计手段,不断提高建筑生活环境质量标准的同时,减少对能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建筑、土木工程领域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现代设计理论正在孕育和发展。
随着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以及使用需
求的提高,要求工程结构必需具备更高综合性能,以抵抗自然灾害作用下的工程结构灾害性破坏、减缓乃至消除长期自然环境侵蚀下工程结构的性能退化、保证结构的预期服役性能。
从结构性能角度出发,以高安全性能、高施工性能和高耐久性能等为特征的高性能结构的发展,正在成为现代结构工程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以大规模、非线性、多耦合场问题为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现代工程结构计算理论,则为发展高性能结构工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职称手段。
结构全寿命设计已成为未来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研究高性能结构全面考虑安全性、耐久性和实用性的全寿命设计理论及方法,是建筑土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方向。
3、结构分析理论与技术呈综合性发展趋势
现代结构工程正在向大型、复杂新颖方向发展,对结构体系、计算分析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对建筑和土木工程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结构分析主要偏重于局部分析,而忽视了结构的整体综合分析。
现代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分析已开始全面突破其该种格式,由单个构件分析,转变为对整个结构及其偶联系统的综合分析;
由单纯考虑结构的正常使用转变为综合考虑结构的建造、使用和维修的全过程;
由单纯依靠力学发展转而依靠多学科交叉利用。
传统的结构分析理论已逐步走向考虑多目标的结构优化和结构控制方向。
相关技术呈控制智能化和整体系统化趋势。
4、多种灾害的综合防御正在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物质基础,各类自然灾害(包括环境侵蚀)仍然严重威胁着基础设施的服役安全。
揭示灾害对构成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主体的工程结构的作用机理及其时空效应,深入研究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在各种灾害作用下的损伤破坏机理、损伤模式,发展机遇性能的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在各种灾害的耦合效应及其关联度,发展结构与工程系统机遇可靠度理论的多重抗灾设计理论、研究提高工程结构抵御不同灾害极端事件的能力、探索多灾害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的重大工程的反应与破坏特点、逐步建立重大工程多重灾害预报和监测技术,是多重灾害综合防御的发展趋势。
5、土木工程与其它自然科学的综合与渗透
随着整个自然科学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与其它自然科学之间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
由于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导致了整个土木工程学科的进步。
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
所有这些,体现了自然科学大综合的趋势。
社会、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和建筑土木工程学科呈现出的以上新特点,要求新型建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具有广博的、多学科的、综合的科技素质;
2)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观念;
3)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4)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具有竞争意识、全球意识和国际交流及跨国工作能力。
四、本学科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我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授权点以来,我学科通过充分的考察、研讨,制订了《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430114)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以“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修订2012年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制定了专业学位实践环节及专业学位学位标准,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近年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的社会评价都有显著提高。
同时,我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生培养仍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更新、知识创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不强;
(2)在工程决策、设计和建设阶段,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和工程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性;
(3)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师大都愿意做简单重复的劳动,缺乏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难以逐步提升;
(4)研究生毕业—就业—企业成长的过程长,彼此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相对应的,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相互利用与发挥。
五、对本学科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启示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专业硕士发展迅速,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1)从社会层面上,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入,认同不够,但事实上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增加的。
(2)从院校层面上,大多数院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经验上不足,培养体系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差异不大。
(3)从导师层面上,目前存在重学术、轻专业的培养方式,导师队伍原来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术型研究生,其经验、精力都有所局限。
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多样性认识不够。
六、对学校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1、由于扩招造成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
随研究生扩展后,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同时部分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导致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良莠不齐,且相当一部学生毕业时也未能发表任何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2、知识快速更新带来的冲击
要着重注意土建筑与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在最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专题课程,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前来开设实际工程专题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