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景观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中侯学煜、郑度、傅伯杰等的方案更多地渗入了生态学的观点。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黄秉维方案。
综合区划是黄秉维先生近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主张将自然与经济结合,叠加上流域划分的区域划分。
就可持续发展而言,黄秉维指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区域划分。
黄秉维先生指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去其存在的依据。
所拟包括的内容,在自然方面,首先一项是以自然地带周期律为依据划分,按温度条件划分温度带,在此基础上再按水分条件划分为自然带。
在上述两级区域框架上再叠加流域界线。
以流域为单元的研究可以了解上坡与下坡、上游与下游的关系。
缺少这方面的了解,有些区域便无法得到全面的认识。
还指出,区域的划分当然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郑度等在论述综合地理区划时认为,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
在地域划分中,应当将自然方面和人文方面的区域划分结合起来。
较高等级的区域划分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而较低等级的地域类型则多应用自下而上的归纳途径。
因此,应当将自下而上归纳途径与由上至下的演绎途径所得的成果结合起来,取得与实际接近的结果。
葛全胜等在对中国陆地表层进行系统分区时,借鉴了黄秉维所提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考虑了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生产潜力分区、经济区划等因素,以及人口发展、资源数量等46个指标,并采用(PSR)评价模型将这些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对陆地表层各子系统与各要素的“集成”。
同时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模糊聚类法对全国344个地区的46个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实现了对各区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评价。
吴绍洪认为综合区划是自然区划的深入,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两方面,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划分。
他在研究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的概念,用资源进行区域的划分,特别是对以往研究不充分的区划第四和第五级单位,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组和资源型进行合并,提出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
并以柴达木盆地为例,建立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区划。
第二节中国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
传说中的九州是其体现。
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
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则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时期,到秦朝建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
从秦朝起,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代
2.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道、路时代
3.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代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朝代同一政区其管辖范围并不见得相同,即使是同一朝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221年-583年)
秦朝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
秦始皇在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
县共有1000多个,一个郡一般管十几到二三十个县。
到了汉朝,有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为王国。
汉朝初年诸侯王掌有王国的实权,一国可以有几个郡。
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以后,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规定一国只能管一郡,王国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上已没有了区别,不同的只是名称而已(王国的税收不交给朝廷)。
汉武帝时,把全国的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另外首都附近的7个郡称为司隶校尉部。
这是一种监察区域,并不是行政区域,刺史只负责监察地方长官,不管地方行政。
这些刺史部的名称大多以《禹贡》、《职方》里的州名命名,所以当时人常称一部为一州。
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
到东汉中期,又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属国,相当于郡一级的政区。
黄巾起义后,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这种格局到三国时就固定下来了,维持了大约400年的时间。
三国时,曹魏有12州,东吴有4州,蜀汉只有1州。
西晋统一时共有19州,173郡国。
西晋末年,增设两州,共有21州。
之后州的辖区逐步缩小,到了南北朝前期,共有五六十个州。
到南北朝末期,州增加到300多个,郡增加到600多个。
此时平均一个州只管2个郡,每个郡只管2、3个县。
州郡县三级制的意义已经完全丧失了。
所以到了后期,只有州刺史和县令长到任理事,郡的太守并不上任理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州县二级制。
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于是撤销了郡,只剩下州和县。
2.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583年-1276年)
隋文帝废郡后,由于全国范围太大,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近200个州非常困难。
到了隋炀帝时又将州改称郡,模仿汉武帝时的制度,设置了若干监察吏治的官员,分部巡查。
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详细资料,具体情况现在已经很难了解了。
到了唐朝初年,又将郡改称为州。
当时有300多个州,由于朝廷难于管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将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有时置官,有时不置官,也是监察性的。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改为15道,设置采访处置使,相当于汉武帝时的刺史。
另外,玄宗以后,还将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称为府。
至唐末共有十几个府。
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以掌兵权的节度使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
一个节度使管几个州,其辖区也叫道,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
全国分为40多个道,每道少则2、3州,多则10多州。
原来的采访处置使已经撤销。
北宋初年,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
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到了宋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
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分管各自的职权。
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宋朝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
每一个州还有一个郡名。
州名是正名,郡名则是别名。
郡名大都沿袭唐朝时的旧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
新的州朝廷往往会赏赐一个郡名,没有郡名的州很少。
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
到了南宋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
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辽代全境分为5道,州一级的有府、州、军、城四种。
金代全境分为20多路,州一级的初期有府、州、军三种,后来把军都升为了州,只剩下府和州。
3.元明清、民国时期(1276年-)
从元朝开始,开始实行行省制。
它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某某省。
元朝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朝的行尚书省。
开始它和金朝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
由于长时间的战争,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很频繁。
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1个中书省直辖区和10个行中书省。
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
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
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到了明朝,明太祖取消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
又将原来归中书省直辖的地区改为京师直辖的地区,称为直隶。
明成祖以后,北京周围的直辖区称为北直隶,南京周围的直辖区称为南直隶。
宣德以后,全国分为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
但是民间一般还是将直隶或布政使司称为省。
清朝初年,沿袭明制,康熙初年以前也只有15个省。
到康熙六年,设为18个省,也就是所谓的“内地十八省”。
另外在东北则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3个将军辖区,新疆由伊犁将军统辖,外蒙古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将军统辖,内蒙古采用盟、旗制度,西藏、青海设置办事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才建省,次年将原属福建的台湾府改为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把东北三将军的辖区改为省,所以清末共有22个省(不包括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地)。
元明清以来,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各个时期都不相同。
元朝时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
明朝省下设府、州、县。
清朝省下设府、厅、州、县。
明清时的州,清朝的厅有的直属于省,有的归府管。
元明时期的州有的有县,有的不辖县。
清朝凡是属于府的州一律不管县。
也就是说,元明清时期的州实际上就是比较重要的县。
清朝宣统末年则开始废府。
此外元明清也有道,但是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域。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在22个省之外由设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几个特别区域。
国民政府又将它们和宁夏、青海建为6个省,总计28个省,另外加上西藏、外蒙古。
民国初年,废掉了全部的府,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
另外在省县之间还有道。
国民政府时废除了道,另外设立了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理十几个县。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理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类国家一级行政区;
2.省、自治区分为地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
o地区与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和市;
o直辖市、地级市与副省级城市分县级行政区包括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50个地区(州、盟);
661个市,其中:
直辖市4个;
地级市283个;
县级市374个;
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
852个市辖区。
总计:
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表
(行政区划网站www.xzqh.org制作)
省级行政区
(区划代码)
简
称
面 积
(km2)
人 口
(万人)
省会或首府
省级政府所在地及邮编
行政区划
(截至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北京市
(110000)
京
16807.8
1492.7*
1162.9#
北京市 东城区正义路2号(100001)
6个市辖区、2个县
天津市
(120000)
津
11305
1023.67*
932.55#
天津市 和平区大沽路167号(300040)
15个市辖区、3个县
河北省
(130000)
冀
190000
6808.75
石家庄市 维明街10号(050052)
11个地级市
36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
山西省
(140000)
晋
156000
3335.07
太原市 府东街101号(030072)
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内蒙古自治区
(150000)
内蒙古
1183000
2384.35
呼和浩特市 新华大街63号(010055)
9个地级市、3个盟
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
辽宁省
(210000)
辽
145700
4217
沈阳市 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110032)
14个地级市
56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
吉林省
(220000)
吉
187400
2708.5
长春市 新发路329号(130051)
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
19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8个县、3个自治县
黑龙江省
(230000)
黑
454000
3816.8
哈尔滨市 南岗区中山路202号(150001)
12地级市、1地区
65市辖区、19县级市、45县、1自治县
上海市
(310000)
沪
6340.5
1352.39#
上海市 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200003)
18个市辖区、1个县
江苏省
(320000)
苏
102600
7432.5*
南京市 北京西路68号(210024)
13个地级市
54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25个县
浙江省
(33)
浙
101800
4719.57*
杭州市 省府路8号
(310025)
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
安徽省
(340000)
皖
139600
6228 *
6461 #
合肥市 长江路221号(230001)
17个地级市
44个市辖区、5县个级市、56个县
福建省
(350000)
闽
121400
3511 *
福州市 鼓楼区华林路76号(350003)
9个地级市
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
江西省
(360000)
赣
166947
4283.57
南昌市 北京西路69号(330046)
19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70个县
山东省
(370000)
鲁
157100
9180.0
济南市 省府前街1号(250011)
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
河南省
(410000)
豫
167000
9717
郑州市 金水区纬二路10号(450003)
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
湖北省
(420000)
鄂
185900
6016.1
武汉市 武昌区水果湖洪山路66号(430071)
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
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湖南省
(430000)
湘
211875
6697.7
长沙市 天心区湘府路8号(410000)
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
34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65个县、7个自治县
广东省
(440000)
粤
179800
8303.72*
广州市 东风中路305号(510031)
21个地级市
54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
(450000)
桂
236300
4889
南宁市 民乐路1号(530012)
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自治县
海南省
(460000)
琼
35000
817.83*
海口市 海府路59号
(570203)
2个地级市
6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4市辖区
重庆市
(500000)
渝
82400
3144.23#
2770.98*
重庆市 渝中区人民路232号(400015)
15市辖区、4县级市、17县、4自治县
四川省
(510000)
川
蜀
485000
8724.6
成都市 督院街30号(610016)
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
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贵州省
(520000)
黔
贵
176100
3903.7
*
贵阳市 中华北路242号
(550004)
4个地级市、2个地区、3个自治州
10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
云南省
(530000)
滇
云
394000
4415.2
昆明市 五华区华山南路135号(650021)
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
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79个县、29个自治县
西藏自治区
(540000)
藏
1228400
273.68
拉萨市 康昂东路1-2号(850000)
1个地级市、6个地区
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71个县
陕西省
(610000)
陕
秦
205600
3705.2*
西安市 新城院内(710004)
10个地级市
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
甘肃省
(620000)
甘
陇
455000
2618.78
兰州市 中央广场1号(730030)
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
青海省
(630000)
青
722000
538.60
西宁市 城中区西大街69号(810000)
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自治州
4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0个县、7个自治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640000)
宁
66400
587.71
银川市 解放西街217号(750001)
5地级市
2县级市、11县、8市辖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50000)
新
1660000
1963.11
乌鲁木齐市 中山路2号(830041)
2个地级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
11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1098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25.4
台湾省
台
35873
7市、16县
本表说明:
(1)人口一栏为2004年底统计数据,标“*”为常住人口,标“#”为户籍人口,数据根据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面积一栏大多数数据无法精确到个位数,如辽宁省145700平方千M一般写成14.57万平方千M。
(3)本表最近更新于2005年11月21日。
对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与探讨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上世纪的30、40年代,就曾有一些学者在此方面有过论述,但基于当时全国并未出现真正意义的统一,这些改革之论自然也只能最终流于空谈,并未能起到给政府提供借鉴的作
用。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关行政区划改革的探讨颇沉寂了许多年,到了90年代,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才重又出现,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钧良有关行政区划改革总体思路的谈话,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颇让行政区划这一不太热门的研究领域着实大众化了一把,广大群众对此关注的热情之高,更是出乎意料,以致互联网上出现了民间人士划分的有具体名称与界线的新50省的行政区划图。
我国的行政区划之所以要进行改革,这是与行政区划本身所具有的承继性的特点分不开的(其另一特点是可变性)。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其实是深深打上了历史的烙印的。
新中国虽然已经走过了58年的历程,但从行政区划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基本上还是延续自元、明、清直至民国以来所形成的政治地理格局,而这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们新时代各方面的发展与要求了,因此,对现行的行政区划进行必要的改革,也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早在1990年,谭其骧先生即指出:
“我国现行的沿袭元明清旧制的一级行政区划极不合理,一是许多省区不符合自然、经济和人文区域,二是多数省区太大。
这种区划状况不仅阻碍经济发展,并且也不利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有必要予以改变。
”!
周振鹤先生在同时撰写的论文中,将行政区划改革的几个相互关联的关键问题做了更为具体的说明:
一是行政区划层级的简化、二是省区幅员的划小、三是省界的适当调整、四是地域型和城市型政区的合理分工、五是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关系。
从政区地理角度上讲,行政区划主要有四个要素:
一是层级,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
层级越多,越不便中央政令的传达;
层级越少,越便于上情下达。
二是幅员,即政区的统辖范围。
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需要有不同的幅员,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是边界,即政区与政区之间的界线。
政治是政区划界中的首要因素。
然而,在统治稳固的前提下,自然环境也会作为政区划分的一个依据因素。
四是行政中心。
每个行政区划都有一个(有时是两个)管理的行政中心。
这个行政中心位置的确定与变化,与政治形势、政区幅员或者是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由行政区划的这四个组成要素,再比照前面所述及的谭其骧先生、周振鹤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使我们明确地意识到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的问题症结主要是存在于层级与幅员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上。
十分赞同谭其骧先生、周振鹤先生所提出的对现行行政区划进行改革的观点。
为了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