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8296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政策实践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2、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

3、宏观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4、调节范围扩大

80年代以来:

政策主张的进一步发展

简要评价:

1、克服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分裂局面,建立起由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组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经济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2、但构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初陋的

3、探索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其政策主张对战后50~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4、这一政策主张体系存在夸大政府作用,低估市场规律的倾向,对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5、其理论体系以英美模式为背景,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主要理论观点:

1、关于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问题:

反对把凯恩斯的思想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主张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2、关于凯恩斯思想核心的问题:

反对把收入支出模型当作凯恩斯思想的核心,认为资本主义分配不合理的思想才是其理论的核心

3、关于均衡与非均衡观念:

反对用均衡观来替代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念,强调非均衡观是凯恩斯革命的要旨

4、关于经济分析对象问题:

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只重视经济数量分析的做法,强调社会制度分析的重要性

5、关于分配理论基础问题:

反对建立在边际生产力理论基础上的分配理论,主张回到反映劳资利益对立的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

6、关于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前提: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实际上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主张回到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假设

7、关于投资储蓄的关系:

坚持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思想,批评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

8、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反对滥用凯恩斯经济政策,强调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有限性

政策主张:

一、政策主张的特点

1、政策主张的重点:

解决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2、重视财政政策

3、对凯恩斯对付危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批评新古典综合派频繁使用“相机抉择”政策来干预经济

二、抑富济贫的收入分配政策

1、抑富性政策主张

改革税制,实行高级差的累进税制减少富人的收入

带没收性的遗产税和赠与税,避免贫富差距的代际累积

2、济贫性政策主张

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制定工资增长率政策,改变或遏止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利于劳动者的趋势

3、实行广泛社会福利计划,帮助失业者和低收入家庭

三、财产(资本)形成政策(投资社会管制政策)

1、用财政盈余购买私人公司股票,抑制食利者阶层收入

2、推行职工持股计划

3、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经济发展

4、实行有利于低收入者财产积累政策

四、充分就业政策

1、实行针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其就业和收入水平

2、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增加国内就业岗位

通过斯拉法体系的变革,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为复兴古典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作为当时唯一能与新古典综合派抗衡的经济学流派,揭示出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内在矛盾,推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其政策主张对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发挥了一定影响,但也应为“福利病”负有一定责任

1980年代以后,随着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去世,该流派的影响也日趋下降。

三新凯恩斯主义Ⅰ(1960’):

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关于均衡与失衡问题

1、关于凯恩斯体系与瓦尔拉斯体系的根本分歧

2、克洛委尔与莱荣霍夫的进一步评析

其他问题上的分歧

1、关于宏观与微观问题

2、关于动态和静态问题

3、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问题

简要评价

对凯恩斯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区分,澄清了战后经济学界对二者的混淆,对促进凯恩斯思想的研究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新古典的均衡观与凯恩斯的非均衡观之间差异的研究,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迄今西方经济学界仍未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上述工作引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分裂至今仍未弥合,使宏观经济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取向:

新古典主义取向:

为理论逻辑的完美而从微观经济学演绎出来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取向:

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构建的宏观经济学

他们依据凯恩斯在“就业的一般理论”(1937)论文中的观点,指出凯恩斯体系与新古典体系的对立:

“第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对有关未来的知识非常清楚,而事实上我们有关未来的知识是被动的、含糊的和不确定的,结果古典学派在货币和利率理论上发生了错误;

第二,古典学派信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状态,而事实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水平,结果古典学派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

四新凯恩斯主义Ⅱ(1980’中期以来):

凯主义主流经济学

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的原因:

能够较好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和解决其他大量的经济问题;

年轻一代凯恩斯主义者在反思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基础上的学术工作。

新凯恩斯主义取代原凯恩斯主义的原因

原凯恩斯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挑战下难以坚持凯恩斯原则:

原凯恩斯主义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IS—LM模型和菲利浦斯曲线在理论上不能解释滞胀原因,政策主张不能解决现实中的滞胀问题。

原凯恩斯主义重视需求的理论忽视了供给问题,尤其是劳动生产率问题。

这不仅造成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体系中的空白,而且是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原凯恩斯主义鼓励消费,反对“过度储蓄”的主张受到普遍怀疑。

在其影响下,储蓄不再被看成是一种美德,浪费资源不再被视为一种不道德行为。

同时,这也是造成英美等国资本形成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对凯恩斯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

在理论前提上,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假设,批评自由主义的市场出清假设。

市场出清是指市场均衡状态,这是指在经济在受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物价是否能迅速回到均衡状态。

自由主义认为,市场能很快自行回到出清状态,而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不能迅速回到出清状态,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也有区别:

后者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调整困难;

而前者假定工资和物价存在粘性,它们不是不能调整,而是需要时日。

在分析方法上,否定经济自由主义的“古典两分法”。

“两分法”是指经济生活中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没有关系,或只有微弱关系。

对“古典两分法”的态度,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问题,因为经济政策是通过改变名义变量而发挥作用的。

自由主义坚持古典两分法,实际上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凯恩斯主义否定古典两分法,则肯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在基本命题上对凯恩斯主义的坚持。

斯蒂格利茨认为,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在3个命题上是一致的:

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着超额劳动供给;

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政策在决大多数年份是有效的。

即:

非充分就业假设、失衡常态假设、政策有效性假设。

在政策主张上对凯恩斯主义的坚持。

新凯恩斯主义虽然肯定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但在经济政策效果问题上,比原凯恩斯主义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不再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烫平”周期,而是强调其可以“缓解”经济波动的消极影响。

对原凯恩斯主义理论前提的发展和补充:

一是强调“经济人”假设。

二是把“理性预期假设”引入自己理论体系。

此外,把近2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新进展纳入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如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

一、政策基调

在强调“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承认“政府失灵”,在批评“市场万能”的同时注意到“政策万能”的错误。

其典型说法是:

如果没有扩张性政策,经济衰退将更严重;

如果没有紧缩性政策,通货膨胀将更严重。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实施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出发点。

不是不干预,而是怎样干预的问题。

二、价格政策

主张政府通过种种政策来提高价格变动的灵活性,减少交错调整价格比率。

具体建议是:

强化竞争,反对垄断等。

三、就业政策

主张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水平,使工资和就业更灵活地反映劳动市场的变化,尤其主张提高局外人市场地位,鼓励他们参与竞争,降低工资粘性。

四、金融市场政策

主张金融体系多元化和提高信贷政策的灵活性,削弱配给机制作用,提高利率机制调节作用。

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一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于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引起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

而到了19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以致到了19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停滞膨胀”局面。

在此背景下货币主义在美英等国异军突起。

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教授所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为理论基础。

其根据影响货币续期的各相关因素建立了货币需求函数Md/P=f(Yp,W,rm,rb,re,1/p·

dp/dt,u)。

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实际统计资料,从而得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恒久性收入而非消费者的一时收入这一重要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高度稳定的。

这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需求主要受利率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由于投机动机的作用而极不稳定的观点。

因此货币学派认为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财政政策(例如减税,降低利率)可能是无效的。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对实际经济体系的影响,其传导机制是通过比较广泛的资产选择引起的各种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债务和耐久性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而起作用的,而非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

【1】

在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上,货币学派认为菲利浦曲线所反映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只有在短期内一定条件下才存在,在长期中根本不能成立。

在封闭经济(舍去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活动)下,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低速增长是政府庞大化的产物,两者有相互强化的力量”;

而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通货膨胀可以从一国传递到另一国。

货币学派的经济主张是建立在现代数量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鼓吹经济自由是货币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

其经济政策主张主要有: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收入指数化方案;

实行浮动汇率制。

主要政策主张

1、“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也译为“单一规划”的货币政策。

即由货币当局公开宣布一个与预期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并按这一要求稳定的增加货币供应量。

弗氏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认为,在过去100年中,美国年均产量增长速度为3%,劳动力增长在1-2%之间,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速度应确定在4-5%之间。

他还反对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主张的中间目标(盯住利率),主张盯住货币供应量。

他认为,“货币政策无法限定利率”,“利率是一个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指示器”,“金融当局应当把它能控制的数量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在可供选择的汇率、物价水平和货币总额这3个指南中,“货币总额是货币当局当前最好的、可供利用的即期指南或标准”。

近年弗里德曼的这一政策主张稍有调整,主要表现在对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持谨慎的肯定。

2、收入指数化政策

这一主张是指把工资、债券等收入与生活费用指数挂钩,使其随物价变化进行调整的反通胀政策。

它是针对70年代美国一度实施的管制工资-物价的反通胀政策而提出来的。

他认为通胀是因流通中货币过多造成的,管制工资-物价不能解决这种通胀,反而会因工资物价不能变动降低市场效率,加剧经济停滞问题。

他认为,这一政策来代替管制政策的优点是:

可缓解通货膨胀引起的不公平;

可剥夺政府和投机者在通胀中获得的一部分非法收益;

可削弱政府搞通胀的动机。

但他也强调这种政策的局限性:

其作用范围有限,因为人们不可能把所有契约都同物价联系起来调整;

只能减轻通胀的危害,不能消除通胀,只有控制货币供应量,才能消除通胀。

3、浮动汇率

这是针对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而提出来的。

在《浮动汇率问题》(1950)一文,他认为,浮动汇率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行维持,可避免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它对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展多边国际贸易都极为有利。

他还反驳人们对浮动汇率的批评,认为浮动汇率不一定就是不稳定的汇率,不稳定的汇率不过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表现,实行固定汇率非但不能解决问题,用行政办法强制固定汇率还会使汇率调整更加困难,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他还认为固定汇率还会引起通胀在国际间的传递。

4、负所得税

这是弗氏提出的社会福利政策主张。

由于所得税是公民向政府交纳,而福利则是政府向居民提供,“负”因而得名。

更重要的是,他借鉴所得税的“累进制”原则,拉开享受的福利人群可支配收入的差距。

在西方国家,贫困线是一条统一的收入水平线,凡收入低于这条线的居民都可以得到政府补贴。

这样,收入高者得到较少的补助,收入低者得到更多的帮助,没有收入的人得到的援助最大。

帮助穷人是政府的职责,但福利制度的设计应既有助于消除贫困,又有利于增进效率。

原制度虽有助于公平实现,却不利于激发低收入者的进取心,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

为此他提出负所得税方案,其基本思路是:

补贴与享受福利者的收入挂钩,使原收入高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更高,原收入较低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较低。

拉开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差别,鼓励低收入者依靠自己努力增加收入。

其具体方案是:

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通过重新阐发货币数量论,构建起第一个真正能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在构建理论体系过程中,其阐发的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等概念对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有积极意义。

其提出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对重新审视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治理“滞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理性预期学派是70年代从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的,其立场比货币学派更激进,因而有“比弗里德曼还要弗里德曼”之说。

在当时自由主义浪潮中,被称为两大“新经济学”之一。

我们所说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指当代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这两个学派。

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来总括这两个学派也许不大恰当,因为只有“理性预期”学派的人才自称过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但是这两个学派有几乎不能分开的学术上的联系,“理性预期”学派是“货币主义”某些论点的进一步发展。

连“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卢卡斯自己也说,称他为“理性预期学派”不大恰当,他们在经济政策上与“货币主义者”们没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学派合成一股宏观经济学中的保守主义流派,是在理论学术领域中的新自由主义的宏观经济学。

我们之所以把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这两家结合成的这个流派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因为它们都坚持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运用到宏观经济学中,强调经济在长期中趋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强调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过度增加货币,在长期中不可能用高通货膨胀换取低失业,因而反对政府扩大总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

1、经济政策基调:

政策无效论

政府反周期政策会因公众的理性预期而归于失效,理由是:

政府的信息不如公众充分,利用不如公众有效,在二者博弈中,政府总是落在公众后面,反周期政策的后果均能被公众预期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结果要么政策目标落空,要么被迫放弃原来的政策。

因此最好的政策是没有政策的政策,让市场自发发挥作用。

如要反周期政策奏效,只有采取突如其来的政策,在公众无法预期时才能有效。

但他们坚决反对这类非规范的政策,因为:

其后果不仅公众无法把握,政府也无法把握;

即使政策收到了政府预期的效果,也很难判定是否有益。

更重要的是,反周期政策会干扰源于供给方自然率提高所引发的增长过程。

2、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新古典主义批评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中,比较了政府用举债还是征税来筹措战费的效应,认为二者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一样的。

凯主义认为两种方式对总需求的影响不同,主张举债而不是增税来扩大支出,进而认为赤字政策比平衡预算更有效:

征税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和储蓄,其改变的只是总需求结构(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的比例),不会扩大总需求;

举债只会减少个人的当期储蓄,不会改变个人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进而扩大支出和总需求。

凯主义的这种“公债哲学”一直受到自由主义的责难,布坎南把其上升为“李嘉图等价定理”,以对抗凯主义。

新古典主义则用理性预期假说来证明李氏定理的有效性:

当政府举债时,理性的个人会预期到政府未来会通过征税来还本付息,为应付将来税收增加,个人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因此,举债和增税的总需求效应一样;

同理,政府通过减税刺激消费的政策也无效,因个人会把减税收益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以应付政府未来的增税。

后来的凯主义用一部分人会在政府偿债前去世,负担由后代承担,不会减少现期支出来反驳李氏定价定理。

巴罗《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

》一文中认为,即使消费者在政府增税还债前去世,等价定理仍能成立,并给出了形式化的证明(略),即著名“巴-李等价定理”。

其基本假设是:

凯主义把消费者视为“利己主义者”,而理性消费者却有“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

消费者会同等对待自己和子女的负担,当预期到子女将有更重的税收负担时,他们会减少消费,为后代而储蓄。

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

基-普提出并加以形式化证明的理论,也是他们获诺奖的理论之一。

指政府在某一时期制定并实施的最优政策,会随时间推移,因环境、形势、政府的政策偏好发生变化,变得不一定最优。

如缺乏约束或政府有权相机抉择,原来政策可能被修改或放弃,转而实施另外最优的政策的现象。

例如:

考试政策、专利政策、失业与通胀政策。

实施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后果是:

降低政府信誉;

当公众对这种不一致性形成理性预期后,会采取对策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损失,从而使政策失效;

频繁变化的政策不仅无效,还会干扰市场功能,降低效率。

为避免这些后果,应剥夺政府的相机抉择权,并制定出一些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来约束政府行为。

#

三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自己的需求”。

区别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需求创造供给。

然而在萨伊定律的基础上供给学派内部也有其自己的分歧。

供给学派大体可以分为“正统的供给学派”和“中间的供给学派”两支。

在政策主张上,一方面,正统供给学派醉心于减税的快速效应,主张实行大幅度的减税。

其理论基础来自于供给学派的理论家拉弗所提出的拉弗曲线,认为只有减税才能使政府的收益和私人储蓄、投资同时增加,高税收只会对今年供给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储蓄、投资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以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中间供给学派则更强调增加储蓄的重要性,他赞成必须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

其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是著名的费尔德斯坦曲线。

该曲线反映了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资本形成的影响及其关系。

供给学派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他们反对凯恩主义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注重供给,刺激储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张更多地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

主要理论观点

一、批评凯恩斯主义,主张恢复“萨伊定理”

供给学派主张回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原则上,尤其是“萨伊定理”。

主要理由是:

凯主义颠倒了供求关系,是一种“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理论。

只有萨伊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才是正确的理论。

凯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造成大量失业,理由是:

刺激需求忽视供给政策造成生产力下降,制造大量失业;

为刺激需求而主张实行过多过滥的福利,这制造出大量失业,尤其是失业保险、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

高失业津贴降低了“失业成本”,演变成创造失业的制度:

一方面使失业者不努力寻找工作,或不接受低报酬工作;

另一方面它打消了雇主解雇工人的顾虑,一有衰退迹象便随意解雇雇员。

最低工资法保护落后,鼓励人们不思上进、不学技术。

凯主义造成通货膨胀。

其认为失业是需求不足造成的,主张刺激需求。

这非但不能降低失业,反而造成严重的通胀,最终酿成滞胀局面。

凯主义不利于储蓄投资,这是造成投资率下降进而劳动生产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具体理由是:

鼓励消费,抑制储蓄积累的税收政策;

庞大的福利计划使人们认为储蓄是多余的,不再为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而储蓄;

消费信用膨胀和繁多的消费贷款鼓励人们多消费,少储蓄;

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用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的做法造成私人储蓄减少,公共消费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二、增加供给的动力来自刺激

供给学派反对凯主义,也不完全同意货币主义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问题的关键既不是失业,也不是通胀,而是生产率低下。

其原因在于:

生产率低下源于资本形成率和劳动积极性低下;

这又源于没有给生产要素所有者足够的刺激。

如拉弗所说,供给学派实际是一种“新的关于个人刺激的经济学”。

这种刺激主要是:

刺激人们乐于储蓄投资而不愿消费;

刺激人们喜欢工作而不愿休闲。

他们强调,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民的精神状态,即首创精神和工作积极性。

这又取决于制度和政策是否给人以刺激。

他们把香港等东亚国家地区与中东产油国对比:

#

前者虽没有什么资源,但人民有很强的进取精神,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济充满活力;

后者虽有丰富的资源,却缺乏上进的社会风气和有效的激励制度,国家虽很富裕,却很落后,是一种富裕中的贫困。

主要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

一、减税

减税是供给学派最主要的政策主张,他们主张大幅度降低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尤其是边际税率。

其理由是:

高税收挫伤人们劳动、储蓄投资积极性。

它改变劳动与休闲、储蓄投资与消费的相对价格,使休闲和消费变得便宜,劳动、储蓄和投资变得昂贵。

减税应使人们

乐于劳动而胜于休闲;

乐于储蓄投资而胜于消费。

减税具有自行增加产量和就业,增加税收和降低通胀的“急速效应”。

降低税率虽会减少税收,却刺激劳动、储蓄投资积极性,产量随之增加,税基扩大。

这可以弥补因税率下降而减少的税收,使税收总量增加。

随政府收入增加,财政赤字也会减少,这又会降低通胀率,因这使政府减少通过银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数量,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

著名的“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