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1Word格式.docx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1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天。
“寝”:
睡觉。
还有“唯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可分析“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等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欧阳修刻苦攻读。
所以选B。
故答案为:
⑴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⑵用,拿;
完毕;
⑶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判断正误即可。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昼”:
⑷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孔子云: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
(1)出名
;
这
博学的人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3)C
【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
刘禹锡。
年代:
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
②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1)出名;
这;
博学的人;
”(3)C。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
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本题根据“入则”“出则”两个假设短语,可将它们断开。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本文通过寓言故事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找出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
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
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
遂相率呼啸去。
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
以为仇耶?
不杀不辱。
以为盗耶?
未劫一物。
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
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
取此耳又何意耶?
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
邱生曰:
苟④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三》)
【注】①末:
粉末。
②愈:
痊愈,愈合。
③旋:
不久。
④如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下列几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但知其一/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转转不已/壮心不已
当求之于上流/定非我所见之理
愿乞夫人一物/愿驰千里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②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
(4)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
“天下真有理外事也。
”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填空)回答。
这两个故事共同告诉我们的道理:
________。
【答案】
(1)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C
(3)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
②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是很痛,不久“伤口”就恢复了。
(4)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
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⑵A.但:
只,仅仅;
B.已:
停止;
C.之:
代词,指石兽/助词,的;
D.愿:
希望。
故选C。
⑶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盖”“旋”等字词的翻译。
⑷首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答案,第一空注意题干的要求“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分析理解原文即可。
第二空从下句“邱生曰:
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可分析答案。
从甲文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与乙文中“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可得关键词为“不臆断”,凝结成语句即可。
⑴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⑵C
⑶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
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成分分析词性断句较好把握,(时间)夜半/(主语)有数盗/(状语)执炬/(谓语)露刃入。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联系古今异义词,分析适合多义词的哪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盖:
原因是,旋: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示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把题目要求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仔细字斟句酌提取关键句子填空,启示道理围绕“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进行归纳作答。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
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
“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
”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药粉,对她说:
“几天内不要洗掉(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
”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
官员妻子吓得几乎丢了魂,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
认作仇人吗?
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
认作劫匪吗?
他们没有抢走一样东西。
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
割下耳朵,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
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
反复思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
邱生说:
“如果抓到盗贼,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
”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
霍光传》)
【注】①害:
妒忌,怨恨。
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突:
烟囱。
④上行(há
ng):
上位。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霍氏秉权日久________
②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
③客谓主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1)执掌;
同“悟”,醒悟;
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
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寤”:
同“悟”,醒悟。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更”“曲突”“徙”“不”“且”等字词的翻译。
(3)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时要根据文本理解成语和情节,明确故事发展前后因果关系。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作者借这个故事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
“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
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
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
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于是,上书朝廷说:
“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
“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
“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主人默然,不予理会。
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
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
有人对这家主人说:
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
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
‟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④何陋之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_______的情趣。
【答案】
(1)出名,著名
学者
弹奏
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
(4)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安贫乐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理解能力。
(1)句意分别为: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
②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④有什么简陋的呢?
据此提取字词意思即可。
(2)①斯:
惟:
只。
吾:
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②“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乱耳:
扰乱双耳。
据此整理句意即可。
(3)A项“龙”和“仙”是吉祥、高尚的象征,符合情理;
B项属于环境描写,符合情理;
C项并没有刻意贬低无学问的人,说法错误;
D项是作者内心的独白,符合情理。
(4)从环境、交往、日常三方面分析即可总结出“陋室不陋”所表达的生活情调。
(1)出名,著名;
学者;
弹奏;
简陋;
(3)C;
(4)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安贫乐道。
②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
注意:
名:
今为名词,文中用作动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作者重在言论自己的陋室,无闲谈他人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归纳、整理能力。
作品包括环境、交往等方面的描写,内容充实。
立意明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蒜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
“叟能如是乎?
”叟曰:
“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
“老奴能受我打乎?
打死勿怨!
”叟笑曰: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
“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旁睨而揶揄之________
②卒不肯告人姓氏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选文塑造了两个人物:
杨二相公和卖蒜叟,这两个人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你读了以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1)斜着眼睛看
最终
(2)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3)杨二相公:
骄傲自大,仗着自己精于拳术,哗众取宠,炫耀于世。
卖蒜叟:
武艺超群,深藏不露。
(4)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要骄傲自大,否则就会吃亏。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注意“睥”解释为“斜着眼睛看”,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或翻译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本题中要注意“纵”“外”等词语的解释。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
所学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3)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二人”做了哪些事?
为什么做这些事?
揣摩“二人”的心理、态度和情感。
结合原文分析,杨二相公是一个骄傲自大,仗着自己精于拳术,哗众取宠,炫耀于世的人;
卖蒜叟是一个武艺超群,深藏不露的人。
(4)第一问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这则故事说明了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要骄傲自大,否则就会吃亏的道理;
第二问属于个性化阅读,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