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
《药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达到某一效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值小则强度大。
ED50:
引起50%用药个体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或浓度。
LD50:
引起50%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KD:
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单位为摩尔,其意义是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的药物剂量,KD越大,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越小,二者成反比。
pD2:
药物引起50%Emax所需要的克分子浓度的负对数(解离常数KD的负对数),pD2与亲和力成正比。
a内在活性: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拮抗参数(pA2):
表示竞争性拮抗药的作用强度,含义为:
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使激动药的剂量提高到2倍仍产生原水平效应所需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
pA2越大,拮抗作用越强。
耐受性:
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或反应性降低。
有先天的和后天获得
耐药性:
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抗病原体药物、抗肿瘤药物的总称)的敏感性或反应性降低。
调节痉挛:
激动睫状肌的环状肌M-ChR,使它向中心收缩,悬韧带放松,晶体变凸,视近物清楚。
分配系数:
分压相等,即达到动态平衡时,麻醉药在两相中浓度的比值。
化疗:
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的药物预防、治疗。
化疗药物:
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体作用的药物称化疗药物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先用a-R阻断药再用肾上腺素,此时a-R激动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受阻,而β2-R仍被激动,骨骼肌血管较持久的舒张,使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明显,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种现象称之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有些药物与β-R结合时,除能阻断受体,也具部分激动作用,这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宿醉现象:
催眠剂量的巴比妥类可致醒后出现眩晕、困倦、精细运动不协调及定向障碍等,也称为“宿醉”反应。
允许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以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称允许作用。
二重感染:
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是,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
指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病人或动物对伤害刺激(如外科切皮)不再产生体动反应(逃避反射)时呼气末(相当于肺泡气)内该麻醉药的浓度,单位vol%。
血气分配系数:
分压相等,即达到动态平衡时,麻醉药在血液和肺泡气两相中浓度的比值。
浓度效应:
吸入浓度越高,进入肺泡的速度越快,肺泡气浓度上升越快,血中麻醉药分压上升越快。
意义:
麻醉诱导要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药。
第二气体效应:
同时吸入高浓度的N2O和低浓度气体,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气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比单独使用相等低浓度时为快。
此时的高浓度气体称为第一气体,低浓度气体为第二气体,故这种效应称为第二气体效应。
意义:
与N2O合用加快麻醉诱导;
减少不良反应。
弥散性缺氧:
由于N2O的吸入浓度高、体内贮量很大,停止吸入后的最初几分钟内,体内大量N2O迅速从血液进入肺泡,使肺泡内氧被稀释而分压下降。
分离麻醉:
应用氯胺酮后呈木僵状:
意识消失但眼睛睁开凝视,眼球震颤;
角膜反射,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存在;
肌张力增加,少数病人出现牙关紧闭和四肢不自主活动。
问答
体液PH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
弱碱性药物:
在碱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易扩散。
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型多,不易扩散。
易由碱侧入酸侧,平衡时酸侧药物浓度大于碱侧。
即多分布于细胞内及偏酸性的组织器官。
弱酸性药物:
在酸性中非解离型多,易扩散。
在碱性中解离型多,不易扩散。
易由酸侧入碱侧,平衡时碱侧药物浓度大于酸侧。
即多分布于细胞外及偏碱性部位。
尿液PH值对药物排泄速度的影响
pKa为3-8的弱酸性药:
苯巴比妥、阿司匹林、萘啶酸、呋喃妥因等明显受碳酸氢钠的影响。
加快。
pKa为6-11的弱碱性药:
苯丙胺、交感胺、抗组胺药、吗啡类等明显受氯化铵酸化的影响,因尿液酸化而排泄加快。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药-时曲线在普通坐标图上呈曲线;
在半对数坐标图上呈直线,截距=lgC0,斜率=-k/2.3026,故又称为线性动力学;
血浆中药物以恒定的比例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随最初血药浓度(C0)而变化;
半衰期为0.693/k,是恒定的,与C0无关
零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药-时曲线在普通坐标图上为一直线,截距=C0,斜率=-k;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呈曲线,称为非线性动力学;
血浆中药物以恒定的量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是一定的),与C0无关;
半衰期为Co/2k,不是恒定的,与C0有关
竞争性拮抗药特点:
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使激动剂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效应(Emax)不变,亲和力减小(KD增大)
非竞争性拮抗药特点:
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难逆性的;
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下移;
使激动药的Emax减小;
使激动药的亲和力下降
M胆碱受体亚型:
5型M受体:
M1(神经节和腺体)M2(心脏)M3(平滑肌、血管内皮和腺体细胞)
N胆碱受体亚型:
NN——神经节、CNS;
NM——神经肌肉接头
肾上腺素受体亚型:
α受体:
α1、α2(外周血管平滑肌);
β受体:
β1(心脏,肾小球旁细胞);
β2(骨骼肌血管、支气管、冠脉);
β3(脂肪)
M胆碱受体激动产生的生理效应
M1-R:
胃酸分泌增加、中枢兴奋;
M2-R:
心脏抑制;
M3-R: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血管平滑肌松弛。
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产生的生理效应
α1-R—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平滑肌收缩,瞳孔扩大;
α2-R—突触前膜负反馈调节NA释放。
β1-R—心脏—兴奋;
β2-R—骨骼肌血管扩张,冠脉血管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突触前膜正反馈调节NA释放。
易逆性的抗ChE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新斯的明,毒扁豆碱)。
药理作用:
(1)眼:
缩瞳(对光反射不消失)、调节痉挛(近视)、降低眼内压;
(2)胃肠:
促进胃肠道收缩,增加胃酸分泌,兴奋食管下段,促进小肠、大肠(尤其结肠)的活动;
(3)骨骼肌:
(新斯的明)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AChE,直接兴奋作用;
(4)其他作用:
增加腺体分泌;
支气管、输尿管平滑肌收缩,蠕动增加;
HR、CO↓、BP↓(大剂量);
兴奋中枢(高剂量抑制或麻痹)
临床应用:
(1)重症肌无力:
控制症状(新斯的明、吡斯的明、安贝氯胺);
(2)腹气胀、尿潴留:
新斯的明;
(3)青光眼:
毒扁豆碱、地美溴胺;
(4)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解毒(新斯的明、依酚氯胺、加兰他敏);
(5)M胆碱受体阻断剂如阿托品等药物的中毒解救(毒扁豆碱);
(6)阿尔茨海默病:
他克林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腺体(抑制):
唾液腺(M3R)、汗腺最敏感,泪腺、呼吸道腺体分泌也减少,较大剂量减少胃液分泌;
(2)眼:
扩瞳,松弛瞳孔括约肌瞳孔扩大肌占优势;
升高眼压;
调节麻痹;
(3)平滑肌:
对多种内脏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尤其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为显著;
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降低蠕动的幅度和频率;
胆管:
解痉作用较弱;
尿道和膀胱逼尿肌:
降低张力和收缩幅度;
子宫平滑肌:
作用较弱;
(4)心脏:
大多数患者:
(阻断突触后膜的M2-R)HR↑,传导↑,缩力↑;
小剂量时部分病人心率减慢:
(突触前M1-R介导负反馈,阻断之ACh↑);
房室传导:
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缩短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增加房颤或房扑患者的心室率;
(5)血管和血压:
单用:
影响较小;
大剂量:
扩张血管(体温升高的代偿或直接作用,与阻断M受体无关)(6)中枢神经系统:
大剂量兴奋延脑和大脑、中毒可以由兴奋转为抑制
(1)解除平滑肌痉挛:
胃肠绞痛,膀胱刺激症状;
胆、肾绞痛合用阿片类
(2)抑制腺体分泌:
(长托宁)麻醉前给药、用于严重盗汗及流涎(3)眼科:
缓解虹膜睫状体炎症;
检查眼底(测定晶状体的屈光度)(4)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注意剂量,剂量大诱发室颤(5)抗休克:
大剂量解除痉挛改善微循环(高热、HR过快者不用)(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中毒
AD治疗过敏性休克的机制。
激动α-R:
收缩血管: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升高血压
激动β-R:
扩张冠脉,改善心功能;
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
α受体阻断药和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
α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
(1)与受体结合疏松,易解离,排泄较快,作用温和短暂。
(2)竞争性阻断α1、α2-R,符合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即可以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Emax不变、激动药的亲和力减小;
(3)舒张血管,血压下降:
阻断α1-R(对V、小V作用﹥小A),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
(4)兴奋心脏:
心缩力↑、HR↑、心输出量↑;
(5)其他:
拟胆碱作用使胃肠道平滑肌兴奋,组胺样作用使胃酸分泌增加、皮肤潮红等。
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
1.β受体阻断作用:
(1)心脏:
阻断心脏β1受体(主要作用)-抑制:
心缩力↓、HR↓、CO↓、心肌耗氧量↓、心房和房室传导↓;
(2)血管:
非选择性β-R阻滞药,骨骼肌血管收缩,SVR增加,肝肾和骨骼肌血流量↓,冠脉血流↓;
(3)支气管平滑肌:
阻断β2受体—增加呼吸道阻力,对正常人影响较小,对支气管哮喘、慢阻肺患者可诱发或加重;
(4)代谢: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脂肪分解(β1、β3);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肝糖原的分解(α1,β2)和血糖升高,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恢复的时间,掩盖低血糖所引起的心悸;
抑制甲亢时T4转变T3的过程,控制甲亢;
(5)抑制肾素的释放:
阻断肾小球旁器细胞的β1受体,产生降压作用的重要机制;
2.膜稳定作用:
局麻、奎尼丁样作用抑制钠通道(心肌细胞)3.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1)有些药物与β-R结合时,除能阻断受体,也具部分激动作用,这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作用较弱,一般被阻断作用所掩盖。
(2)具有ISA的β受体阻断药抑制心脏作用和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较弱。
4.其它:
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眼内压(房水形成↓)
氯丙嗪A、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安定、抗精神病作用: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常人均有安定作用;
能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状态,大剂量连续用药能消除患者的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减轻思维障碍,使病人恢复理智,情绪安定,生活自理;
对抑郁无效,甚至可以使之加剧;
(2)镇吐作用:
小剂量抑制催吐化学感受区(CTZ)的D2受体,对抗DA受体激动药的呕吐反应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镇吐作用治疗顽固性呃逆——抑制CTZ旁的呃逆调节中枢(3)对体温双相调节: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可用于人工冬眠或物理降温。
特点:
既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人的体温,环境越低降温作用越明(4)加强中枢抑制药作用:
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乙醇(5)对椎体外系的影响机制:
阻断黑质-纹状体D2受体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阻断α受体,直接舒张血管: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反复应用后降压作用减弱。
也可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对抗低血压用NA。
阻断M受体:
引起口干,便秘及视力模糊等。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
可减少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分泌,使催乳素分泌增加
抑制促性腺激素,使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释放减少
抑制促皮质激素及生长激素的分泌
B、临床应用
1、精神分裂症:
对阳性症状改善最明显,主要用于Ⅰ型精神分裂症。
对急性效果好,但不能根治,需长期用药,甚至终生。
对慢性疗效差,对Ⅱ型无效甚至加重。
国内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
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多种药物和疾病引起的呕吐;
顽固性呃逆;
对晕动症无效。
3、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
氯丙嗪配合物理降温,可用于低温麻醉。
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冬眠合剂
C、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阻断DA受体:
嗜睡、淡漠、无力等。
口干,无汗,视力模糊,便秘。
阻断α受体:
鼻塞,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2、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可出现三种反应:
①帕金森综合征②静坐不能③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反应是由于氯丙嗪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使纹状体中的DA功能减弱、ACh的功能相对增强所致,可通过减少药量、停药来减轻或消除,也可用抗胆碱药来缓解。
迟发性运动障碍
3.精神异常(药源性):
与原有精神病症状很难区别,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
4.惊厥和癫痫:
氯丙嗪可降低惊厥和癫痫阈
5.过敏反应:
皮疹、接触性皮炎,肝损害、
6.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反应直立性低血压,持续性低血压休克,多见于年老伴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异常及心律失常者。
长期用药还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如乳腺增大、泌乳、月经停止、抑制儿童生长等。
7.急性中毒一次吞服大剂量氯丙嗪后,可致急性中毒,患者出现昏睡、血压下降至休克水平、并出现心肌损害,如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P-R间期或Q-T间期延长,T波低平或倒置),此时应立即对症治疗。
从受体角度分析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氯丙嗪可拮抗DA受体,产生抗精神病作用。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DA受体
阻断中脑-皮质通路的DA受体——抗精神病作用
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锥体外系反应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A受体——影响内分泌系统
抑制延髓CTZ——镇吐作用
阻断α受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阻断M受体——口干,便秘及视力模糊
不良反应
乳房肿大,闭经,生长缓慢。
2.锥体外系反应
长期大量应用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有
两类镇静催眠药的药理作用
本二氮桌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1.抗焦虑作用:
小于镇静剂量时即可抗焦虑,显著改善恐惧、紧张、忧虑、激动和失眠等症状。
2.镇静催眠作用:
缩短睡眠诱导时间,提高觉醒阈,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3.抗惊厥癫痫作用;
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用于中枢或局部病变引起肌张力增强和肌肉痉挛。
5.其他:
中枢抑制、直接扩张血管:
Bp↓,HR轻度↑,心肌耗氧量↓;
呼吸抑制轻:
潮气量轻度下降,呼吸频率代偿性增快,静脉注射过快,出现一过性呼吸暂停(慢阻肺病人慎用);
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由于消除紧张状态和肌松作用,机体代谢率下降。
巴比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1)镇静催眠:
可明显缩短入睡时间、较少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缩短REM;
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抑制呼吸的程度与剂量相关;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一般剂量:
血压轻度下降,心率稍减慢;
较大剂量: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小动脉→血压显著下降;
4.酶诱导作用:
肝药酶诱导剂,以苯巴比妥作用最强
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
对各种躯体内脏疼痛均有效,对绝大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镇痛效果良好,对持续性钝痛的效果大于间断性锐痛。
对组织损伤、炎性疼痛及肿瘤所致疼痛的效果大于神经性疼痛。
椎管内给药产生节段性镇痛,无意识消失,对视听觉无影响。
(2)镇静、致欣快作用:
有明显镇静作用,能消除疼痛所引起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反应,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安静环境下易诱导入睡,但易被唤醒,部分病人可出现欣快症(此作用与病人所处的状态有关);
(3)呼吸抑制:
剂量依赖性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降低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不伴随对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4)镇咳作用:
镇咳作用强,对各种剧咳均有效;
易成瘾,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与它激动延脑孤束核阿片受体有关;
(5)其他中枢作用:
缩瞳作用:
使动眼神经兴奋,引起瞳孔缩小。
针尖样瞳孔是吗啡中毒的特征之一。
对体温的影响: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改变,T略有下降,但长期大剂量应用,体温反而升高;
催吐作用:
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恶心、呕吐。
抑制下丘脑释GnRH,CRF,降低血浆ACTH,LH,FSH等的浓度,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
2.平滑肌:
(1)胃肠道:
明显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少其蠕动;
提高小肠及大肠平滑肌张力,减弱推进性蠕动消化液分泌减少;
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
通过局部作用和中枢抑制,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
(2)胆道:
使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内压力升高,引起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
3)其他:
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和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排尿困难。
大剂量使支气管收缩,诱发/加重哮喘。
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延长产程
3.心血管系统:
常用剂量对心率、节律、心肌收缩力无影响。
大剂量可致心率减慢、体位性低血压。
临床应用:
1.镇痛:
对各种疼痛均有效,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
用于晚期癌痛(按照三级止痛的原则)血压正常的心肌梗塞引起的心绞痛,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内脏绞痛,需加用解痉药(阿托品),椎管内镇痛。
2.心源性哮喘:
左心衰竭引起急性肺水肿致呼吸困难,可在强心苷、氨茶碱及吸氧的同时,静注吗啡。
3.止泻:
用于各型腹泻以减轻症状。
1.一般不良反应:
是其主要作用的延伸恶心,呕吐,眩晕;
嗜睡,偶见烦躁不安;
便秘;
排尿困难,尿潴留;
胆绞痛;
呼吸抑制,颅内压升高;
体位性低血压。
2.耐受性、依赖性:
吗啡常规剂量连续应用2-3w可出现明显的耐受性,与其他阿片类药物有交叉耐受性,最终成瘾,一旦停药则出现戒断症状。
3.急性中毒:
用量过大引起。
中毒症状:
昏迷、深度呼吸抑制、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两侧对称,严重缺氧时扩大);
血压下降,紫绀、尿少、体温下降。
呼吸抑制是吗啡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共同作用与作用机制:
1.抗炎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的生物合成2.镇痛作用:
作用机制和部位:
外周:
抑制局部PG的合成产生镇痛作用。
中枢:
主要在脊髓,抑制中枢PG的合成或干扰伤害感受系统介质和调制的产生和释放有关;
3.解热作用:
主要通过抑制下丘脑PG的生成而发挥解热作用;
4.其他: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对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不可逆的作用;
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
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延缓角膜老化。
1胃肠道反应:
发生率高,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不适;
较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易诱发胃炎、胃溃疡及胃出血。
胃溃疡患者禁用。
.皮肤反应:
皮疹、荨麻疹、瘙痒、剥脱性皮炎、光敏;
3.肾脏损伤:
慢性肾炎、肾乳头坏死;
.肝损伤;
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悸,削弱β受体阻断药作用,使老年人心血管意外↑;
6.血液系统反应:
表现:
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ASP),再障;
7.其他不良反应:
CNS:
头晕、头痛、嗜睡、精神紊乱;
水杨酸反应表现:
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变性坏死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1.对心肌的作用:
“三负”作用:
(1)负性肌力作用:
在不影响兴奋除极的情况下,明显降低心肌收缩性,即兴奋-收缩脱偶联,降低心肌耗氧,舒张血管,降低血压,使整体动物的交感神经活性反射性增强,抵消其负性肌力作用。
硝苯地平这一作用明显,可能表现为轻微的正性肌力作用。
(2)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
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反应细胞的0相除极和4相缓慢除极都是Ca2+内流所引起。
Ca2+通道阻滞药:
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心率减慢,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这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理论基础)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作用强;
硝苯地平甚至反射性加快心率。
2.对平滑肌的作用:
舒张⑴血管平滑肌:
主要舒张动脉,对静脉影响小,动脉中以冠脉较敏感,能舒张较大的输送血管和较小的阻力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及侧支循环量(治疗心绞痛),舒张脑血管——尼莫地平、氟桂嗪作用较强,舒张外周血管,解除其痉挛(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⑵其他平滑肌: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较明显,大剂量松弛:
胃肠道平滑肌维拉帕米,子宫、输尿管平滑肌等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减轻钙超载所造成的动脉壁损害;
抑制平滑肌增殖和动脉基质蛋白合成,增加血管壁顺应性;
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
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溶酶体酶及胆固醇酶的水解活性,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硝苯地平);
4.对血小板和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对红细胞影响:
抑制钙内流,保护钙泵的活性,减轻钙超载的损伤,降低红细胞的脆性,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滞度。
(2)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
抑制血小板的凝集,抑制TXA2的产生;
5.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二氢吡啶类药物扩张肾脏入球小动脉,增加肾脏血流量,对GFR影响小,排钠利尿作用,不伴水钠潴留作用
简述呋噻米和氢氯噻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呋塞米:
①特异性的抑制分布在髓袢升支管腔膜侧的Na+--K+--2Cl-共转运子,从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使尿中Na+、K+、Cl-、Mg2+、Ca2+排出增多。
②促进肾脏前列腺素合成。
③通过对血管床的直接扩张作用影响血流动力学。
氢氯噻嗪:
①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_Cl-的共转运子,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