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488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邵铭熙诊疗颈肩腰腿痛经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X光片多见颈椎向患侧凸,棘突偏离中线,生理曲线变小或消失。

2.根据病程分型

(1)单纯型:

青少年多见,一般为首次发病,多因睡姿不良或颈部肌肉急性扭伤等原因,导致颈部疼痛和活动明显受限。

病性属急性,病程短,病位仅在颈椎关节。

影像学无明显改变,或仅有轻度的骨质增生等退变。

(2)颈椎病型:

青中年居多,既往有颈椎病史或落枕反复发作病史,长期感颈部不适,稍遇诱发因素即可发病。

发病时除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典型落枕症状外,常伴有眩晕或患侧上肢麻木等类颈椎病症状。

病性属慢性损伤的急性发病,病程相对较长,病位相对广泛。

影像学检查常可见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关节增生,个别可见椎间孔狭窄。

【治疗】

1.治则:

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2.取穴:

以颈项部及患侧上肢三阳经为主。

3.手法:

四指推法、㨰法、点按法、揉法、弹拨法、摇法、拔伸法、扳法等。

4.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先取3寸毫针向斜下方针刺对侧阳陵泉穴,予强刺激手法,同时嘱患者主动做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和左右旋转运动,1〜2分钟后,患者症状减轻后即可出针。

(2)施四指推法、㨰法于患者颈项及上背部,并配合颈椎前屈、后伸及旋转等被动运动,操作3〜5分钟。

(3)施拿法于患者双侧风池穴、翳风穴、颈夹脊穴,施弹拨手法于患者双侧肩胛提肌及肩井穴,各操作10〜15次。

(4)施拇指点按法于患者双侧曲垣穴、天宗穴,以及患侧手三里穴、后溪穴、落枕穴、合谷穴等,以酸胀为度,每穴治疗30秒钟。

(5)一手托持患者下颌部,一手按住其后枕部,施颈椎拔伸法,同时左右轻摇患者头部。

(6)施掌根揉法于患者上背部,操作1〜2分钟。

【调治处方】

1.单纯型落枕患者,常感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明显,可适当延长阳陵泉穴留针时间,直至患者颈部肌肉痉挛缓解为止,以减少手法治疗时患者因疼痛产生的抵抗,减轻患者痛苦。

2.颈椎病型落枕患者,可先予以牵引或中频电脉冲等治疗以松解颈椎关节,推拿治疗时应兼顾治疗类颈椎病症状,治疗后可给予中药贴敷治疗,谨防其发展为颈椎病。

【典型案例】

李某某,男,28岁,2010年8月6日就诊。

患者诉晨起后突然出现右颈项部牵强疼痛,活动受限,就诊时头向右侧倾斜,稍作转动则疼痛加剧。

自述其平素喜垫高枕,发病前天晚上,因贪凉开窗而睡引起。

予诊断为“落枕”。

治疗先取3寸毫针斜刺左侧阳陵泉,针刺得气后做较高频率的提插捻转强刺激穴位,同时嘱患者缓慢活动颈部。

2min后,患者自述疼痛症状减轻,且颈部可作一定幅度的转动。

予出针,并施以四指推法于上背、颈项部,配合点按阿是穴、风池、肩井、曲垣、天宗、合谷等,酌情施颈椎拔伸法,最后掌揉上背部放松局部,结束治疗。

推拿治疗共约10min,患者疼痛明显缓解,颈部各方向活动正常。

【按语】

在了解落枕发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颈椎X线片等诊断本病并不难。

但一定要注意该病还需要与其他颈肩部疾病相鉴别,避免误诊而造成不良后果。

如颈椎结核、寰枢关节半脱位或颈椎移位、严重的颈椎病、急性颈肩部软组织炎症等。

在明确诊断后,运用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本病,临床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邵老临床擅用阳陵泉穴治疗本病,从经络循行上来看,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颈部,《灵枢经筋》云:

“足少阳之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其病……颈维筋急。

”阳陵泉是足少阳经合穴,且是八脉交会穴之筋会,故取其为治疗本病的主穴。

邵老主张“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选穴原则,采用巨刺法,单侧发病者取疼痛对侧阳陵泉,双侧发病者取双侧阳陵泉。

在本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因疼痛剧烈,局部肌肉痉挛严重,邵老认为推拿时起始手法宜轻柔,忌用重刺激手法。

先以四指推法、㨰法等轻手法放松颈肩部肌肉,根据触诊局部肌肉张力的变化、程度和压痛来决定手法的变化,力量由轻到重,依次予以拿法、弹拨法、点按法等,直到肌肉张力松软和疼痛缓解为止。

对于存在关节错位的患者,予以颈椎拔伸法、摇法整复。

做整复手法时,一定要明确诊断,排除颈椎骨折、肿瘤、骨质疏松及先天性畸形等病症后方可进行。

当患者感到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自如时,可检查头过伸过屈,左旋、右旋、左侧偏、右侧偏,如果发现还有某一个区域疼痛或活动受限时,可施以局部拇指按压,或脊柱微调手法,直到症状完全消失,颈部运动不再受限为止。

最后于患者上背部施以掌根揉法放松,结束全部治疗。

治疗后应嘱患者平时注意颈部保养,勿长时间使颈部肌肉过伸或过屈,枕头高度要适宜,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外感风寒等。

邵老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落枕,能起到行气通络、缓筋止痛等作用,松解紧张、痉挛的肌肉,从而达到“松、顺、动”的目的。

针刺阳陵泉以行气通络止痛,加以轻柔缓和的四指推法推拿以舒筋活血通络,避免了传统推拿因手法的刚劲增加患者痛苦的弊端,真正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临床观察疗效可靠,操作简单,病人的依从性较好,值得推广。

第二节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又称颈肩臂综合征,属祖国医学之“痹证”范畴。

本病主要由于颈椎间盘损伤或退变,而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椎骨、关节及周围韧带、肌肉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交感神经等,出现颈、肩、臂疼痛、麻木等相应的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长期伏案工作者。

推拿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1.内因:

颈椎间盘一般从30岁后开始退变,使椎间盘变薄,椎间隙随之发生狭窄,关节囊松弛,关节突接触面增大,磨损增快,关节突发生骨赘,致使椎间孔缩小,后纵韧带和黄韧带松弛皱缩,椎管内径相对狭窄,引起颈椎内外平衡失调。

内因是颈椎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2.外因:

(1)急性颈部外伤:

青少年时期的颈椎外伤,如倒立、翻滚、高处坠跌,或挥鞭样损伤等,是中年以后发生颈椎病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外伤性颈椎间盘病变,可致颈段脊髓和脊神经的损伤。

(2)慢性颈部损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或体位不正,或从事特殊工种等,均可引起颈部肌肉、韧带的慢性损伤,关节囊松弛,继而造成椎体不稳,为骨赘形成提供了条件。

总之,颈椎间盘的损伤或退变,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导致韧带、关节囊松弛,项韧带肥厚、钙化,小关节增生,使颈推的内外平衡失调。

颈椎增生、软组织劳损、痉挛、炎症、水肿乃至变性、粘连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

1.有颈部外伤史或长期伏案工作、体位不正、从事特殊工种等病史。

2.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可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而产生各种相应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持续性颈、肩、臂部疼痛,呈阵发性加重为主要症状,患侧上肢可出现明显的根性症状,如手指麻木、疼痛、无力、肌肉萎缩,咳嗽或颈部活动至某个体位时可诱发症状加重。

若颈6神经根受压,可出现拇、示指麻木;

颈7神经根受压,可出现示、中指麻木;

颈8神经根受压,可出现环、小指麻木。

颈部活动受限,病变节段棘突旁压痛伴上肢放射痛,椎间孔挤压试验、叩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颈椎X线片检查时,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

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消失、变直,椎体和关节突向前滑脱,受累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的前、后缘唇样增生,项韧带钙化;

斜位片可见唇样增生侵入椎间孔,椎间孔前后径变窄等。

4.颈椎CT检查,可以显示明显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向四周膨出,压迫硬膜囊、单侧或双侧神经根。

如果患者病情较久,亦可显示突出物钙化。

突出物较大,可以发现相应椎管狭窄。

5.颈椎MRI检查,可以显示冠状位、矢状位和额状位,显示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向四周膨出,压迫硬膜囊、单侧或双侧神经根。

较CT视野更大,更清晰。

近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1.风寒痹阻证:

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理筋整复。

以颈项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取风池、风府、夹脊、肩井、曲垣、天宗、肩中俞、肩外俞、缺盆等穴。

㨰法、四指推法、点按法、拿法、揉法、拔伸法、摇法、扳法等。

(1)患者坐位,医者施㨰法于颈背部,放松两侧斜方肌和肩胛提肌,操作3-5分钟。

^

(2)施四指推法于颈项、上背部,配合拇指点按风池、风府、夹脊、曲池、天宗、肩中俞、肩外俞、缺盆等穴,操作5分钟。

(3)施拿法于肩井、风池和两侧项肌,各处操作10-15次。

(4)一手托患者下颌,一手按扶后枕部,拔伸颈椎30秒钟。

(5)施掌根揉法于颈背及上背部,操作2-3分钟。

(6)施掌振法于大椎穴,以局部透热为度。

1.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定时做头部后仰、耸肩、扩胸等动作以缓解肌肉疲劳,加强肌肉强度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病的发作。

2.避免长期低头及高枕睡眠,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

3.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颈肩部负重。

杨某某,女,54岁。

2010年11月28就诊。

颈部疼痛反复发作2年,伴右上肢麻木疼痛至拇指、食指2周。

患者2年前感到颈部酸胀疼痛,每于劳累后发作,没有就诊,经常作按摩以缓解疼痛。

两周前加班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右上肢麻木疼痛,休息、按摩后没有明显好转,随来就诊。

现:

颈部酸胀疼痛,局部感到怕冷,颈项向右转动受限,右上肢沿前外侧麻木疼痛,至食指、拇指。

舌淡,苔薄白,脉玄紧。

查:

颈椎生理弧度变直,肌肉较紧,压痛广泛,尤以颈4、5、6锥体棘突右侧为甚,疼痛向右上肢放射到前臂,叩顶试验阳性,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

颈椎CT平扫示:

颈4、5及颈5、6椎间盘突出,压迫相应硬膜囊。

中医诊断:

痹证;

西医诊断:

颈椎病(神经根型)。

治疗宜疏风通络,散寒止痛。

邵老采用上法推拿治疗,经过2次治疗,患者颈部及右手麻木疼痛明显减轻。

共治疗5次,患者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邵老另外嘱咐患者每日作适当颈椎后仰锻炼,1年后随访,未见明显不适。

邵老认为中医角度分析认为,颈椎病乃因人体劳累致气血不足,风寒湿乘虚痹阻颈部经筋、肌肉,局部血脉瘀滞,经络不通所致。

治疗当以活血化淤,温经通络为原则。

中医推拿治疗颈椎病,有独特的疗效。

邵老总结其运用于临床的“四指推”流派,采用“松筋”、“正骨”“通络”三步骤治疗颈椎病,在江苏省内有广泛的影响。

1.松筋:

松筋手法的主要作用是放松颈部肌肉,恢复颈部肌肉的弹性。

2.正骨:

邵老认为中医正骨可以改善颈椎小关节微小错位,能够达到舒筋活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的作用。

3.通络:

邵老认为通络法可以达到流畅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缠绵,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治疗也较为棘手。

邵教授在40多年的临床中,采用“松筋”、“正骨”“通络”三步骤,灵活配合长针、梅花针、拔罐方法,以传统中医推拿为主,融合现代医学的一些成分,有效的提高了临床疗效。

第三节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祖国医学之“眩晕”范畴。

本病主要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中老年人的常规病、多发病,好发于长期伏案工作者。

颈肌不平衡、颈肌痉挛、颈椎错缝、颈部外伤以及颈脊神经受刺激均可导致不对称的颈部深感觉冲动而产生轻度眩晕,一般在颈椎活动到某一角度时症状加重。

椎动脉型颈椎病所引起的眩晕,多发生在仰头或头转向一侧时发作。

1.多见于长期低头工作颈部慢性劳损者,多因感受寒凉、睡眠姿势不当、颈部外伤诱发。

2.颈枕痛或颈肩痛,颈部活动不利,阵发性眩晕,头昏,头痛,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耳鸣,耳聋,严重者可出现共济失调、失眠、猝倒等症状,上述诸症常因颈部转动或侧屈至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

颈部活动受限,颈项部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旋颈试验阳性。

4.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查脑血流图,提示一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液流速减慢,供血不足。

颈部动脉CE—MRA或椎动脉造影提示局部动脉受压,管腔狭窄或血流中断。

1.风阳上扰证: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面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上蒙证: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弦滑。

3.肝肾不足证:

眩晕时作,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

舌红少津,脉弦细。

4.气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怠倦乏力,心悸气短。

取风池、夹脊、肩井、曲垣、天宗等穴。

㨰法、四指推法、点按法、拿法、揉法、拔伸法、振法、扳法等。

(1)患者坐位,医者施㨰法于颈背部,放松两侧斜方肌和肩胛提肌。

(2)施四指推法于颈项、上背部,配合拇指点按风池、夹脊、肩井、曲垣、天宗等穴。

(3)施拿法于肩井、风池和两侧项肌。

(4)一手托患者下颌,一手按后枕部,拔伸颈椎。

(5)按揉太阳、印堂、头维等穴,抹前额,扫散头部胆经,拿五经。

(6)施掌根揉法于颈背部。

(7)施掌振法于大椎穴,以局部透热为度。

(8)酌情施颈椎斜板法、定位扳法或侧扳法。

5.辨证施治:

(1)风阳上扰证:

治宜平肝潜阳,点按太冲,抹桥弓。

(2)痰浊上蒙证:

治宜化痰开窍,点按脾俞、胃俞,重点做头面操作。

(3)肝肾不足证:

治宜补益肝肾,擦督脉。

(4)气血亏虚证:

治宜益气养血,点按心俞、膈俞,振大椎。

1.邵铭熙教授经验方: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压偏高,目眩,舌质红,脉弦,属肝阳偏亢,治疗予潜阳通络,方以菊花、五味子。

赤芍、焦山楂、钩藤、地龙、红花、石决明为主加减。

2.邵铭熙教授经验方: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老年)头昏耳鸣,脉细,舌淡,苔薄,属气血亏虚,治疗益气活血,方以太子参、黄芪、熟地、茯苓、枸杞、山芋、五味子、鸡血藤、地龙、红花、炙甘草为主加减。

庄某,女,36岁,教师,因“颈项酸痛伴头晕2周”就诊。

既往有类似发作史多次,逢劳而发。

此次因长时间伏案批改作业而作。

就诊时症见颈项酸痛,头晕目眩,颈项活动欠利,向右侧旋颈头晕加重,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夜寐差,多梦,耳鸣如蝉声,二便调。

舌淡红苔少脉细弱。

查体:

颈椎生理曲度消失,稍有后弓,两侧颈项肌肉紧张,右侧较甚。

C4-7棘右旁1cm压痛(+),右肩井、天宗、肩外俞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右(-),旋颈试验左(-)右(+),霍夫曼征左(-)右(+),双上肢肌力V级,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X片示生理曲度消失呈反弓,C3-6椎体后缘轻度增生。

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气血亏虚。

施用手法治疗,操作步骤见治疗。

配合邵老经验方2煎服每日一剂。

治疗4天之后患者颈项酸痛消失,头晕发作频率和程度均明显改善。

治疗13天,患者症状全部消失,颈项活动自如。

嘱患者注意起居,勿长时间低头伏案,适量颈背部功能锻炼。

邵铭熙教授总结认为:

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表现的头晕眩晕,采用单一手法推拿治疗虽然显效快,无创伤,易被患者接受,但是疗效难以维续,应当采用推拿、针刺、药物及康复训练综合方法,方能明显提高疗效并维持疗效。

对于MR等影像资料显示部分颈椎间盘突出较大甚至脱垂的患者,我们强调辨病与辨证结合,既要从现代医学之机理认识本病---确认椎间盘有突出,务需慎之;

也要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来辨证,据其病因、症状和病位,分别施用推拿,手法操作时宜轻柔,尤在急性发作之时,必要时可回避其病变部位,采取上病下取、左病右治的原则施治。

在恢复、好转阶段或慢性期,手法可适当重取,但以患者耐受为度。

如果规范治疗后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应建议手术治疗。

第四节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年女性。

本类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心肌缺血”、“美尼尔氏综合症”等。

此型病因病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类似,《灵枢•大惑论》所云:

“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邪客篇》指出:

“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

”可见,阴阳失和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关键所在。

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1.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2.肾阳虚证:

四肢发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

补肾壮督,活血止痛。

风池、风府、夹脊、肩井、曲垣、天宗、肩中俞、肩外俞、缺盆等穴。

㨰法、四指推法、点按法、拿法、揉法、拔伸法等。

(1)患者侧卧位或坐位,于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等肌肉起止点处查找呈条索、结节或团块样的病灶,以四指推法推拿10min。

(2)用拇指从第二颈椎开始,沿棘突和棘突两侧推按,棘突旁肥厚或硬结处,用较重手法推按,使其变软。

(3)病人仰卧位,四肢自然伸直放松,助手双手压住患者两侧骨盆,术者站于病人身后,一手托住下颌,一手托于枕后,徐徐用力牵引颈部,持续3-5min,并向左右旋转即将至最大角度时,再迅速加力,可听到颈椎响声。

切记勿用力过暴过猛。

(4)按压穴位:

根据病情选用大椎、风池、天鼎、天宗、缺盆等穴。

(5)最后术者用手掌在患者项背及肩胛部进行拍打叩击3-5遍。

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

1.肾阴虚证用六味地黄丸加味,肾阳虚证用桂附地黄丸加味。

2.可配合颈椎牵引:

患者取舒适坐位,配颌枕带牵引,牵引角度在15°

-30°

范围内,牵引重量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具体病情调整,以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到最大程度为准,由轻到重,以6-12kg左右(一般不大于病人体重的15%)为宜。

每日1次,每次5-25min,10天为一疗程。

患者张某,男,32岁,长期失眠,头痛,于西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于我科门诊查颈椎正侧位片提示颈椎反弓,张口位片齿突与侧块间距不等宽,触诊后枕部颈下斜肌处肌肉痉挛,C2-3后关节压痛(+),按手法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2]。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不稳、颈部肌肉劳损,再加工作、睡眠姿势不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以头部及脑功能减退症状为主,如偏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听力减退、记忆力减退、睡眠差,常伴有消化道、心脏功能异常,以及半身麻木、行走不稳、出汗异常等。

颈背部、棘突间、棘突旁等多处压痛,颈椎活动部分受限。

四指推法可使脊椎及周围组织肌肉韧带的血循环发生动力变化,加强其新陈代谢,可解除颈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还能增强韧带的弹性和活动能力,使关节周围组织恢复正常的张力和屈伸功能,并能调节脊椎间关节平衡,增强其稳定性。

手法点压穴位,还可起到类似针灸样的作用。

手法要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力求渗透。

中药通过加热汽化,作用于局部,具有温经通络,舒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有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从而改善和消除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热敷疗法主要为热作用和药物作用,与单纯热疗法比较有一定的优越性[5]。

通过以上治疗可以达到解除骨性压迫,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改善颈椎血供,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第五节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