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1633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doc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中共八大的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难点: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学指引:

本节书要求掌握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问题。

学生首先要清楚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

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主要任务是恢复和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打下基础;1956-1966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曲折发展的十年,有成就也有失误;1966-1976年是动乱的十年,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影响。

从中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的曲折性。

【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年)

1.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的运动和工作。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

(2)方针:

社会主义与并举。

3.一五计划(1953-1957):

(1)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和进行改造

(2)开展概况:

到_____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大都________________完成。

(3)意义:

中国开始改变的面貌。

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措施:

对农业走道路;手工业组织;工商业掀起高潮。

(2)结果:

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评价:

意义:

在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局限:

改造后期,存在、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1966年)

1.成功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的召开:

对国内主要形势和作了正确判断。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2.失误

(1)表现:

1958年“”运动和运动。

(2)严重危害: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倾错误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党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举措: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结果:

到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3.十年建设的成就(略)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总体状况:

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2.周恩来的调整:

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的原则。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以为突破口始,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使正常的和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交流探究】

探究一:

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1953~1956年)

思考:

“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一地区,原因何在?

提示:

(1)地区:

东北地区。

(2)原因:

①东北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

②幅员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③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探究二:

读右图

思考:

观察上述图表,这幅图表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建设存在怎样的问题?

原因有哪些?

思考:

观察上述图表,这幅图表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建设存在怎样的问题?

原因有哪些?

提示:

问题:

片面强调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造成农业总产值的下降。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

探究三:

以下是我国从1966-1976年1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时间

工农业总产值变化

1966-1967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9.6%。

1967-1968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4.2%。

1972-1973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2%。

1974-1975年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

思考:

1973、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两次较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课后作业】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C)

A.新中国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政策是(B)

A.公私合营 B.和平赎买 C.加工订货 D.没收

3.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D)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加强民主与加强法制相结合 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4.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

5.1960年冬,党对国民经济实施的八字方针是(A)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C.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D.综合平衡稳步前进

6.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是(C)

①鞍山②包头③宝山④武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其突破口是(D)

A.教育 B.科技 C.军事 D.铁路

8.《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B)

A.1956年 B.1958年 C.1960年 D.1962年

9.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C)

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

D.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

10.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到“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在( B )。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

11.全面建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正确的实践,又有哪些失误?

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正确探索:

①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②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③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训:

教训: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