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629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

《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会计考试法规课件3_精品文档.doc

第三章 税收法律制度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概念与分类

  

(一)税收概念

  1.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最重要来源,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独立的经济概念,属于财政范畴。

税收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

  

(1)税收与国家存在直接联系,两者密不可分,是政府机器赖以生存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2)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3)税收是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而税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2.税收的作用

  

  税收具有组织收入、调节经济、维护国家政权和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税收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因而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二是税收的源泉十分广泛,能从多方面筹集财政收入。

  

(2)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国家通过税种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方面的规定,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3)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

  国家政权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国家政权的存在又有赖于税收的存在。

没有税收,国家机器就不可能有效运转。

  (4)税收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可靠保证

  在国际交往中,任何国家对在本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或个人都拥有税收管辖权,这是国家权益的具体体现。

  

(二)税收的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

  1.强制性。

  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通过颁布法律或法规,按照一定的征收标准进行强制征税。

  2.无偿性。

  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偿还,也不需对纳税人付出任何对价。

  3.固定性。

  固定性,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范围和征收比例。

  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比例的固定性。

  (三)税收的分类

  我国的税种分类方式主要有:

  1.按征税对象分类,可将全部税收划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五种类型。

  

(1)流转税类——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特征:

间接税、对物税、比例税,计税依据是流转额

  

(2)所得税类(收益税)——以各种所得额为课税对象(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特征:

可直接调节纳税人收入,发挥其公平税负、调整分配关系的作用

  (3)财产税类——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房产税、车船税、船舶吨税等等)。

  特征:

可为地方财政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可防止财产过分集中于社会少数人;便于因地制宜进行征收管理

  (4)资源税类——对境内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类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特征:

只对特定资源征税;具有级差收入税的特点;实行从量定额;属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5)行为税类——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

  特征:

特殊的目的性;较强的政策性;临时性和偶然性;税源的分散性

  2.按征收管理的分工体系分类,可分为工商税类、关税类。

  

(1)工商税类——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绝大部分)。

  工商税收是指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的各种税的总称,是我国现行税制的主体部分。

具体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

  

(2)关税类——由海关负责征收管理(进出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

  关税是对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税收总称,主要是指进出口关税。

关税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

  3.按照税收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1)中央税。

属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如关税和消费税。

  

(2)地方税。

属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如房产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3)中央地方共享税。

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共同收入,由中央、地方政府按一定的比例分享税收收入,目前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如增值税、印花税、资源税等。

  4.按照计税标准不同进行的分类,可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和复合税。

(掌握)

  

(1)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价格为计税依据,其应纳税额随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能充分体现合理负担的税收政策,因而大部分税种均采用这一计税方法,

  课税对象的价格×比例税率=应纳税额

  从价税实行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税收负担比较合理。

如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等税种。

  

(2)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体积等作为计税依据,其课税数额与征税对象数量相关而与价格无关。

以课税对象的重量、件数、容积、面积×单位税额得出应纳税额。

  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车船税和土地使用税以及消费税中的啤酒、黄酒等。

  (3)复合税是对某一进出口货物或物品既征收从价税,又征收从量税。

即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

计算方法是从量税额+从价税额。

  如我国现行的消费税中的卷烟、白酒(不用区分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

  税收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型

代表税种

征税对象

流转税类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所得税类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类

房产税、车船税、船舶吨税

资源税类

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行为税类

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

征收管理的分工体系

工商税类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

关税类

进出口关税

收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

中央税

关税、消费税

地方税

房产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中央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印花税、资源税等

计税标准

从价税

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

从量税

资源税、车船税和土地使用税以及消费税中的啤酒、黄酒等

复合税

消费税中的卷烟、白酒(不用区分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等

  【例题·多选题】下列属于流转税类的有( )。

  A.营业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

  D.资源税

  [答疑编号1612030101]

  『正确答案』ABC

  【例题·多选题】按税收管理权限的不同,可将税种划分为( )。

  

  A.中央税   B.地方税   C.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D.所得税

  [答疑编号1612030102]

  『正确答案』ABC

  二、税法及构成要素

  

(一)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1.税法的概念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1)税法的立法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立法机关+获得授权的行政机关。

  

(2)税法的调整对象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不直接调整税收分配关系。

  2.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税收活动必须严格依税法的规定进行,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而税法又必须以保障税收活动的有序进行为其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税法是一种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二)税法的分类

  1.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1)税收实体法

  税收实体法主要是指确定税种立法,具体规定各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纳税地点等。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都属于税收实体法。

  

(2)税收程序法

  税收程序法是指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等。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2.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和外国税法。

  

(1)国内税法一般是按照属人或属地原则,规定一个国家的内部税收制度。

  

(2)国际税法是指国家间形成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双边或多边国家间的税收协定、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3)外国税法是指外国各个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

  3.按照税法法律级次划分,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

  

(1)税收法律(狭义的税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如《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等。

  

(2)税收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法律规范的总称。

  如《营业税暂行条例》、《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

  (3)税收行政规章

  包括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等)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税收规章。

  该级次规章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前提下进行,不得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如《发票管理办法》、《税务稽查规程》、《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房产税实施细则》等。

  (4)税收规范性文件——县级以上(含本级)各级税务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规定程序制定并发布的,涉及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在本辖区内对征纳双方具有普遍约束力并能够反复适用的文件。

  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税收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并遵循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制定规则和制定程序。

  【例题·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属于税收程序法。

( )

  [答疑编号1612030103]

  『正确答案』×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税法的构成要素——征税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和法律责任。

  1.征税人(“征税”主体)——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各级税务机关和其他征收机关。

  包括各级税务机关、财政机关和海关。

  2.纳税义务人(纳税人,“纳税”主体),——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征税对象(课税对象)——纳税的客体,也就是对什么征税。

  每种税都有其特定的征税对象,征税对象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体现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

  4.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

如:

消费税具体规定了烟、酒等l4个税目。

但不是所有的税种都规定税目。

  5.税率——指应纳税额与计税金额(或数量单位)之间的比例,它是计算税额的尺度,是税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

  

(1)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金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纳税。

如增值税基本税率17%等;营业税基本税率3%、5%等;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定额税率,是按纳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的税额,而不是规定纳税比例,也成为固定税额。

一般是用于从量征收的某些税种、税目。

如:

啤酒、黄酒、成品油等的消费税。

  (3)累进税率,是指按照纳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实行等级递增的税率。

一般适用于对所得和财产征税,如工资、薪金所得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