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264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

《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格检查经典资料Word格式.docx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选择肱动脉或股动脉,轻放听诊器膜型体件时可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枪的声音。

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

3、浅表淋巴结触及(部位、手法、临床意义)

头颈部:

(1)浅表淋巴结分布(部位):

呈组群分布,一个组群的淋巴结收集一定区域的淋巴液。

   ①耳前淋巴结:

位于耳屏前方

   ②耳后淋巴结:

位于耳后乳突表面,胸锁乳突肌止点处—乳突淋巴结。

   ③枕后淋巴结:

位于枕部皮下,斜方肌起点与胸锁乳突肌止点之间。

(收集头皮范围内淋巴液)

   ④颌下淋巴结:

位于颌下腺附近,下颌角与颏部之间部位。

(收集口底,颊粘膜齿龈等处淋巴液)

   ⑤颏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三角内,下颌舌骨肌表面,两侧下颌骨前端中点后方。

(收集颏下三角区唇和舌淋巴液)

   ⑥颈前淋巴结:

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及下颌角处(收集鼻咽部淋巴液)

   ⑦颈后淋巴结:

位于斜方肌前缘。

(收集咽喉、气管、甲状脉等处淋巴液)

   ⑧锁骨上淋巴结:

(左右)位于锁骨与胸乳突肌所形成的夹角处。

(左侧收集食管、胃等器官淋巴液)(右侧收集气管、胸膜、肺等处淋巴液)

(2)检查方法:

检查者将示、中、环三指并拢,其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皮肤上进行滑动触诊。

滑动是指腹按压的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的滑动;

滑动触诊方式应取相互垂直的多个方向或转动式滑动(有助于淋巴结与肌肉和血管结节的区别)

①检查颈部淋巴结时,可站在被检查者前面或背后,手指稍弯曲,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检查侧,以使该侧皮肤或肌肉放松,以利触诊。

②检查锁骨上淋巴结时,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头稍向前屈,用双手进行触诊,左手触

右侧、右手触诊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检查顺序:

头颈部淋巴结检查顺序:

耳前、耳后、枕部、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

(1)部位

  1)腋窝淋巴结:

收集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等处淋巴液。

①外侧淋巴结群:

位于腋窝外侧壁。

②胸肌淋巴结群:

位于胸大肌下缘深部。

③肩胛下淋巴结群:

位于腋窝后皱壁深部。

④中央淋巴结群:

位于腋窝内侧壁近肋骨及前锯肌处。

⑤腋尖淋巴结群:

位于腋窝顶部。

2)滑车淋巴结:

位于上臂内侧,内上髁上方3—4cm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之间的间沟内。

(2)检查方法:

   取卧位或坐位,医生站在被检查者对面。

 1)检查腋窝淋巴结,前臂稍外展,检查者以右手触诊左腋窝,左手触右腋窝,触诊时由浅及深,一般按内侧、外侧、前、后,最后触诊腋窝顶部(全手掌贴近皮肤、滑动触摸)

 2)检查滑车淋巴结时,取坐位或卧位,检查时以左(右)手扶托被检查者左(右)前臂呈屈曲位,以右(左)手食、中、环指(由外侧)向滑车上由浅及深进行触摸。

下肢:

 (1)部位

  腹股沟淋巴结: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三角内,分为上、下两群,收集下肢和会阴部淋巴液。

①上群: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与韧带平行排列。

②下群:

位于大隐静脉上端,沿静脉走向排列。

 (2)检查方法:

取仰卧位,医生站在被检查者右侧,用右手食、中、环指分别触左及右侧由上群至下群进行滑动触摸。

(先查上群,后查下群)

二、头颈部检查

1、眼球运动:

检查六条眼外肌运动功能。

某一方向运动受限提示该对配偶肌功能障碍。

关键点:

(1)目标物—棉签或手指尖。

   

(2)目标物于受检者眼前30—40cm。

(距离不能过近或过远。

目标物移动不能过快,应均匀一致)

     (3)固定头部,平视。

     (4)眼球随目标方向移动,顺序为:

先左后右,先上后下。

左左上左下右左

右右上右下

2、眼球震颤:

眼球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

检查方法:

嘱病人头部固定平视,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水平或垂直)运动数次,观察是否出现震颤。

(自发的眼球震颤见于耳源性眩晕,小脑疾患和视力严重低下)(运动的速度起始时缓慢—称慢相,复原时迅速—称快相)

手指水平移动

(2)目标物于受检者眼前30—40cm。

(△距离不能过近或过远。

  (3)固定头部,平视。

3、直接间接对光反射

(1)光源一定从侧面逐渐移向双眼。

     

(2)光源距眼的距离要掌握在30—40cm以上。

     (3)头部固定,双眼平视。

4、集合反射:

(辐辏反射—两眼内聚,调节反射—瞳孔缩小)

(1)目标物为笔尖或示指尖

   

(2)注视距离1m以外,逐渐移近鼻侧,距眼球约10cm。

   (3)观察双眼内聚,瞳孔缩小。

(△匀速由远至近,至10cm前停止。

△注意目标物)

5甲状腺触诊:

(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及两侧)

(1)峡部触诊:

①取坐位或卧位,检查者站于受检者前面或背面

     ②确定部位—颊部位于环状软骨下方,第二至第四气管环前面。

 ③站在前面用拇指,站在后面用示指。

 

 ④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判断气管前软组织有无增厚。

       ⑤嘱受检者作吞咽动作。

  (2)侧叶触诊:

(双手)前面:

 1)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

 2)另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

 3)作吞咽动作。

(体位,吞咽动作,推甲状腺至另侧,使甲状腺显露,便于检查

  (3)侧叶触诊:

(双手)后面:

  1)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

  2)另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

  3)作吞咽动作。

6、气管检查:

(1)取坐位或仰卧位,颈部处于自然直立状态(处于自然点中位置)

(2)示指与环指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中指置于气管上。

(3)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示指及中指置于气管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

三、胸部及肺部检查

(一)胸部视诊(内容、方法、胸部体表标志)

1、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

在被检查者身体上指出,或模拟人身上指出。

(1)骨骼标志:

胸骨角:

又称Louis角

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外突起而成。

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

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处,相当第五胸椎水平。

腹上角:

为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7—10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

正常约70°

—110°

肩胛骨:

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肩胛冈及其肩峰均易触及。

肩胛骨最下端—称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标志,相当于第8胸椎水平。

肋脊角:

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

(2)垂直线标志:

锁骨中线(左右):

通过锁骨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向下的垂直线。

(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

腋前线(左右):

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壁向下的垂直线。

腋后线(左右):

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壁向下的垂直线。

腋中线(左右):

为自腋窝顶端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

(3)自然陷窝:

腋窝(左右):

为上肢内侧与胸壁相连的凹陷部。

胸骨上窝:

为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气管位于其后。

锁骨上窝(左右):

为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上叶肺尖的上部。

锁骨下窝(左右):

为锁骨下方的凹陷部,下界为第3肋骨下缘。

(相当两肺尖下部)

肩胛下区(左右):

为两肩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2视诊内容

(1)胸廓视诊:

正常胸廓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大小及外形个体间有些差异。

成人胸廓的前后径较左右径为短,两者比例约为1:

1.5。

小儿和老年人胸廓的前后径略小于左右径或几乎相等,故呈圆柱形。

①常见胸廓外形改变

A扁平胸:

胸廓呈扁平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

见于瘦长体型者。

B桶状胸:

胸廓前后径增加,与左右径几乎相等,甚至超过左右径,呈圆桶状,肋间隙增宽且饱满,上腹角增大。

见于肺气肿。

  C佝偻病胸:

佝偻病串珠:

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常隆起,形成串珠状。

肋膈沟:

下胸部前面的肋骨常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陷形成的沟状带,称为肋膈沟。

漏斗胸:

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谓之漏斗胸。

鸡胸:

胸部前后略长于左右径,其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壁肋骨每凹陷,称为鸡胸。

②肋间隙:

A肋间隙回缩:

吸气时肋间隙回缩提示呼吸道阻塞,使吸气时气体不能自由地进入肺内。

B肋间隙膨隆:

一侧肋间隙膨隆多见大量胸腔组织液,张力性气胸等。

C肋间隙变窄:

一侧胸廓平坦或下陷、常见于肺不张、肺纤维化,广泛性胸膜增厚和粘连。

③脊柱形态:

正常人直立时,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椎稍向前凸、胸段稍向后凸,腰椎明显向前凸,骶椎则明显向后凸。

取站位或坐位,从后面观察脊柱有无侧弯。

脊柱后凸:

驼背多发生在胸段。

常见于佝偻病、结核病(成角畸形)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前凸:

多发生在腰椎部位,如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

脊柱侧凸:

姿势性侧凸;

器质性侧凸

④乳房形态:

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衣服脱至腰部)胸部。

视诊内容:

对称性,表面情况(皮肤有无发红、溃疡、色素沉着、瘢痕等),乳头。

(2)肺部视诊内容:

(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

①呼吸运动:

正常男性和儿童的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形成腹式呼吸;

女性的呼吸以肋间肌的运动为主,形成胸式呼吸。

②呼吸频率:

正常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6—18次/分

A呼吸过速:

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

B呼吸过缓:

呼吸频率≤12次/分。

C呼吸深度变化:

呼吸浅快—见于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肠、大量腹水。

呼吸深快—见剧烈运动。

呼吸深而慢—深长的呼吸称库什摩呼吸,见于尿毒症、酸中毒。

③呼吸节律:

正常人静息状态下,呼吸的节律基本上是均匀而整齐的。

病理状态下会出现呼吸节律的变化:

A潮式呼吸—陈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B间停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二)胸部触诊:

(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1、胸廓扩张度触诊法

●前胸廓扩张度的测定:

被检查者仰卧位,检查者站在右侧,两手置于胸廓下面的前侧部,双手指自然分开,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而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嘱被检查者深呼吸运动,观察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

       ●后胸廓扩张度的测定:

被检查者取坐位,检查者坐在背后,将两手平置于被检查者背部,约于第10肋骨水平,拇指与后正中线平行,并将两侧皮肤向中线轻推,嘱被检查者作深呼吸运动,观察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

2、语音震颤触诊方法: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及坐位(后面触诊),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或掌面轻放于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嘱被检查者用同等强度重复发“Yi”长音。

自上至下,从内到外,两侧交叉对比,比较前面与背部相应部位,两手感触到语音震颤的异同,增强或减弱。

  3、胸膜摩擦感触诊方法: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两手掌置于胸廓的下前侧部(该处为呼吸时胸廓动度最大),嘱被检查者作深呼吸,通常于呼、吸两相均可触及(有时仅在吸气相未)如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

(三)胸(肺)间接叩诊法

(内容与方法,包括间接叩诊方法,叩诊顺序,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范围)

1、间接叩诊方法、顺序

(1)检查者左手中指的第一、二指节作为叩诊板指,平放紧贴于叩击部位表面,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中指指端作为叩诊锤,以右腕关节和指掌关节活动,以垂直的方向叩击板指第二指骨的前端。

(2)叩诊顺序正确: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两臂垂放,均匀呼吸。

首先,检查前胸,叩诊由锁骨上窝开始,沿锁骨中线、腋前线自第1肋间隙从上至下逐一肋间隙,两侧对比进行叩诊。

其次,检查侧胸壁,嘱被检查者举起上臂置于头部,自腋窝开始沿腋中线、腋后线向下叩诊至肋缘。

最后,检查背部,嘱被检查者取坐位,向前稍低头,双手交叉抱肘,叩诊自肺尖开始,叩得肺尖峡部宽度后,沿肩胛线由上至下,作左右、内外进行对比叩诊,比较叩诊音的变化。

2、肺界叩诊

(1)肺上界:

(肺尖的上界)

叩诊方法:

被检查者取坐位,自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开始叩诊为清音,先向外侧叩,由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肺上界的外侧终点。

然后由中央部叩向内侧,由清音变浊音时,为肺上界的内侧终点。

两点间宽度即为肺尖的宽度。

(2)肺前界:

取坐位或卧位,正常肺前界相当于心脏的绝对浊音界。

(3)肺下界:

取坐位或卧位,两侧肺下界大致相同,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腋中线第8肋间隙,肩胛线第10肋间隙上。

(4)肺下界移动范围:

被检查者取坐位,平静呼吸,于肩胛线上叩出肺下界的位置;

嘱被检查者作深吸气后屏住呼吸,沿肩胛线继续向下叩,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

平静呼吸后,于肩胛线上叩出平静呼吸时的肺下界,嘱被检查者作深呼气并屏住呼吸,然后由下向上叩诊,由浊音变清音时,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高点。

两点间的距离为肺下界移动范围。

[平静呼吸由上向下叩,由清音变浊音。

先叩最低点(深吸气后),由上向下叩;

后叩最高点(深呼气后),由下向上叩(由浊音变清音),或由上向下叩(由清音变浊音),两点间的距离为肺下界移动范围,正常为6—8cm。

]

(四)胸部(肺)听诊方法及内容

1、肺听诊方法正确

(1)手持听诊器胸件姿势正确

(2)听诊顺序:

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和背部。

听诊前胸部沿锁骨中线和腋前线;

听诊侧胸部沿腋中线和腋后线;

听诊背部沿肩胛线,自上至下逐一肋间进行,在上下、左右对称部位进行对比。

2、正常人身上能听到哪些呼吸音,并指出部位

(1)气管呼吸音:

胸外气管上面。

(2)支气管呼吸音:

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肺尖前后部。

(4)肺泡呼吸音:

大部肺野。

3、肺部疾患时肺部能听到那些附加音。

湿罗音(大、中、小、捻发音)、干罗音(哨笛音、鼾音)、哮呜音,管型呼吸音。

(五)心脏视诊

(视诊方法、视诊内容、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1、心脏视诊方法: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胸部;

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视线自上而下,与胸廓同高水平视诊。

2、心脏视诊内容:

(1)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与凹陷。

(2)心尖搏动范围:

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约2.0—2.5cm。

3、心前区有异常搏动:

①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右心室肥大征象。

②剑突下搏动—右心室肥大。

③心底部搏动—胸骨左缘第2肋间(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搏动,多为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六)心脏触诊(方法、顺序、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1、触诊手法: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检查者位于右侧,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及环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用单指指腹触诊。

2、触诊顺序:

从心尖区开始,逐渐触诊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区、三尖瓣区。

3、震颤:

用手掌或手掌尺侧小鱼际平贴于心前区各瓣区,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

4、心包摩擦感:

取坐位,身体前倾,用手掌或手掌尺侧缘平贴于胸骨左缘3、4肋间触诊,于呼气末或屏住呼吸时易触及呈双相(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粗糙摩擦感。

(七)心脏叩诊(手法、顺序、相对心浊间界叩诊)

1、叩诊手法:

被检查者取平卧位,采用间接指指叩诊法,以左手中指第二、二指节为叩诊板指,板指与肋间隙平行放置于心前区拟叩诊部位。

若被检查者取坐位时,板指与肋间垂直。

2、心脏叩诊顺序:

先叩左界,后叩右界;

由下而上;

由外向内。

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

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3、叩出相对心浊音界,并能在胸廓体表量出心浊间界。

叩诊手法同前,自左侧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由外向内叩,由清音变浊音作出标记,并测量与前正中线距离,再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右侧先叩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由清音变浊音,逐个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将其标志点记录下来。

正常人心脏相对浊音界(参考值)

右界(cm)

肋间

左界(cm)

2—3

3.5—4.5

3—4

5—6

7—9

(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8—10cm)

△叩诊时板指要紧贴皮肤,标志点要准确;

测量时一定要用直尺;

一定准确测前正中线至左锁骨中线距离。

(八)心脏听诊(指出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

1、正确确认听诊区位置:

(1)二尖瓣区—又称心尖区:

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

(2)肺动脉瓣区:

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

(3)主动脉瓣区:

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

(4)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

位于胸骨左缘第3肋间;

(5)三尖瓣区:

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4、5肋间。

2、听诊顺序:

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

从二尖瓣(M)开始,再听肺动脉瓣区(P),然后为主动脉瓣区(A),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E),最后是三尖瓣区(T)。

3、心脏听诊内容:

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四、腹部检查

(一)腹部视诊(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视诊方法、内容)

1、腹部体检时体表标志及腹部分区

肋弓下缘—第10肋骨的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正常为70°

腹直肌外缘—相当与锁骨中线的延续,胆囊点定位。

腹中线—胸骨中线的延续。

脐—腹部中心,向后投影相当于3、4腰椎之间。

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九区分法标志和骨穿的部位。

腹股沟韧带—腹部体表的下界、寻找股动、静脉的标志。

腹部分区

(1)四区分法:

通过脐划一水平线与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区。

(2)九区分法:

两条水平线:

由两侧肋弓下缘连线和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为两条水平线。

两条垂直线:

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作与前正中线的垂直线,四线相交将

腹部划分为井字形九区。

(3)七区分法:

在九区分法的基础上,将两侧腹部的三区改为通过脐的水平线分成上下两

区。

左上腹部、左下腹部、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下腹部七区。

2、腹部视诊方法

(1)被检查者取低枕仰卧位,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双腿屈曲,充分暴露全腹,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

(2)检查者站立于被检查者右侧,自上而下地观察腹部,为查出细小隆起或蠕动波,检查者将视线降低至腹平面,从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

3、腹部视诊内容:

(1)腹部外形

腹部膨隆①全腹膨隆②局部膨隆

腹部凹陷①全腹凹陷②局部凹陷

(2)呼吸运动①腹式呼吸运动减弱②腹式呼吸运动增强

(3)腹壁静脉:

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上、下腔静脉阻塞

(4)胃肠型及蠕动波

(5)其他情况如皮疹、腹纹、瘢痕、疝等

(二)腹部触诊(浅部触诊手法、腹壁紧张度、压痛与反跳痛、腹部肿块、液波震颤)

1、腹部浅部触诊手法、顺序(浅部触诊使腹壁压陷约1cm,用于检查腹壁紧张度;

深部触诊使腹壁压陷约2cm,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等)。

(1)被检查者低枕仰卧位,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曲并稍分开,并张口作缓慢

腹式呼以使腹肌放松。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手要温暖、剪短指甲,右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使被检查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然后以轻柔动作按顺序触诊腹的各部。

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

检查每个区域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整个腹壁上移动。

(3)检查顺序:

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检查,先左后右,自下而上,先健侧后病侧。

2、腹壁紧张度

(1)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张力,触之柔软,较易压陷,称腹壁柔软。

(2)腹壁紧张度增加

由于腹腔内容物增加如胀气、大量腹水、触及全腹张力增加,但无肌痉挛,也无压痛;

若腹膜受刺激(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时)引起腹肌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