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193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19汇集精品文档格式.docx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

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

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

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

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论述题

1.论述班主任如何做个别教育工作。

1)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各种类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对优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关系

3)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

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据其特点进行耐心指导,多方配合因势利导。

4)其他类型的学生教育主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进全面发展。

5)要贯彻德育原则

2.试论述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要把这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真正能够理解掌握的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智力发展为条件。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的规律。

这一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A)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才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培养良好的品德。

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促进其思想品德的提高,从而推动其进一步努力学习。

C)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A)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B)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二)

1.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2.简述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3.简述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教育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有:

1)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

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切相关;

4)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5)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的健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2)能够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

3)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4)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6.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

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

1.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要有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

区别: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没有正比关系。

学生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状况,并不是绝对一致的,学生的知识多少,并不标志着智力水平的高低;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规律不同。

知识是随着年龄不断积累增长的,人对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而智力发展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定折限度。

2.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人的全面发民用工业的思想是贯穿于他的教育理论的主线,并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他的学校教育的理想,这就是: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法度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

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

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

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

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

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这可以说是他对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的内涵最全面的阐释和概括。

2)和谐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

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

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

他指出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与过去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和教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

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了根本改造。

3)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他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

A)他认为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主导地位,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

B)他对智育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他指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

因此,正确理解的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

智育与劳动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着的。

C)他指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它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也有重要的作用。

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十分关心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和谐,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D)他对美育的重视正是以他对情感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基础的。

他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

他同时强调美育任务的完成也要依靠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自身工作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加以解决。

E)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

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包含着他对教育目的论和方法论的许多独创见解,其核心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

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等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2)受人类文化和现代科学发展新成果的制约;

3)课程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4)课程受学制年限的制约。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功能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当代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以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这次课程改革呈现出强烈的共同价值取向,体现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

具体到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有利于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分科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地方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

国家将按照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

2)加强实践性,突出这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学科领域的课时规定给地方教育部门留有一定的余地,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4.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

智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

创造力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

同时,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5.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

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6.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1.《礼记.学记》所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与教学中的哪一条教学原则一致?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这一原则?

1)该思想与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相一致。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区别主次、有详有略地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2.三年某班的一伙小捣蛋爱玩足球,为了玩球看球,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为了场地与别班同学冲突。

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每天组织练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

请用德育原则分析这一案例。

1)该案例遵循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小学生活性爱动,兴趣广泛,喜欢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

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逐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四)

1.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1.为什么说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

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宿命论观点。

2.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简述义务教育的的概念及意义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江堰市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司的法律意识。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2)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

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5.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联系教学实际,试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1)想象对儿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培养也是很困难的。

必须根据小学生想像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增多。

2)小学生的想象总是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因而培养这种能力必须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氛围;

根据学生特点引导想象,拓展想象空间发挥想象潜能。

2.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什么的挑战或要求

“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要勇于创意。

教育形式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要不断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既重视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塑造,又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2)观念层面应该革新。

从上述材料中也可看出,“家庭学校”对学校教育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正是由于学校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或者缺漏之处,致命家长会选择“家庭学校”的方式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

也突出反现今学校教育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学校提供的教育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从而需要对学校教育进行进一步的革新,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也满足不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3)技术手段上要革新。

在学校的手段上,可以大量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诸如多媒体和互联网,让学校教育在技术层面上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利用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改进教学质量,也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突破口和教学的亮点,发送学校的形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加强。

同时,也应加强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地掌握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运用于教学,最终改善学校教育的质量。

4)提倡素质教育。

应继续坚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加强德育教育,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事例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让学校教育逐渐符合家长对其的期待和愿望,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可以取代的教育形式。

(五)

1.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简述学科课程论的特点及其缺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特点: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

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强调训练的价值

缺点:

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3.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1)发展性。

一般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五个阶段。

教师要能够宽容并积极引导学生。

2)有潜能。

学生有巨大的多方面的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

3)差异性。

学生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扬长避短。

4)主动性。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独立性。

学生是权利的独立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的法律地位。

4.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不相识,即教育者、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