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119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应用型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加强应用型建设工作的保障措施34

(一)开展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34

(二)营造应用技术型大学文化环境培育创业精神35

(三)积极争取学院举办双方的支持37

(四)健全机构发挥学院组织保障的核心作用37

五、经费来源及使用规划38

(一)建设经费来源38

(二)资金使用规划38

附件139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主要指标39

附件240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任务汇总表40

附件344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八大工程”推进表44

附件445

名词解释45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教高教[2015]47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教办函[2015]136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试行的通知)》(浙教高教[2016]107号),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考核标准(草案),为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建设的内涵和特色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精心设计,推动落实,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特对原方案进行修订。

一、加强应用型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一)学院概况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艺、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确认为独立学院。

2010年8月,学院作为浙江省内第一所整体外迁的独立学院,从杭州市文华校区搬迁至海宁市连杭经济开发区长安新校区办学。

学院长安校区占地面积984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包括7幢教学楼、3幢实验楼、学生创业中心、行政楼、图书馆、学术中心、影剧院、体育馆和1个标准运动场、16幢宿舍和2个食堂。

学院顺应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社会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以“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

设有金融与经贸分院、财税分院、工商管理分院、会计分院、信息分院、法政分院、人文与艺术分院、外国语分院、创业学院、成教分院和体育中心等11个教学部门。

学院开设32个本科专业,全部面向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行政管理领域,有三分之二的专业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门类。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现有教职员工近800人。

专任教师512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占13.7%,副高级职称教师占30.5%,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444人,占86.7%。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95余万元。

图书馆现有各类纸质藏书90万余册,41万余种,开通数据库71个。

(二)建设基础和优势 

学院成立以来,始终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

学院迁址长安新校区后,更加明确地提出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学院的发展目标。

学院的发展轨迹和思路,契合了教育部和浙江省有关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精神。

近年来,学院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紧紧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软硬条件建设,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学院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逐渐凸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日益提升,呈现出活力迸发、蓬勃兴旺的良好态势。

1.规范办学模式稳定,学院发展空间充分拓展

作为省内首家整体外迁的独立学院,学院实现了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学院不仅办学空间和办学设施等条件得以实质性改善,更使学院办学的社会合作环境获得了充分的拓展。

作为海宁地区的第一所大学,海宁市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学院开展各种形式合作,这对定位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我院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搬迁海宁长安新校区办学以来,学院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围绕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学院各分院各部门主动地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与地方经济对接的途径,尝试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2.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对现代服务业和公共行政管理发展极具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据2014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超过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第一支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新的产业模式、新的业态与新的公共行政管理、社会治理要求不断涌现。

浙江经济正在提质、增效、升级,大力推进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新金融和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的发展。

新形势下,社会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持续的数量和新的人才素质要求。

学院目前所设32个本科专业,均具有与现代服务业和公共行政管理发展需要高度相关的独特优势。

如在经济学门类下的金融学类和经济与贸易类中,我院开设了金融学、保险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个专业,在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类和电子商务类中,我院开设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物流管理、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1个专业,在艺术学门类的艺术设计中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4个专业,另外还有文学门类下的语言类专业、广告学专业和理工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统计学等专业、都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对财政学、税收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法学等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

学院已形成了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重点突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专业群。

3.校地合作共赢局面初显,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已含东方元素

为地方经济服务,助力地方经济转型,一直是学院办学的重要目标。

海宁周边地区拥有的皮革、家纺布艺和经编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物流、观潮旅游和历史名人文化等新兴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扩大。

为适应海宁的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学院与海宁市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框架,各分院积极与海宁市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1)为海宁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电子商务与优势产业高度结合是海宁市推进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

学院为海宁市编制了海宁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与海宁电子商务产业园签订共建创业孵化器合作协议,为其量身打造专业化的培训课程,定制培养电子商务发展所需人才。

(2)与海宁地方政府与司法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近年来,学院与海宁市司法局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海宁市财政局、海宁市人民法院等8家单位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国物流学会、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宁市商务局、浙江虹越花卉公司等行业协会、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校地、校企合作开展实习教学、教学案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

(3)应用性科研与服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学院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十二五”期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浙江省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1项,主持浙江省社科规划“管理会计应用研究”专项委托课题2项,与浙江亿利达、余杭水务局开展合作研究。

主持杭州、嘉兴等市厅级项目13项,重点研究地区文化建设。

有1位教师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2位教师入选浙江省管理会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市厅级以上应用性科研项目150余项。

4.产教结合途径多样,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

学院着力构建能力为先的“两课堂、七平台、实践持续、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第一、第二课堂的“课程、实训实习、学科竞赛、学生科研、专业社团、讲座、社会实践”等七个能力发展平台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内容有机衔接,不断创新多平台协同培养的机制。

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实践教学新途径,重点开展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逐渐成型。

(1)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整合优化课程群

2010年以来,学院完成了第一批8个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了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与金融行业协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与司法证书全面对接的法学专业、文化宣传能力特色明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互联网金融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视角传达与设计、工程管理等三个专业获得省级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

2015年学院第二批立项建设6个特色专业。

近年来,学院立项建设28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着力重构课程体系。

(2)建设仿真实训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

2011年,学院以原型用户身份参与用友新道研发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共建,以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形式共同探索仿真企业运营实训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现已建成全国同类学校领先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用真实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体验企业经营和不同管理岗位的特点和挑战,搭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有效地突破了经管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难以接触真实任务的瓶颈。

2014年,学院与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大金融综合实训平台已经投入运行,为培养适应金融市场改革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目前,学院已经建成还包括人文与艺术创意实验中心、外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体验中心、海宁法院巡回法庭等共计5个综合实训平台。

(3)校企合作、行业深度介入培养人才

自2010年起,学院与海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合作,引入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ACA)课程体系,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

现有行业精英兼职教师43人,校企合作开设境外流动课堂和实习基地,取得较好效果。

在已毕业的毕业生中,有70%毕业生获得全球知名雇主认可的CFAB证书,有20%的毕业生考取国外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学院与浙江省会计学会合作开展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出版了《会计实践与探索》论文集,承办浙江省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编写“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案例”入选教育部会计学教指委案例汇编。

学院与浙江省建设银行、渤海银行、太平人寿和招商证券合作开展行业人才培养协作班。

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有校外行业专家占40%。

在专业实务课程中嵌入职业培训,聘请企业骨干负责实务教学,培养金融行业需要的职业化人才。

2014届、2015届毕业生在浙江省建设银行就业人数位于省内高校前三位,金融类专业就业率100%。

自2009年以来,学院与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等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中国软件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2015年起与杭州东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日语方向的协作班,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4)发挥经管专业优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学院发挥经管专业教学资源优势,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实行“创业启蒙教育、创业知识教学、创业模拟实训、创业经营实践、创业孵化落地”五层次体系的创业教育,纳入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学院创业孵化成效显著,毕业生何叶丹、孙昊创业事迹突出分别受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商务部领导、浙江省领导的多次定,学院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的“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工作连续2次考核优秀,并于2015年中标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优秀方案。

(5)多部门、多平台协同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明显

学院多部门协作全面推动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学术竞赛。

建立部门协作的项目培育机制,“点-面结合”培育学生科研项目,科研立项与课程研究性学习、城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全院学生参加专项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每年有10%的在校生成功立项。

近五年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17项,2014年、2015年分别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4项。

学科竞赛实行立项制度,各分院和专业积极开发竞赛项目,构建以“课程—专业—学科—综合”等不同层面组成的学科竞赛13类30个项目群。

至2015年底,学院获得国际奖项15项,国家级奖项67项,省级奖项310项。

每年30%的在校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覆盖面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6)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学院坚持推进全员育人,毕业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2013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网上答题率达到78.77%,位居全省高校第9名。

各项指标相对2012届毕业生明显提升,其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指标中,学院的排名位于全省独立学院第2位;

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等5项指标中,学院排名位于全省独立学院第1位,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两项位于第2位。

2014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继续保持优秀指标,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在独立学院中排名上升到第4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排名位于全省独立学院第1位。

二、加强应用型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育,产教融合,开放协同”的办学理念,面向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行政管理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学院学科专业优势,把握区位特点,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创新体制机制,走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学院治理结构完善,政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畅顺,专业群有力支持区域现代服务业和公共行政管理发展,产教融合、多平台协同、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毕业生满意度高、就业优势明显,高质量师资队伍具备良好的“双师”素质和国际视野,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居浙江省独立学院前列,并力争在应用型建设中走在全国经管类独立学院前列。

(三)建设思路

未来五年,学院将以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为路径,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办学特色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全面深入做好“外部对接”和“内部衔接”,完成六项重点任务、实施八项提升工程,结合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落实,按照三个阶段的推进步骤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目标。

1.六项重点任务

(1)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优势(品牌)特色专业。

(3)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开发经管类创新创业课程。

(4)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素质与能力。

(6)推进科研创新,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2.八项提升工程

(1)政产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2)校内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3)优势(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4)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工程。

(5)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工程。

(6)创新创业专项训练平台提升工程。

(7)“双师”素质与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工程。

(8)面向区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与智库建设工程。

3.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到2016年,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全院各部门开展加强应用型建设的大讨论,结合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各教学与职能部门制订相应的专项规划及工作方案,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清晰。

第二阶段:

到2018年,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成效初显。

按照边试点、边推进的思路,着重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重点开展传统优势品牌专业和新兴特色专业建设,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建设一批应用型课程,开发一批创新创业课程,研发一批校内综合实训平台满足学生大规模实践教学的需要。

加强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建设,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

第三阶段:

到2020年,通过优化、完善、巩固、提升的建设工作,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成效显著,特色办学品牌确立,办学机制创新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特色鲜明,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突出,办学条件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毕业生满意度高,就业竞争力强,学院成为浙江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应用技术型院校。

三、加强应用型建设的任务

(一)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学院现有的董事会治理结构为学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强应用型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克服困难,努力解决制约学院发展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与优势。

建立由学院举办方、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协会、企事业用人单位等政产企多方参与学院决策和管理的机制,积极、主动与社会接轨,及时调整教育理念,进一步厘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加强学院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

扩展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把合作办学发展到包括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技术服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开展政产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和学院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1.建立学院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建立由母体学校、地方政府、相关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的专家咨询委员会。

重点研究学院发展规划,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方案、专业布局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事项,探索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和发展工作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2.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建立专业(或专业类)指导委员会,由来自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人员组成。

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着重于经常交流和研究各专业、学科、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人才需求,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结合实际需要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与考核要求,指导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与职业性高度相关、有对应行业职业标准的专业,校外行业专家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所占比例不低于50%,其它专业不低于30%。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举办专业学院

鼓励各分院,与行业或企业开展举办二级学院或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合作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4.创新校内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章程》健全自主管理和约束机制,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协调学院各方面资源把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进一步创新机制,促进人力保障、人才使用、考核激励和组织协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促进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的制度创新,促进应用性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机制创新,确保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专栏一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1.政产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由母体学校、海宁市地方政府机构、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学院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2)建立专业(或专业类)指导委员会,校外行业专家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所占比例,与职业性高度相关、有对应行业职业标准的专业不低于50%,其它专业不低于30%。

(3)与行业、企业合作举办二级学院或研究院。

2.校内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推进各教学部门(分院和中心)的自主管理,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分院办学和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教学部门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财产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自主决策能力和执行力。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优势(品牌)特色专业

深入开展“两个融合、两个课堂、三个对接、七个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产教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着力建设与生产管理实际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课程项目,进一步推进一二课堂互动、七平台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

以服务地方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布局,制定学院的专业标准,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开展优势(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和工程。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强化能力素质培养

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特色:

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具有较强的应用写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具有积极心态、坚毅品格、和谐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

毕业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特色:

经管专业优势显现于调研、策划、创意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融资、财务规划、营销服务、团队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创业专长能力。

通过认真分析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结果,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全面修订培养方案。

扩大选修课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在毕业学分中的比例不低于45%。

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在毕业学分的比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低于40%,其它专业不低于35%。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

加强“课程、实训实习、学科竞赛、学生科研、专业社团、讲座、社会实践”七大能力发展平台建设,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塑造良好素质。

在加强课程平台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建设好学科竞赛、学生科研、专业社团等应用能力发展平台,拓展各类讲座资源,充实社会实践项目与岗位,充分发挥多平台协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作用,完善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

坚持以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和富有特色的实训教学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点线面”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进一步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长。

2.对接产业与公共行政管理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瞄准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努力构建定位准确、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全面对接地方产业和公共行政管理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若干个服务区域发展需要的专业群。

通过综合考查专业实力、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满意度等因素,运用政策手段调整各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