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104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1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专题十二古诗综合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四)主观题仍然是命题形式的主流,只有2005年和2006年的北京卷,2006年的上海卷兼而采用了客观题,其余均为主观试题的形式,并且试题也已经由简答题发展到了简析题上,甚至出现了简述题。

题量一般在1~3题。

(五)对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考查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重点,对“形象”相对较少,“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均衡。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虚词”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常见技巧上。

总之,诗词鉴赏的高考命题,不管是全国卷,还是课标卷,都紧扣“浅易”的考纲要求,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理解,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

文字浅近而不艰深,即使是咏史诗也避开了用典较多或者较冷僻的作品。

趋势预测

(一)2009年的高考命题仍会以主观题为主,但有时也会有像2006年北京卷和上海卷一样,出现求异反弹,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主观题中既有填空题,也有简答题,不拘一格,多样并存。

(二)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

从时代看,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首选;

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

从数量看,一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三)题量上一般以两个小题为主,偶尔也会有一个鉴赏评述题或3个从不同角度设的小题,分值一般设为6~8分,以6分或8分为最多见。

(四)设题上有横向联合或外向拓展的迹象。

有的把古诗鉴赏与文学常识一块拟题,有的把古诗鉴赏与名句填空或文化常识统筹兼顾,一石二鸟,增加试题的综合性。

(五)答案拟写上一般无需学生引经据典,也不必有过多的背景内容介入,更不需要跳出诗词曲外进行过多的联系,只要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就诗论诗,落实题干要求就行。

临考指导

(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诗《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

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

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

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

“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诗《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暝》……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

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1)从体裁上分:

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

(2)从表现方式分:

有抒情诗,叙事诗。

(3)所选题材分:

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

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

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

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

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

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

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如: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

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

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

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

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把握答题技巧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

读懂原诗是答好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因此答题之前要反复体味,把原诗读懂,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1)注意分析诗题。

古诗题目往往概括主要内容,写作环境、写作目的,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

分析诗题,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2)注意利用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加了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理解原诗时的障碍,一定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细读,充分利用。

(3)调动积累,推此及彼。

对于熟悉的作者,要注意联系其生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握诗中表现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这些形象在诗词中的表现有的鲜明、有的含蓄,考生要能根据关键词语正确地把握。

(5)辨析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衬托、对比、借代、比拟、夸张、互文、双关等,考生一定要能正确辨析。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1)要明确,忌含糊。

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有时一个表态就是1~2分。

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

(2)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

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

但也要避免简单的翻译诗句。

(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

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成,指鹿为马,造成严重失分。

(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

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

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

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

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走进高考】

【踩点热练】

1.读苏轼的《海棠》,回答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①、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②、 

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②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③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请扼要回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

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⑴、⑵题。

(6分)

横塘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

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⑴诗的第三句中“年年”一词表达了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⑵诗的第四句全是写景,请试析它的艺术特色。

6、阅读唐代诗人高适《除夜》这首诗,然后做题(6分)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⑴作者高适是唐朝与岑参齐名的_____派诗人。

(2分)

⑵诗歌描写了作者身处何境?

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⑶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2分)

7、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6分)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 

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哪些特点。

(用若干双音节的形容词作答)(3分)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①。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注]:

劚zhǔ:

锄地。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_,(1分)诗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农夫与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的主题思想。

(3分)

9、阅读宋朝杨万里《小池》一诗,回答

(1)-

(2)小题。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树阴、、;

四种景物,并用、爱、、四个动词,把四种景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了的美丽景色。

“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了 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2) 

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荷”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多用来指什么?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杜审言(645?

——708)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

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

(1)结合吴乔的评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角度谈谈“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特点(3分)

(2)说明“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赠刘景文苏轼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上面两首诗描绘的分别是早春和初冬的景致,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但在内容上不同。

你认为哪首诗在内容上更胜一筹?

为什么?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一、二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

⑵简析三、四句的表达技巧。

(4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 

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14.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1)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15.下面是一首高适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16.下面是杜甫的诗作《倦夜》,读后回答问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2)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3)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17、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

作用是什么?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3)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中秋月苏轼(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前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2)请分析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

(3)全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首句中“长”和“暗”分别突出除了西北边陲怎样的特点?

(2)结合诗作,分析该诗采用的抒情手段。

(3)全诗抒写了怎样的感情?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1)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2)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3)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22.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2).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3、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1).诗中的“官仓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诗人对它的态度是怎样的?

(1)答:

2)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色?

答:

【笑傲考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山村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这些特点的?

(4分)

答: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复空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品读此诗首联,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技法,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2)从尾联的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这首诗歌表现的主旨。

4.阅读下面一支小令,完成后面问题。

(8分)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

忘机友:

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

(1)有人认为黄庚的《渔隐》诗,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支曲子的注脚。

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作者在写景方面煞费苦心,景物描写非常生动,请选择你认为用得巧妙的词,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使用的意象特点。

(3分)

(2)两首诗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遭遇?

(3)诗人“掩泪空相向”的原因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宿夜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①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梧桐影吕岩

明月斜,西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注】①"

之子:

此君,这位先生。

唐代诗人孟浩然,五代词人吕岩,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写的都是等待朋友而不得的焦急期盼的情感。

(1)虽然写的都是等候的情感,但各自用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表达。

试抓住两首诗词的末句(或联)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这个特点。

(2)两首诗词都能够运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你认为哪一首的形象更美一些,为什么?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直①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