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5949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专辑Word文档格式.docx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浙江万里学院钱国英王刚徐立清

近年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

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二是“怎样培养人”——培养方案。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因此,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是高等院校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按照学科专业、行业领域、教育层次、岗位职位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可以分为政治人才、金融人才、文艺人才等;

按照人们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一般而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过程,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

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

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

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层次的差异;

从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失的人才;

从提高生产的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显著。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

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

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我们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

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我们更要强调技术应用;

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我们更要强调专精实用。

2、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而言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

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

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

按照所受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不同,应用型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等。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主要定位在技术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上,着眼于培养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上,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

近几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展了专业研究生教育,如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

普通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变化,适时开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甚至成为世界一流的以应用、工程为特色的大学。

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似乎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界限上难以界定。

我们认为,如果从“出口”上看待这一问题,比较容易甄别:

高职培养的人才大多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而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应的是职业群和行业。

3、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

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

纯粹的研究人才主要掌握系统科学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

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在明确了本校、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质量规格之后,设计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关键,而构建逻辑性强、相对完整的培养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艰深理论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也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整个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建立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

通过改革和探索,构建起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着不同的培养体系,为区别于以“实、宽、深、交”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的人才特色,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

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

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以地方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充实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行业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向建设者的转变。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研究,为保证专业的主体规格,要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有目标地增强主干理论课程的整合。

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

要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将课程组合成若干个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通过对群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和充实,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

如根据“基础实”要求,本科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须具备较为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

可按类设置学科基础模块,构建共同的公共基础一级平台和技术基础二级平台。

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的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广泛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程、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教学。

除了专业主干课程所规定的核心内容——必修课程外,增设若干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实践)技术系列、专业实验(实践)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实践)技术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

验证性实验保持与相关理论课的密切联系;

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又体现统一实验课的阶段要求;

要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形成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实践),对于技能延伸性实验(实践)或次技能点实验(实践),设为选做实验(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更改、串连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解答、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

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

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3、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因而,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

因此,将素质拓展体系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

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

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

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素质拓展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活动,它带有一定的必修、强制意义。

素质拓展以学分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专业素养拓展学分、综合素养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

素质拓展只有达到相应学分要求,才有评奖评优、深造、就业的资格;

学生以项目形式申请素质拓展内容(也可由学校教师提出题目,学生设计实施),经管理机构审核批准,确定项目学分,学生按设计达到训练要求时,则可取得相应学分。

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三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9期)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浙江大学周谷平浙江万里学院徐立清

近年来,全国先后新建了一百多所本科院校。

这批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能否保证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2002-2005年,教育部连续在湖南、浙江、河北、河南召开了四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商议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发展问题。

一所学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但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整个办学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认识应用型人才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根据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大致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理论型人才,富有创造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

1.应用型人才不是低层次人才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奉行“道,为之上;

器,为之下”的人才观,视技能技巧为“奇巧淫技”。

多年来,我国大学也一定程度上重“学”轻“术”,崇尚“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常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大学的最高价值追求。

而今,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也多以“学术型”大学为参照指标,评价、指导和管理我国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一般由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院校来培养,它们大多生源质量较低,社会声誉不高,地位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很多是由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升格而来,一般为地方性院校,层次不高,名气不大。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一定程度上,人们在潜意识中将应用型人才认同于低层次人才。

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学科型)人才而言的,他们只是类型的差异,而不是层次的差异。

前者强调应用性知识,后者强调理论性知识;

前者强调技术应用,后者强调科学研究;

前者强调专精实用,后者强调宽口径厚基础。

事实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有技术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很多创造最终效益的活动往往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全在实验室里产生的;

很多产品的质量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技术水平问题。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不是低层次教育

一般而言,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根据所承担职能的不同,可以将大学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型大学可以将理论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也可以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同样,应用型人才也可以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与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的教育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每一种类型的教育都有可能成为一流,也有可能降为末流。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专科院校设有相当比例的偏重于理论性的学科专业,如文史哲、理学等,现有水平很难说是一流,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只能归属浅层次行列。

相反,我国现有很多重点本科院校设有大量应用性专业,如工学、农学、医学中的诸多专业,应用文科类如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等等。

历史证明,以应用为主的教育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

创建于1861年的麻省理工学院当时也只是一所技术学院,而今成为全球一流大学。

斯坦福大学在1891年创建时就认为,大学不是搞纯学术的象牙塔,而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中心,“实用教育”、“创业教育”成为办学的优良传统,在科学研究上也更多地偏重于应用或具有应用前景的课题。

应用型教育相对于理论型教育而言,“应用”是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

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

3.应用型人才有层次之分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相比,只是类型的差异,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但是,每一种类型的人才,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根据在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如下层次:

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

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

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他们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

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层次,如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等,有不同类型的目标定位,以形成自身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应用人才的需求,在与社会、市场的互动中求得学校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共生双赢。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依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涉及到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和生源素质等方面,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现有条件能否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学校培养后能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

1.着眼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于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培养“销售对路”的人才,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学校要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包括预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预测社会对专业规格的要求,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研究型人才、学术性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不仅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还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周期的大大缩短,生产技术也日益由单一的经验技术、在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中就能学习、掌握的技术为主转向以综合的理论技术为主,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劳动者必须在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习、掌握生产技能和生产要求。

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在培养大量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同时,急需培养大量的有理论有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此类人才的缺乏,使我国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于理论层面,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认清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新变化,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明确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着眼于学校实际

在人才需求多规格、多层次的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选取什么样规格、哪个层次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呢?

这还要着眼于学校实际办学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一些高职、高专院校重组、合并、升格而来,不仅办本科教育的历史较短,而且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管理模式、教学水平、办学传统等各方面也难以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型人才。

相反,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适应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尊重学校客观实际的明智选择,更是发挥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传统和自身优势的必由之路。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大学纷纷向理论型、研究型大学靠拢,不愿培养应用型人才之时,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广阔舞台上将大有用武之地。

近几年来,为解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缺口问题,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发展了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如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实践证明,这是迫切需要并且可行的。

3.着眼于生源实际

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现代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语言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智力还包括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个体的差别不在于有没有某种智力,而主要在于不同智力因素在不同个体中组合的方式与比例。

不存在谁更聪明,只存在谁在哪个方面聪明、怎样聪明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都可以是出色的。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学习,如果严格按照传统、划一的学科教学和学术标准要求他们,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

尽管,一般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

因此,因材施教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把这些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力等方面存在着优势的学生培养成各类应用型人才,使他们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在生产或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上比学科型、理论型人才更出色、更有成效。

这既是人力资源开发中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意蕴。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

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发展是历史的永恒主题,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既要从实际出发,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