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5863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健康与疾病防治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3、睡得快:

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是指:

1、良好的个性人格。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

意志坚强,感情丰富;

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事能力。

观察客观问题、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健康就是适应。

他们说:

“健康是一种人类对其生活中面临的所有生物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刺激因素的一系列连续的适应。

”总之,健康的概念及定义是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决定的,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必将更为确切,更符合其内在规律。

第二节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综合国内部分高校有关大学生健康的调查资料,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概述如下:

一、大学生的生理健康状况

据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4—5年)所患各种疾病的构成比如下:

心血管疾病占25.7%(包括高血压、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19.5%(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痢疾、麻疹、肺结核、钩虫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占12.5%(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

外科疾病占11.1%(包括阑尾炎、各种外伤及骨折等);

妇科疾病占9.7%(主要是月经异常);

泌尿系统疾病占6.9%(包括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占4.9%(包括精神病、神经衰弱及神经性疾病等);

其他疾病占2.8%。

此外,大学生中常见的身体健康问题还有:

视力不良,高达57.1%;

贫血,男生为25.9%,女生为51.4%;

维生素缺乏症,男生为12.5%,女生为34.4%;

齿龈肿胀及出血,男女生分别为12.7%和18.0%。

另据调查,大学生平均患感冒的次数是3.5次,而感冒又是世界卫生组织作为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

大学生年平均看病次数为2.7次,并有随年级升高而增高的趋势;

在近一年中因各种疾病而住院治疗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4.1%,且也有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由此可见,大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国内已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多项研究,结果都提示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情况不容乐观。

1、据调查,大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及障碍的人数比例较高,约占总人数的20%左右。

他们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适应不良、神经衰弱、抑郁、焦虑、强迫、人际敏感及敌意等。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

学习压力过大、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问题、经济问题、人际关系、恋爱及性问题、身体患病及生理缺陷等。

研究还表明,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失业人群。

3、导致大学生因健康不良而休、退学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及心理疾患。

据北京市16所高校统计,从1983年开始,因精神及心理疾患而休学的大学生在所有休学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已取代了过去的传染病而跃居第一位。

武汉大学近十年来大学很因病休、退学的人数比例中,心理和精神疾病居第二位(51.7%),而传染病只占35%。

4、大学生中严重心理失控及自杀的发生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据了解,某医院因精神分裂症而退学的人数已占因病退学总数的44.4%,居第一位。

另在某校大学生近五年的死因调查中,自杀仅次于意外死亡而排在第二位,明显高于因癌症及其他疾病所造成的死亡。

三、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

最近的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类:

1、饮食与营养:

约有75%的大学生经常或有时吃快餐类食品;

有15%的大学生经常或有时不吃早餐;

有77.4%的大学生经常或有时吃零食,尤其是女生。

2、烟酒嗜好:

大学生中吸烟者中占30.3%,其中每天都吸烟者占半数,主要为男生;

经常或有时喝酒者占总调查数的66%,尤以男生居多。

3、体育锻炼: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仅约25%,而经常参加较为剧烈的体育运动者就更少,只有7.5%,女生则更少。

总之,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卫生防病知识,健康状况欠佳。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则不利于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及合格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如何保持和增进健康

健康与疾病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可以把他们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即假设一端是健康的最佳状态,则另一端就是疾病及死亡。

如果在两者之间画一条连线的话,则每个人都处在两端之间的某个位置,但每时每刻又因为各种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着位置的改变。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有益于健康的方法和措施来向着健康的一端发展,但也可能因为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为等因素的影响而诱发疾病或早亡。

因此,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掌握必要的卫生防病知识,对于保持和增进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岁以上人口主要死亡原因的归类调查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卫生服务因素占8%,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占了60%。

1、生物因素:

影响个体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自然成熟和老化、遗传因素以及身体器官内部复杂的活动结果,站在预防医学的立场来看,生物因素是最难以用人为的方式加以控制或改变的部分,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体质”。

人们可以做的只能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接受周期性的健康检查,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2、环境因素是指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机制比较复杂,一般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后果严重、回复困难等特点。

如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卫生情况相关的设施,各种各样的污染、噪音与安全等。

这些环境因素对健康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最受重视的是工业污染、食品安全、儿童安全和劳动卫生等。

社会环境: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家庭的功能、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社交等。

疾病的发生和转化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生活方式:

又称为健康行为。

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他对人的机体具有广泛的影响性、累积性和恒常性,对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乱性、吸毒等。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发现及时改变这些有害健康的行为,就可有效减少罹患疾病的机会,从而大大延长人的预期寿命。

美国经过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取得的。

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保健宣言指出: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全部是针对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自我保健的建议。

4、卫生服务系统:

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系统,卫生服务的功能和局部对地区居民的健康构成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影响。

通常经济发达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较完善,而欠发达地区三级医疗保健网功能不全,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也较低。

二、健康与疾病模式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死亡原因的顺位发生改变,通过外阴传染而靠医药来控制的疾病顺位下降或消失,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随之大增。

据调查,我国死亡原因的前三位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这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死亡原因顺序已十分接近。

在引起这三类疾病患病死亡的主要因素中,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在脑血管病中占50.3%;

在心脏病中占59.0%;

在恶性肿瘤中占50.4%。

这就是说,在那些因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而死亡的病人中,有一半以上受到了“自我制造”的危险因素的损害。

三、亚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紧张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人们既要注意日常生活方式及合理的营养,又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使自己保持啊在一种良好的健康状态中,有利于处于健康和病态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向着健康状态转化。

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表现出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减退,是人处于一种健康与非健康的状态。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三退一多,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力减退,疲劳感增多。

虽没有疾病,但自我感觉有种种不适的症状,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身心功能不佳的状态,也称为“机体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

又因为其主诉症状多样而且不固定,如乏力、易疲劳、情绪不稳定、失眠等,在医学上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

四、保持和增进个人健康

许多大学生以为自己年轻力壮,对防病保健满不在乎。

他们认为保健是老年人的“专利”,不知道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尤其是他们处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环境之中,生活毫无规律,经常因为备考或要完成学习任务而“开夜车”。

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常常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健康好比是银行,要收支平衡。

青年时代的防病保健好比是一种健康储蓄,工作学习好比支出,如果不顾储蓄的多少,一味的要求支出,势必导致收支不平衡,必然会透支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有一些人则信奉“花钱买健康”各种营养品、滋补品应有尽有。

其实,健康就在自己手中,健康不一定要花钱去买,而花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真正的健康。

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保持个人的身心健康,大学生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生活节奏有规律:

生活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规律遭到破坏,大学生们甚至吃饭、睡觉还在思考问题。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体力上的疲劳,容易忽略脑力上的疲劳。

毅力上和脑力含的疲劳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提醒人要有足够的休息,以使体力上和脑力上的疲劳得以恢复。

如果无事这种提醒和警告,长期过度疲劳,则对健康有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和消除脑力疲劳,对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要预防和消除疲劳,生活节奏有规律十分重要。

也就是说,除了饮食起居有规律外,自己的学习要有计划和适当的目标,无论多忙,学习任务有多重,一定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充电”时间。

在连续一周紧张的学习之后,至少要有半天的休息和娱乐实践,要培养一至两种业余爱好,尤其是体力活动的项目,如球类运动等。

此外,充足的睡眠也至关重要,尽可能不是熬夜,尤其不可夜晚学习白天休息。

2、营养均衡要适量:

大学生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饮食和营养很不讲究,认为吃饱就行。

有些人脂肪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另一些人盲目节制饮食,导致营养缺乏,身体消瘦。

其实瘦和胖一样都对健康不利。

科学的饮食是:

营养要全面均衡,合理的营养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要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

调整膳食结构,防止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防止和控制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富裕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3、卫生习惯勤养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一些基本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勤开窗户,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等,但也形成了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等。

这些不良嗜好都对健康有害,如吸烟是许多疾病的病因,全世界每年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多达250万,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高10—20倍,喉癌发病率高6—10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3倍,吸烟害己又害人。

因此,应自觉养成不吸烟、少饮酒的良好习惯。

4、适量运动不间断:

体育锻炼是消除疲劳、健康长寿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经常进行适量的运动更是必不可少。

因为久坐不动常常是导致肥胖症、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

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因人而异。

5、心理平衡促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大大加快,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和广泛,而由此生产的心里紧张刺激也越来越多,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防止和减少心里紧张和压力,提高对心理刺激的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保持心理能力平衡,应尽量做到三个准确对待:

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

二是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三是正确对待社会环境,及时地适应环境。

心里的健康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必备条件,没有健康的身心,便很难拥有幸福的人生。

第五节大学生的疾病特征

大学生的各项生理机能正处于旺盛时期,体格健壮,由于在高考和入学时经过较严格的体检和复查,并剔除了一些不符合入学体检标准的学生,群体健康状况良好。

但在校园生活中仍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大学生所患疾病既具有其他青年人相同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与青春期有关

  1、青春期的内分泌作用

  青春期人体结构和机能上的巨大变化,是在激素的作用下发生的。

在青春期,下丘脑和垂体所分泌的激素几乎和成年人相同。

这时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素等的分泌都达到新的水平。

生长素直接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可以增加细胞的体积和数量,促进个体生长。

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所引起体内甲状腺素水平的增高,可以增进全身的代谢过程。

促性腺素有两种,一种是卵泡刺激素,刺激卵巢中滤泡的发育和睾丸中精子的生成;

一种是黄体生成素,促进卵巢黄体的生成和刺激睾丸中间隙细胞的功能。

促肾上腺皮质素刺激肾皮质活动,肾上腺皮质主要产生糖皮质类固醇和性激素。

这些激素水平的高低主要是受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调节的,并直接与青春期的改变有关。

  2、青春期体态的性别差异

  青春期的体格发育在起止早晚、突增幅度和变化的侧重部位都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女性在9—10岁时身高、体重、肩宽、骨盆宽的发育水平都超过同龄男性,15岁左右男性各项发育水平的指标又超过同龄女性。

到18岁时男性在上述四项指标的绝对值上都较女性达到更高水平。

最后形成男子身体较高、肩部较宽、女子身体丰满、髋部较宽的不同性别体态特点。

  3、生理机能逐步增强

  脑的重量和体积在青春期前已接近成人,在青春期人脑的发展主要是脑神经纤维变粗增长、分支及髓鞘化,脑细胞分化机能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

这种质量上的提高,为个体适应外界的复杂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由于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就增进了脑的内部结构和机能的不断分化和迅速发展。

这些变化都使青少年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同时,心脏再次迅速增大、心肌变厚、心功能显著提高,这对适应各种活动的增加十分重要。

  4、生殖系统发育成熟

  胎儿自14周开始,才出现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

如果说人生的第一次危机——“断乳危机”是在温暖的襁褓中度过的,幼儿的反抗充其量也不过是无力的挣扎、无望的哭闹。

那么,人生的第二次危机——从精神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却来势迅猛,锐不可挡。

  二、与集体生活有关

由于大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居住较拥挤,饮食习惯不同,一旦发生传染病就容易流行,且不易控制,所以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是十分重要的。

在大学生中常见的传染病有肝炎、结核、流感、痢疾等。

由于是集体生活,即使在教室、图书馆学习,也是在人员集中的室内活动,这些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因此,在大学生中常会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如结核、风疹、流感、麻疹),并可发生由呼吸道感染而并发的疾病(心肌炎、肾炎)。

由于大学生相互接触密切,一些接触性传染病及消化道传染病,如疥疮、股癣、脚癣、传染性肝炎、伤寒等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而且一旦发生传染病,便传播快、不易控制。

三、与学习活动有关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3—5年期间,除了要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外,还要为将来进入社会或考取研究生做准备,学习任务紧张而繁重,竞争也非常激烈,相互间的攀比还可造成无形压力。

如果学习方法不当或不注意劳逸结合,长期的精神紧张还可导致神经、精神系统的功能紊乱。

这种紧张状态持续过久,就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常见的疾病有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癔病、精神分裂症、消化性溃疡、心律失常、高血压。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各地大学生因患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而休学、退学者占总休、退学人数的33.74%—59.60%,占退学人数的60%以上。

四、与体育运动有关

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普遍爱好体育运动。

但大多数学生并非专业运动员,对运动卫生知识了解甚少,又未经过系统的正规训练,运动技术不熟练,缺乏自制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时还由于运动场地和设施的不良,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导致发生运动损伤。

第二章大学生常见一般疾病及防治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慢性病,病程长者可达一、二十年或更长;

但经多次发作后不再发作者也不在少数。

许多病人尽管一再发作,然后始终无并发症发生;

也有不少病人症状较轻而不被注意,或不经药物治疗而愈。

由此可见,在多数病人,本病是预后良好的病理过程。

但高龄患者一旦并发大量出血,病情常较凶险,不经恰当处理,病死率可高达30%。

球后溃疡较多发生大量出血和穿孔。

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大量出血者,以后再发生幽门梗阻和大量出血的机会增加。

少数胃溃疡患者可发生癌变,其预后显然变差。

1、病因

  ①胃酸分泌过多:

盐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壁细胞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

  ②幽门螺杆菌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③胃粘膜保护作用:

正常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损伤胃粘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④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

胃溃疡病时胃窦和幽门区域的这种退行性变可使胃窦收缩失效,从而影响食糜的向前推进;

  ⑤遗传因素: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

胃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

  ⑥药物因素:

某些解热镇痛药

抗癌药等,如消炎痛、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氟尿嘧啶等曾被列为致溃疡因素。

在上述药物中,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比较多,结果表明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发生胃溃疡病,是不用阿司匹林者胃溃疡病的患病率的4倍;

  ⑦环境因素:

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可增加91.5%;

食物对胃粘膜可引起理化性质损害作用。

暴饮暴食或不规则进食可能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

据临床观察,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本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2、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①疼痛症状

  ▲长期性:

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

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

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

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节律性:

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

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

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

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疼痛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

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

  ▲疼痛性质:

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影响因素: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②其他症状

  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

全身症状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症状。

  3、治疗方法

 本病确诊后一般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内科基本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和外科治疗。

治疗目的:

缓解临床症状;

促进溃疡愈合;

防止溃疡复发;

减少并发症。

但现有的各种疗法尚不能改变消化性溃疡的自然病程和彻底根治溃疡。

  ①内科基本治疗

  ▲生活:

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因此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无论在本病的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很重要。

当溃疡活动期,症状较重时,卧床休息几天乃至1—2周。

  ▲饮食:

饮食疗法对消化性溃疡病人十分重要,我们一般提倡:

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粘膜屏障作用;

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

当急性活动期,以少吃多餐为宜,每天进餐4—5次即可,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应鼓励较快恢复到平时的一日3餐;

饮食宜注意营养,但无需规定特殊食谱;

餐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进食;

在急性活动期,应戒烟酒,并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和辣椒酸醋等刺激性调味品或辛辣的饮料,以及损伤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