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5800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对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畜生一样聂服于自然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的动物式意识。

9.市民社会:

市民是指中世纪拥有一定财产的人,市民社会主要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曾使用过这一术语,一般指资产阶级社会,有时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性”,指“真正意义上”,相对于“可能性”。

社会关系,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与人的关系。

阶级性是其重要体现。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说:

"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个经典的表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人类自身的区别,如古代人与现代人、资本家与工人的区别也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在于人的自然的生理的特质。

(2)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适应于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不仅结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要揭示人的本质,必须抓住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必然联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把人放到各种社会关系中做综合的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这里应注意的是人的本质主要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这种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就表现为阶级性,因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3)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

“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

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

既然社会关系是变动的,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就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

总之,人的本质不能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

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

2.历史的基本前提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前提:

1)它是现实前提,只有想象才能撇开;

2)它是纯粹经验的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3)它的内容:

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创造的。

(2)第一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一个肯定性的存在是个人的肉体及个人与其他自然的联系,包括生理特性、自然环境等。

任何历史记载,任何理论都应当从人的自然基础及其在历史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开始。

(3)生产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人与动物的区别很多,如宗教、意识等,但是,人们一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就开始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1)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由人的肉体决定;

2)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个人的生活资料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一个更高的概念)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个人=个人生活=个人生产——(取决于物质条件)(4)决定人们生产方式的因素:

首先,人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本身的特性;

其次,个人肉体再生产是一个原因;

第三,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活动方式——即生活方式,表现自己生活的方式。

(5)生产与人口增长、交往、交往形式的关系;

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

而生产本身是由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3.社会生产力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设会发展过程既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制度变革、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人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1)马克思之所以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

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

马克思认为,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是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

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畸形的发展,也不是被动、单一的发展,而是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是丰富、完满、生动、活泼的发展。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晚年曾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过新的思考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保证社会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

社会主义“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态。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以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内容、现实步骤和条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来就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阐述了它所创造的物质条件为注重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更高级社会创造了条件。

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值,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

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创造现实基础”。

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他指出: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达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但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平等、人权,归根到底是资本的特权,因而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会破坏社会个体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其自身发展的完整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发展,实质上是以牺牲大多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是“畸型的人”、“片面的人”、“局部的人”,就是由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不平等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所造成的。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关系、高度发达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然而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达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只是人发展的外在条件,人本身的主体因素即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人发展的内在条件和现实步骤。

因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实质是人根据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需要、提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的过程。

5.所以,在其现实性上,提高人的素质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才能为人类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只有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才能把握人类未来实践活动的内在根据,使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和谐统一,达到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还不具备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但既然社会主义是一种实践运动,是一个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就应当体现在现阶段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体现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决定力量

历史发展动力

有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

主客观精神

少数英豪

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宿命论主张历史发展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者。

(2)唯意志论主张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5.人类历史存在的基本因素5个基本因素

(1)人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它构成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2)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及其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再生产。

 

(3)人自身的再生产,指人繁衍及家庭关系。

(4)生产活动所结成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5)意识。

意识最初并非独立的东西,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组成要素。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是根本没有关系;

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它就依然是这种产物。

”(马克思与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4——35页。

6思想独立化的主要原因

7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区别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某种预定的、先验抽象的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的事实的结论。

无疑,依马克思的观点,这种差别显然不是像旧的历史观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人们主观地根据概念为一切时代划定的,而是每个时代本身在它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现成因素之间划定的在物质生活冲突的影响下划定

马克思的偶然的个人是与阶级的个人相联系的,而有个性的个人是与等级的个人相联系的。

所谓阶级的个人特指那种既区别于先前社会的有个性的个人,又区别于未来社会的自由个性的个人、受特定阶级关系和狭隘的阶级私利制约的资产阶级个人,这一概念表征着资产阶级个人的历史暂时性。

尽管偶然的个人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个人,但因为阶级的个人包含于偶然的个人之内,是对偶然的个人内涵的进一步规定,所以马克思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偶然的个人和阶级的个人的。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

之间的差别,实际上是强调从有个性的个人发展到偶然的个人的过程中产生了个人的生活条件由一致性到偶然性的差别。

有个性的个人不是指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而是指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的个人形态。

第一,作为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的个人形态,有个性的个人与/依附的个人同义,已经被与独立的个人同义的偶然的个人超越;

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不是有个性的个人,而是/自由个性的个人;

作为一定个人形态中的个人属性,有个性的个人既表征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依附的个人的基本属性,也表征物的依赖关系0社特定的/独立的个人即/资产阶级个人0的一种特殊属性

第二,马克思关于/依附的个人独立的个人自由个性的个人三种个人形态的划分与依照

有个性的个人偶然的个人自由个性的个人对个人形态的划分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其中有程度不同的交叉:

依附的个人0阶段上的个人固然是/有个性的个人,但/独立的个人阶段上的个人也并不是没有有个性的个人。

同样,独立的个人0阶段上个人固然是/偶然的个人,而/依附的个人0阶段上也有/偶然的个人。

鉴于依照/有

第三,既然/偶然的个人0是对/有个性的个人0的否定,而/自由个性的个人0作为对/偶然的个人0这个否定的再次否定,必然是在更高阶段上对/有个性的个人0的回复或复归,因之,/自由个性的个人0作为个人形态的第三阶段与作为个人形态第一阶段的/有个性的个人0有某种相似的特征,从而造成研究者混淆/有个性的个人0与/自由个性的个人0,并进而把/偶然的个人0对/有个性的个人0的超越颠倒地理解为/有个性的个人0对/偶然的个人0的超越,也就不足为怪了。

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

而不是相反;

(2)历史的动力、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3)不只是认为人创造环境,而且坚持环境也创造人;

(4)重视革命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决定作用;

三.论述题

1.论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所以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真理,是来自社会实践。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只有多次的实践过程才能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1)、实践包含的含义:

(1)实践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2)实践包含物质生产活动,但是不限于此。

它指人的自由自觉地改造或创造人自身和人的世界的一切活动。

(3)这种实践活动有多种规定性,如自由、创造性、感性、批判性、革命性等等。

(4)理论中的对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与统一,例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关于实践的基本哲学思想

(1)实践哲学把对象、现实、感性,即现存中的一切都当作是“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来理解。

从主体方面来理解。

(2)实践哲学的功能在于“改变世界”。

(3)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物。

人与环境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

(4)人的本质是实践,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它不是某种给定的东西的集合,而是创造性的自由活动,只是在现实性上,在表现形式上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时代,人的实践本质的具体形态或情形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

2,结合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相关思想,谈谈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我们知道,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局限性所进行的批判而提出来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方式的异化上,因此,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局限性所提出的共产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

所以,恩格斯说过:

“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来阐述共产主义理论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是马克思早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要揭示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否定,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其目的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展现和复归其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质,一句话,是使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下获得解放。

所以,马克思指出:

“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

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

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这就是说,只要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运动,它就不能被看作一种纯粹形式上的“目标”和纯粹“社会的形式”,否则“目标”本身就只能成为凌驾于现实之上的一种僵化和虚幻的价值预设,而不是一种现实的价值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竭力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典型特性;

而马克思之所以否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社会的形式”,是为了避免人们把共产主义看成一种凝固化的社会形态,遮掩了它的现实运动的历史性和过程性。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需要现实行动的,因此,“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

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人们的普遍交往的基础上,没有这两个条件,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地域性的形式而存在,失去它“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本质特性。

换句话说,只有这两个条件,才能消灭资本主义的异化、私有制和分工。

在他们看来,“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没有这种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基础,则极端的贫困又会使得争夺生活必需品的斗争死灰复燃,这只能是历史的倒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改造现存状态的现实运动,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运动,这一运动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关系(包括各种生产关系)重新归属于人的关系、为人所支配,而不是与人相异化、相对抗。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说: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显然再次向我们喻示道:

他们要使共产主义更具有现实的实践性,使之成为现实的人们改变“此岸世界”异化状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运动,成为“改变世界”的实际活动,而不要使之成为“彼岸世界”的纯粹理想,或成为“解释世界”的理论活动。

  在现当代,我们党的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对共产主义现实性的表述体现在:

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走向高级阶段的必要准备,是整个共产主义运动过程的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他们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低级和高级阶段之分。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面临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转折时期,其中,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及其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

因此,邓小平对此给予多次和多方面的阐述。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邓小平就指出: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共产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这一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高级阶段就是共产主义阶段。

在他看来,在这一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所以,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能建立在物质财富贫穷和匮乏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所以,作为整个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这种论述在他的著作中是处处可见的。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又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共产主义理论上继续着先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他接着指出: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

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这就是说,对于我们党来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在共产主义这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才能实现最高纲领。

我们要把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与最高纲领看作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要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看作是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阶段,我们的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才能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际活动。

一句话,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