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5748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Word格式.docx

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实验材料:

长方体盒子(有盖子)、干土、湿土、蚯蚓、报纸

实验过程:

1、在长方体盒子(里面涂黑)底部铺上一层湿报纸,把5条以上的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上盖子,5分钟后打开观察蚯蚓的位置。

2、在长方体盒子里一边铺一层干土,一边铺一层湿土(土不能太厚,中间留一定空隙),将5条以上的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用盖子盖子上一半,过5分钟观察蚯蚓的位置。

注意: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反复做几次,而且还要多准备一些好动的蚯蚓。

结论:

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

 

让学生学会设计生态瓶,知道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大塑料瓶(透明、去盖)、水草、浮萍、沙石、鱼虾等

1、先在大塑料瓶里装入适量的池塘水或河水(如果是自来水最好静置一天)。

2、在瓶底放一些洗静的沙石,种上水草,放入浮萍。

3、待水草成活之后再放入适量的水生动物(放的动物之间不能存在食物关系)。

制作态瓶一定要注意各种物体之间的和谐。

让学生知道增减水或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瓶、小鱼若干条、鱼网

1、增减生态瓶中的水,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

2、增减生态瓶中的小鱼,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

增减生态瓶中的水和小鱼都会使生态失衡。

让学生知道影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不透明圆柱体、电筒、针架、白纸、铅笔

1、将圆柱体立放在白纸上,用电筒在不同位置照射(距离不变),在白纸上画出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2、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用电筒在同一个方向照射(侧面或底面),位置不变,改变圆柱体与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画出来。

3、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分别用电筒照射圆柱体的侧面和底面,在对应的纸上画出它们的影子。

光照位置不同,影子的位置不同;

光照距离不同,影子的大小不同;

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不同。

实验内容: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及太阳高度(第二单元第2课) 

让学生学会测量影子的长度及太阳高度,知道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太阳高度测量器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

3、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

4、学习用太阳高度测量器测量不同时刻太阳高度。

5、引导学生分析影子长度的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在太阳刚出来和要下山时最长,正午最短;

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第二单元第3课) 

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1、把3张有孔卡纸用票夹固定并排在桌面上,后面再放1张无孔卡纸,用电筒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照射过去,调整另外两张卡纸的位置,使电筒光能照射到无孔卡纸上,观察3个孔的位置。

2、随便将一张有孔的卡纸往旁边轻微移动一下,观察电筒光能不能射到无孔卡纸上。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第二单元第3课) 

让学生知道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因。

蜡烛、火柴、有小孔的长方形卡纸1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2个。

1、把有孔子卡纸摆在中间,蜡烛和无孔卡纸分别摆在两边。

2、点燃蜡烛,然后调节距离,使无孔卡纸上能出现蜡烛火苗的清晰倒像,再移动距离观察倒像有什么变化。

由于光是没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的光通过小孔传播过去之后,上下左右方向都反了,而且像的大小也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照亮目标(第二单元第4课) 

让学生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照亮不同位置的物体。

手电筒、书、一个小物品 

1、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用电筒直接将它照亮。

2、电筒不动,把书立起来,用一面镜子反射光照亮书。

3、电筒不动,在书的后面放一个物品,用两面镜子反射光将它照亮。

4、画出每种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线图。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强弱与温度高低的关系(第二单元第5课) 

让学生知道光越强温度越高。

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

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

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光越强、温度越高。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二单元第6课) 

让学生知道物体颜色、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白色、粉色、、黑色蜡光、铝箔纸袋各1个,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支

实验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3、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实验2——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按照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

3、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第二单元第7课) 

让学生了解太阳能执水器的构造及原理,学会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1、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及原理

2、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组的设计和制作;

3、升温措施有:

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背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

4、保温措施有:

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

光的色散实验(第二单元资料库) 

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三棱镜  

将三棱镜的侧面对着太阳光,然后慢慢旋转,使阳光出现七种色光。

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三单元第3课) 

让学生知道温度变化、流水等会使岩石破碎、变形。

较小的岩石块(最好是板岩)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实验1——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

(注意捏的方法)  

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流水对岩石的作用  

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温度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

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三单元第4课) 

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1、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2、用牙签将干土按颗粒大小分类,看书了解各种颗粒的名称及特点。

3、把新鲜土壤放入水中,先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再将土壤搅散、静置。

4、观察沉淀后水面和杯底能发现什么。

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雨水如何浸蚀土地(第三单元第5课) 

让学生知道雨水及雨水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改变地表形态。

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  

1、在塑料水槽底部一角钻一个孔,在水槽中装一些湿土,做一个斜面,在离小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成悬崖、用小铲拍紧。

2、用洒水瓶在一定高度往斜面上喷水,小孔下面用盆接水,注意观察土壤和水的变化。

雨水的重力和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并破坏地表形态。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浸蚀(第三单元第6课) 

让学生知道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

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2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1、在一个水槽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另一个水槽中装上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坡长、坡度一样。

2、分别往两个斜面上洒水(高度、水量一样。

),下面用盆接水,

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土壤及水的变化。

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

河流对土地的浸蚀和沉积作用(第三单元第7课) 

让学生知道河流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

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2个 、木块1块  

1、在水槽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注意空出盒子的三分之一不要装土),做成一个斜面,稍微拍紧,然后在斜坡上挖一个宽、深都约一厘米的“河道”。

并用笔记录好河道的形状、深度宽度。

2、在河道上方用木块固定一个漏水的瓶子(剪去底部),让水流进河道,上面不断加水。

3、观察水流速度及河道的变化。

4、根据实验结果画图。

河流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

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四单元第1课) 

让学生知道拉力大、小车就运动得快。

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1、用线拴住小车,另一端捆一个挂钩,确定小车的出发位置。

2、在挂钩上不断增加垫圈,看要挂多少个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3、测出挂不同数量的垫圈时小车运动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至少重复3次)。

4、比较垫圈数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

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垫圈数量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第四单元第4课) 

让学生知道力的单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会用弹簧测力计正确地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1、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请教师调整。

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较。

3、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

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4、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物体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5课) 

让学生知道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

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实验1——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对比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别要大些才好。

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

实验2——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大。

滑动、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6课) 

让学生知道滑动时摩擦力比滚动大得多。

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胶带。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较。

1、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测量滚动摩擦力就会容易些,两种摩擦力的差别也会大一些。

2、小车运动的接触面应粗糙些为好,若轮子与桌面打滑,就测不出多大区别了。

滑动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

下册

让学生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无关。

水槽、小刀、橡皮、萝卜、回形针、木块等

1、把橡皮、萝卜(课前先试一下,因为有的萝卜会沉)等物体按入水中再放开,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

2、用小刀将橡皮和萝卜分别切成12、14、18或更小(不能切得太小,因为有时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面改变沉浮状态)再放入水中。

3、增加回形针和木块的数量(合在一起),再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无关。

让学生知道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了解潜艇的沉浮原理。

体积相同、重量不一样的物体(至少两个,沉浮状态明显),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至少两个,沉浮状态明显),带盖空瓶(能浮)、红水。

1、将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将体积相同、重量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3、往带盖空瓶中慢慢地加入红水,使它慢慢地沉下去,最好能出现悬浮状态。

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物体的体积不变,改变它的重量,可以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让学生知道当物体的重量不变时,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形状(排水量),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橡皮泥、量杯

1、将橡皮泥做成实心形体放入水中

2、将实心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体放入水中。

3、测算比较它们的排水量。

橡皮泥空心时的排水量大于实心时的排水量,所以会上浮。

物体的沉浮与形状有关。

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及方向,知道如何测量和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浮力大小与排水量有关。

泡沫塑料(大、中、小各一块)、石头(大、中、小各一块,用线捆住)、吸盘、线、测力计(各种规格一支)、水槽、量杯。

一、测量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浮在水面静止不动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3、在水槽底部固定一个吸盘(最好固定两个,因为在测量较大的泡沫塑料块时上拉的线可能会与泡沫塑料块摩擦而影响实验效果)。

先测出泡沫塑料的重力,然后将线的一端拴在泡沫塑料上,并穿过吸盘上的圈,另一端拴在测力计的挂钩上,将泡沫塑料块向下拉,测出拉力(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其中一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再测出另外两块泡沫塑料完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这时浮力等于拉力加重力。

4、测算出各种情况下的排水量,比较排水量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二、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

1、先测出一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测出它在水中的重力,这时它受到的浮力就等于空气中的重力减去水中的重力。

2、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一块石块在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以及另外两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测算出各种情况下的排水量,比较排水量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以上两个实验在测力时要选择恰当的测力计。

如测量泡沫块重量时可选用0.5N的测力计,而测拉力时就要根据泡沫块的大小来确定。

漂浮和下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漂浮物体静止在水面不动时,它的浮力等于重力,

向下拉时它的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空中的重力减去水中的重力。

实验名称;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一单元第7课)

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溶解一定数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马铃薯、食盐、药匙、烧杯、玻璃棒。

1、在烧杯中倒入100毫升(水量可根据马铃薯的大小来确定)清水。

2、往烧杯中逐次加入相同数量(每次不超过5克)的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依次将马铃薯放入液体中,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马铃薯要买新鲜的,水分充足的。

马铃薯的沉浮与食盐水的浓度有关。

探索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的浮力(第一单元第8课)

让学生知道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钩码11个、烧杯、浓盐水、浓糖水、酒精、测力计(0.5N)

1、在4个烧杯中装入同样多的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

2、先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分别将它完全浸入4种液体中,测出重力。

3、利用公式测算出钩码在4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大小。

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让学生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它的重量没有变化,只是体积增加了,所以热水袋在冷水中能浮起来。

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气球皮、橡皮筋、火柴、酒精灯、天平、烧杯、热水

1、在试管里装满冷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注意观察气球皮的形状。

2、先测量出装冷水的试管的重量,游码和砝码不动,然后将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注意观察气球皮的变化,再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的变化。

水加热后重量不变,但体积增大了。

让学生知道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平底烧瓶、塞子、玻璃管、烧杯、红墨水、热水等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几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满,并用插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做好液面位置标记。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作好液面位置标记。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

4、再选用一些常见的液体试一试。

由于不同液体的变化程度不同,所以玻璃管不能太短。

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让学生知道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变化比液体更明显。

锥形瓶、气球、烧杯、热水、冰水

过程:

1、将气球口紧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常温水、冰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变化比液体更明显。

让学生知道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铜球、铜环、酒精灯、火柴、水槽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让学生知道热的传递方向。

铜丝、圆形金属片、凡士林、蜡烛、火柴、酒精灯、铁架台

1、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铜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铜丝的一端加热,观察现象。

4、在圆形金属片的不同位置滴上蜡烛。

5、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6、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情况。

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太阳光影移动变化的规律来记时。

在白板上垂直固定一支铅笔或钉子、彩笔、钟表。

1、将固定有铅笔的白板放在太阳光一直能照射到的地方。

2、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观察一下影子的长短和位置,并用彩笔做好标记,在旁边注明时间,观察一天。

3、不移动白板,以后每天不需要再看钟表,只要看一下影子的位置就知道大概的时间了。

太阳光影的移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记时。

让学生了解简易水钟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钟表、塑料瓶去底并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铁架台、量筒

1、在塑料瓶内装上300毫升水,倒立在铁架台上,让水一滴一滴地滴进下面的量筒中。

2、注意观察滴同样多的水分别用了多少时间(或相同时间滴漏的水量,作好标记)。

然后推测滴完所有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3、不看钟表,根据量筒上的标记来计时

只要瓶中水量相同、高度相同,每一次滴漏的时间刻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滴漏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让学生知道摆速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

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秒表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摆长一样、轻重不一样的两个摆;

B、摆长不一样,轻重一样的两个摆)

2、将两种摆都拉到同样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