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5048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

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培养目标:

(1)确立生物同处一个家的观点;

(2)理解生物圈的范围;

(3)了解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关系和整体观念;

(4)理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并初步学会以下方法:

(1)尝试学会分析图片和文字资料;

(2)初步学会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3)尝试学会用表演的方法,来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

(1)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生物圈的思想情感;

(2)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

四、教具、课件准备:

生物圈范围的示意图;

圆形的球体一个,作为生物圈范围的展示,有关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复习]:

经过前面一章的学习,我们现在已经了解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通过调查的方法认识我们周围的生物类型。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生物分为哪几类?

活动

(一)欣赏一段名为《青蛙之歌》的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和纸记下音乐的配图中出现了那些生物并把它们进行分类。

[导入]:

从音乐的视图中同学们是否注意观察到青蛙等生物它们都有各自的生活环境,各自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象人类一样有自己的家,不管是何种生物,它们生活在地球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家,这个家就是生物圈。

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而且相互间发生复杂的关系。

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圈的成员,所以要了解这个家,爱护这个家。

[新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讲述]:

地壳内部是不可能有生物存在的。

地球上适应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有地球的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所谓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生存的环境。

如果把地球比做一个足球,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

(一):

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 

↑ 

}10千米 

海平面 

} 

20千米 

↓ 

}10千米 

海洋整个生物圈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教师演示):

球体表示地球、蓝色表示大气圈、白色表示水圈、黄色表示岩石圈,演示生物圈的范围。

1、大气圈:

空气主要有以下几种气体:

氨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该圈内的生物主要是: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2、水圈:

包括地球上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

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

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匆匆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

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过度]: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资料分析活动来探究。

[介绍]:

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般方法收集资料的途径有:

图书馆查阅书刊杂志、拜访有关人示或网上搜索等。

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

(活动二):

12个学生分两组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来告诉同学们:

动植物的生存需要什么?

(活动三):

组织学生按预先的分组进行图片资料分析的讨论和交流,并由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提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以下基本条件:

1、为生物提供了阳光。

2、为生物提供了水分。

3、为生物提供了食物(营养物质)。

4、为生物提供了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5、为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总的来说: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以上的条件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间。

就是因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以上几个基本条件,所以生物才得以生存。

(三):

本节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生物圈的范围;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那些基本条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生物可以分为那几类?

授新课:

一、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情景创设:

展示一幅优美的景色画和教师对生物圈的演示。

2.教师讲解生物圈的组成:

“即三圈”。

3.教师展示几幅相关的图片。

二: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1、教师讲解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图文资料分析四则一、向日葵的生长;

二、池塘中的水牛;

三、狮子捕食;

四、沙漠中的骆驼;

(课本P12页)。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以下的基本条件:

1、 

为向日葵提供了阳光2、 

为牛的生长提供水分3、 

为狮子提供食物。

4、 

为骆驼提供适宜温度5、 

同时还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三:

课堂小结:

要求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和组成。

2、 

要求掌握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四:

课后练习:

(P14页)1、2、3、五:

布置课外作业:

达标练习;

2、与同学讨论生物圈是如何满足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的?

1回忆说出生物的基本特点以及生物的分类。

2思考并回答教师延展出来的问题。

3、学生进行活动一:

生物的简单分类。

1看演示文稿。

2尝试通过教师演示的观察学生进行小结。

理解生物圈的范围和组成,并且了解组成生物圈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1、学生了解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2、由两组同学分别代表动物和植物作“我的生存需要什么?

” 

3、图片资料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由各组代表发言 

3、 

掌握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生要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和组成。

学生先讨论后自己举手发言(答题)。

自己完成达标联系的作业和同学完成课外的讨论。

教师作出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和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逐步展开,在学生的答案中找到生物之间的简单联系。

非常自然地过度到新课课题。

1进行小球体的演示并做适当提示:

①生物圈中的水圈大致象什么?

②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致象什么?

③生物圈中大气圈大致象什么?

1、选出两组同学(每组6人,共12人),作题目为《我的生存需要什么》的表演。

2、对学生所做的表演作出评价,并作出鼓励。

3、按预先分组安排学生进行图片资料分析和讨论,辅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评价各组的结果,恰当鼓励学生取得的成绩。

1启发学生依据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

2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与学生共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启发学生做出正确回答。

七、板书设计: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 

海平面上、下均为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阳光2、水份3、空气4、营养物质5、适宜的温度6、一定的生存空间

八、 

练习设计:

(1)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说明你的理由。

(2)我国的宇航员杨力伟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维持生命的物质有哪些?

(3)课外实践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每个同学栽一棵花,通过实践掌握养花需要满足它生活所需的哪些条件?

九、 

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从而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原来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仅有的这一堂课所产生的影响,不够甚至不能维持多久,新教材新教法新的学习方法。

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不是一堂课,一个教案所能解决,还需要所有教师的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