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953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Word格式.docx

再引申就有轻为阳重为阴。

通过这样的扩展就能分析每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于是就有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出入”、“男女”、“君臣”、“父子”、“父母”、“儿女”、“夫妻”、“好坏”、“痛痒”、“动静”等等。

(几乎所有这些我们习惯的对字都是阳在前阴在后,可能和男尊女卑有关。

)这些推理出来的属性是否正确就需要验证。

古人通过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去验证,继承了正确的,放弃了不正确的,当然也有受条件限制未能证明出错误的。

例如“南北”,古人只知南方热,北方冷。

但如果放在现在,我们知道南半球的情况正好向反。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南北”阴阳属性的使用,只是要注意限制条件,到了南半球记得把它倒过来。

不仅生产实践可以验证阴阳,现代科学同样可以验证。

拿水汽与水珠来说,热力学证明同样温度的水汽比水珠含有更多的热。

该热被称为潜热,当水汽变成水珠时该热会释放给外界,而水珠变成水汽时要向外界吸收同等量的热。

看看中医常用的阴阳有:

说人体的上下、表里、腹背、气血;

说环境的燥湿、暑寒、风雨;

说情志的喜怒、哀乐。

当然还有很多,要写一页纸都不够,就不列了。

推理:

上为阳下为阴。

证明:

人的头部重量不到人体的2%却消耗了20%的氧气(数据记得不是很精确,因为是随意写作就不核对了,下面一样,大家不要引用)。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消耗氧气会产生热,热是阳的基本属性,所以上为阳符合基本定义。

表为阳里为阴。

人体表面集中了80%的毛细血管,我们知道毛细血管是向细胞提供养分的,毛细血管越多,这个地方的代谢(氧化)越强。

有人说现代医学证明肝脏是代谢最活跃的地方。

我说没错,但是肝脏的代谢主要是还原,是吸热。

这个热量可以用现代化学知识计算获得。

因为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所以就不深入了。

也有人说人体表面温度低,体内温度高,所以应该里为阳表为阴。

我在这里举个例,冬天,在北方有烧火墙的习惯。

火墙的温度要高于室内,所以表为阳,里为阴;

可是有人测量了室内温度,又到室外测量了墙的温度,说墙的温度比室内低,于是得到里为阳,表为阴。

这里的错误是因为把一个事物的阴阳属性同两个事物的阴阳属性混在一起。

同样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出其他事物的阴阳属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血”。

气在现代科学中被说成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是对古人认识自然的无知。

古人把所有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东西称为“气”。

用现代知识可以知道,当时有两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1是空气,2是能量。

“气血”就是有能量的血,用现代话就是运动的血。

也就是运动的血为阳,静止的血为阴。

当你读内经时遇到“气”用空气解释不了时用能量能很好地解释。

身边没有内经,否则摘录几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研究的是有气的人活人,而西医认为活人和死人没有区别,人死后不会少一个分子。

中医看到了活人的阴阳属性,躯干为阴,神明为阳。

这里用了“神明”两字是因为人们对这两字的误解太深需要说明以阻止那些极端科学主义者的胡说。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说文明,阴阳的结合体。

“神明”就是天神引出的阴阳的结合体,哪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生命。

本人曾努力查找古时“生命”两字,但没有找到。

古时“生”就是生,“命”就是命,从不放一起用。

是现代人(最早好像是明朝)把“神明”写成了“生命”。

我们也可以从“神”字的词组中找到答案,例如:

神气、神情、神态、精神、凝神、劳神、聚精会神,这里的“神”都是对生命力的一种描写。

中医有“心主神明”,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心主神明”,原来是“心主生命”。

特别反感现在的人们(包括许多中医大师)把“神明”与“智慧”混为一谈。

“心主生命”很容易理解吗?

你一定说“是”。

且慢,你又把这里的“心”想象成西医的心脏了。

虽然心脏也控制生命,但那是歪打正着。

下面就是要说中医的“心”是怎么回事。

二、五行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慢慢地认识了自然。

早在类人猿时代就知道树木果子可以充饥;

水可以解渴洗涤;

土地则是基础,树长在地上,水流淌在地上。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知道了火。

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到了石器时代,人类知道用工具。

工具被不断更新,先是石器,然后是青铜器,再后来是铁器。

中医就诞生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变更时期。

那时人类认识自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很肤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活和生产的必须品。

木和水是生活必需品,火和工具是生产必需品。

当然现代人不再吃生的东西,火也成了生活必需品。

树木果子可以有千万种,但它们的共性是充饥;

水可以解渴洗涤,但果子也可以解渴,而洗涤则是无可替代的;

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炼铜、炼铁的手段;

由于当时工具都用金属制造,所以“金”就成了工具的代名词,是提高效率的手段,用现代话就是劳动生产力。

土地则是基础,树长在地上,水流淌在地上,火在土中燃烧(土砌的炉子),金从土中炼出,可以说土孕育了万物,所以土为五行之长,位居中间。

为什么现在人们不能理解“五行”是因为人们把“五行”看成五种物质。

而古人则是从现象看到本质,找到不同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然后归纳总结。

现在的人知识多了,要理的头绪也多,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五行”没有一样是讲物质,讲的是一种功能。

一定要扯上物质也就“土”算一个。

用现代观念总结定义:

木:

能充饥,给人体的能源;

水:

能洗涤,滋润;

火:

热,能量金:

劳动,加工;

土:

基础。

在自然界,浇水长木,燃木得火,灭火留土,炼土得金(工具),挖井得水。

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的规律。

这就是天人合一。

在这天人合一说法上现代人们的理解也有一些偏。

人们往往把“合”理解成合并,而古人“合”是众人一口的意思,不同的人,但说法是一样。

天人合一就是不管是天还是人规律是一样的,而不是把人和天联系在一起考虑。

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一种假设,并在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人也有五行,其运行规律和自然界的五行类似。

如果假设正确,那么结果可能正确;

如果假设错误,那么结果错误。

古人对人体认识没有现在深,他们只能从则面,经大量实践去验证。

现在我们可以从细胞、分子层面对它进行验证。

用现代科学可以这样认为,人的饮食为土,是一个基础,在水的帮助(滋润)下被人体吸收,成为人体的能源“木”(糖、脂肪、蛋白质等),能源进入细胞氧化获得热量“火”,代谢后的废物“土”被水带回(洗涤),而有用之物“金”被保留,成为下一循环的加工者。

这个过程是现代科学公认的新陈代谢过程。

其实不仅天人合一,继续引申有人体与人体细胞合一。

读者可以自己验证。

人有五行,就应该有与之对应的器官去完成对应的功能。

于是就有了五脏。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五脏而不是人体实际脏器那么多。

人们经常戏话: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中医很明确,先有鸡后有蛋。

而西医则是先有蛋后有鸡,西医先解剖得到一个器官,然后研究它的功能,研究越深入,功能越多,从而成为西医研究的一个瓶颈。

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将在下面一节深入展开。

五行对五脏,土脏:

和饮食营养有关;

水脏:

和排泄、滋润有关;

木脏:

和人体能原有关;

火脏:

和人体能量有关;

金脏:

参与和帮助其他脏器。

为了记忆,古人又创造了与之对应的字,土脏用脾;

水脏用腎;

木脏用肝;

火脏用心;

金脏用肺。

也就是写到这儿为止“心肝脾肺肾”还没有和人体器官对上号。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步了解了人体内某一脏器的功能,于是就把功能相近的脏器用对应名字命名。

这里必须认识到五脏包含了心肝脾肺肾器官,而心肝脾肺肾器官不是五脏的全部。

例如,肾器官属于水脏,而水脏不只是肾器官,还有汗腺也属于水脏。

如果我们放到细胞分子层面上,那么细胞壁的反渗透就属于水脏。

这里一直在用水脏这一名词,而古人早就为我们创造了“腎”字。

为什么不用呢?

因为近一百年来西医盗用了“腎”字,以至于人们一用肾就想到人体中的那个肾器官。

为了区别水脏的肾和解剖中的肾,本文下面的五脏用心、肝、脾、肺、肾,而解剖的器官用心器官、肝器官、脾器官、肺器官、肾器官。

用现代人们掌握的知识,在人体分析上脾应当为消化系统,较简单;

肾除了泌尿系统外应该还包含了一部分血液系统;

肝是一部分消化系统加一部分血液系统;

心是血液系统;

肺是呼吸系统加血液系统。

为什么肺金是呼吸系统加血液系统呢?

肺金是劳动加工的意思,就如同一个人从柴房搬木柴到伙房烧火,这个人就表示肺金。

在人体的血液中也有这样的搬运工血红蛋白。

它从肺器官把“气”搬到人体各个部位,放出后又回到肺器官再搬。

如果一个人血红蛋白减少(贫血),这个人的脸色就会很白,被称为无血色。

所以内经说“肺色白”。

回到第一节阴阳篇中最后一个问题,心主神明。

为什么说这里的心不是心器官?

原因有二,其一有更好的解释,其二对于没有心器官的低等生物怎么解释。

更好的解释是这里的心是心的原始意思能量。

心主神明等于能量决定生命,没有能量没有生命。

有时你会听到心阳上亢,这不是说心器官怎样怎样,而是说代谢过旺。

这样的人脸色红,不怕冷,脸上疙瘩多(因为代谢的废物来不及移走)。

有关五脏和五色将在第四节如何看病中展开。

这节最主要讲了五行、五脏及五脏器官的秩序。

就是先有五行再有五脏,先有五脏再有五脏器官。

这个秩序非常重要,是鉴别中西医的试金石。

对此将用下面整个一节说明。

阴阳五行正解用科学来解释阴阳五行,大家认为对否?

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更侧重于代表事物的变化方向。

五行是相生相克理论,讲的是事物如何变化、变化的条件。

以化学为例,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如果将生成盐的方向定为阳,则盐分解为酸、减的方向为阴。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盐是相生的结果。

酸克碱的碱性,碱克酸的酸性,酸碱性的消失是相克的结果。

盐在电极作用下“盐性”消失,可以产生酸碱。

而利用酸碱盐的性质人们又可以制造出电池。

中国古人没有现代科学知识,也没有精确的实验可以分析,但却用智慧根据大量现象提炼出反映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我认为阴阳五行是古人的伟大发现。

我认为从科学的角度看阴阳五行是比较困难的,但反过来从阴阳五行看科学确实简易,其实这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分类归纳思维的特点,加上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推理模式就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演绎思维的特征。

所以说中华文化内在的逻辑体系(即阴阳五行论)是即归纳又演绎的思维模式。

这是与西方逻辑学中一方面依赖拉丁语系的固有语法结构(主要利用来确定语义的归一性),而另一方面依赖符号规则的逻辑推理模型,是大不相同的。

体现了中华逻辑学的简易、变易、不易的本质特征。

从阴阳五行看科学可以归纳如下:

科学可以归为三类相互独立的集合元素,即阴(反物质)、太极(自然物质)、阳(正物质),而自然物质又可以是偏阴、中性、偏阳三种属性,其实在实用的阴阳体系中(如中医)指的是偏阴、中性、偏阳三种属性,而不是真正的阴阳笼统的概念。

从阴阳五行应用于科学的角度来看,以化学为例。

阴阳五行的逻辑演绎规则大家很清楚,就是:

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要想将阴阳五行的逻辑演绎规则应用于化学研究,首先就要作好五行归类的工作,比如:

木类:

纤维素等一大类中性有机化合物火类:

碱等和一大类阳性有机化合物土类:

盐等和一大类中性有机化合物金类:

单质金属和碱土金属水类:

酸等和一大类阴性有机化合物有了上述分类就不难演绎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则了,比如:

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就是:

水(酸)克火(碱)的应用生成盐(土)和水(土类)。

(特别注意:

传统意义上的水其实归于土类,因其偏中性的性质)。

至于盐水电解生成酸和碱,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中隐含着火的作用(电)和金的作用(电极是金属制造的),实际上是:

火(电)克金(金属电极)生成金属阴阳离子(正电极和负电极离子),土(盐)与阳金(金属阳离子)生成火(碱=金属阳离子盐配合物),土(水)与阴金(金属阴离子)生成水(酸=金属阴离子盐配合物),最后:

水(酸=金属阴离子盐配合物)克火(碱=金属阳离子盐配合物)复生成土(水,这是为什么在电解反应中必须有水参与的根本原因)而复配物之间的离子交换和物质状态的变化就可以将酸(生成酸以气体的方式排放)和将碱(生成碱在阴极附近聚集沉淀出来了)。

把物质分类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方法。

任何所谓科学的分类都必定是简化和不完备的,否则就不叫发展中的科学了。

上述的分类只是一种“抛砖引玉”,当然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五分法的分类原则已经足够使用。

基本可以保持二进制树型结构的平衡扩展性,因此是最近似的全局替代型分类了。

三、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面向对象是最近几十年流行在计算机行业的新名词。

大概的意思是编程时,把一个整体分解成许多研究对象,对象和对象通过特定的接口进行交互。

一般情况下一个对象不能直接操作另一对象的内部运作。

一个对象可以包含许多子对象,子子孙孙一直可以接下去。

子对象继承父对象的非私有属性。

现在计算机普及,大部分人会用JAVA或VB编个小程序。

这里的JAVA或VB就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

编程很简单,比如要一个按钮,从菜单上拉一个按钮到需要的地方,然后修改属性(接口)就完成了。

但是计算机要完成这个按钮的功能,可能要执行几千步,甚至上万步。

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简单地完成这样的程序呢?

因为使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而“按钮”这个特定的对象别人已经做好了,编程者仅仅是为按钮生了个“孩子”。

再看看中医理论是怎样面向对象。

、把自然看成最基本的父对象,这个对象有“阴阳五行”的属性,有许多子女,人类是其中之一。

、把人类看成第一代的子对象,他继承了父辈的“阴阳五行”属性,也有许多子女,五脏“心、肝、脾、肺、肾”是其中五个。

、把五脏看成第二代的子对象,他继承了父辈的“阴阳五行”属性,也有许多子女,最主要的是心器官、肝器官、脾器官、肺器官、肾器官。

、把五脏器官看成第三代的子对象,他继承了父辈的“阴阳五行”属性,也有许多子女,。

最好还是不要再生了,从父本的10个状态,到第一代的子对象发展成50个状态,再到第二代的子对象已经有250个状态。

这里“阴阳五行”属性作为非私有属性被后代继承。

每个子女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些个性又被自己的子女继承,因此状态越来越多,辨病也变得复杂。

当然人各有志,有人喜欢穷追也不是不可以,那样就成了现在的西医。

一个中医首先要熟练掌握父对象的属性(自然),其次是第一代子对象(人)的属性;

一个好中医还要掌握第二代子对象(五脏)的属性;

一个杰出中医再要掌握第三代子对象(五脏器官)的属性;

一个中西医再要掌握第四代子对象(五脏器官细胞)的属性。

一个西医要掌握第四代子对象(五脏器官细胞)的属性;

一个好西医再要掌握第三代子对象(五脏器官)的属性。

如果用上面六个评判医师的标准评判,现在的医师是两头多,中间没有。

就如同下围棋,一个只会取势的是中医,一个只会缠打的是西医,只有又会取势又会缠打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再加一条:

一个说中医是文化的人是因为他只掌握了父对象(自然)的属性。

可以看到中医是先大后小,西医是先小后大。

就如第一节说的中医是先有鸡后有蛋,西医是先有蛋后有鸡。

由于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不管对象内部怎样复杂,只要接口不变总能医治。

如同管理城市,市长并不需要做具体工作,他只要调整政策就够了。

城市会在好政策中发展,在坏政策中死亡。

人也一样,当发生偏性(生病)时,医生要及时调整“政策”,至于人具体是怎么好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这就是中医,一种面向人类的医学,是面向对象思维方法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

当然能搞懂人具体是怎么好的更好,那就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有人说中医理论几千年不变,没有发展,那是因为中医理论永远正确。

为什么说中医理论是永远正确的呢?

因为中医是先大后小,从上而下。

说的是一些自然界的永恒真理,例如,太阳是温暖明亮的,水遇热成水汽,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很简单的公理。

如果哪天中医理论不再正确,那么太阳不再温暖明亮,水遇热不成水汽,人头立地脚朝天,那时一定海枯石烂,我们都不在了。

四、如何看病前面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这一节要说说怎样把理论用于实践。

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治,缓时治本,急时治标。

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中医至上而下,以人体为对象,所以很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

而西医则以器官、以局部为对象,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

不是西医不想治本,实在是太难了,如同井底的蛤蟆要知道世界比井口大,必须爬到井口。

中医讲“天人合一”因此中医治病的过程往往可以用自然界的过程比喻。

举乙型肝炎为例,西医把治疗对象锁定在肝器官上,但中医不这么认为。

在城市的下水道有滤网(带孔的阴井盖),于是有滤网处经常会堵死,那么你是说滤网有问题呢?

还是污水中污物太多呢?

血液中许多毒素需要经肝脏器官的分解,然后经肾脏器官排出体外。

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中制造了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需要经肝脏器官的分解,加重了肝脏器官的负担,引起肝脏器官的老化、硬化,这时西医会切除肝脏器官(或部分),于是这些毒素无法分解后排出体外,很快就会导致死亡。

中医则相反,越是肝脏器官受损,说明人体更需要,越要补肝脏器官,于是人体内毒素降低,生命得到延长。

这里用城市下水道类比了人体内毒素的排泄。

下面会经常用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类比,类比时就不再作特别说明。

“望问闻切”是中医辨病的基本手段。

望五色,问五事,闻五声,切五脉。

五色是五行的基本色,“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红黄。

例如某人面色黑而无光,则肾有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肾是水脏,管排泄和滋润,废物排不出留在细胞内于是发黑,净水进不了细胞于是无光。

前面第二节还有肺白,心红的例子。

五事是“吃喝拉撒睡”(自编的),也就是聊家常。

在聊家常的过程中,医生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如喜欢吃什么,喝热的还是冷的,晚上舒服还是白天舒服,哪个季节要犯病等等。

大家都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喜欢吃酸的,这是因为酸是五味中的“木味”,木是能源,喜欢吃酸意味着体内缺能源,或者说营养跟不上。

还有痛风病总是在秋冬季发病,那个季节往往干燥,寒冷。

如同一些大江大河在冬天断流一样,人体在那时也会缺水,人体的代谢废物(尿酸)无法排出导致痛风。

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肾为水脏,阳为出,排泄不出就是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导致水系不通,不通则痛;

还有些人比天气预报还准确,能知道是否要下雨,那是因为他们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得势不饶人,空气中湿度增加时,患处就痛。

所以时间、季节在中医中很重要,并不是极端科学主义者说的算命。

五声“笑呼呻哭歌”,五志“喜怒恐忧思”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特点。

一个人说话时会把自己的“情感”无意间流露出。

一个人说话“大呼小叫”,说明他能源(木)太多,空气(金)不够,燃烧不充分。

这样的人是肝阳上亢。

这里的“大呼小叫”就是“怒”。

所以中医说肝阳上亢的人善怒。

如果空气充足,燃烧充分,能量(心)足,这人就会笑声欢语,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所以心火旺的人善喜。

如果水压制了火,那么这人就少气懒言(呻),胆小怕事(恐)。

如果能源(木)不够,空气(金)太多,燃烧后热量不够,空气多余,这些带有多余空(氧)气的血液回流到肺器官时,为了保证血液的新鲜同样要换气,这种换气同正常的换气不同,人们可以听到叹息声,重一点就是抽泣,再重一点就是哭。

这种现象在婴儿中特别明显,孩子饿了(能源不够)就会哭,哭又增加了换气量,结果哭得更厉害。

所以肺金过多就会忧愁叹息。

脾声“歌”古时的意思同“咏”说文,说话时音拖得较长,每句话都会考虑一下,我们现在有一句很好的俗语“打官腔”很好地描述了脾土过多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些人吃得过多过好导致的。

五脉指心脉、肝脉、肺脉、肾脉和脾脉,有关具体切脉将在下节展开。

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切脉的目的也是为了鉴别五行的过多和不足。

中医除了“望闻问切”还有许多其他手段判别五行的平衡。

其中“五臭”常用,这里“臭”读嗅,意思也是嗅。

我们现在用鼻称为“闻”,用耳称为“听”;

古时用鼻称为“臭”,用耳称为“闻”。

有些人口臭;

大部分老人有腐臭,有些地方称为老人味。

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体味判断病人的五行平衡状态。

这同西医用化验的方法有些类同,例如有“老人味”的人其血液化验的肾功能一定不好。

这些人的代谢废物排不出,所以就有“五行”中的肾气味“腐”味。

还有肝臊,心焦,脾香,肺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例如我们常说“血腥味”其实就是“肺腥”。

一个好的中医医生通过“望问闻切”能判别病人那一方面过多或不足。

并在病人自己没感觉到哪有问题时,已经知道病人将会得什么病,这就是“治未病”。

而西医(也包括现在大部分科班中医)则需要病灶确实存在可见时,才能判病治疗,这叫“治已病”。

所以一个好中医不是不愿用CT等高科技手段,实在是这些高科技手段有事后诸葛的意味。

通过“望问闻切”辨病后,要治病。

如前面所述,中医并不关心病是怎么好的,医生只给病人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真正治好病的是病人自己千百万年进化的人体。

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那些有自愈能力的人留了下来,那些没有自愈能力的人被淘汰。

于是现在的人不仅可以抵抗人类已知的细菌、病毒,而且可以抵抗未知的,自然界一切细菌、病毒。

至于人体是杀死病毒还是赶出病毒根本不需要医生考虑。

现在许多“中医师”研究中药,说某药有杀菌作用显然有违中医治病原理。

特别是在器皿中能杀菌不一定能在人体内杀菌,更何况被杀死的细菌尸体同样对人体有害,有时可能害处更大,那是因为人体能够排出细菌的代谢废物,却不能排出细菌尸体。

为了给病人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医用“五味”,“酸甜苦辣咸”,调整政策。

五味是自然界万物的属性之一,虽然大部分物质的口味与五味相符,但口味和五味并不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口味是用舌头尝出来的,而五味是治病实践尝出来的。

这里自然界万物包括自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也包括人类加工的产物。

酒是最早的“人工药”。

那些把中药等同自然药显然又背中医理论和中医历史。

一个好的中医往往能够因陋就简,随手应用身边的物品入药治病,不管该物是天生的还是人工的。

安慰剂,一种被西医认为不是药的东西,常被用于做药品对比试验。

但是在中医看来它也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所以也是一味药。

很显然安慰剂是治疗“五志”偏性的最佳良药。

现在再看中医辨病是不是简单呢?

中医治病是不是简单呢?

确实简单,但是也有难的,难在要记住自然万物的药性“五味”。

五、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动的错误认识自从解剖引入医学,人们看到了心脏在人体血液循环中的重要地位。

从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派创始人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所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