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829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阅读题训练及答案精选4Word格式.docx

  ⑧其次,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

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即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

这是因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

普通人如果提高了这些能力,对考试、记住重要的信息、改善语言回忆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⑨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好呢?

科学家早就发现,音乐可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

但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项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C)毫无二致。

  ⑩专家们将受试儿童分成A、B、C三个组。

A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慢板》,B组儿童聆听克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C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

此后,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试内容完全是刚刚新学的知识。

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A组,其次是C组,最差的是B组。

  ⑪专家们的解释是:

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反却只会起消极作用。

  ⑫可见,在某种情况下,音乐能帮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务。

如果你要学习复杂的新知识,就需要(D)全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了。

因为研究表明,音乐会减弱对新知识的认知及学习能力。

  1.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文中加点的四个词语,其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望而生畏B.大有裨益C.毫无二致D.全神贳注

  2.第②段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英扎特效应的关键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

请简述理由。

(只有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4分)

  3.第④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你的同学王冰喜欢在预习新课时听摇滾音乐.请你结合本文知识劝她改掉这个习惯,你会怎么说?

  (50宇左右)(4分)

  【答案】

  1.C

  2.不能去掉。

因为可能只是表示揣测,不是十分地肯定,去掉了,就变成了肯定的意思,与科学事实不相符合。

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举例子。

通过这个实例说明了演奏乐器可以使人聪明的原因:

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有很强的说服力。

  4.预习新课就是学习新知,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会减弱你对新知识的认知及学习能力,起消极作用。

(50宇左右)(4分)

 

2.石墨烯,潜在应用令人惊喜

  ①2017年,英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先后利用不同方法,实现了对氧化石墨烯层间距的精准控制,使得体积较小的水分子可以顺利通过,而盐离子则被堵在门外。

该成果展现了氧化石墨烯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巨大潜力。

  ②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的孪生弟弟。

自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内用看似不可思议的撕胶带的方法,从大块石墨中剥离出科学家曾理论预言不可能稳定存在的单层石墨烯以来,石墨烯这一科学名词已变得家喻户晓。

短短十几年,围绕石墨烯的各项研究发展迅猛,并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③石墨烯是碳材料家族中的一员,是由一个个碳原子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蜂窝状结构排列形成的一种层状材料。

由于其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大小,约为0.34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万分之一。

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薄材料,石墨烯也被称作是一种二维材料。

  ④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二维原子结构,石墨烯展现出了许多普通三维材料并不具备的奇异性质。

单层石墨烯的透光率高达97.7%,肉眼看过去几乎是完全透明的。

它有着绝佳的导热性,传热导能力是金刚石的两倍以上。

石墨烯的机械强度极大,比钢铁还要强200倍。

如果把1平方米的单层石墨烯做成一张吊床,区区0.34纳米的厚度便可以稳稳地承载一只猫。

石墨烯还具有十分优良的电学性质,导电性比银和铜还强,载流子迁移率比碳纳米管和硅还高。

  ⑤基于石墨烯极其优异的物理特性,人们对它的应用寄予厚望。

近十年的研究表明,石墨烯在基础研究、高频电子器件、柔性显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新能源电池、超级电容、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非凡的应用潜力,被誉为黑金和新材料之王。

  ⑥在众多潜在应用中,石墨烯净水技术不仅在原理上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在实验室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众所周知,活性炭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污水处理材料,内部有很多疏松的孔隙,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而石墨烯特殊的层状和孔状结构,使其吸附能力是活性炭的成百上千倍。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微观调控、修饰与改性,制造出许多种不同的具有超高效吸附特性的石墨烯基吸附材料,它们不仅能吸附超过自身质量数百倍的污染物,还可以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使用成本。

可以说,石墨烯在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方面提供了令人惊喜的全新解决方案。

  ⑦目前,中国石墨烯产业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我国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石墨烯净水技术在内的一些技术突破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

我们相信,与石墨烯有关的新技术、新发明会在不远的将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

  (选自201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作者袁家浩,有改动)

  1.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迄今为止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薄材料,石墨烯也被称作是一种二维材料。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分)

  石墨烯的机械强度极大,比钢铁还要强200倍。

  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单层石墨烯的透光率极高,所以肉眼看过去是完全透明的。

  B.石墨烯具有十分优良的电学性质,导电性比银和铜还强,载流子迁移率比碳纳米管和硅还高。

  C.在众多潜在应用中,石墨烯净水技术不仅在原理上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在实验室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D.我国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石墨烯净水技术在内的一些技术突破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

  1.3分不能删去,迄今为止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起限制作用;

(1分)说明石墨烯是人类到现在为止发现的最薄材料,以后还可能发现更薄的材料。

(1分)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分)

  2.2分列数字作比较(1分)准确突出说明了石墨烯的机械强度极大。

  3.2分A

3.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

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

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

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

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

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

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

唐代的魏徵就曾

  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

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

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

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

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

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

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

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是我国图书馆的雏形。

  B.汉代已有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石渠、天录等均为汉代皇家图书馆的别称。

  C.民间藏书丰富之极的私人图书馆能够在唐代出现,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

  D.清代翰林院、文渊阁、文澜阁、国子监等机构的长官都兼负有收藏管理图书之责。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的书院虽有藏书,但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与以藏书为主的图书馆完全不同。

  B.为防火防潮,汉代时人们把藏书之所建成石头的,且收藏图书的书柜也多以铜色包边。

  C.东汉时设置了专管图书秘籍的秘书监,这一官职由各机构的长官兼任,并历代沿用。

  D.唐代官府藏书大量增加,在书籍整理方面,时任秘书监的魏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图书馆,而老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

  B.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文章先由书院与图书馆的区别说起,然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C.平实、准确是本文的语言特点,第五段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句中的相当于就体现出这一特点。

  D.这篇事物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谈了我国图书馆名称的由来,使我们对我国古代图书馆有了了解。

  1.D

  2.D

  3.B

4. 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

  ①蜜蜂属于传粉动物。

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

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

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

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

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②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

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

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

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

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③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

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

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④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

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⑤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到达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

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

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⑥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

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

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

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⑦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

这不仅可以我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

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

爱因斯坦说过: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传粉动物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它们生产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

  B.自然界植物的传粉方式分为两种:

一是自然风传粉,一是昆虫传粉。

  C.实践证明,通过蜜蜂传粉,能够使农作物生产全部增产10%以上。

  D.蜜蜂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思路,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重要影响。

  B.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蜜蜂虽然微小,但它的贡献却很大。

  C.第④段中的粗略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不是准确计算。

  D.最后一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上的粮食只够人类生活4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B.在蜜蜂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传粉远远比酿蜜对人类要重要得多。

  C.与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其直接产值对人类而言已经毫不重要。

  D.没有蜜蜂的传粉,自然界的生物链将会中断,这对生态系统将是一场灾难、

  1.B

  3.C

5.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

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

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晨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

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

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

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

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

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

第4张叶片周图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

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

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唤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丘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1.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2.承上启下。

  3.第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了五角菟丝子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事实。

  4.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万事求真求细的追求精神。

6.中华第一龙阅读附答案

  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图腾,是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

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自由飞翔,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

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

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

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