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思维训练方法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九种思维训练方法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种思维训练方法doc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在作画时注重视觉对象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处理,这种知觉选择性与知觉对象的转化关系在现代视觉艺术的平面艺术中称为图(视觉对象)地(周围环境)反转。
这是对视觉艺术家普遍进行的思维训练方法之一。
最早研究图地转化关系的鲁宾(E.Rubin),他的著名的“Rubin之杯”(图)图形表现的是在一个长方形画面中画着一只对称的黑色杯,如果仔细观察杯子的左右空白部位,则发现是相对着的两人侧面像。
随着视觉的转换,杯和人的侧面像相互交替出现,形成特殊的画面。
这类图形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地应用。
如染织美术中的“千鸟纹”,广告、装演艺术中的各种画面等。
图地反转变化的理论强调了人们的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利用这个方法加以训练,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艺术想像力。
在此基础上,要求被训练者表达出与众不同、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在视觉艺术领域里,这样的训练是培养人们充分发挥艺术想像力而进行创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联想是人的头脑中记忆和想像联系的纽带。
由人对事物的记忆而引发出思维的联想,记忆的许多片段通过联想形式进行衔接,转换为新的想法。
主动的、有意识的联想能够积极而有效地促进人的记忆与思维。
美学家王朝闻说:
“联想和想像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很明显,联想和想像,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像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
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设计创作出新的作品。
视觉艺术思维中的想像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
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像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了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了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
因此,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起来,随着它进行一系列的联想。
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还会产生“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一系列联想,这些联想引导我们去体验它的力度、色彩和线条的组合。
以图形创意训练为例,我们选取自然界中的一片树叶作为创作题材,通过艺术家的观察、思考和一系列的联想,创作出众多别具特色的艺术造型。
由叶产生形的联想,如手、花、小鸟和山脉等;
由叶的质感产生意的联想,如轻柔、双逸、旋转、甜美、润泽和生命等。
艺术创作中联想的结果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当一个人在欣赏他所喜爱的音乐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氛和环境,从中联想到特定的色彩和空间形式。
从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优美诗句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波涛翻涌的江水,一望无际的大海,清冷宁静的月夜,如梦如歌的乐曲和处于这种情景之下人的内心境界。
虽然联想思维的形式往往是快速闪现或是模糊不清的,但艺术家们却能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及时捕捉而使其成为清晰的视觉形象。
联想有依据具体形象进行直接的、相关的联想形式,也有概念相近的或多种元素组合起来进行联想的形式,有的甚至是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个因素通过中间因素的转折达到联想的目的,事实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同“月晕必有风来,础润必有雨落”,只不过这种联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并运用的。
在国外一些艺术学院里,教授通常会给学生们出一些联想创作的练习题目,给你数个看似毫无联系的概念,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和联想能力,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用语言、画笔进行最佳的表现。
这样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广泛联想的能力。
使艺术思维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
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
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
当艺术家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
标新立异法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那些遨游在思维空间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
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艺术家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人俗套。
个性表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清代郑板桥是一位极赋个性的书画家,特别是他的水墨兰竹及板桥体的书法,与众不同,为世人所称道。
他在书画创新方面有这样的诗句: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
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
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的个性特征。
人们以不同的思维形式独立地进行思考,在心中建立起不同的审美形象。
如画家们面对同一对象进行创作,所绘制出的作品仍会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还可通过视错觉和矛盾空间造型的训练方法获得。
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接受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而忽视变异的方法,而艺术作品如果看上去总是一板一眼没有变化,便容易令人生厌。
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
众不同的创作思想。
视错觉又称错视,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感觉上的错觉。
如我们在停着的火车上看到另一列刚刚开动的列车时,一时间会误认为是自己所乘的列车开动了,这是人们感觉上的瞬间错觉现象。
缪勒?
莱依尔错视(图)图中是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段,在线段的两端各加上方向相反的引导线,将人的视觉向不同的方向引导,会使人产生上线短下线长的错觉。
同样,原本是完全平行的宜线,分别用不同方向的线段进行分割交叉排列,由于重复排列的线条导致视觉引导力,使人产生了线条排列的方向错位感、不平行感甚至线段的弯曲感(图)。
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尝试一下错视思维法,在人们看惯了的视觉形象中有意识地将局部进行错视处理,如利用线条的方向、线条的穿插、图形大小的对比、图地反转以及无理图形等方法,使人产生非自然的视错觉,达到一种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矛盾空间造型训练是更为复杂的形式之一。
矛盾空间是在平面空间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幻觉空间。
人们观察这种图形时,初看是完全合理的形象,经过仔细观看后却发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矛盾空间形态。
如边洛斯三角形、矛盾形、斜线交叉不合理形等,都是矛盾空间的典型作品(图)。
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矛盾空间形式的应用非常广泛。
矛盾空间造型训练的方法,能够培养艺术设计师在理性思考中具有趣味性、个性和标新立异的特征。
思维的广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问题。
假设将问题置于一个立体空间之内,我们可以围绕问题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研究,因此有人称之为“立体思维”。
这是非常有效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的方法之一,它让人们学会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观察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各个环节,大胆设想,综合思考,有时还要作突破常规、超越时空的大胆构想,从而抓住重点,形成新的创作思路。
视觉艺术思维的广度表现在取材、创意、造型、组合等各个方面的广泛性上。
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从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都是我们进行视觉艺术创作所要涉及的内容。
在现代视党艺术设计中,思维的广度似乎更加重要。
有时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要依靠艺术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还要得到其他学科诸多方面的支持。
如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素养,还需要有建筑学、数学、人体工程学、人文、历史、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
思维的深度是指我们考虑问题时,要深人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来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人的思考。
我们将其形容为“层层剥笋”法。
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要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其他思维形式也如此,但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则更为突出。
许多成功的艺术范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视觉艺术是以塑造形象达到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要
只罗列现实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而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表现。
思想内涵等多方面的表达,要将这些作为视党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思考内容。
具有一定艺术深度的艺术作品,才能让观赏者回味无穷。
产生共鸣,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一般说来,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那么就说明作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
流畅性与敏捷性的训练
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通常是指思维在一定时间内向外“发射”出来的数量和对外界刺激物作出反映的邀度。
我们说某人的思维流畅、敏捷,则是指他对所遇到的问题在短时间由就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
如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事物的用途、状态等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最多的处理方法。
据科研人员用现代化仪器测定,人的思维神经脉冲沿着神经纤维运行,其速度大约为每小时250公里。
不同的人其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是有区别的。
例如,人们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有的人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有的人能作出十几种乃至几百种判断并迅速想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是可以训练的,并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如美国曾在大学生中进行了“暴风骤雨”联想法训练,其实质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极快的速度对事物作出反应,以激发新颖独特的构思。
在教师出承题目之后,学生将快速构思时涌现出的想法—一记载下来,要求数量多,想法好,最后再对这些构思进行分析判断。
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人们发现,受过这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相比,思维的敏捷性大大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
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
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我们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
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
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人,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
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突触)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
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
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
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
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创造多种条件。
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
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一一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的形式之一。
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如果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进人最好的创作状态。
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视觉艺术思维的完善和创作的成功。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普遍。
达?
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时,出卖基督的叛徒犹太的形象一直没有合适的构思,。
他循着正常的思路苦思冥想,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犹太原型。
直到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画家,再不动手画就要扣他的酬金。
芬奇本来就对这个院长的贪婪和丑恶感到憎恶,此刻看到他,达?
芬奇转念一想何不以他作为犹大的原型呢?
于是他立即动笔把修道院院长画了下来,使这幅不朽名作中每个人都具有准确而鲜明的形象。
在一定的情况下,侧向思维能够起到拓宽和启发创作思路的重要作用。
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
按照常规的创作思路,有时我们的作品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艺术境界。
古希腊神殿中有一个可以同时向两面观看的两面神。
无独有偶,我们中国的罗汉堂里也有个半个脸笑、半个脸哭的济公和尚。
人们从这种形象中引申出“两面神思维”方法。
依照辩证统一的规律,我们进行视觉艺术思维时,可以在常规思路的基础上作一逆向型的思维,将两种相反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规律。
也可以按照对立统一的原理,置换主客观条件,使视觉艺术思维达到特殊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逆向思维是常用的训练方法之一。
如埃夏尔的作品《鸟变鱼》,这个作品打破了思维定势,将天上飞的小鸟经过渐变的处理手法逐渐演变为河水,而白色的天空逐渐过渡为水里的游鱼,鸟和鱼是图地反转的关系,画面自然和谐,耐人寻味。
另一幅作品《瀑布》在构思上也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利用透视的错觉,形成了水渠与瀑布的一整套流动过程,并在看似正常的图形中将局部加以变化,造成一个不合理的矛盾空间,仔细分析后得知这个画面是违背常规的(图)。
从古今中外服装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时装流行的走向常常受到逆向思维的影响。
当某一风格广为流行时,与之相反的风格即要兴起了。
如在某一时期或某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装饰华丽、造型夸张的眼饰装扮,以豪华绮丽的风格满足自己的审美心理。
当这种风格充斥大街小巷时,人们又开始进行反思,从简约、朴实中体验一种清新的境界,进而形成新的流行风格。
现代众多有创新意识的服装设计师在自己的创作理念上,往往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多一只眼睛看世界”,打破常规,向你所接触的事物的相反方向看一看,遇事反过来想一想,在侧向——逆向——顺向之间多找些原因,多问些为什么,多几个反复,就会多一些创作思路。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在人们的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时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独特艺术效果。
在视觉艺术思维中,超前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之一,“是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综合现实世界提供的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于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未来图景及其实现的基本过程的预测、推断和构想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它能指导人们调整当前的认识和行为,并积极地开拓未来”。
超前思维是指人类思维活动中面向未来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在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中,超前思维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在艺术创作领域里,超前思维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思维的纵向、横向、主客观因素中,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揭示超前思维的规律,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尤其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视觉艺术思维活动必须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起来。
ZI世纪的艺术创作是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没有高水平的超前思维活动,也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艺术创造。
视觉艺术思维的超前思维有一个特定的发生、发展过程。
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由于创意的需要引发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分析和认识,在此过程中,或以主观愿望为动机引起超前思维,或是某些思维活动以超前思维的形式进行,再去主导相应的行为活动。
超前思维的形象联想、艺术想像是创作构思中能够促进艺术家、科学家开拓新领域的一个环节。
一些想像和联想的形象在没有被发明或被实践证实的时候,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是荒诞的幻想,但正是无数这样的幻想多年以后成为了现实。
如果没有人们的超前思维,世界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
这一点在科技领域里表现得尤其突出。
人们曾幻想能够插上翅膀飞上蓝天,根据这种超前思维体现出的幻想,美国的莱特兄弟努力观察研究,终于创造出了虽然简单但能够飞上天的第一架飞机。
法国科幻小说家德勒?
凡尔纳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描述出当时还没有出现的潜水艇、导弹、
霓虹灯、电视等,这些在不久以后都逐渐成为现实。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古今中外还有许多作家都创作出了以人类飞向月球为题材的故事,这个人类的梦想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末被实现了,美国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着两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美国工业设计师诺曼?
贝尔?
盖茨(NormanBelGeddes)1940年在“建设明天的世界”博览会中,代表通用汽车公司设计了“未来世界”展台,为未来的美国设计出环绕交错、贯穿大陆的高速公路,并预言:
“美国将会被高速公路所贯穿,驾驶员不用在交通信号前停车,而可以一鼓作气地飞速穿越这个国家”。
尽管当时有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甚至提出反对意见,但这一预言现在已变成现实。
高速公路以其安全、快速、实用的功能和美观的造型遍布全世界,为大自然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艺术创造的超前思维强调通过形象来反映和描绘世界。
现代艺术创作除了艺术形式之外,还要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有关方面联系起来。
超前思维训练能够帮助我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面向未来,并从幻想中寻找思路,在创新中实现理想。
灵感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犹如进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境地,这就是灵感。
灵感的出现是思维过程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智力达到一个新层次的标志。
在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头脑中,灵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灵感能够使他们创意无限,获得成就。
灵感思维是潜藏于人们思维深处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有着许多偶然的因素,并不能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我们能够努力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让灵感随时突现出来。
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灵感思维的活动规律,如灵感的突发性,灵感在思维过程中的不连贯性、不稳定性、跳跃性、迷狂性等多种特点,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勤于思索,给灵感的出现创造切。
列宾说过:
“灵感不过是顽强劳动所获得的奖赏”。
但这种灵感的到来并不是空穴来风,“得之在俄顷,积之在乎日”,辛勤的劳动、艰苦的探索,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灵感发生的先决条件。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
在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设计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体验。
如米开朗基罗在创作罗马教堂壁画的过程中,为了以壮观的场面表现上帝的形象,他苦思冥想,没有满意的构思。
一天暴风雨过去后,他去野外散步,看到天上白云翻滚,其中状如勇士的两朵白云飘向东升的太阳,他顿时彻悟,突发灵感,立刻回去着手进行创作,绘出了气势浩大的创世纪杰作。
有一次肖邦养着的一只小猫在他的钢琴键盘上跳来跳去,出现了一个跳跃的音程和许多轻快的碎音,这个现象点燃了肖邦灵感的火花,由此创作出了《F大调圆舞曲》的后半部分旋律,据说这个曲子又有“猫的圆舞曲”的别称。
这些都是艺术家抓住突然闪烁的灵感火花而创作出的优秀作品范例。
又如,视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某个偶然的事件和突发的因素能使艺术家那模糊不清、反复思考却无结果的概念突然清晰起来。
儿童的信手涂鸦。
行车时迅速后退的街景、古希腊神殿残存的柱石、随风而舞的树叶、大地龟裂的纹路、干枯树枝的交错排列等等,都能够触发人们心灵的共鸣而产生灵感,如果你果断而准确地捕捉住瞬时闪现出的灵感,对你的创作可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灵感的捕捉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职业的
敏感与天性的结合。
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一旦出现灵感,往往激情高涨,如人无人之境,达到忘我、痴迷的程度,不顾一切地投人创作。
普希金在抒情诗《秋》中描写了他在灵感状态下的创作激情:
诗兴油然而生:
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
心灵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觅寻,
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
?
思潮在脑海汹涌澎湃,
韵律迎面驰骋而来,
手去执笔,笔去就纸,
瞬息间——诗章迸涌自如。
灵感出现的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存在的,灵感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尽管它有时是稍纵即逝;
甚至令人百思不解,难以捕捉。
那些努力追求、刻意进取、随时留意并敏锐地感觉、捕捉到灵感的人是成功的典范。
培根说:
“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不停的思考、努力的探索。
为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因而灵感始终们是那些勤于思考的人。
由于艺术创作中有许多具体的形象或形式存在,在视觉艺术思维训练的过程中_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带有诱导性的提示。
如视觉艺术思雄能否邀过对艺术用材的选择进行有目标得诱导对形象的构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重新处理,形成新的艺术形象;
对相同或相近的对象(同类成异类)用类比的方法加以诱导,使我们的艺术创作在进行过程中受到较多较好得提示。
从而增强视觉艺术思维的效果。
我们可以提出许多问题逐一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