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1395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

《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司法考试大全案例分析刑法案例_精品文档.doc

刑法案例分析

案例1   防卫过当构成犯罪

被告人李某于1999年7月2日,为防止他人在自己饲养的鱼塘内偷鱼,就在鱼塘的四周架设了电网,并写上“偷鱼者防电”字样。

夜晚,李某离开鱼棚到家中睡觉。

当日夜晚,王某携带偷鱼工具到李某鱼塘内偷鱼,手刚一触到电网,当即倒地身亡。

次日晨,李某听说王某触电后,即先到鱼棚内切断电源,而后对王某进行了人工呼吸,但无效果。

为掩盖自己的罪责,李某将鱼棚四周的电网全部拆除,而后伪造了王某自己用电偷鱼不慎死亡的现场。

[问题]

(1)被告人李某为防止盗窃私设电网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2)如果李某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那么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其主观罪过如何认定?

[正确答案]

(1)李某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是防卫过当。

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包括以防卫装置进行防卫的情形。

在本题中,被告人李某为了使自己的财产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私设了电网。

其目的是为了防盗。

虽然防卫装置是预先设定的,防卫效果是在不法侵害发生时产生的,所以也符合防卫适时性的要求。

当然,以防卫装置进行防卫也存在防卫过当和因故障而防卫不适时的情况。

因此,对于因防盗而非法设置电网的行为,不能否认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的意图,客观上具备一定的防卫性,但是由于防盗而造成偷鱼者死亡,则属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是防卫过当。

(2)李某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依照刑法第115条第1款定罪处罚。

被告人李某在鱼塘四周架设电网的行为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甚至可能伤及无辜。

虽然在架设电网时写上了警示标语,但在夜间无灯光的情况下,这种警示措施是完全无效的。

所以其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被告人对电网可能致盗窃者重伤、死亡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是放任的态度,对于无辜者可能被电死、重伤则不持希望态度,但如果仅仅是意志上的不希望而不采取任何防范无辜者误伤、死亡的措施,那么显然属于放任。

结合本案看来,李某在王某触电后还采取了积极的抢救措施,从而说明李某在主观上只是对盗窃者的伤亡持一种放任态度。

因此,王某在本案中的主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考点集成]

关于正当防卫,还应注意掌握:

(一)正当防卫的处理原则。

根据《刑法》第20条第一款的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包括:

(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具有防卫意识;(4)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5)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以上五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

(三)防卫过当的处罚原则。

根据《刑法》第20条第二款的规定: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无过当防卫。

刑法对防卫过当规定了例外情形,《刑法》第20条第三款规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无过当防卫。

案例2   一罪还是数罪,实质的一罪还是处断的一罪

甲乙同在一个单位上班。

甲的女儿与乙恋爱,甲不满,遂告诫乙不要再与其女儿来往,乙不从。

甲产生将乙杀死的念头。

经再三考虑,甲认为毒杀的方法较妥。

乙每天都在单位食堂就餐,甲不愿意毒死别人,就想找一个只有甲一人就餐的机会,甲发现,每周六的夜晚食堂里只有乙一人就餐,就趁此机会投了毒。

当晚乙邀请了十余名朋友共同就餐,结果,造成包括乙在内的6人死亡

[问题]

(1)甲的行为构成一罪还是数罪?

如果是一罪,是实质的一罪还是处断的一罪,是什么罪?

如是数罪,分别是什么罪?

(2)对甲的行为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甲的投毒行为构成一罪,而且是实质的一罪。

实质的一罪,是指形式上具有数罪的某些特征,但在实质上仅构成一罪的犯罪形态。

其中包括继续犯、想象竞合犯和结果加重犯。

处断的一罪,是指实质上构成数罪,但因其具有的特征,司法机关将其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

它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

题中,从主观上看,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乙的死亡,并且对这一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心理态度;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其他多数人的死亡,但是对这一结果持不希望发生的态度,并认为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能够避免这一结果的发生;从犯罪对象上看,甲的侵害对象是特定的,即乙本人;从客观结果看,造成了多数人的死亡。

因此,甲是在杀死乙的犯罪意图支配下,主观上既有故意、又有过失,但在客观上只是实施了一个投毒的犯罪行为。

在形式上,甲却触犯过失投毒罪、杀人罪两个罪名,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的要求,甲只能构成一罪,即杀人罪。

(2)对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是“从一重罪处断”。

[考点集成]

关于罪数,应当掌握:

(一)罪数的区分标准。

罪数是指一个人所犯之罪的数罪。

区分罪数也就是区分行为人的行为究竟是构成一罪,还是构成数罪,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采取犯罪构成说,即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就是就是一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就是数罪。

(二)特殊一罪的各种情形。

特殊的一罪是指一些貌似数罪而实为一罪的情形,除本题所涉及的实质的一罪与处断的一罪之外,还存在法定的一罪。

法定的一罪主要包括结合犯和惯犯。

结合犯是指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结合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新罪的情况。

对此我国《刑法》尚无具体规定;对于惯犯我国刑法将反复实施的犯罪行为规定为一罪而非数罪。

案例3   共同犯罪中,一人犯罪中止,一人犯罪未遂

黄某所在单位因经济不景气进行大幅裁员,黄某因此下岗。

黄某在单位与其副厂长刘某不和,所以,黄将下岗的原因归咎于刘从中作梗。

因此对刘怀恨在心,一直寻机报复。

黄将此想法告知同时下岗的本单位工人李某,李某亦对刘某不满。

二人经商议后,决定先将刘某杀死而后劫机飞往美国。

1999年10月,二人购买了“六四”式手枪两支,于2000年10月、11月进行两次登机试验。

2000年12月11日二人再次预谋,决定于12日晚杀死刘某全家而后劫机飞往台湾。

11日中午,黄某与李某共同出资购买机票两张。

11日晚,李某因惧怕而找到刘某,告知其黄、李二人的杀人、劫机计划。

并同刘一起到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于12日凌晨将黄某抓获。

[问题]

(1)黄、李的行为构成何罪?

(2)二人的犯罪是犯罪预备、未遂、既遂还是犯罪中止?

(3)二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1)黄、李的行为构成非法买卖枪支罪、故意杀人罪、劫持航空器罪。

非法买卖枪支罪中的“非法买卖”是指行为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以金钱或者实物作价,私自购买或者销售枪支的行为,本罪在主观上要求必须是明知枪支而买卖。

本案的两名被告人为实施杀人行为而专门购买了枪支,在主观上二人是明知的,在客观上二人实施了购买枪支的行为,因而二人的行为构成非法买卖枪支罪。

黄、李二人因下岗事由而对刘某生恨,进而要将其杀死,并且准备了工具、进行了踩点,其在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已经为杀人作准备,因此其行为又触犯了《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

劫持航空器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

它是指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本案中,二被告人已经制定了劫机计划,进行了登机试验,准备了劫机工具,因此二人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21条的规定,构成劫持航空器罪。

(2)二人的购买枪支的行为已经完成,属于犯罪既遂。

二人的故意杀人、劫持航空器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所谓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被告人为了实施杀人行为,积极购买了枪支,制定了计划,但是并未着手实施杀人行为,所以,被告人的杀人行为只是处于犯罪的预备阶段。

至于劫持航空器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其理由是:

(1)客观上黄、李二人已经实施劫持航空器的准备行为,如购买枪支、购买机票等;并且黄某在尚未着手实施劫持航空器的行为时停止下来,由于黄、二人尚未登机。

所以自然尚未实施暴力或者其他方法的劫机行为;

(2)从主观看,黄实施预备行为是为了劫持航空器,且其在预备阶段停顿下来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被公安机关抓获。

所以,黄、李二人的行为属于劫持航空器罪中的预备行为。

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三个特征是:

①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停止了犯罪活动。

这里的犯罪过程是指从开始劫持航空器到劫持航空器行为的完成。

②行为人停止了犯罪是自动的,即处于自己意志以内的原因。

所谓自动性是指,行为人自认为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犯罪,出于本人意志而停止犯罪。

③行为人停止犯罪具有彻底性。

即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停止了犯罪行为。

李某在购买机票以后由于惧怕,主动向刘某及公安机关告知了犯罪事实,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了黄某,其在主观上是彻底放弃了犯罪意图,在客观上是主动放弃的犯罪。

因此属于犯罪中止。

当然,由于黄、李是共同犯罪,所以作为李某来说,要成立犯罪中止,李不仅要自己中止犯罪,还要劝说同案犯中止犯罪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本案中,李某符合这一条件的要求。

(3)二人在本案的共同犯罪中,均为主犯。

理由是:

虽然是黄某先提出犯意,但李某在共同犯罪中也作用积极。

共同出资购买枪支、共同出资购买机票、共同策划、共同进行犯罪试验。

所以二人的作用相当,均为主犯。

[考点集成]

关于共同犯罪,应当掌握的相关考点包括:

(一)共同犯罪的构成问题。

根据《刑法》第25条第一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其成立要件是:

必须二人以上、必须有共同故意、必须有共同行为。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共同犯罪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任意共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事前同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三)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规定了主犯、从犯、协从犯与教唆犯。

对共同犯罪人形式的界定问题频繁出现于考题中。

关于故意犯罪的形态,应当掌握的考点包括:

(一)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的界定问题。

(二)对于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的处罚原则问题。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于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在城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三)几个概念的区别。

(1)犯罪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区别;

(2)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3)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案例4   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张某,32岁,已婚。

1999年10月,张某到石家庄出差时,在火车上结识了女青年刘某,当张某得知刘某大学毕业尚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时,遂编造自己的名字叫张干,现任三十八军军长,因病先回家疗养。

后又谎称自己的亲属中不少人均在部队中任职,吹嘘自己可以帮助刘某解决工作,在交谈中,刘某对张某产生了好感。

遂将张某带至自己家中。

张某为了骗取刘家的信任,先后在公共电话处假借其任高级领导职务的父亲的名义多次打电话给刘某。

使刘对张某的军人身份深信不已。

对刘以身相许。

后张某在刘家居住一月有余,并伪造身份证与刘某领取了结婚证。

后声称部队有紧急任务需马上赶回,以身上所带现金不多为名,找刘某索要现金两万元,而后逃匿。

[问题]

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请说出理由。

[正确答案]

张某冒充军人进行诈骗的行为,构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是指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军队的良好威信及其正常活动。

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冒充军人招摇撞骗行为,所谓招摇撞骗是指假冒军人的名义,进行炫耀、实施欺骗活动。

本罪在主观方面为故意,并且具有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本题中,张某见色起意,冒充军人,骗取刘某的好感,而后又采用欺骗的方式与刘某结婚,且骗取刘某两万余元。

由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是行为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