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3862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城市规划的回顾和思考文档格式.docx

从管理体制上看,当时规划、土地、建设业务都由建委统管,而且,建委成立党委统管建设干部,这就给统筹考虑、综合协调城市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从那时起,我就在城市规划上做了比较多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的想法,下了比较大的力气去抓城市规划的实施。

一、合肥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问题

合肥市的第一轮总体规划,是1979年由时任建委副主任的陈衡同志主持编制,1980年上报,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的。

当时提出的合肥市城市性质,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一是省会城市,即全省的政治中心;

二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万里同志来安徽主持工作后,非常重视科技和教育,当时,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陆续迁来合肥,全国号称形成北京、西安、合肥、成都四大科教基地;

三是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因为按照铁路部门的规划,合肥将是淮南、合九和宁(南京)西(西安)三线交汇的重要城市,是陇海线以南,京广线以东最大的枢纽站。

我认真思考城市性质这三条内容,应该说都没有错,但总感到还有不足,还差点什么,那就是经济。

因为从1984年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各个城市也要靠自己的财政收入解决吃饭和建设发展问题,不抓经济,一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说,合肥从50年代就从上海内迁了一批企业,后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冶金、电力、纺织、机械、化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二产、三产集中度较大的城市。

因此,除了作为省会城市政治这个中心外,合肥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的经济中心,更好地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所以城市性质完全应该加上经济这个中心,而不应该把它漏掉。

再说城市规模,第一轮总体规划确定近期(1985年)为55万人,远期(2000年)为70万人。

由于规划编制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思想解放还不够,对生产力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还估计不足,所以作出这样的推断是可以理解的。

而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促进了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城市人口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1985年,我在东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当时就有研究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约为4%,这一数字也是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

基于1984年底合肥已有54万人,运用多种方法推算,到90年城市人口应达75万人,而到世纪末,合肥应该成为一个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也是当时省市领导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于合肥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我想东部工业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主要是基础设施不足,应加以改造、提高;

北郊作为工业及仓储区,可以继续按此性质充实、发展;

西郊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越过大蜀山,因此蜀山、董铺水库这一山一湖还可纳入西郊风景区规划,作为市民休闲、游憩之处;

而西南郊,在合肥和上派之间,尚有大片空间,又濒临巢湖,市区南有骆岗机场,合安公路,西有合六公路,规划中的312国道南环线和合九铁路均从此通过。

因此,近期合肥建设可以西南方向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远期等巢湖污染和防洪问题解决后,可以抱着巢湖呈扇形展开。

在1985年6月的合肥经济学会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我系统发表了自己以上的观点,题目是“浅谈合肥的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随后,《合肥建设》杂志上刊登了这篇文章。

当时,合肥城市规划界的一些专家、老同志如程华昭、劳诚、高大龙、夏有才、俞贤亮等同志都对此观点表示赞同。

在后来的总体规划调整和修编过程中,这些观点被吸纳进去,对以后的合肥规划发展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二、合肥旧城改造

八十年代初期的合肥旧城改造,曾在我国规划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83年,当时郑锐同志任市委书记,张大为同志任市长。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看看合肥的落后面貌,两位领导坐不住了。

他们经过充分调查,周密思考,认真研究,决定对合肥的旧城动大手术。

先从号称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中段起步,在东至桐城路,西到三孝口550米长路段内,拆除沿街破旧房屋,规划成7片进行改造。

当时制定的政策是,居民户发补贴投亲靠友临时过度,按原面积回迁,先搬走的优先安置。

商铺先作价收购,新房建成后按成本价回购,多出部分按市场价购买。

用大为同志的说法叫“投石问路”。

9月12日,市里正式成立长江路、金寨路沿街改造工程指挥部,吴翼副市长任指挥,建委周本模主任等任副指挥,王乃昌副主任任副指挥管规划,张肇生同志任副指挥兼办公室主任,主持指挥部日常工作。

长江路改造从9月25日拆迁动员,短短三个月,新房建成。

街景美观,建筑漂亮,老百姓放起鞭炮,高高兴兴搬了进去。

虽然从规划角度来说,也就是一个补丁式的规划,但却振奋了人们的精神,给整个城市建设吹来了春风。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84年春,市委、市政府在金寨路北段开始了大动作。

北起博物馆,南至环城马路,向两侧纵深范围进行成街成片的开发改造。

金寨路北段规划主要建筑都已落实了单位,如金融大厦由人民银行购买,九州大厦由市电视台购买,七桂塘市场让社会认购,这样带着项目做规划,实施起来心里踏实。

改造规划经指挥部反复讨论,最后张大为同志拍板定案。

该规划由红旗大楼、七桂塘、跃进路南北、红星路口五大片组成,有高层建筑,也有多层点状商住楼,还有纵横相贯的商业街。

七桂塘市场的入口处理,以叠水、垫步、喷泉、桂花树构成跌落式街景,将顾客、游人引入市场深处,颇有新意。

规划师们用“虎头、熊腰、凤尾”来形容金寨路规划,省博物馆为金寨路对景,其建筑形态状如虎头,中间高层建筑起伏跌宕,犹似熊腰,最后结尾在风景秀丽的环城公园,恰像凤尾。

这一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建设者们在九州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的“合肥速度”。

就在金寨路改造万马战犹酣时,市里决定继续向城隍庙地区延伸。

合肥城隍庙历史悠久,但解放后逐渐衰微破败,市领导构思以此由头做文章,把历史、文化和商业结合起来,形成一片有特色的商业街区。

规划主入口放在安庆路,左有白石斋,右有九狮楼,对面是徽光阁,中间偏右即是庙前南北一条街,正对城隍庙大门。

庙门广场东有“醉月居”酒肆,西有“茗香轩”茶楼,庙门东侧是风味小吃集中地“百味园”,对面是四层中庭式建筑“庐阳宫”。

再往东则是南北小商品一条街。

庙前左右竖立两座石牌坊,分别为“政通门”和“人和门”,上书“云蒸霞蔚”和“起凤腾蛟”。

庙内则修复古戏台,两侧厢房分别经营文房四宝和古玩字画。

整个建筑群徽派风格特色鲜明。

市场建成开业前,我和肇生同志商量,请省市一些著名书法家为各商铺题写牌匾,更增加了浓浓古味。

这一市场建成后,取缔了骑路经营的安庆路市场,安置了那里的经营户。

同时,市场内批零兼营,吸引了八方商贾和大量顾客,每逢节假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段时间,远近闻名。

江苏的顾秀莲同志也闻讯赶来参观,看了以后赞不绝口,回去以后不久,就规划建设了夫子庙商业步行街。

九十年代初,市场继续向北扩展,建设二期工程,规划重建了思惠楼、娘娘殿等古建筑。

整个市场融文化、商业、餐饮于一体,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身,不仅老百姓欢迎,还为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做出了贡献。

市场建成初期,日客流量高达十多万人次,年销售额即超过亿元。

正当合肥旧城改造如火如荼开展的时侯,1984年6月,时任总书记的赵紫阳来安徽,省里领导让大为同志汇报了合肥旧城改造的思路和做法,得到了肯定。

同年12月,在合肥召开了全国旧城改造现场会,推广合肥的经验。

1986年底,在北京远望楼宾馆,召开了全国建设工作会议,我和本模市长参加了这次会议。

万里、李鹏同志在开、闭幕式讲话中,都充分肯定了合肥的旧城改造,并把合肥的经验归纳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写进了国务院1987年的47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中。

后来,又加上“因地制宜”四个字,写进了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这是合肥人的骄傲。

合肥旧城改造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它率先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挣脱了建房计划指标的束缚,运用经营方式搞城市改造,向市场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二是实行综合开发方式。

也就是说,不单纯建房,连同市政、环卫、绿化等设施一起,成街成片地统一规划,配套建设。

房屋建设也不仅是住宅,包括商业、办公、文教等各类用房,均按规划统一实施。

后来,建设部在全国广泛推行了这种建设方式。

应该说,综合开发为城市面貌的改变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合肥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1986年,面对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新形势,感到原来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已不能很好指导合肥建设,必须组织修编。

为此,建委专门召开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形势,统一思想,形成一致认识后报市政府,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由于总规由国务院批复时间不长,所以规划界同志认为用词稳妥一些,用“调整”比较好,事实上,决定总体规划的主要因素即城市性质、规模都起了变化,实际上是修改,但为了避免还要报原批准单位再批准,我也同意用“调整”这一说法。

随后1989年开始高新开发区的规划建设,1991年开始新站试验区的开发建设,1993年开始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1995年回良玉同志主持安徽工作后,大力推进合肥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

1996年,马元飞同志主持的市政府常务会议,正式确定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并明确由他任组长,我担任副组长,负责领导这项工作。

夏有才同志具体负责修编工作,有才同志工作细致认真,时间抓得较紧,顺利完成了任务。

规划文本上报国家建设部后,1997年元月,由建设部赵宝江副部长牵头召开国务院部际会议,对规划内容进行协调,我和时任规划局长的吴正鼎同志正在广东中山小榄镇考察,连夜飞往北京。

在部际会议上,争议较大的一是用地规模,因为当时国务院对各个城市的用地控制都比较严格,为了给合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在会上据理力争,主要突出两大理由,即园林城市和科教基地,因为1992年合肥已荣获全国首批园林城市的称号,在全国中部地区有示范效应,不能把已建成的公园绿地再拿来盖房子吧?

作为科教基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占地面积都比较大,但为了保证他们的发展需要,不但不能把他们已经使用的土地调整出来,还要为他们扩大招生规模安排新的建设用地。

同时还要为一些今后落户合肥的院校、科研单位预留空间。

因此,必须至少按人均100平米安排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天,我又带领合肥参加会议的几位同志专门去国家土地局汇报,争取他们的支持。

经过协调,最后确定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25平方公里以内,而到2010年,则分别为165万人、150平方公里,人均约为91~93平米,在同类城市中,合肥争取的用地标准是比较高的。

现在回过来看,这些预测指标还是过于保守,我在另一篇文章“城市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中,详细探讨了我对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及指标控制的看法。

二是关于城市性质。

除了省会和科教基地外,我们上报的文本中还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部际会议上,建设部专家提出可加上“华东地区和”,但这些,在国务院1999年6月的正式批复中都拿掉了,只保留了“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这也能够理解,如果说八十年代中期,还有强调发展经济,突出全省经济中心的必要性,那么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各个城市都在招商引资,上大项目,你追我赶地发展经济,这时再提这个中心已无太大意义。

而且,作为省会城市,写与不写,从现实情况看,都是当然的中心,因为经济总量已经与其他地级市拉开了较大档次。

这次部际会议,合肥市的总体规划获得一致通过。

2001年3月,郭万清同志主持政府工作后,在2002年开展了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这时王爱华同志已担任规划局长,她的工作热情很高,当时请来了国内几所著名的大学如同济、南大及中规院都参与做研究方案,通过组织评审,确定基本上以中规院的方案为基础,由市规划院进行综合。

那一轮方案还在中日友好美术馆公开展出,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很多市民热情参与,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建议。

那一轮的战略规划,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城市性质表述为:

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及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是人口规模预测到2020年市域人口约400~450万人,中心城区约340~380万人,市区人口约300万人,市区用地约300平方公里。

三是提出主要发展方向为东及西南方向。

四是提出主城区空间形态呈“双心四翼”的格局,即老城区和政务区为双心,东、西南、北、西四个方向形成四翼。

同时,“山、水、城、林”构成未来城市的主要生态框架。

2001年底,合肥会展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郭万清同志提议,在会展中心正式搞一次城市规划展览,我负责综合协调,规划局副局长金刚同志负责展馆布展工作,当时投入了很大精力,2003年元旦正式对外展出,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参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是合肥首次对社会公众展示较完整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布局,各项用地,各项设施建设的大致安排,仅有总体规划是不够的,还不能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必须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分区规划。

合肥市从1986年开始,建委主任办公会议决定,专门列出经费,下达任务,由市规划院编制分区规划。

合肥的分区规划基本上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东区、中区、西区、西南区和西郊风景区五个分区,进一步对城市用地和多项设施布局做出较为详细的安排。

当时,我在学习城市规划两个宪章(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之后,思考合肥老城区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力很强,为了有效地避免老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带来交通、教育、商业上的压力过大,应该想方设法疏导老城区人口,这只有在城外形成若干个反磁力中心,把城市人口往外吸引,才能起到疏解作用。

因此,我提出了在城外选择适当位置,建设几个城市副中心的想法,使城外形成几个综合功能区,避免交通干扰,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同时,几个功能区之间用较宽的城市绿带分隔,起到既丰富城市景观,又改善城市生态的效果。

规划院在分区规划编制中,体现了这一思想,明确了葛大店、南七、西七里塘、蒙城北路及东五里井、铜陵路和平路交口等几个副中心位置,一段时间内,分区规划对城市建设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除了总体和分区规划外,我在建委和政府工作期间,还组织或指导编制了多项专业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供水、防洪、排水及污水处理,园林绿地,环保,市容环卫等。

组织编制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交通系统,原来规划的路网密度和宽度都和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从1986年开始寿春路、蒙城路南段拓宽改造,接下来进行蜀山路、蚌埠路、金寨路三个出口改造建设,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对道路规划进行调整。

根据合肥道路网情况,当时我提出了三环七射加方格网的总体布局,即环城马路、一环路、二环路三个环道,以及蚌埠路、合裕路、徽州路、金寨路、蜀山路、四里河路、阜阳路七条放射道路(以后又加了蒙城路、张洼路,变成九射),老城区则形成井字形骨架。

由于合肥的道路和国内大部分城市道路一样,存在着路网密度不足的问题,而加大路网密度开辟新的道路代价太大,当时资金条件不许可,因此主干道路只有加宽宽度,事实上现在看当时定的出入口双向六车道已经落后了(目前正在改造成8-10车道),而区间道路原建委规划处只提出7米、9米和11米的标准,必须加宽。

所以1990年建委正式下达任务,对全市道路宽度第一次进行了系统调整。

从1993年开始,合肥交通拥堵情况日趋严重,1995年4月我在参加市长研究班听完同济大学教授徐循初的讲课后,感觉到抓紧拿出综合交通规划的紧迫性。

此时,规划部门委托东南大学编制的道路交通规划已基本完成,于是回来立即召开专家论证会,然后报市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

当然,道路交通的改善是阶段性的,随着车流量的增加,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步提高,规划、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包括轻轨交通,也是这样。

1995年,德国莎特堡公司几位专家来合肥考察,想在中国选择一个中等城市,建设轻轨交通示范线,同时兴建轻轨车辆厂。

他们看了当时淝河汽车制造厂,感到技术和管理都比较满意,于是,市里委托我负责与该公司商谈。

1996年8月,我同建委杨治茂副主任、规划院夏有才副院长、公交总公司孙家余总经理赴德国考察,同时考察德方一些中小企业,受到热情接待,德国汉诺威市报纸大幅照片进行了报道,他们还让我驾驶轻轨电车跑了十余公里。

在会见德国德累斯顿市的市长时,对方还主动提出要和合肥结为友好城市。

这次考察回肥后,规划院随即组织了一个技术班子,编制轻轨交通规划,提出4条线路的方案,经过讨论,决定先上一号线,即新火车站至明光路、芜湖路、金寨路至经济开发区一线,总投资22亿元。

但该项目上报后,正值国家计委下发一个文件,限制各地轻轨项目上马,轻轨建设因此搁浅。

四、琥珀山庄的规划

全国住宅小区建设始于70年代末。

当时市房产部门成立住宅统建办公室,因为一些市直单位住房紧缺,单位内部又缺少地皮,所以全市陆续规划建设南七太湖新村,东五里井铜陵新村,西三里庵蜀山新村,北门钢铁新村。

开始的住宅小区建设标准低,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设施也比较简单,更谈不上多少优美的环境。

1984年,市里在西门外规划了一个西园新村,占地23公顷,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这个小区原来有一个天然水面,虽然只有1公顷左右,但规划师们把它保留下来,精心设计了一个共享空间,水面上通过曲桥连接了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接待室,配上绿化、山石、周边的点状住宅楼,感到灵动、活泼,加上整个小区道路自然式布置,把小区划分成几个组团,每个组团配置一块邮票式绿地,打破了传统的兵营式布局。

这个小区由刚成立的中房公司组织实施,经过建设者们的努力,小区于1986年建成后,被建设部、文化部、外交部推荐参加了联合国当年在意大利里古利亚举办的国际人居展,获得了特别荣誉奖。

为此,全国建设者们纷至沓来,乔石委员长、黄镇部长都来视察过,永良书记、本模市长陪同,我和已故的王明远同志向他们汇报了小区规划建设情况。

那时,全国住宅建设呈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势头。

为了加强对住宅建设的引导,建设部在天津、济南、无锡选择了三个小区,即川府里、燕子山和红梅新村,开展住宅小区试点工作。

1989年,建设部在济南召开第一批住宅小区试点工作总结会议,曾在山东抓燕子山小区的谭庆琏同志,此时已是建设部副部长。

这次会议,我和时任常务副市长的刘道浓同志一道参加。

看了燕子山小区的建设现场,当时我就闪过了一个念头,山东能搞成的高水平小区,安徽也一定能搞成!

正好旧城改造指挥部因国家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不准在老城区大拆大建,准备在城西规划一个小区,取名为琥珀山庄,我灵机一动,干脆争取把琥珀山庄列入国家第二批住宅试点小区。

那天吃完午饭,步出餐厅,正好和谭部长走在一起,我把这个想法向他汇报了,立刻得到了他的支持,在这次会议结束时,大会主持人正式宣布琥珀山庄列为全国第二批试点小区。

既然列为国家试点,就要下点真功夫,我这个人就是这个性,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样子来。

回来以后,我召开建委主任办公会议,谈了自己的想法,统一了大家的认识,对小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对小区的总体形象的思考,我则想起1987年去威海参加全国规划工作会议,考察青岛时,被八大关路那一带的风景所吸引,当时看到的红瓦、白墙、碧海、蓝天,感觉非常美。

当然合肥没有海,但是琥珀山庄旁边也有较大水面———黑池坝,北面是南淝河蜿蜒流过,如果我们在绿化造景上再下点功夫,可以形成白墙、红瓦、绿树、蓝天的总体格调。

因此,建委主任办公会做了决策,就按这个形象进行规划设计。

之后不久,谭庆琏同志来合肥,我把这个构思向他汇报了,他非常满意,对选择坡屋面,随坡就势,自由式布局,采取这样的色调赞不绝口,并说:

这就是我要建的小区样子。

规划师们把它叫做新徽派,规划设计方案出来以后,请部里和高校的专家进行了评审,建委主任办公会通过,然后请市委、市政府领导看了方案,大家都表示赞成。

当然,关于总体色调,有的专家也提出,能不能干脆就用粉墙黛瓦,保持传统徽派的特色,我反复琢磨,黛瓦颜色过于厚重,还要有点现代的气息,一大片黑乎乎的,效果不一定好,而红瓦掩映在绿树当中,清爽明亮,给人以好心情,建成以后的景观效果证明,原来的想法还是成功的。

琥珀山庄规划中小区的路网确定、设施配套以及各项细节问题,程华韶、王丽梅等同志都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从建成已达15年的今天来看,还尚能适应,但没有想到家庭轿车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停车问题成了大问题,这和合肥其他小区一样,有的甚至比它晚了很多年的小区,都没有解决好。

还有一个是供热问题,当时一是受观念影响,总是认为黄河以南不是采暖区,做了违反国家规定。

二是受成本影响,当时建设部提出四句话“造价不高水平高,标准不高质量好,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做了供暖势必增加成本,影响售价。

三是对供热设施如果配套建设,有多少人愿意用吃不准,一旦大多数人不用,供热成本高,财政不能拿钱补贴,运营不下去怎么办,所以就没有进行配套了。

后来在两栋小高层做了尝试后才发现,供暖的小区非常好卖。

这说明,当时的超前意识还是不够强。

而且,走市场化的路子搞供暖,政府不用补贴,不违反任何政策。

但是,小区取消了化粪池,所有污水全部集中到小区污水处理场,这一决策应该说还是够有气魄的。

琥珀南村建成后,全国参观者络绎不绝,平均一天一批以上省内外客人,大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96年,建设部在上海召开第二批小区试点总结表彰会,琥珀山庄获得综合优秀奖,囊括了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组织管理、优秀领导等6个单项一等奖,至今建设部领导仍对琥珀山庄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张肇生同志作为城改办的主要负责人,对琥珀山庄规划的实施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严谨扎实的作风,严格的科学管理方法,才使规划得以成为现实,还有抓工程的,抓征地拆迁安置,抓前期工作等城改的一批干将,都是小区建设的有功之臣。

环城公园与琥珀山庄小区互相借景,相映成辉,但当时这一带公园建设还非常粗犷,仅有一个黑池坝水面,在环城马路的斜坡上有一些自然生长的树木,而在黑池坝南北两头,还有不少违章建筑,南村东侧与环城路之间的洼地上,杂草丛生,积水孳生着蚊蝇。

为了把这一带景观彻底治理好,我想干脆来一个大动作,拆除所有违章建筑,重新做一个高水平的景观规划,真正使这一带成为全市最佳的风景区,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很大。

一是黑池坝南端土地属西市区,他们已准备在这里建宿舍。

二是当时拆违还没有形成气候,拆迁阻力很大。

我先把西市区委书记张文谊同志叫到办公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打消这个念头,这位同志大局意识很强,叫我这一说,表示服从。

然后我请市人大褚振国副主任带队视察,从人大角度提出要求。

借这股东风,召开拆迁动员会,建委副主任杨治茂同志主持会议。

在会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