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3798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全球性扩张,高校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成为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关注重点。

博士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帮助行为个体社会化到未来职业所须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和情感层面。

通过社会化,博士生接受和内化其所扮演或向往的社会角色的普遍规范,习得其所处职业群体的技能、知识和倾向等,并为下一阶段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好准备。

受知识经济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博士生的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但学术职业依旧是博士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关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当前博士生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还有助于改善博士生培养质量且能对各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术职业社会化则是指学术人或者学术职业候选人学习从事学术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倾向的过程或者状态。

具体而言,当博士生掌握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以胜任学术职业生涯中的学术人角色,习得一定的通用知识和可迁移能力以顺利完成学术工作相关任务,并将专业价值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一定程度的学术职业认同,最终保持一定的兴趣和热情准备从事学术职业时,可称之为达到了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理想程度。

换言之,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可从学术职业能力、学术职业认同和学术职业激情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其中,学术职业能力包含学术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前者指博士生发现并探索未知知识领域、产生突破性研究成果的能力;

后者指学术能力之外、能持续运用和依靠的、可迁移至不同的实践情境中的通用能力。

学术职业认同指博士生对学术职业内含的价值与规范的认可,表现为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偏好程度;

学术职业激情是博士生对学术职业活动、尤其是科研活动的强烈偏好倾向。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问题,但现有研究几乎都运用质性访谈法,从个体经验解释的角度关注小范围内影响博士生社会化过程的相关因素,缺少大样本量化数据的支持。

基于此,本研究利用《自然》(Nature)2019年开展的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从整体视角出发,探索魏德曼(Weidman)学生社会化模型框架下个人背景特征、学术活动参与、社交环境以及组织支持对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从而为探究当前博士生学士职业社会化影响因素、提升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程度提供实证依据。

  魏德曼指出,博士生的学术职业社会化是组织环境、个人背景特征、专业共同体和个人社群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组织环境是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过程和程度的最核心因素。

博士生在学校提供的支持和营造的氛围之下参与学术活动、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与导师和同学等重要他人的互动之中形成对学术职业的认知和兴趣,最终转化为学术职业能力、学术职业认同和学术职业激情。

同时,个人背景特征、专业共同体和个人社群等因素也在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即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过程还受性别、年龄和读博动机等个人背景特征、从业者和专家等特定群体以及家人和朋友等个人关系因素的影响。

  个人背景特征。

①性别。

目前,学界对性别是否会影响博士生的学术职业社会化程度并无统一定论。

例如,部分学者指出,因婚姻家庭和个人事业的矛盾冲突、对生活和事业稳定性的偏好及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等因素,女性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认同、学术职业激情和学术职业能力显著低于男性博士生。

其他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左于女性博士的学术职业社会化程度滞后于男性博士的结论。

②年龄。

学术界对年龄是否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程度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研究得出了高龄博士生群体因经济压力、角色冲突和社交障碍等因素呈现出较低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职业激情的结论。

③读博动机。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读博动机是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出于学术动机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对学术职业的偏好程度、学术激情显著高于其他博士生群体。

  学术活动参与。

①科研投入。

学界普遍认为,博士生的科研投入时间长度与其学术职业社会化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如当博士生科研投入时间不足时,他们无法获得博士学位的概率越大,获得学术激情和学术职业认同感的可能性越低。

②学术发表。

学术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博士生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博士生科研效能感、学术职业认同和兴趣的关键因素。

③科研合作。

在不同类型的科研合作中,博士生发展了自身的学术资本、提升了科研写作与创新能力,并在与导师和同学的合作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术职业社会化程度。

④学术会议。

学者指出,与学术职业人和学术职业候选人的沟通交流过程是博士生习得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学术职业激情、获得学术职业认同的关键途径。

  社交关系。

①师生关系和导师支持。

导师是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指导风格、指导时间和指导深度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能力、学术职业兴趣与倾向。

②社交关系。

除师生关系外,博士生与同学、家庭及其他教职工人员的关系也是促进或者制约其学术职业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霍普伍德(Hopwood)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能有效传达重要他人对博士生的角色期待,有利于促进博士生对学术职业身份的认同感。

  组织环境。

①学术职业支持。

培养单位提供学术职业支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博士生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有效抑制博士生学术职业的流失率,并对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职业志趣与激情产生正向影响。

②学术职业氛围。

蒂尔尼(Tierney)强调,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行为个体内化组织文化的过程,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对学术工作的兴趣与热情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学术氛围和职业环境的影响。

具体而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积极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博士生建立对组织的归属感、发展学术共同体、加强学术职业认同和提升学术职业激情。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魏德曼的学生社会化模型,但多运用质性访谈法探讨博士生在学术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经历和主观感受,缺少大样本量化证据;

且多聚焦于单个或几个视角,研究视角零散,样本覆盖面窄,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有待商榷。

因此,本研究基于魏德曼的学生社会化模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Nature期刊2019年开展的博士生调查数据,进一步探索上述因素对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

二、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自然》2019年开展的全球在读博士研究生调查,内容包括博士生的个人信息、学术活动参与、组织支持和社交关系等主题,有效样本共计6812人。

其中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有效样本量为829人,占总样本量的12.17%;

其他占比较高的国家主要包括:

美国1548人(22.72%)、德国528人(7.75%)、印度528人(7.75%)、英国526人(7.72%)、澳大利亚193人(2.83%)、加拿大190人(2.79%)、法国145人(2.13%)等。

在可得样本中,男性占49.47%,女性占50.53%;

年龄低于35岁的博士生占89.54%,35岁及以上占10.46%。

  

(二)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从表征博士生学术职业能力的题项中共提取出两个因子(KMO=0.906,χ2=35607.818,p<

0.001)。

因子1包括“收集数据能力”“分析数据能力”和“撰写可发表在受同行评议的期刊上的论文”等五个题项;

因子2包括“管理复杂项目的能力”“申请基金的能力”和“制定商业计划的能力”等五个题项。

参照王传毅和彭湃的研究,本研究将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学术能力”和“可迁移能力”。

因变量还包括学术职业认同和学术职业激情,其中学术职业认同的测量题项为博士生毕业后从事学术职业的可能性,计分方式为:

“一点都不可能”=1到“非常可能”=5,得分越高代表学术职业认同感越强烈;

学术职业激情的测量题项为博士生从博士生涯开始以来的满意度变化情况,计分方式为:

“显著恶化”=1到“大大改善”=5,得分越高表示学术激情越高昂。

  综合魏德曼的学生社会化模型,本研究所采用的自变量包括四个部分:

博士生的个体背景特征、学术活动参与、社交关系和组织支持。

一是个人背景特征。

包括:

①性别,以女性为参照组;

②年龄,35岁以下为参照组;

③读博动机,非学术动机为参照组。

二是学术活动参与,包括:

学术发表、学术会议、科研合作、科研投入,前三者均以满意度来测量,为定序变量;

科研投入是以十小时为时间间隔的连续变量。

三是社交关系,包括:

①师生关系,以满意度测量;

②社交环境,以满意度测量;

③导师支持,以导师每周指导时间来测量。

四是组织支持,包括:

①学术职业支持,以满意度来衡量;

②学术职业氛围,以“学院成员经常和我探讨学术职业相关信息”和“学院成员经常鼓励我参加提升学术职业能力的相关活动”等五个题项来衡量。

表1汇报了各个变量的详细说明以及描述性统计。

  (三)研究模型与方法

  本研究包含三个因变量,即学术职业能力、学术职业认同和学术职业激情。

学术职业能力是连续变量,故采用OLS(OrdinaryLeastSquare)回归;

而其余因变量存在明显的序列结构,本研究采取SLM(StereotypeLogisticModel)模型。

为保证SLM模型的适切性,本研究将学术职业认同和学术职业激情的SLM结果与仅包括常数项的模型和无序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进行拟合优度比较。

由卡方检验的结果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可知,两个因变量的SLM的拟合优度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模型,因此本研究采取SLM是合乎需要的。

另外,本研究的自变量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主要自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均小于0.5,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因此可以认为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分析结果

  

(一)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表2汇报了学术职业能力的OLS回归结果及学术职业认同和学术职业激情的SLM回归结果。

OLS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国别的情况下,学术活动参与、社交关系和组织支持三个方面的变量均能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预测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能力,即博士生科研投入时间越长、学术发表越多、学术会议参与机会越多、科研合作频率越高、师生关系越融洽、导师指导时间越多、社交环境越和谐,以及院校充分的学术职业支持和浓厚的学术职业氛围都会显著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能力。

而性别、年龄对博士生学术职业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学界对性别和年龄在博士生学术职业能力方面的影响无统一定论的局面。

博士生的读博动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预测其学术职业能力,再次验证了艾马尔等(Amral,etal)的结论。

  学术职业认同的SLM结果显示,在控制国别的情况下,持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比持非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更倾向于认同学术职业,且博士生的科研投入、学术发表、参与的学术会议、获得的导师支持和组织的提供学术职业支持越多,与导师的关系和所处的学术职业环境越好,对学术职业的认同感越强烈。

而科研合作和社交环境对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也不显著,呈现出相左于魏德曼学生社会化模型的结果。

可能原因如下:

一是博士生在尚未成长为独立的学术职业人之前,在科研合作方面的自主性较小且专业权限较低,从而导致在合作关系网络中处于弱势地位,一定程度上这些负面体验影响了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认同;

二是开放的社交环境为博士生走向非学术职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术职业激情的SLM结果显示,在控制国籍的情况下,持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比持非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更具有学术职业激情,且博士生的学术发表、参与的学术会议、获得的导师支持和组织提供学术职业支持越多,与导师的关系和所处的社交环境与学术职业环境越好,学术职业激情水平越高。

与其他两个模型不同的是:

①性别和年龄均能显著影响博士生的学术职业激情,这种差异继续回应了现有研究对性别和年龄在博士生学术职业激情影响方面无统一定论的现状;

②科研投入尽管与学术职业激情呈现负相关,但是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并不显著。

这可能与科研投入的时间并非能受理工科类博士生自主控制有关,《自然》的调查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类博士生,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博士生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为50小时,长时间的强制性科研投入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博士生的学术激情。

  

(二)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将全部国家的观测作为样本对学术职业能力进行OLS回归分析,通过扩大样本来检验该模型的稳健性。

另外本研究通过变换回归方法,采用定序逻辑回归来对学术职业认同和学术激情的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表3汇报了三个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比较表2和表3的回归结果发现:

学术职业能力和学术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显著情况完全一致,显著性水平也基本相同;

学术激情的影响因素中的显著性情况相差不大,显著性水平也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本研究探讨的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个体背景特征、学术活动参与、社交关系和组织支持等四方面因素具有稳健性。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三点结论与政策建议。

  1.博士生学术职业能力的社会化受读博动机、组织支持、个人学术活动参与和社交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然而,我国博士生培养单位为博士生提供的学术职业支持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博士生学术活动参与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且呈现出数量多、质量低的趋势;

师生关系紧张和师生关系异化等导学关系障碍也成为了抑制博士生学术创新的一大因素。

因此,博士培养单位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能力。

①积极构建和完善博士生学术职业支持体系。

博士培养单位应加强营造良性的学术职业指导氛围。

②积极创造博士生学术活动参与机会,努力提升博士生学术活动参与质量。

博士生培养单位一方面可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论坛的方式保证博士生的学术活动参与机会;

另一方面可在校级或者院系层面适当增设小型科研项目、创设科研基金,鼓励博士生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深度参与学术活动,在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参与中提升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能力。

③建立评价监督体系,改善师生交往质量。

一是加强招生形式的多元化改革,确保师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构建师生间的信任基础。

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明确导师职责,保障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师生关系。

  2.博士生学术职业认同的社会化与博士生的读博动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为进一步加强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认同感,培养单位还可以从招生方面做出努力。

具体而言,在招生过程中,博士生培养单位应注重对候选人读博动机的考察,将是否出于学术兴趣加入选拔依据。

原因不仅在于读博动机能影响博士生的学术职业兴趣,更因为出于学术兴趣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对知识的好奇、对研究的热情以及处理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方面的表现显著优于其他博士生群体。

  3.个人背景特征、学术活动参与、社交关系和组织支持均能正向预测博士生的学术职业激情,而强制性、长时间的科研投入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兴趣和热情,容易引发压力和倦怠等消极心理,不利于博士生群体的健康、稳定性发展。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博士生培养单位一方面可通过提供学术职业支持、营造学术职业氛围、积极举办学术活动等方式,提升博士生学术职业激情;

另一方面,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科研的同时,也应合理安排科研任务,减轻博士生科研负担,以学生积极主动的科研投入取代被迫性和强制性的科研投入,为维持一定的学术职业激情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