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该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至2003年全市3393个已通电行政村全部看上电视。
2005年,有线广播电视信号通达全市6099个50户以上自然村。
2006年实施了10323个20户以上自然村、31个站台的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
2009年实施直播卫星工程,第一批为244567户发放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第二批将安装441826户,目前已完成97196户(见附件1附表2)。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从2006年开始,已建成重庆市分中心、市分中心少儿部、40个区县(自治县)支中心和3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建成750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见附件1附表3)。
3.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
从2006年开始,全市规划建设914个,已经建成822个,在建92个。
有13个区县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在内容建设方面,完成321个,还剩下593个。
从今年开始,全市启动街道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建设161个,其中主城9区81个、远郊31个区县(自治县)80个。
今年主城9区启动实施40个(见附件1附表4)。
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
从2003年至今,全市新建和改扩建20个文化馆、18个图书馆。
目前,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均各有一个文化馆,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15个,其中一级馆5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8个。
全市有图书馆41个,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22个,其中一级馆6个、二级馆8个、三级馆8个。
从建设面积看,全市区县图书馆应建面积228400平方米,已建139618平方米,文化馆应建167000平方米,已建139031平方米(见附件1附表5)。
4.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2006年9月开始实施。
目前,已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65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532套。
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和农村中小学每年放映6场电影的目标。
2009年,全市共放映农村电影181629场次。
2010年前二季度已放映93876场次。
目前,电影放映数字化率达91%。
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06年,我市开始建设村文化室。
2007年,按新闻出版总署的决定,我市在村文化室的基础上建设农家书屋,规划建设9986个。
目前已建成村文化室7060个,农家书屋1400个。
每个书屋配送2286册图书、30种报刊、123张(套)电子音像制品,并统一配置标牌、制度牌、消防器材(见附件1附表6)。
(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积极开展以“唱读讲传”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全市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红歌大赛、讲故事比赛、读经典演出活动、短信传播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有的区县还通过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2009年,全市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8.1万场,参与市民超过5486万人次;
《读点经典》出版12辑,发行量达520万册,其中市外发行40万册,覆盖21个省(区、市),《读点经典》中小学版出版4本,发行量达73万册;
举行一定规模的故事会3.7万场,讲述故事11.86万个(次);
全市手机用户转发箴言9101万余条次,评选优秀箴言1.4万余条,参与用户10745万人次。
开展全市性“唱读讲传”综合文艺晚会28场。
从2006年开始,我市实施“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2009年共送戏下乡1035场,农村文化进城18场。
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重庆文化艺术节。
2009年组织了第二次文化艺术节,开展了6大板块17项主题活动,推出新创剧目15台,推出10名舞台艺术新星、10名舞台艺术新秀和35名获奖歌手。
2009年,我市承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60支老年合唱团近4000人来我市参赛。
国庆节期间,全市开展了“红十月”文化活动,集中展演电影10000场,组织文艺演出600场。
今年春节期间,共举办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1890场,放映电影7281场,参与群众470多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积极出台政策措施。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08〕17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电局等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渝委发〔2008〕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委宣〔2008〕134号)。
2009年,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到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的总体目标。
会后,各区县(自治县)围绕市委提出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有关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2008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额为25928万元,2009年为31545万元,201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预算经费为19687万元(由于工程建设已逐步完成,新建任务减少,故预算减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2009年,市文化广电局组织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人员1950人次。
其中,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重庆图书馆承办的“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1期50余人次;
组织开展文化馆活动乡镇文化专干培训8期共800人次;
组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培训3期200余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800人次。
各区县(自治县)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精神,充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见附件1附表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以行政推动为主,即市里下达建设目标任务,各区县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
有的基层领导同志仍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的观念,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钱的事业,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导致有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配套资金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设进展缓慢。
有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组织唱歌、跳舞、搞活动,存在着完成任务的思想,没有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不健全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没有形成相应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认识不统一,除五大工程建设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解不一,在资金投入、活动开展上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
二是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市主要是依靠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仍显不足
从我市2008年、2009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来看,都是对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经费纳入预算。
有的区县除人头经费外,基本上没有公共文化活动经费,开展活动需要单独申请或挤占办公经费,导致开展活动积极性不高。
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受财力的限制,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也难以落实。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国务院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关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的规定在很多区县没有得到落实。
(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
一是仍有少数区县未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要求,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
二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
三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职,人员借用现象突出,据市文化广电局反映,乡镇文化站人员挪用率达70%以上;
四是村社(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
一是区县图书馆藏书量少、借阅者不多;
二是区县文化馆没有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一些开放的文化馆由于文化活动不多,且缺少组织,群众参与不积极;
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且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建在政府办公楼旁边,客观上导致主要是乡镇干部在使用,群众使用不方便;
四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基本上以儿童、老人为主,农家书屋使用者少,从查看到的借阅记录反映,在很少的借阅者中,主要是村社干部和村小老师;
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的乡镇基层服务点、村级基层服务点使用率不高。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上来。
一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
结合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自治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中的比重。
目前,我市对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的工作考核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事业考核中,没有单列。
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单列,今年和明年重点对硬件建设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工作人员配备情况、运行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
以后,重点对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考核。
建议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县、部门年终工作综合考评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考评的依据之一。
(二)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理论和制度设计瓶颈,文化部已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市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做深入细致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进行固化。
同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一是将图书馆、文化馆、村村通设施设备、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将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报刊购买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保证各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每年能新增一批图书,农家书屋图书每年能得到一定的补充,报刊能及时更新。
二是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
尽快落实“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和“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
(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
各区县(自治县)要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
要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积极性;
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要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
要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责任制,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专干不专的问题。
(五)完善服务,丰富内容,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完成80%,今年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要针对主城和远郊区县、城镇和农村等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要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在图书借阅上,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建立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互通借阅网络,读者能通过网络就地借阅和归还全市区县级以上图书馆的书籍,并逐步建立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共享机制,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主动邀请群众参与;
农家书屋要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开放时间,加强服务和管理,通过开展活动,吸引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
要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送电影下乡要调整放映内容,针对农村群众的爱好,播放寓教于乐的电影。
(六)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此外,乡镇和村级各种网络工程建设应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网建设,以充分发挥设施作用,避免重复建设。
当前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实施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在推进乡镇和村级的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时,应以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点(远程党员教育网络乡镇和村级站点)为平台,共享网络设施,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增大运行、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