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部com各年真题综合Word格式.docx
《财政部财政部com各年真题综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部财政部com各年真题综合Word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类是“人的因素”,即人的交易行为往往受到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使交易费用提高;
另一类是“物的因素”,因为在交易过程中,由于资产专用性程度、不确定性都会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
交易成本的减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提供信息流畅渠道降低交易成本;
统一规则降低交易成本;
签订合同降低交易成本;
建立违约责任制度减低交易成本;
道德法律化降低交易成本。
2、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的比例将逐渐缩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这一比例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可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恩格尔定律主要描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很大的比重。
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中心才会开始向其他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科教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为贫困,在0.5到0.6为温饱,在0.4到0.5为小康,0.3到0.4为富裕,小于0.3为最富裕。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比较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因素,如消费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于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烫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的长期的趋势。
3、虚拟资本。
是指能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纸币、国家债券等,同一笔货币被反复交易就形成了虚拟资本;
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凭证被反复交易就形成了纯粹的虚拟资本。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等交易品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虚拟。
上述有价证券之所以叫做虚拟资本,是因为他们是以货币等形式存在的现实资本的所有权或债券凭证,证明一定数量的现实资本归有价证券的持有人所有。
持有人可以凭借证券定期的获得资本收入,也可以出让证券换取现实的货币资本。
它们之所以被称为虚拟资本,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真实资本已经进入到了企业的运行,这些证券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纸用于证明现实资本所有权凭证,只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他们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就形成了虚拟资本的运动。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这信用制度的发展。
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从一个资本的两个方面来考察。
如一般资本,假定是10万元,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进入企业运行的10万元就是实体资本,而投资者手中持有的10万元股票进入股市,则成为虚拟资本。
由于虚拟资本只是实体资本的纸质副本,以证书的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实现实体资本的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运动和存在必须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同时,虚拟资本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发展。
但是,虚拟资本的价格的决定并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来决定的。
虚拟资本的发展既可以促进实体资本的发展,也可以个实体资本的发展带来灾难。
4、不变资本。
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马克思第一个科学的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进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资本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部分,即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马克思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其中,不变资本是转化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变化,而他们的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
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实现的。
转移的价值量,只是进入生产过程的原有数量,绝不会大于它。
可见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因而叫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形式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了。
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工人再生产出来的。
但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是,不仅再生产出了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而且生产出了剩余价值。
因此,转变为劳动力资本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进一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为正确的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5、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的总体。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民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四个方面。
这几项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是社会发展的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与人们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
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们的利益作为一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们、人们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这一本质和核心。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是:
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
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负担过重;
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
缺乏完整的立法和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
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
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苦难;
三,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四,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六,社会保障法制化不强。
改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统一制度;
以税收确保基础保障,全国统收统支;
扩大覆盖面;
切断单位与个人的社会保障联系,约束和激励公民建立个人社会保障账户。
6、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概念: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率。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够全部用于放贷,必须按照法定的比率留存一部分作为随时应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备金,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作用:
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的三大货币政策之一。
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
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减少。
央行可以在法定范围内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需求。
从理论上说,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是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最为简单的手段,然而,央行一般并不经常使用这一货币政策。
这是因为:
一是这一政策发挥作用有个时滞过程;
二是这一政策手段太过猛烈,一旦储备金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贷都必须扩张或收缩。
在通常情况下,央行都是通过三大货币政策联合运用来实施宏观调控的。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
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1、级差地租的来源、条件、形成原因。
任何地租的形成都以土地的所有权为前提,土地所有权在生产中不执行任何职能,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对土地的占有,而向农业资本家收取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三者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它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形式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距离市场的远近程度等。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形态:
级差地租一和级差地租二。
前者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后者是由于同一块地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土地作为一种自然条件,它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与剩余价值。
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领域又在流通领域。
从资本总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值,这是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
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在流通中是不可能增值的,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的现象,则是经过流通程序,产生了价值增值。
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但是,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一定量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商品上,但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即低于价值购买或高于价值出卖,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但是由于商品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他的所得正是他的所失,从总流通过程看,流通中的价值仍然没有变化。
但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如果离开流通量领域,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储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与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它必须以流通领域为媒介。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3、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在长期中只得到正常利润。
完全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这一市场结构中,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竞争的因素,这一市场结构的特点是:
市场上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或完全无差别的(或者说产品之间有完全的替代性);
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毫无困难,所有资源都可以在各个厂商和各行业之间自由的流动;
信息是完全的,市场上每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
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需要区分开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通常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当企业所有者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他就失去了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所能得到的收入报酬,而他失去的这份报酬就是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的机会成本。
或者说,如果他在自己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的话,他也应当向自己支付报酬,而且这份报酬数额应该等于他到别的企业当经理时所得到的最高报酬。
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并且属于隐成本。
而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其的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
企业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又称超额利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利润=超额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
所以我们说,当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实现了正常利润,是由于正常利润作为隐成本已经从成本中被扣除了。
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生产中,厂商通过改变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由于长期中厂商的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厂商在市场价格给定的情况下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
一是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二是对进出一个行业的选择。
在长期中,如果一个厂商获得利润,这便会吸引一部分厂商进入该行业,随着行业内厂商数量的增加,市场上产品的供给就会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单个厂商的利润就会减少,只有当市场价格下降到单个厂商的利润减少为零时,新厂商的进入才会停止。
相反,如果,长期内某个行业是亏损的,那么厂商会选择退出这个行业,厂商的退出一直要持续到该行业的利润由负变为零为止。
从而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中,没有一个厂商可以获得经济利润,所有厂商都是获得正常利润。
用图形表示就是,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中,厂商的水平的需求曲线与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这一点上,厂商的MR=SMC=LMC=LAC=SLC,由于P=LSC=LMC,所以长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只获得正常利润。
4、论邓小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看法。
邓小平指出: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
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这一经典性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金融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产生,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又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运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金融活,社会才活。
其一,金融活,才能够使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使人们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为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种信用中介,金融将社会零散的、分散的、闲置的货币资金聚集起来,变成高效、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通过借贷、投资的方式,配置到社会急需的领域和部门,组合生产要素,不仅维持社会的简单再生产,而且不断扩大再生产,以及相应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生产方式,从而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发展。
物质基础厚了,社会才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兴办各种社会事业,才能有丰厚的财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
通过金融—经济—社会这样的途径,金融为社会做着巨大的贡献。
其二,金融活,才能够为人们的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而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大的生产力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和劳动能力的人。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单凭自己个人的原始积累难于较快的组织起大规模的社会生产。
而金融,就能够提供最重要的条件。
通过金融的支持和帮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可以更方便的进行创业或从事生产,同时还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其三,金融活,才能更好的调节宏观经济,调节收入分配,使社会公平得到更好的实现。
金融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各个单位和法人的经济活动乃至社会活动,同时,又能够利用利率、汇率、信贷、结算等手段影响这些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进行。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总量可以使时候总需求和总供给保持平衡;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的方向和具体数量,可以调整生产要素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格局。
金融的这种杠杆作用,将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价格,影响进出口的数量和规模,影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收入,影响社会财富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如果金融手段运用的方向、力度和措施得当,可以有效的抑制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保证社会的公平和争议得到更加切实的维护。
其四、金融活,还有助于培养社会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氛围,增强社会和谐的动力和条件。
金融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正常运行需要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一是具有完备的法制体系,二是具备基本的信用基础。
人们知法守法、讲究诚信、金融业务才能政策开展。
金融发展了,与金融有关的法制也会进步,人们会经常受到这种严格的法律和道德的熏陶,整个社会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氛围,并且带动社会其他方面法制和道德的建设,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内在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但是,金融本身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所以如果金融出现了问题,社会经济其他方面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金融的发展构成了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系统和主要链条,而社会,则通过银行进行存款和贷款的交换,以保证资金在全社会的血液循环,如果金融系统规范有序,社会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社会资金就会按正常的渠道和秩序流动,一切都井然有序。
但事实上,现代金融自从创立以来,就出现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混乱和危机,由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甚至政治危机从来就不是社会稀奇新闻,如1992年的英国英镑危机导致英国英镑和意大利里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1993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将日本拖入了长达十年的衰退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起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和拉美连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东南亚新兴国家、1999年俄罗斯债务危机引发国际市场恐慌、2001年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灭,引发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的乏力、2008年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金融业焕发活力,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现阶段在金融领域所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我们要正确的面对我们所面对的金融系统风险。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1)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例较高。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干预太多,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
在近几年企业资产重组中,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大了银行的压力。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
这类金融机构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或者说与其本身就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常常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或者监管盲区,此外由于法制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其积累的风险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3)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
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的,但是就目前我国现实来说,直接金融资源配置并未适应国民经济变化的趋势,银行信贷仍然将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此外信贷资金的绝大部分都在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其中蕴含的风险也值得关注。
(4)股份公司及其证券、期货市场不规范因素太多,投机成份较大。
这种投机所蕴含的泡沫和风险将直接威胁到股市与股份制度的正常发展。
防范与化解我国主要金融风险的建议:
(1)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
(2)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3)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出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4)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5)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6)在推进国企改制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减少投机因素对市场的波动。
(7)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论述
1、凯恩斯理论与理性预期理论对就业的不同看法。
答:
(1)凯恩斯理论对就业的看法是以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以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
1929年到1933年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几乎使资本主义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次严重的危机中总共有4000万人长期失业,社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的现实,使得传统古典经济学的“供求自动平衡,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笼罩在看不见手的神秘光环被打破。
现实和理论急需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危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以传统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势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它反对过去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来摆脱失业带来的萧条。
凯恩斯在其1936年发布的《就业、利息与货币理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就业量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的水平,能否达到充分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和总供给相等的社会总需求水平。
通常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构成。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需求并不必然与社会总供给相等,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的经常现象,从而资本主义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造成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归结为三大心理定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正是由于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得社会有效需求水平总是低于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失业总是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否定了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伸缩性的特点,认为在经济中总存在这某些因素阻碍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即认为具有“刚性”。
从而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来达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将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
为了减轻萧条,刺激就业,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凯恩斯为了减少就业,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政府干预经济;
扩大消费需求,提倡挥霍浪费,反对节俭;
扩大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
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率;
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不仅在理论界被誉为凯恩斯革命,而且对实际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凯恩斯本人甚至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救星。
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理论一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决策的主要理论。
(2)理性预期学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处于严重的滞涨时期,而传统的凯恩斯理论仍然提出不解决问题的对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