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885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Word下载.docx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第四次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

1.变化:

(1)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

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三、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

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2)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

(3)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4)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5)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

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

(6)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

2.影响: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五、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线索梳理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性质:

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

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

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

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

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

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

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2)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

指导思想上的失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

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失误的表现:

反右派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提出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开始泛滥。

错误进行了对代表正确路线的彭德怀等人的反右倾斗争。

错误的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这是一次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3)对“左”倾错误和失误的纠正:

从1962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八字方针。

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平反。

在肯定人民公社大前提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度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方面的问题做了一定的调整和纠正。

周恩来在文革“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主持工作时提出批判极左思潮。

邓小平在“文革”后期主持工作时,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全面进行整顿。

1976年1月,人民群众发起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4)成就:

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英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

原子弹爆炸成功,科技取得巨大进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的重要内容就是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是完成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的四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形成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了伟大的转折。

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推行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许多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上都取得显著成就。

到1982年,基本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线索,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还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六、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种过渡从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表现出来。

试分析、概括这种“过渡性”的具体表现。

在这一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点?

为什么?

1.表现:

(1)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结构从多种阶级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国家政治制度由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经济上,以赎买方式和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和平过渡。

(2)政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原因: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共产党一道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

(2)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愿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七、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得失如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又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1)建国初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这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1953~1956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中共“十四大”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经过改革,城市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八、新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

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

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

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

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

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

第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

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

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

九、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十、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认识: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经济基础的局部调整,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即保持上层建筑不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

我国之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

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原有的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3)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角度来认识: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这些政策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十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思考

1.基本特征:

(1)始终坚持以建设一个强大文明的中国作为奋斗目标。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即正确探索→探索失误→局部纠左→完全偏离→回归正途的过程。

2.探索中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1950~1952年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2)1949~1956年,我国实行五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政策,即国营经济、个体农业手工业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制经济。

(3)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工业则是百分之百的公有制,只有少量的零售商业和家庭养殖业(各个家庭养几只鸡鸭、种一些供自己食用的蔬菜)属于私有制。

公有制经济分为集体所有制(农业、手工业、农村商业)、全民所有制(工业、城市商业)。

(4)1958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将农业的公有制程度加强,将小规模的合作社扩大为大规模的、公有制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

(5)文化大革命时期,进一步采取“割资本主义尾巴”行动,将农村少量的家庭养殖业取消,将农户极少量自留地收归公有。

(6)改革开放时期,逐步恢复私有经济,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

3.基本结论:

任何探索与变革都必须符合国情,符合本国的生产力水平。

符合的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不符合的就会破坏社会的发展。

4.中国建设道路探索失误的原因:

①对国情缺乏准确、清醒、稳定的认识(有一定的认识,如中共八大)是根本原因。

②缺乏经验,无先例可循——探索失误是不奇怪的,应防止严重的、长时间失误。

③夸大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一代又一代人的强国之梦起了催化作用。

④党的领导人采取家长制作风,不能广泛的听取意见,错失了及时纠正错误的机会。

⑤民主法制不健全,处理问题无法可依,个人意志在国家中的作用过大。

⑥国际局势的紧张对我们的认识和决策起了负面的诱导作用。

⑦党内野心家罪恶行为加剧了我们的失误。

5.相应的教训是:

必须认清国情;

必须弄清经济规律;

必须实事求是;

必须发扬党内民主;

必须健全国家民主与法制;

必须提高应对国际局势的努力;

必须提防野心家。

【思想方法】

1.要重点抓住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重要事件,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2.要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线,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意义。

掌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用表解法把握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4.用网络法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5.使用比较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人民版

【考情分析】

1.本模块高考命题的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

2.本模块重点考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如:

华盛顿、拿破仑;

重点考查中外科学家,如李时珍、牛顿、爱因斯坦等。

3.高考试题中也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要求考生运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评价新的历史人物,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统一的原因:

①时代趋势;

②国力基础;

③个人条件;

④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

①政治制度:

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③经济制度:

土地私有合法化;

奖励移民垦荒;

统一货币、度量衡。

④拓疆、交通和文字:

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

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

修驰道、直道,规定车同轨;

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

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①主观上:

吸取隋亡教训;

唐太宗个人作用;

②客观上:

隋朝的经济繁荣;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

①政治: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

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

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3.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

①吸取教训——心存百姓;

②广揽人才——知人善任;

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④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