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783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③制定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

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

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发展: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

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

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新文化运动

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四、选修内容

1.(选修一)戊戌变法。

2.(选修二)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主题一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时段特征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

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政治上: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试分别概述材料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解题思路 第

(1)问关键把握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由此可明确“沉沦”指的是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2)问的原因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革命派的不断努力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含义:

沉沦:

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升:

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主题二 从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

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材料 现在有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

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

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

第二,关于革命的后果。

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邱涛《辛亥百年论革命》

材料中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试根据所学知识予以批驳。

解题思路 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来看,它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从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因此“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另外,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不是辛亥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

答案 批驳:

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不成立的。

①由于列强侵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成立革命团体,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进程;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其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③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片面扩大了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作用,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没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主题三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发展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1)从地域看:

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

(2)从部门分布看:

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3)从实力看:

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4)从产生原因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

2.历史作用

(1)从经济领域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从政治领域看: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

(3)从思想领域看: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如何理解材料中民族工业“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题思路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归纳。

经济方面主要是推动经济近代化,政治方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文化方面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中国思想的启蒙。

答案 民族工业进一步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主题四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反封建的差异及局限性

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分别掀起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他们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1.差异

(1)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化论批判旧制度。

(2)革命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3)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的正统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直指孔子旧礼教;

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2.局限性

(1)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有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即维新思想没有把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有机结合起来。

(2)民主革命思想虽然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民主思想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

(3)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上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问题探究】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问题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1)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问题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

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2)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解题思路 第

(1)问态度的变化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回答即可。

变化的原因则应该注意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剧烈变化。

(2)问由臣民到国民的变化属于由封建思想到民主思想的转变,结合当时促成这种变化的事件回答。

第(3)问回答出三方面的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可。

答案 

(1)变化:

由排斥到接受。

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

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

西学东渐。

(2)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3)发展趋势:

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

关系:

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

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

知识点一 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2012·

重庆高考)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调动知识 《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答案 D

2.(2011·

重庆高考)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B.1895年

C.1898年D.1906年

调动知识 材料强调的是“扶清灭洋”,所以该起义应与义和团运动有关;

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答案 C

知识点二 辛亥革命

3.(2013·

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

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辨别选项 A项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

C项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

D项“反朝廷、反鞑子”体现不出反帝。

答案 B

4.(2012·

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审题关键 “空壳”“辛亥革命成果”。

知识点三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5.(2013·

福建高考)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审题关键 1912~1915年。

辨别选项 A项在三大改造完成后;

B项在19世纪末;

D项开始于1915年。

6.(2012·

新课标全国高考)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调动知识 甲午战争后出现兴办实业热潮,冲破了传统的“商为末业”的观念。

辨别选项 B项材料无法体现;

C项材料无从体现;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A

知识点四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7.(2013·

浙江高考)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辨别选项 A项《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

B项开先例的是《昭文新报》;

C项短时间内销量增长4倍左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

D项夸大了影响。

8.(2013·

江苏高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材料信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

知识点五 维新思想

9.(2013·

安徽高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

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理解题意 材料意思是“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所以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

10.(2012·

天津高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材料信息 “戊戌变法期间”“中国并不在中央”。

知识点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2013·

江苏高考)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支持 “没有全盘反传统”“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12.(2013·

天津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

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