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677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

《《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在宜昌》三四年级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认识它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

2、熟练地掌握宜昌行政区域图,会填会用。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

4、培植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宜昌行政区域图,掌握各县市的分布,从而了解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

怎么引导呢?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湖北省地图及宜昌行政区域图,找到宜昌在湖北省的位置及宜昌市所辖县市和五个区。

其次,教师在课中利用湖北省地图和宜昌市行政区划图,向学生简要介绍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其中对于宜昌从古到今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要强调。

有条件的学校在课前还可借助远程资源,向学生展示宜昌优美的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为课后的交流与探究做准备。

2、课后习题可放在课中完成,也可放在课后。

习题一中的诗歌《过西陵峡》中,共提到两位宜昌名人,即屈原、王昭君。

著名景观有屈原祠、香溪、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今日的三斗坪,来日将建起雄伟的三峡大坝。

探究天空中的习题和小资料可放在课中完成和阅读。

四、参考资料

西陵峡,东起宜昌南津关,西至秭归香溪河口,峡长75公里,长度为三峡之最。

  长江三峡中西陵峡以“险”著称,古人曾有“西陵滩如竹节稠”的说法。

船行峡中,宽谷和峡道交替出现。

峡道两侧峭崖壁立,奇峰耸峙,怪美不胜收。

其叠峰秀嶂,奇构异形,钟灵奇秀,难以辞叙。

  西陵峡以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为主,峡中两岸峭壁如削,河道中密布暗礁险滩。

滩多流急、峡深景异,奇险而更显壮丽。

  滩多水急的西陵峡,遍布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光是那神奇莫测的石灰岩溶洞,镶珠嵌玉般点缀在两岸幽深险峻的峭壁上,就足以叫万千游人观赏不尽!

据统计,仅从南沱到南津关间,就有大小溶洞174个。

其中较大而又著名的有石龙洞、黄颡洞、三游洞等。

洞洞景色各异,处处别有洞天,是考察人文、地理的绝好场所。

  船过巫峡,进入西陵峡前,中间经过一段长约47公里的香溪宽谷。

紧逼江岸的悬崖峭壁渐渐隐去。

宽谷内岗峦起伏,远隐近现,沟壑纵横。

这里是三峡地段主要农耕地带。

巴东、秭归两个县城分别位于宽谷两端。

兵书宝剑峡位于青滩与香溪之间,因峡谷北岸峭壁上的两块奇石而得名。

远望铁青色的悬崖,在一低陷的洞穴,穴内岩石极像横叠着的书卷,称为“兵书石”;

兵书石右下方,一根上粗下尖的石柱直指江心,宛若一柄宝剑,故名“宝剑石”。

  相传,诸葛亮病重料定死期将至,于是把毕生用兵经验写成兵书,连同一柄宝剑搁置在绝壁上,留待后世英杰取出以安邦定国。

有趣的是,这叠所谓“兵书”,被一位现代采药人揭发出了谜底。

采药人用长绳从山顶缒到石穴中,发现的“兵书”不过是古代的岩棺葬,他从棺中找到了铜碗、铜剑等几样文物……

牛肝马肺峡位于岭滩上游的长江北岸,岸边的山形颇像一个驼背老人,“头颈”前伸遮住天光,“胸脯”内陷分外阴郁,岸缝间的泉水长年滴落,使石灰岩溶解形成钟乳石倒悬在石壁间,有岌岌欲坠之态。

在千奇百怪的岩石间,有几片重叠下垂的黄褐色岩石,形如牛肝,它的旁边还有一块酷似马肺,连起来称作“牛肝马肺”。

  现在,峡谷中的牛肝石完好如故,而马肺石在清光绪26年(1900年)被侵入西陵峡的英帝国军舰炮轰掉了下半部。

郭沫若《过西陵峡》一诗中的“牛肝马肺说寇狂”,指的就是这件事。

第二课宜昌地名的由来

本课“知识长廊”主要介绍了宜昌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交流平台”部分结合资料——宜昌的历史变迁,让学生调查家乡,了解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

“探究天空”是因课文而生发的问题,重点在探究“夷陵”的更名及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小资料”概括介绍了旧宜昌的城标——天然塔的情况。

1、掌握宜昌地名的由来,了解宜昌的历史沿革。

2、搜集长阳代表性地名的由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及实践能力。

1、课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宜昌地名的由来。

如有可能,找几幅旧宜昌与现宜昌的图片进行比较,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宜昌地名的由来。

首先,要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了解夷陵得名的三种不同说法。

其中难以理解的文言句教师要疏导,也可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或合作交流难句,透彻地理解夷陵的得名。

其次,对于书中提到的清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将“夷”改为“彝”的过程,可结合书后探究题共同完成。

再次,关于宜昌的历史沿革,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如果课前学生对长阳的历史变革有所了解,也可结合课后交流平台中的习题,谈谈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搜集图片,将实践活动融合在授课中,达到举一反三、资源共享的目的。

本课中设及到的习题,多为开放性习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不必给学生什么标准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本地的历史变迁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做些指点。

建议在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下长阳有代表性的地名的由来及它的历史变迁,要求学生大胆设想,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从小立大志,将来为建设繁荣兴旺的家乡而努力。

夷,①本义:

平坦②太平③使平,拉平;

铲平④诛灭⑤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

后来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⑥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国或外国人。

“夷陵”改为“彝陵”在清朝顺治年间,原因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因“夷”含铲平、灭绝之意,有对少数民族侮辱之嫌,故改之。

彝,《毛传》常也。

第三课千年悬棺之谜

本课的知识长廊探索了千古之谜——悬棺,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悬棺群及它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追溯了它的起源,推测了放置悬棺的方法。

磨坪乡地处秭归县西南部,素有“江南神农架”之称,与鄂西巴东、长阳两县接壤,平均海拔1200米。

有悬棺群的那面峭壁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磨坪乡杨林桥村二组的升坪河岸边,峭壁是秭归与巴东的分界线,有悬棺的一面属于秭归县,除此以外则属巴东县。

据考古学家介绍,由于年代久远,这个中国最大的悬棺群已无法找到一具保存完好的棺材,现仅能看到五六十个悬棺。

后经考古队员科学考证,最终确认发现131副悬棺,并初步认定磨坪乡杨林桥村的悬棺群距今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春秋战国前期猃狁(xianyun)族的一个部落居住在此附近,他们过着狩猎捕鱼种田的悠闲生活。

如今,磨坪乡政府正在悬棺所在地开发旅游资源,在名为“三龙潭风景名胜区”内,悬棺群成了游人们探险、科考的好去处。

1、了解悬棺这种奇特的葬俗及其它的传说、推测,知道中国最大的悬棺群——秭归坪乡悬棺群。

2、掌握三峡悬棺的五项发现。

3、通过推测悬棺葬的放置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1、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胜古迹之谜,历来被世人关注。

课前可让学生查阅关于悬棺的资料,从感性上增强认识。

教师也可在课前对悬棺现象作充分的了解,为上课做好准备。

2、书中图片过小,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悬棺现象。

若无多媒体,也可借助收集的图片和书中的图片分组探究,交流各自的发现。

3、课后“探究天空”的悬棺葬方法,可以在了解悬棺现象和通读小资料的基础上,动员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亲手做做,看谁最有创意。

4、“交流平台”中的习题答案为:

(1)、三峡地区悬棺墓葬群落有:

风箱峡岩葬群、楠木园铁棺峡岩葬群、兵书宝剑峡岩葬群、峡江支流岩葬群、奉节草堂河悬棺群、巫山错开峡悬棺群、巫山大宁河(巫溪)段悬棺群、巫溪县大宁河段悬棺群、巴东县龙船河悬棺群、秭归县九畹溪悬棺群、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悬棺群、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晓峰悬棺群等。

(2)、哪些葬法最合理?

以学生为主体,无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课文中提到悬棺群最高处的洞穴内有一捆绳索,现以证实为一采硝老人所为,并非古人放悬棺所用。

所谓悬葬,其实就是将棺木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意思。

古时人们会先将先人的尸身用麻布包裹,采用仰身直肢葬,然后将陪葬品置于脚下两侧,放在一副头大尾小的棺木中。

棺木是用一整块的楠木制成,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种样式,完成后再将棺木挂在悬崖之上又或置于峭壁上的洞穴中。

悬棺经过科学家鉴定,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二千六百余年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一直到明代末期为止。

古代行悬棺葬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源于古代的仙家思想,他们认为这样能把死者送入天堂,带有神学宗教色彩。

而会进行悬棺葬的部族,考古学家大多数认为有僰人、僚人等。

他们置棺的高度,一般距离水面十至五十米,最高的甚至达到一百米。

而置棺方式则有几种,分别为木桩式、凿穴式和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目前保存的悬棺共有二百六十五副。

悬棺方法成谜

古代人到底是如何把这些沉重的棺木,放置到离水面如此高的悬崖峭壁上,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课题。

他们提出了种种猜测,包括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等。

堆土法即是从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进去后,然后再把土运走,但是这个方法很快就被否定,因为悬棺大多放在水面的悬崖上,所以堆土法根本无法实现。

之后有人提出可能是地壳变迁的关系,古时的水位可能比现在高出很多,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悬棺,当时可能距离水面很近,只要用船把棺木运到河面,就可以放置悬棺。

不过一些权威地质学家说,在二千六百多年内,地质变化不可能有那么大,除非出现突然的地升或者地震。

最后一种是利用绞车,将棺木从下往上吊,首先在山崖上安装一个定滑轮,再使人从河面运来棺木,就可以轻松吊上去。

可是在山崖上,没有任何打桩或者人工钻凿的痕,即并没有找到固定滑轮和绳索的地方,所以这个说法也不太可能。

虽然在二○○一年时,在四川成都曾有二十多名中学生以滑辘下放式利用木辘成功悬棺,但到底古人是否以此方法悬棺,则仍然不能确定。

而且古时的设备和现今的不能相比,所以悬棺究竟是如何被放到悬崖峭壁之上,到现时为止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第四课奇特的“震旦角石”

震旦角石,外形如笋如塔,又称“宝塔石”,俗称“三峡石笋”,是一种软体动物的头足类化石,生长于4.38至5.1亿年前的奥陶季。

三峡宜昌是震旦角石的主产地。

课文从青石板上的神秘图案探究,从而引出“震旦角石”,并详细介绍了“震旦角石”的演变过程、外形及价值,让学生耳目一新。

1、学会收集有关化石标本及化石图片资料。

2、举办化石标本展览会或图片展览会,了解宜昌或长阳远古时期的地质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考察能力及合作精神。

1、本课内容对学生有些难度,所以授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化石标本及化石图片资料,充分了解化石的形成及原因,从感性上知道“震旦角石”是一种生命化石。

在此基础上,联系课文,通过举办化石标本展览会或图片展览会,了解宜昌或长阳远古时期的地质特点,进一步理解“震旦角石”的演变过程、外形及价值。

2、震旦系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在长江三峡工作时所命名,后成为国际地学界公认的标准地层剖面。

震旦系地层中含有古老的海绵、小壳等远古动物化石,还含有较丰富的磷、锰、钒、银等矿产资源。

课文后面“交流平台”中的三幅图案在“震旦角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像什么就行,不必追求标准答案。

从图案中,可判断出三幅图依次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珊瑚化石。

3、“探究天空”中,要求学生采集“震旦角石”研究,内容有局限性。

目前,已发现的“震旦角石”,仅在长阳县天柱山——白玉山一带和鹤峰县走马坪出露,学生采集标本有难度,建议教师将内容改为采集长阳奇石,探究更有实效性。

“小资料”部分由学生自读了解。

1、震旦系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在长江三峡工作时所命名,后成为国际地学界公认的标准地层剖面。

元古界之上是古生界(由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共六系组成)地层,距今已有6~2.5亿年历史,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页岩、砂岩组成,总厚度约1500~8000余米。

在石灰岩、白云岩及页岩中常含有丰富的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珊瑚、笔石及古植物化石,还含有煤、铁、锰、铝等矿产资源。

震旦系标准剖面出露在宜昌市莲沱,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香溪以东至美人沱以西,地貌上组成著名的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

2、远古时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

长江三峡地区从元古代至新生代沉积地层比较发育,各种岩石类型也较齐全,累计厚度最大可达两万余米。

如果在野外认真仔细观察出露的地层岩石,可以从中发现许多精美珍贵的古生物化石。

为了使朋友们初步了解各类主要化石的基本特征,现从老至新将长江三峡地区可能发现的主要古生物化石简述于后:

(1)古老的藻类迭层石化石

主要产自西陵峡中震旦系上部灯影灰岩中,在宜昌市至三峡工程大坝的途中(长江北岸的灯影峡地段),就有可能在灯影灰岩中发现这种古老而稀有的古生物化石。

迭层石是元古时期由蓝藻在生命活动中留下的遗迹,常形成一层层的不规则同心圆状结构,因而被命名为迭层石。

迭层石形态有锥状、柱状、层状及球状等,常出现在碳酸盐岩中。

迭层石距今已有6~8亿年历史。

(2)最早的动物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属大自然中种类最多的节肢动物;

其主要种类有三叶虫纲、甲壳纲、多足纲、昆虫纲等。

三叶虫是一种生活在距今6~2.5亿年前古代海洋中的动物,现在早己绝灭。

三叶虫由头、胸、尾三部分组成,外观似一片树叶,因而被地质古生物学家称为“三叶虫”。

三叶虫是一种底栖、浮游生物,以食菌、藻类为主;

个体最小时仅1厘米,最大可达70厘米。

从寒武纪至二迭系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二迭系以后它就绝灭了。

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寒武、奥陶、志留系地层中,经常可以见到它们被埋藏在石灰岩和页岩之中。

据传,在欧美一些自然博物馆,收购一枚保存完整的莱德利基三叶虫化石要付出一万美元。

如果能在野外旅游中有幸采集到一块完整而精美的三叶虫化石,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3)古海洋中的巨无霸——中华角石化石

当朋友们在长江三峡东段西陵峡南津关至三游洞一带游览时,就会发现在三游洞风景区内的石阶梯上,或在山野中农家小院的石墙、石板路上,有时会发现被磨光的青灰色岩石面上有一种像“宝塔”或“石笋”一样的灰白色花纹或图案,你也许会不留意就信步跨越;

其实,这就是十分珍贵的震旦角石化石。

角石是远古时期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距今已有4.5亿年左右的历史。

角石属软体动物门中的头足纲,现在海洋中的乌贼、章鱼及鹦鹉螺等都属于头足纲(软体动物另外还有腹足纲、双壳纲、掘足纲等)。

震旦角石又称“中华角石”,它是一种长圆锥状的动物,头部有环状分布的触手(触足)用以捕食和游泳,因而被古生物学家称为头足类动物;

角石的外套膜分泌有钙质或角质外壳,死亡后沉淀到海底,肉质部分腐烂,而剩下的硬体部分就变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化石。

保存完整、构造清晰的震旦角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1995年一位韩国游客在三峡游玩时,发现山区一农家的猪舍墙体上有一块含角石化石的石灰岩墙石,当即表示爱不释手并示意愿出高价购买,后来,韩国朋友十分高兴,因为勤劳朴实的三峡农民免费将这块石头洗净后送给了他

(4)体形华美的螺化石

螺是一种常见的有壳动物,它属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也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纲;

腹足类动物头部极为发达,腹面有肥厚宽大的足,故名腹足。

腹足类螺壳多为钙质,形状有锥形、塔形、梭形、笠形、盘旋形等,壳口处有盖且壳体左右不对称;

壳体光滑,有的壳上有美丽的纹、脊、刺、瘤等装饰物。

螺是自然界中最长命的软体动物,它最早出现在距今约6亿年的寒武纪,今天仍然在大海和陆地上可以见它们繁衍演变的后代。

但是,现在的螺和远古时期的螺在种属上是有区别的,它们不但反映了当时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质历史意义。

例如在长江三峡的古生界地层中,可以发现松旋螺、全脐螺、马氏螺、脊旋螺、神螺等螺化石,当地质历史进入中生代以后,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绝灭。

因此,在野外采集几枚远古时期的螺化石与今天海边拾得的螺壳放在一起观赏,将别有一番韵味。

(5)万古长青的双壳类化石

双壳类化石包括蛤、蚌及海扇等种属,隶属软体动物双壳纲,以前又称为斧足纲或瓣鳃纲。

双壳纲动物具有两个大小、形态相似的外壳,壳形有圆形、卵形、三角形和扇形等,壳面一般有生长线、同心脊、放射线及刺、瘤等装饰物。

双壳类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动物,从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一直延续到现代,但从中生代至现代(距今2.4—0亿年)才是它真正的繁盛时期。

在长江三峡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中,从西陵峡新滩经秭归至巴东沿江出露的都是中生代地层,有可望采集到褶翅蛤、鱼鳞蛤、假铰蚌、珠蚌、楔蚌、丽蚌等双壳类化石。

(6)纹饰秀美的菊石化石

菊石化石具有十分秀美的壳面纹饰,是广大化石收藏、观赏者十分喜爱的化石品种。

菊石也是软体动物类,它与头足纲是近亲,因而被列为头足纲之中的亚纲。

菊石与一般头足类化石不同的是它的壳体呈旋卷盘状或圆球状;

它最大的特点是壳体上有十分美丽的缝合线花纹,因而在化石群中独具风采。

菊石是已经绝灭的远古生物,距今已有4~0.65亿年历史。

菊石在中生代三迭纪至侏罗纪最为繁盛,对划分海相中生界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长江三峡地区的三迭、侏罗系地层中,可望发现尖棱菊石、假海乐菊石、水城菊石、腹菊石、蛇菊石及粗菊石等。

菊石化石在我国西藏地区中生界地层最为丰富。

菊石的外貌有时与平卷螺、盘状螺相似,曲柳拐弯的缝合线是螺化石所不具有的。

菊石的大小一般在2~8厘米之间,长江三峡出露的地点也在秭归至奉节一带。

(7)千姿百态的笔石化石

笔石是一种远古时期早已绝灭的海洋群体动物,距今约有4.3亿年历史。

笔石的形态很像保存在岩石中间的笔迹,因此被称为笔石。

笔石由一个或数个胎管组成,可形成树状、网状、丝状、耙状及栅状等多种,形态十分美观。

在湖北省宜昌市黄花场王家湾至风子垭一带的志留系剖面的下部黑色页岩中,随意敲开山坡上的地层,你就会惊喜的发现丰富的笔石化石,请君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山村学童的画迹。

(8)奇异的花状动物——珊瑚化石

珊瑚的外貌很像盛开的花朵,因而生物学家称它们是“花状动物”。

自然界的珊瑚与水母(如秭归县香溪河中的桃花水母)、水螅都属腔肠动物。

珊瑚有单体和群体两种,它们的体壁具内外两胚层,中间是空腔而顶端有多个触手用以捕食海洋中的小生物;

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分泌有钙质组成壳架,死亡后在沉积物中经石化作用变成化石。

在长江三峡地区的香溪至新滩一带,沿长江岸边的公路可以采集到珊瑚化石。

此外,现代海洋中的珊瑚与上述远古时代海洋中的珊瑚属种有较大的差异。

长江三峡地区有些山区的农民利用珊瑚化石的天然花纹,加工成龟、鹤等工艺品到旅游景点销售,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9)家族庞大的腕足类化石

腕足动物是一种早已绝灭的古海洋单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大类。

腕足动物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外壳,其形态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卵形等,大小为5~80毫米;

壳的左右两边对称,大的称腹壳、小的称背壳。

腕足类分为无铰纲和有铰纲;

其中无铰纲化石主要有舌形贝、圆货贝、乳房贝等。

有绞纲主要化石有:

长身贝、石燕贝、五房贝、扬子贝、鹗头贝、蕉叶贝等。

腕足类主要分布在奥陶纪至二迭纪古海洋中,距今己有2.5~5亿年历史。

在长江三峡东段香溪至太平溪一带及巫峡神女峰下等地的古生代地层中,都可以采集到石燕、长身贝、蕉叶贝、鹗头贝等化石。

保存在石灰岩或泥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具有个体多、保存完好等特点,由其是壳饰花纹清晰的腕足类化石,具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10)亭亭玉立的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的外貌恰似一株亭亭玉立的百合花,因此被古生物学家命名为海百合。

看似植物的海百合其实不是植物,它同珊瑚一样是生长在远古时期海洋中的动物。

长江三峡地区曾经在重庆市巫溪县、湖北省鹤峰县发现由海百合茎组成的生物碎屑灰岩,当地群众称百合玉或宁河玉,用它雕琢的工艺品十分奇特美观,畅销国内外旅游、工艺品市场。

(11)种类繁多的鱼类动物化石

自然界的鱼类种类繁多,据说从远古到现代约有万余种属。

鱼类属脊椎动物鱼形动物超科,包括无颌纲、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共五类纲;

前三类生活在古生代,到了二迭纪晚期这些原始鱼类已经绝灭,而软骨鱼和硬骨鱼从泥盆纪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它的最早出现距今约有3.9亿年历史。

脊椎动物的特点是体内有一条富有弹性的脊索(脊椎),体形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左右两边对称,水栖者为偶鳍,陆生者有四肢,体内有骨骼且头骨较发育。

在古生界地层中保存最早的为甲胄鱼化石,它的身体外部都被骨板保护,恰似穿了一身铠甲,因而被称为甲胄鱼,它距今约有3.9亿年历史(泥盆纪早期)。

软骨鱼体内只有软骨而没有硬骨,因而能保存成化石的只有鱼的牙齿或背鳍。

在我们当今生活中所见到的海水或淡水鱼,绝大多数属硬骨鱼类。

在长江三峡地区的秭归、当阳、枝江等地的侏罗系及上第三系黄灰色泥质岩地层中,可望采集到似裂齿鱼、骨唇鱼、狼鳍鱼和江汉鱼化石。

有些鱼化石保存的骨架清晰而完整,具有一定的观赏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