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1092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

《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0Word文档格式.docx

基础设施投入较大;

不利于城市的集约发展。

(3)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模式认为,除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

行业区位、地价房租、集聚利益和扩散效益是导致城市地域结构分异的主要因素。

现代城市正是由于这四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历史遗留习惯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从而导致城市地域多核心的产生。

多核心城市的特点:

平均出行距离短,换乘次数少;

城市总体交通需求分布均衡;

城市环境容量较大;

城市用地集约化与居住环境改善的统一得到实现。

1.1.2城市结构发展模式

当今世界城市形态多种多样,但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大体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趋势:

一是城市由同心圆向外扩展模式转变为沿轴线发展模式,又称发展走廊模式,如哥本哈根、日内瓦、汉堡等城市;

二是城市由单中心向外扩展模式转变为多中心向外扩展模式,如东京、巴黎等城市。

(1)单中心同心圆结构

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城市空间发展由城市中心向周围蔓延,呈现同心圆环状向外扩展模式,其特点是:

●市中心交通特别拥挤;

●人们平均出行距离增大,时间机会成本增加;

●市中心地价过高,反过来抑制市中心的发展;

●市中心人口过分密集,污染严重,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2)带状结构(发展走廊式结构)

这类大城市空间扩展分为4个时期:

1)触角期,在这一时期存在一系列城市空间扩展推动力,借助城市对外交通路线的发展,在城市边缘区沿交通线形成一些外展触角;

2)分散组团期,一方面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限制城市外向扩展,另一方面大型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远郊建设,逐步形成分散组团空间结构;

3)城市走廊期,由于分散组团间快速道路的建设,城市沿快速通道形成分散式工作——居住城市走廊,这一走廊发展成为沿快速通道布局的通勤郊区镇。

4)带状城市期,随着通勤郊区镇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共同形成演化为带状城市。

其特点是:

●城市中心不突出,交通需求分布不均衡;

●城市用地较分散,有利于产业的布局;

●基础设施投入较大;

●不利于城市的集约发展。

(3)多中心轴线式结构

多中心轴线式结构的特点:

●平均出行距离短,换乘次数少;

●城市总体交通需求分布均衡;

●城市环境容量较大;

●城市用地集约化与居住环境改善的统一得到实现。

1.2知识经济、信息化与全球化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1.2.1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是直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

它具有四个主要特点:

①科技创新:

在工业经济时代,原料和设备等物质要素是发展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被称为“无形资产”。

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使知识被转化为数码信息而能够以极其有限的成本广为传播。

③服务产业:

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的同时,产业结构也正经历着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转型,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④人力素质:

前工业社会的主要发展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的主要发展资源是机器,后工业社会的主要发展资源则是知识。

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经过生产、传播和应用三个环节。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大大地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正是因为信息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关键作用,现代社会被称为“信息社会”,信息产业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增长最为迅猛的产业。

在当代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及其网络已渗透到城市各个领域,传统的城市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功能的变化必然通过城市土地使用方式产生作用,引起城市结构的转变。

信息化主要通过对产业区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来改变城市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从而对城市空间结构施加影响:

(1)城市结构的集聚化与分散化:

一方面,信息化使城市空间结构出现集聚化的趋势。

信息化使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密集型产业与服务业等出现集聚的趋势,一些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地位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信息化使信息的掌握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区位效益不再成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城市物质生产组织形态从大工厂分散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小企业,工业生产的空间组合方式以地域上的分散化取代成片工业区的组织形式。

(2)城市土地利用兼容化:

信息化使企业出现小型化、轻型化、清洁化的趋势,工业生产在地域上分散布局突破了大规模集中工业区的概念,使城市的某些生产活动与城市其它活动不需要再相互隔离。

信息网络导致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边界的模糊,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的兼容化趋势日趋明显。

1.2.2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特征

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密切相关联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

经济全球化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控制--研究/开发--生产/装配三个基本层面的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国界的局限。

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关税壁垒正在彻底瓦解之中。

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使跨国交流的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正在使电子商务日益普及,将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引发一场全球化革命。

在全球化进程中,空间经济结构重组导致城市和区域体系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和区域的演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发展,分别是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和不同层面的城市内部结构重组。

(2)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结构发展进程——从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的演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空间经济结构重组,城市体系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转变为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城市体系的水平结构:

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产业结构大都是建立在制造业的基础上,致使每个城市的主导部类不同,每个产业的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层面往往集中在同一城市,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层面不同,这就是城市体系的水平结构。

●城市体系的垂直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层面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城市,空间经济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装配层面的扩散和管理/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城市体系正经历着结构重组,表现为:

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形成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

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速发展,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

这就是城市体系的垂直结构。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结构特征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构成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特征,对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结构特征为:

紧凑的形态;

适当的密度;

混合用地;

公共交通主导;

面向步行者的街道;

调适性强的建筑物;

科技园区。

1.3热带海滨城市的城市形态特征

热带海滨城市是划定在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它所处的滨海位置和热带气候是城市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

因此它的城市形态与城市布局会表现出与一般城市不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于:

●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

海滨是滨海城市十分珍贵切给人感受强烈的自然要素,因此其城市布局要充分利用海岸地形,合理利用海岸线。

此外还有充分利用山林、湖泊、河流等,特别是流动的水体,在热带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道路交通方面,要安排好港口与城市交通的联系,形成便捷的水陆交通网络;

道路走向尽量与海岸平行或垂直,便于城市和大海的对话。

●绿化与开敞空间。

阳光照耀的热城,必须有绿化的衬托和点缀,这不仅是景观上的需要,而且是城市基本的生活功能需要,应更多的创造绿色开敞空间,满足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

2.海口城市形态与布局的现状分析

2、1海口城市概况

海口市是中国最大的热带海滨城市,海南省省会。

位于海南省北部,北临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大陆广东雷州半岛的海安县隔海相望,南渡江南北贯通境域。

海口市东部南部为文昌市、定安县环绕,西部是澄迈县。

全市总面积2312.9平方公里。

地势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和南渡江沿岸低平。

海口市目前现辖4个区,下辖28个镇和3个乡。

境区有四个国营农场、3个热作场和1个林场。

根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资料,2001年海口户籍人口合计为126.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84万人,占总人口的50.5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末海口市总人口为150.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02.89万人,占总人口的68.22%。

海口市是古今军事重镇,古今重要商埠,琼崖革命策源地,新兴旅游城市,改革开放造就的现代城市。

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模范城市、全国优秀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造林绿化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全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四十优”等多项殊荣,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健康城市试点城市。

2.2海口城市形态分析

2.2.1海口城市形态的演进过程

城市的规模、结构、要素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形态表现出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特征。

城市形态的演变最主要体现在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方面。

虽然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发展诱导因素,但城市形态的阶段性演变大体都经历过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扩展五个阶段。

纵观海口市的城市发展史,其城市形态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上述规律性。

(1)建城之初至解放前夕。

南宋时期,海口称“神应港”,初为水军要寨,后渐成集市。

自南宋建城至清朝这段时间内,城市建设完全依托水运条件,集中在南渡江的出海口东岸的较小范围内进行,城市规模很小,城市发展属于明显的点状形成阶段,未有明确的城市发展轴,城市用地呈现单一紧凑的块状形态。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为防倭寇抢劫骚扰兴筑海口所城,范围为今博爱路、新民路一带,面积0.48平方公里。

(见图1)

图1:

海口市第一阶段演变示意图(分别为明、清、解放初的城市范围)

清咸丰八年(1858年),琼州口(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商务活动日益繁盛。

至清末,城区扩大(见图2、3)。

1924年,拆城扩街,城区面积再次扩大。

海口解放前夕,建成区范围北至海甸岛沿江二路,南至海秀路和海府路,东至美舍河,西至龙昆北路。

面积1.5平方公里。

 

图2:

清代海口所图3:

清末府城平面图。

(2)建国初期至建省前(1987年)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也逐渐增大,城市人口也逐渐增多,城市外溢,出现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的趋势。

解放初,海口城市建设事业开始发展。

1952年,市区建成面积2.1平方公里。

1966~1975年,填建滨海大道,城市沿滨海大道向西发展,城西的秀英街建成小墟镇;

同时完成海甸岛拦海大坝工程,城市空间向北部的海甸岛扩展至1978年底,城区面积扩展到18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后,海口发展速度加快,城市主要沿海向西呈现轴向发展趋势,同时在北部的海甸也有所发展;

南部向原琼山的府城区扩展,基本上连成一片(见图4),呈现外向扩展的趋势。

至建省前的1987年,建成区面积已达22平方公里。

这一阶段,城市部分脱离老城区外溢,呈现轴向发展态势。

图4:

1987年的海口城市形态

(3)海南建省之后至今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省会城市。

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大潮给海口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城市中各种服务行业迅速兴起,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城市建设超常规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

尤其是在1990年国务院批复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海口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是沿着海岸向西发展,城市采取沿海岸呈带形扩展。

城市呈现出由中心市区、马村、长流组成的带形组团式布局的雏形。

因此城市逐渐沿伸展轴向外溢可以预见,近年来随着各组团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形态跳跃式的扩展。

至2002年,海口建成区面积达到76.6K㎡,其中长流组团3.5K㎡。

另在桂林洋开发区、狮子岭工业区还有零星建设用地,它们均沿交通干线呈点状分布(见图5)。

海口中心市区:

在金融、金盘、港澳、海甸岛东部、美舍河等开发区已具规模,老城区改造有步骤地开展。

至1996年,琼山市府城与海口市区已基本连成一体。

同时合并前的琼山市新市区在规划的指引下跨南渡江向东部的东营扩展,开发了少量的工业和旅游度假设施。

老城组团:

建成了部分工业企业,但用地布局比较分散,工业区配套设施斥后,特别是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没有进行建设。

长流组团:

在目前在滨海地区形成了部分旅游设施和对外交通设施如火车站、火车轮渡码头。

图5:

海口市(城区)土地利用图

2.2.2海口城市形态演进中的影响因素

海口城市形态的演进之所以呈现出以南渡江出海口的海府城区为中心,沿海岸线扩展的模式,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自然条件因素。

海口北临琼州海峡,东临南渡江,在这二个方向城市形态的扩展有明显的阻碍。

而西面、南面多为丘陵台地,为适宜城市建设的较为平缓的土地,且有良好的水运条件。

因此,自然地形是海口城市形态演变中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海口自古以来就以江海交汇处的老城区为中心,其城市形态沿江向南扩展和沿海向西扩展的趋势最为明显,是因为市中心区南侧和西侧无明显的山体或河流的阻隔;

而开发长流和老城组团,就是由于原来行政区划的限制和这两处良好的用地自然条件作为新区扩展的必然抉择。

而城区没有向东跨江发展,除了南渡江这个自然门槛外,东部地区的易受洪水洪水威胁及其不太稳定的地质条件也是主要原因。

(2)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出现了新的功能或导致原有的部分功能衰退,使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产生矛盾,从而推动城市形态的演变。

在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功能相对简单,以居住、行政以及商业流通等非生产性的功能为主,生产性功能所占城市用地比例较小,城市形态的扩展速度也比较缓慢,所有的城市功能用地全部集中在市中心区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城市形态的扩展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用地的增加,而这种扩展总是利用最为经济的方式,沿阻碍最小、效益最高的方向延伸布局,这就是海口市中心区西部的长流组团和老城工业组团选择区位并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主要功能又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目前海口正处于这一阶段),可以预见,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市中心区的一些工业用地将会逐步被置换,城市形态的扩展表现为生产功能的逐步外迁和商业服务功能的逐步内聚。

(3)交通条件因素。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之一,交通可达性也是城市形态演变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由于各种交通线具有潜在的高经济性,一般来说,处于交通沿线的城市用地能比远离交通线的用地取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城市形态的扩展通常表现出明显的沿交通线定向推进的特征。

海口市自古以来就是随水运发而兴起的滨海城市。

最初以新港为依托,随着水运条件的变化,港口逐步西移至秀英港,到即将建设的东水港,城市也随之沿海岸线向西扩展。

近年来,随着海口市交通条件的变化,如市区东南部空港的建设及岛内环岛高速公路的建设,城市空间扩展具有多向的可能。

总体来说城市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年代的主导交通线路和方式有关。

(4)政策及规划因素。

在城市管理中,城市发展政策、法令以及城市规划都是使城市健康发展的手段,这些手段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着城市形态的演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和有关政策,而海口在历史上属于边陲城市,基本上没有国家的大型投资,这就是海口城市形态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缓慢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而建省以后被列为最大的经济特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管理者干预和指导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在调整和制止不合理的城市形态发展方面,已经在大量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

解放以来编制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上版总体规划对于海口城市形态的演变是有积极作用的,城市规划还将对未来海口城市形态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1974年5月,海口市基建局首次编制了《海口市总体规划》,期限为1978~1985年,人口规模为城市人口21万,郊区8万,合计29万。

规划城区总用地为2251.61公顷,平均每人105平方米。

城市性质为全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扼琼州海峡要冲,联系南洋和大陆的交通纽带,发展橡胶工业为主,轻工、机械并举的热带海岛特点的清洁城市。

1987年12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应海南省筹备组要求,并受市政府委托,承担《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

1988年8月完成,同年8月31日至9月7日,由省政府组织专家评审,上报国务院。

国务院于1990年6月27日批准《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海口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了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若干详细规划。

2.3海口市建设用地布局分析

2.3.1建设用地布局现状

海口市区包括美兰、秀英、龙华、琼山四个区,面积共2313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80.1平方公里。

根据五普资料,2000年末市区总人口88万人。

在原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现有城市建设用地(不包括独立的小城镇用地)约93.13平方公里。

其中海府城区城市建设用地7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人;

老城组团城市建设用地8.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人;

长流组团建设用地3.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长流镇人口)3.13万人。

在原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规划区范围内现有城市建设用地约4.91平方公里。

其中琼山新市区0.58平方公里,桂林洋工业区1.09平方公里,桂林洋旅游区0.60平方公里,狮子岭工业区2.63平方公里。

表2-1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公顷)

占建设用地

%

人均建设用地

(M2/人)

1

R

居住用地

3713.4

48.49

43.68

其中

R2

一、二类居住用地

3146.9

R3

三类居住用地

566.5

2

C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142.4

14.92

13.44

C1

行政办公用地

117.4

C2

商业金融用地

545.2

C3

文化娱乐用地

36.6

C7

文物古迹用地

5.4

C4

体育用地

170.5

C5

医疗卫生用地

110.6

C6

教育科研用地

156.7

3

M

工业用地

640.1

8.37

7.53

M1、2

一类、二类工业

337.6

M3

三类工业

302.5

4

W

仓储用地

142.1

1.85

1.67

5

U

市政设施用地

86.1

1.12

6

T

对外交通用地

245.4

3.20

2.88

7

道路广场用地

869.3

11.36

10.22

8

G

绿地

509

6.64

5.98

G1

生产防护绿地

36.3

G2

公共绿地

472.7

9

D

特殊用地

310.6

4.05

3.65

合计

现状建设用地

7658.4

100

90.05

10

停缓建用地

92.5

11

E

水域及其他用地

1881.7

总计

建成区范围

9632.6

注:

按市区人口85.0万人。

2.3.2布局特征:

(1)带状组团式结构的框架初步形成。

海口市城市结构呈现带状组团式结构的雏形,城市可分为三个组团:

●海府城区——中心组团:

城市建设用地7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人;

是城市行政中心、商业、文化中心。

●长流组团:

建设用地3.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长流镇人口)3.13万人。

除镇区外,主要布局市级交通设施包括火车轮渡码头和火车站。

●老城组团:

城市建设用地8.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人,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