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9816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

《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教学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语文Word格式.docx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真题导练】

(2019·

新课标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找错点 重农抑商是汉代重要经济政策;

粮价低的后果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加剧土地兼并;

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

答案 B。

【对点训练】

1.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

“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  )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

仅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

统治者与材料中“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中“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2.(2019·

江西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明朝江南地区出现“永佃制”,“田入佃手,其狡黠者逋租负税,莫可谁何。

业经转移,佃仍虎踞,故有久佃成业主之谣。

”这表明(  )

A.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明朝时期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主土地所有权遭分割和部分否定D.明朝时期土地已成为自由买卖商品

【答案】C。

【解析】 宋代我国的经济重心就已转移到南方,故A项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出现的信息,故B项错误;

永佃制的基本特点是,土地被分割为所有权和使用权(耕作权)两部分,地主只有土地所有权,而使用权属于佃农,再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地主土地所有权遭分割和部分否定,故C项正确;

明朝时期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土地不可能成为自由买卖商品,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

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

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

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主要成就

①冶金业:

商周青铜器铸造;

春秋开始冶铁;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②制瓷业: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唐朝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宋朝五大名窑;

元代青花瓷;

明清彩瓷、珐琅彩。

③纺织业:

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

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

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改进技术;

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

2.古代中国的商业

(1)先秦:

“商人”出现;

官府控制;

私商的发展;

市场的形成。

(2)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

开通丝绸之路。

(3)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

“柜坊”“飞钱”的出现;

市舶使专管外贸。

(4)宋元:

使用“交子”;

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

夜市与早市兴盛;

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

商帮的活跃与兴盛;

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1.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发展基础:

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国家政局:

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交通条件:

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4)货币发展:

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政府政策:

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

新课标全国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找错点 “佣身赁力”反映出工匠并非世袭职业,有一定的自由。

答案 A

3.“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

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

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解析】古代手工业家族内传承的特点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的原因,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故C项正确。

4.(2019·

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

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并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

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市”,并未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

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重农抑商”政策

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

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4.“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实行。

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

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重点深化】 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

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

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新课标全国Ⅰ卷,27)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找错点 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

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体现其思想的愚昧。

答案 B

5.(2019·

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汉书·

食货志》记载: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  )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

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

【解析】 在孝惠、高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商贾获得了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资格与权力,故A项正确;

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

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提及,故C项错误;

“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6.(2019·

宜宾二模)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解析】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

【考向命题研析】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命题点1 宋代农产品的商品化

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

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

里谚云:

‘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

’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D.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粮食产量高,而“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粮食产量低,可以从苏、湖、常、秀等州贩运,这说明当时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

命题点2 商帮对商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

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解析】“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表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史论链接】

⊙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明清时期,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

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数据图表信息的获取

命题点3 两汉时期区域经济发展

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知(  )

关中

西汉

东汉

凉州

并州

240万

50万

128万

40万

330万

70万

扬州

荆州

益州

320万

430万

350万

620万

470万

720万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上册》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

命题点4 清代中期垦荒耕地面积的变化

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

亩)表。

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

时间

雍正

十三年

乾隆

十八年

二十三年

四十九年

嘉庆

十二年

垦荒

耕地数

990585

971054

967140

963540

961049

A.社会垦荒能力下降B.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重农政策有所改变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答案】D。

【解析】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垦荒能力应该加强,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增减的数据,故B项错误;

古代的农业政策中没有限制垦荒的政策,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垦荒数量不断减少,根据所学,此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对粮食增长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

【方法点拨】

数据图表题解题技巧——四步法

第一步:

读图文,看求答抓信息。

即抓住设问角度及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

读表头看表注,抓住中心准确定位。

即抓住表头、标注、图标反映的中心问题。

第三步:

读内容逐项看,观趋势比差异。

即抓住表格、图片中的细节信息,纵向看趋势,横向找差异。

(注:

表格类试题可将表格数字转化成折线图的形式,看特征、观态势。

第四步:

甄别选项,史实验证排干扰。

①依据图表时空限定排除表述错误的选项;

②依据信息去掉表述不准确或绝对化的选项;

③其余选项反向带入图表,仔细验证排除干扰。

[考向三 历史价值观引领]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命题点5 古代制瓷业的成就

据唐朝《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

A.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B.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

C.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D.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

【解析】“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它的独尊地位我们无法从材料中获得相关信息,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制瓷业在唐代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规模也已达到足够全国使用的程度,故B项正确;

“巅峰水平”这属于明显的程度夸大,白瓷制造技术在后世尤其是宋代就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故C项错误;

邢窑是否为官窑以及它是否面向市场进行生产,这些我们同样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命题点6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宋代张孝祥诗中写道: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

A.运用了自然力B.可调节水的流量

C.提高了耕作技术D.此工具出现于宋朝

【解析】根据材料中“转此大法轮”“甘泽高下普”可以判断是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水力来进行农田灌溉,故A项正确;

筒车节省了人力但不能调节水的流量,故B项错误;

筒车是灌溉工具并没有提高耕作技术,故C项错误;

筒车出现于唐代而不是宋代,故D项错误。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主要包括: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新制度的确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民族融合和对外交往的加强,有利于经贸往来和交流。

[考向四 学术成果创新]

土地制度和城市变化研究

命题点7 井田制下的生产力水平

历史学家认为:

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致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

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

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D.铁器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解析】 井田制适合于浅耕农业时代不适合于精耕时代,是因为精耕更需要生产者具有积极性,而井田制下劳动者缺乏耕作的积极性,因而使井田制只适合于浅耕时代,故C项正确。

命题点8 唐宋城市风貌变迁所折射的城市功能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

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故A项错误;

据材料“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

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可知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城市建筑风格,故D项错误。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其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宋代城市在这一氛围中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城市文化呈现出与唐不同的面貌。

[考向五 隐性社会热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目标

命题点9 古代农村家族遗产分配所体现的和谐理念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种继承制度(  )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嫡长子、老年人和妇女给予一定的土地分配制度的照顾,可知这些制度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故A项正确;

材料中仅仅是对极少数人给予一定的照顾,不会导致地权的集中,故B项错误;

材料中仅仅反映了农村的土地的继承制度,不能体现出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故C项错误;

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走向瓦解,故D项错误。

⊙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建立初期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

调整的基本点:

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和财政收入;

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压轴大题导练】

【考情统计】

年份

类别

25分大题

12分大题

2019年

全国卷Ⅱ

大豆的种植及利用

——

“重农抑商”政策

全国卷Ⅰ

清代中期人口膨胀

全国卷Ⅲ

明清时期救济制度

古代及晚清的海洋利用

25分综合大题导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商贾并辏,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

”“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

俗者,则随而俗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

”“扬(州)俗尚侈,蠹自商始。

”湖丝集散地南浔镇“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呜笳用为长乐,差有僭逾之风焉。

”濮绸产地濮院镇和吴江的迎神赛会“穷极人间乏巧,靡费数千金。

”湖州“自有诸大宦豪,一变而侈靡无算,中人家仿之,甚至立破(破产),历历可数。

——摘编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晚明陆楫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

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

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

康熙以“江苏习尚华奢,避末者多,力田者寡”上谕江宁巡抚汤斌:

“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

”汤斌令胥吏等人“不许著花缎貂帽缎靴”,“寻常宴会不过五簋”,“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导致百姓怨望。

一向主张“黜奢贱末,专力于本”的雍正也提出批评:

“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

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者;

倘禁之骤急,恐不能别寻生理。

”乾隆年间顾公燮认为:

“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摘编自高玉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江南奢侈风气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指导语

①答题关键:

时间——晚明;

地点——江南;

核心——奢侈风气。

②方法技巧:

概括“特点”力求参考材料中的标点,据不同层次提炼。

③知识依托:

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对待奢侈风气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①明确:

所涉及奢侈风气的看法:

一是陆楫和顾公燮;

二是康熙、雍正、汤斌。

②技巧:

理解了一方的态度即可推知另一方的态度。

③“评价”要求:

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分别指出“态度”是什么,接着阐释说明其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