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共青团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青团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历史上野蛮的、腐朽的和落后的政治垃圾要排除在政治文明之外。
第二,政治文明分为静态的进步成果和动态的进化过程两个层面,不能仅仅将政治文明视为过去的政治成果。
第三,政治文明有三个组成部分,不能单纯地将政治意识文明或政治制度文明视为政治文明的整体。
第四,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的进化过程,是逐步发展完善的,不能绝对化地看待政治文明。
总之,只有能够真正促进人类政治生活进化发展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才称得上是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体系建设。
从静态角度分析,也就是在制度层面上,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行的规范程序。
从动态角度分析,也就是在现实层面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其核心是民主政治,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关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下当代青年重大价值判断以及发展倾向为背景,以青年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能力现状为立足点,以共青团与青年的作用关系为主线,考察新时期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以及与对象间关系的新变化与新发展,科学地、针对性地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新趋势提供建设性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以调研为主的量化研究,同时结合个案访谈,也参考了新近相关调研的成果和结论。
在问卷调查方面,本次调查研究对象是复旦大学在校学生,年级跨度为本科03级新生到在读博士研究生,分析单位为个人,方式为抽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20份(有效回收率为84%),其样本分布基本与实际整体分布吻合。
在个案研究方面,于XX年12月抽样采访了一些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科领域的在校青年,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此外,本次研究采取横向比较、纵向借鉴的原则,力图补充调研过程中样本面的局限性。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政治文明建设对共青团的要求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政治文明的提出对新时期共青团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共青团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建设,以满足党、社会和青年对团的要求。
、政治意识文明与青年价值观引导
党领导下的共青团对人们价值选择的社会目标是强调爱心奉献,倾向于塑造人格的道德内涵与政治意识。
在各个高校,培养团员大学生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追求倾向于物质利益,政治意识文明的提出要求共青团组织要引导团员青年去正确分析和对待这种利益,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
共青团组织的动力机制来自强烈的精神信仰与爱心奉献,这一非物质利益刺激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注重共青团员的人格塑造,以正确的理念和信仰对他们加以引导,从而使团员青年在认识与分析现实问题时以理性方式去思考。
2、政治制度文明与团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共青团和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架构是一致的。
在提倡团内民主的同时,共青团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党有着相同的组织原则。
政治制度文明建设要求团在组织、制度建设上紧跟时代的步伐,向科学化、文明化方向发展。
要求团的组织设置由单一、垂直的直线式结构逐步向横向、开放、动态、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转型,以团工作社会化作为目标指向,全方位地改造和重构现存的制度运作机制,包括现存的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体系,使之适应团工作发展的需要。
3、政治行为文明与主人翁精神的发挥
共青团是青年的核心组织,青年是共青团的主人翁,也是共青团服务的对象。
团的建设以青年为基础、适应青年需求、服务青年利益,而青年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性、能动性直接体现了共青团建设的成效。
团组织贴近青年,青年参与团组织是共青团活动有所作为的重要保障。
青年是共青团建设的基础,是实践活动的主人。
共青团在活动中,让青年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开拓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使共青团不仅仅在组织上,更在意识上和行动中成为团员青年活动、成长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开放世界中青年的价值观与发展倾向
、市场导向作用明显
当代社会给予了青年在规划自身未来发展上极大的主动性与自由度,市场理性意识在青年行为的价值判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得十分明显。
首先,当代青年在择业观上有着更加理性和成熟的考虑,收入已经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青年更多地关注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其次,当代青年在择业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大多数青年能够把握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
再次,纯粹的理想主义情节在当代青年决定自身现实发展问题上已明显淡出,调研中发现仅有1%的学生选择了“国家需要”。
调研中发现相当大的一部分团员青年对于自身未来发展规划呈现出个体选择多向性。
这一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外部客观环境来看,当代青年身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这一背景给青年营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较之以往更多的选择可能;
其次,从青年的自身特点来看,与以往相比,当代青年在考虑与自身相关的重大的现实问题时更倾向于稳重的多方面思考,在选择上更加灵活机动。
2、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渐提升
从访谈情况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在逐渐提升,虽然在严格遵守规则和方便自身利益实现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游移性。
大多数青年能够较好地遵守社会公德,如遵守交通法规,礼貌待人接物。
在问及“当过马路时遇到红灯而恰巧马路上又没有车的时候,您通常会怎样做?
”,90%以上的人选择了“一般情况下不会闯红灯”,这反映出在青年团员中规则意识已经比较强烈。
另外,在关于考试时遇到有人作弊的情况会怎么办的调查中发现,75%的同学不会配合作弊行为,说明大多数团员青年遵守规则的意愿比较强烈,而愿意配合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同学一场,视交情决定”。
在遇到“假如你是国家公职人员,而您的子女在高考考分离理想的大学仅差1分”的情况时,选择“试图用孩子其他方面的过人之处说服学校,希望能够破格录取”的比例为36.9%,其次是选择“我感到遗憾,但既然录取底线已经产生,就应该遵守竞争规则”,比例为34%。
由此可以看出,在规则和法制意识增强的同时,传统的人情伦理观在青年中还是有着相当的作用。
青年在面对规则选择时存在有限理性,即在面对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问题时,规则意识不一定能占据主导地位。
(三)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参与度及认同感
、青年对组织的参与存在“差序格局”
从青年参加共青团以及其他组织的活动比较,可以看到青年在参与组织活动时存在“差序格局”,共青团在这一格局中所处的层次体现了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感,决定了它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调查中发现,受访青年对于自己所直接从属的团体(包括基层的团组织、班级、自己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圈等)有着明显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亲近,比较关注和热衷于这些团体组织的活动。
如同投石入水推出波纹,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青年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度也因组织的远近而定。
调查中发现,在高校内,55%的青年倾向于经常参加院系、班级的活动,20%选择了团委、学生会以及社团活动。
共青团如何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和组织方式吸引青年的积极参与,改变现存的“近亲关系”带来的“差序格局”是需要探讨的方面。
调查中还发现,青年学生对于共青团组织的各类活动计划的关切程度存在不足,普通同学对于青年志愿者、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等只是知道大概,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对活动的评价也无法深入。
可以推断,在这样的“差序格局”中,青年和团组织之间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共青团需要建立网格化的联络沟通体系,改变现有格局,使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团员青年中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基层联结纽带作用仍需加强
尽管青年在活动参与上更加亲近基层组织,但是调研数据显示,基层团组织活动频率不高以及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是造成团组织与青年的逐渐疏离的原因之一。
班级团组织生活“每月一次、偶尔两次”,“两到三个月一次”,“频率低于每学期一次”的现象分别占到29.9%、21.1%和22.4%,可见班级团组织的活动频率不高,随意性较大,需要提高活动的频率和质量,切实有效地发挥联系青年的纽带作用,增强青年的凝聚力。
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多数仍停留“理论学习和精神传达”上,比率高达47.7%,“把组织活动作为一种民主渠道”的比率仅为28.6%。
由此可见,团组织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尊重、引导青年上是不够的,发挥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全方位作用才能保证基层团组织在广大团员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因此,强化组织职能可以说是目前基层团组织的当务之急。
尽管不少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不能令人满意,影响力也有所欠缺,但是广大团员青年还是愿意在共青团的集体中成长,愿意以自己的行动支持团组织的工作。
青年对团组织工作的核心地位持肯定态度,75%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在青年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此基础上,青年希望团组织“多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对团的工作和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表明团组织的群众基础还相当广泛,若能改进团的活动方式,加强引导和管理,必定能使基层共青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青年政治素质及社会责任意识与团的建设
、青年政治素质培养与团的组织工作有着密切关联
对于青年政治素质的测评,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对于党的重大理论的认知情况——青年的认知程度有多少,以及他们是在何种情境中获得认知。
在涉及到党的十六大主题认知度的题目中,共获有效问卷413份,答对的有112份,占有效问卷的27.1%,只相当于关于“三个代表”内容认知的比例(52%)的一半左右。
在对“十六大”和“三个代表”的认知途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结果的分布比例极为相似:
几乎都是25%通过党团组织生活认知;
65%左右通过时事新闻认知,其他的通过课堂教学或者专题学习认知。
在认知途径相似的前提下,效果不同,说明宣传途径是畅通的,但是宣传的时间长短,强度大小以及辅助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效果的达成。
另外,在关于“是否了解学校一些关系重大政治事件的活动”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了四分之三的人了解,有一半左右的人参与,并且有64%的人表示参与的动机是“关心并乐于参与”。
这说明青年在政治意识、政治参与中是持积极态度的。
数据中也发现,主观上愿意参与和客观上能否参与存在差距,20%的青年客观上参与了活动,却是“被点名分派”,被动参与的。
如何最大程度的满足青年的政治参与诉求,再一次向团组织工作的沟通渠道、动员机制、活动方式提出了挑战。
2、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与团的阵地建设相互促进
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绝大多数具有奉献社会的意愿,这一点从团员青年对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态度和实际情况可以看得出来。
志愿者活动是团员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有力表现,是团员青年关注社会、回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最好途径。
在课余时间从事“志愿者活动”的人数占到学生总人数的36.1%,次于选择“娱乐活动(48.9%)”、“体育活动(45.4%)”、“组织生活(41.1%)”,名列第四位。
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团员青年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95.7%的同学对西部支教持肯定态度,有67.7%的同学愿意参加本项活动。
这说明绝大多数团员青年是关注社会的,并且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志愿者活动是团组织主要建设阵地之一,它直接引导青年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在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方面成效显著;
反过来,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开展。
但是通过数据分析也看出,很多同学主观上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但是在各种情况的限制下未能实现。
究其原因,一是志愿者活动与个人学业相冲突,主要体现在时间冲突上;
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许多有心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同学未能获得志愿者活动的信息。
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共青团进一步拓展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畅通信息渠道,开拓阵地建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团的活动中来,在实践中获得自我的成长和成熟,同时也促进共青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提出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党针对新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而当代的青年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的生力军,因此,青年的政治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未来的前景。
共青团应当紧跟党的步伐,充分发挥青年先锋队的作用,在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效发挥主导功能;
应当积极主动地加强阵地建设、民主建设和凝聚力建设,在制度上、思路上、方法上开拓创新,力求将共青团组织打造成为政治上具有号召力,组织上具有亲和力,活动上具有吸引力的,符合当代潮流的新型社会组织,有效地回应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
(一)开阔工作思路,拓展阵地,加强意识文明创新
在工作思路上,共青团应当时刻把广大青年的实际利益和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以服务凝聚青年,加强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服务引导。
实践表明,青年志愿者、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作为共青团优秀的活动平台,在增强青年对于团组织的认同感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以我校团委为例,经过数年的努力,团委精心打造了科技创新、青年志愿者、团校及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基层团建等优秀的共青团活动平台,并通过这些平台培养、发掘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
然而不可否认,共青团现有的活动平台无论在活动的丰富度上、还是参与的广度上,仍然与当代青年强烈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团组织需要积极创新,引导组织架构以及职能的转变,不断丰富共青团工作的抓手和活动平台,弥补这一差距,满足团员青年的发展诉求。
(二)发展组织职能,加强团内民主建设和制度文明建设
团内民主是保障共青团作为青年中最为广泛的群众组织代表最广大青年利益的基本手段,是增强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根本前提。
只有不断加强民主建设,共青团组织才能在与青年的互动之中最大程度地体现青年的意愿,使共青团成为党的领导下的广大团员青年自己的组织。
要推进团内民主,关键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发展团的组织职能。
首先,共青团组织架构设置应逐步向横向、开放、动态、网络化的现代社会组织结构转型,为广大青年提供丰富的民主参与途径。
组织架构的设置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和沟通的便捷和准确,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不足,更好的服务青年。
其次,共青团应加强自身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力求建设一支设置精干、职能完备、规范健全、工作高效的团组织队伍。
团校是培养和选拔团干部的重要基地,抓好这一阵地的建设既是青年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共青团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三,要加强基层团建。
基层是维系共青团与广大青年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共青团在青年中广泛群众基础的根本体现,是共青团走进青年、贴近青年,获得青年接受和认同的基本抓手。
活跃的基层是团组织生命力的源泉,加强基层建设是防止组织僵化、培育组织内民主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团员责任意识,增强凝聚力,引导行为文明建设
增强团的凝聚力,积极引导青年政治行为文明建设首先应从增进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责任感与归属感着手。
对于团的工作来说,“贴近”和“参与”是共青团一切活动的组织原则和基本出发点。
凝聚力是共青团在广大青年中得以积极响应的基本保障,是团组织在青年中无穷活力的根本。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共青团正处于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的大环境之中,团员青年的凝聚力建设面临各种挑战。
新时期共青团的凝聚力建设要求共青团对自身职能与功能定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共青团应当切实开展一系列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主人翁精神,使得共青团真正发挥尊重青年、凝聚青年、引导青年和服务青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