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888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25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2.加强词句训练;

3.培养学生观察、写作、想象能力;

4.能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本册要求学生会写120个生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

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目标

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2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3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4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6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1)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2)教师要放手让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五)口语交际教学要求

(1)明确口语交际的目标。

(2)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

(3)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

(4)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教师要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

(5)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

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习作教学

写作目标:

1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学习写作品梗概。

3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4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5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6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安排了五次单元习作训练,二是在第3、16课后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其意图就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与表达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这是本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我将在教学每篇课文时,将写作与表达方法适时总结归纳,然后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勤写读后感。

无论是单元习作,还是课后小练笔、读后感,都可以通过学习园地或班级微信群等展示交流,激发学生写作表达的兴趣。

(六)综合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最后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本。

(七)古诗词背诵

本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需要背诵的十首古诗词:

1采薇(节选)/《诗经·

小雅》

2春夜喜雨/(唐)杜甫

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5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6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7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8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9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10清平乐·

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教师可灵活掌握练习背诵的时间,无论安排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读,一定要放在开学初就进行,每日诵读积累,到学期末时,自然水到渠成。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本册教材在年级中的地位、作用、特点。

在备课中从整体出发,认真备好每一个练习组,落实好每一个训练项目,从而扎实地完成训练任务。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能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乐于学习。

课堂上,创设情境,利用电化教学让课堂容量更丰富更饱满。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即教书,又育人。

3、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预习指导,自行解决生字词,课堂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适时点拨,攻破重难点。

4、继续对班里的朗读情况加以重点指导,并且加强读书的速度训练,以达到一定的要求。

5、重视词句段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练习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除完成五个园地的作文练习之外,进行扩展作文练习和日记的练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开展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7、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8、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安排:

附: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周次

学习内容

第一周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第二周

3.古诗三首

寒食/(唐)韩翃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4藏戏

习作:

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一

游子吟/(唐)孟郊

第三周

5.鲁滨孙漂流记

(梗概+节选)

6.骑鹅旅行记(节选)

第四周

7.汤姆·

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写作品梗概

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第五周

8.匆匆

9.那个星期天

第六周

习作例文:

别了,国语课

小桥流水人家

让真情自然流露

语文园地三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第七周

第八周

复习,期中考试

第九周

10.古诗三首

马诗/(唐)李贺

石灰吟/(明)于谦

竹石/(清)郑燮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第十周

13.金色的鱼钩

即兴发言

心愿

语文园地四

第十一周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两小儿辩日

15.表里的生物

第十二周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7.150年后,我们这样上学

辩论

插上科学的翅膀

语文园地五

第十三周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依依惜别

第十四周

古诗词诵读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总复习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模拟考试

第二十周

小升初考试

六年级

语文学科

单元课题

(一)单元

课题

1北京的春节

课时

(2)课时

教材

分析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民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个性添加:

教学

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节的隆重与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正(zhēng)月 掺和(chān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到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元旦(旧指农历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3、学生汇报。

风俗习惯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

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春节结束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

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

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

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

、元宵节。

这样写的好处: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

(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

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

“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

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

(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

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

(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

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老舍)

腊月——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以时间为顺序,详略得当

教后反思

2腊八粥

(3)课时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品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

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

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

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唾沫(tuò

mo) 孥孥(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

(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

(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

(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

)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

(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

(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

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

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

“眼睛可急红了”:

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

(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

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

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

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

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

(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

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