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激励——自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地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重在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励的方法有语言的、体态的、动作的。
同时注重群体的评价。
在小班化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就出现了以学生群体评价的方法,即在实施小组学习的时候,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
学习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
在小班化教育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的过程,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
是怎么想的?
"
是怎么学的?
等等,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中,我重视让学生讲讲解题思路,暴露思维过程,使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
小班化教育"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评价具有诊断、鉴别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调节、激励的作用,我关注的主要是后者
(1)老师走到学生中,成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师、合作者和引路人。
有一句名言叫"
蹲下来看孩子"
,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地去创设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在我们的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孩子"
等高"
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更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2)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提问,假设和陈述;
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所学内容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还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说不,向教科书说不,最大限度地扩张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师生双边心智的对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
师生场"
。
用泰戈尔的话说:
像阳光一样拥抱你,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3)注重分层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中所体现的层次,主要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进度有快有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利用分层要求来实现分层评价,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如在《认位置》这一课中,在课的最后,我让各小组从学习态度、主动参与程度、学习效果这三方面对本组进行自评,满意的把代表自己小组的五角星贴在红颜色的一圈,觉得一般的贴在橙色的一圈,觉得不满意的贴在黄色的一圈。
我觉得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评价非常客观。
我也清楚地感知到这节课的集体评价往往能延续到下节课,并对下节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班采取分组教学要特别注意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之间的有机融合,让这三种形式充分发挥优势,相辅相成,做到1+1+1>
3。
总而言之,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会使孩子更乐意主动求学。
小班化教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我们应充分认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教学的整体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良好的发展。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生活时空。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小班化数学教学在反思中出彩
在研究并实行“小班化”的日子里,使我和所有参与小班化教学的老师一样都学到了很多有利与自身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思考、实践,努力做到进退有度,收放自如。
1.放要真心、实在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
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的发展。
参与小班化实验的数学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放手给学生大胆争辩的机会,放手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探索,往往是要走弯路的,但只有探索学生才会亲自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即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如教学《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我首先列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三件事,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听到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组织学生将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后形成的个体认识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交流。
随后,我出示用相同的数字来表示相反的两个量,让学生说说这样可以吗?
学生马上提出反对意见,因为这样不能很好地区分两个相反的量。
那下面的一种表示方法是不是能区分不同的两个量呢?
我出示的是乙同学笑脸图与哭脸图,让作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
接着又出示其它的一些符号图,让学生知道这些虽然能区分相反的两个量,但不统一。
上述教学活动虽然简单,但却让学生明确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在对不同记录方法的分析、比较中,亲身经历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主体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从而实现了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
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促进了自身潜能的发展。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力求“放”得真心,实在。
因为敢于放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拥有了真正的自由空间,可以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智慧能够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育,个性也得到张扬。
2.收应及时、自然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
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
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那么,什么时候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呢?
我的理解是:
当学生不会学时,教师要指导他们会学;
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
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去拓宽;
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
当学生无路可走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
当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拿出自己的等腰三角尺,摸一摸边和角,量一量边的长度,比一比角的大小,由于学生自主选择了有价值的切入口进行探索,效果显著。
而当要学生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有部分学生说喜欢画等边三角形,不想画等腰三角形,面对学生一时难以完成的过高要求,我没有被学生牵着走,而是与学生商量,先画好等腰三角形,课外画等边三角形。
这样及时引导,避免了花时多、收效微的后果,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由于我做到了扶放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得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向更明确,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如期达到了教学目标。
再如教学“已知正方形面积约是20平方厘米,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由于学生的常规思路是寻求圆形的半径,可又无法求出半径而陷入僵局。
这时,我就及时引导:
“正方形面积与圆形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适时的引导,犹如雪中送炭——学生很快便从困境中走出来,发现r2=20(平方厘米),由此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参与小班化课题实验以来,我明白了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勇于放手的人,携一份期待、信任、鼓励的心境,走进学生的心田;
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人,能敏锐地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或引发一次争辩、或挑起一场探讨、或促成一次反思、或打开一种僵局。
进退有度,收放自如,是我坚持不懈的追求!
如何开展小班数学教学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教学
个人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认为新的小班课堂应该带领学生始终感受情趣的氛围,同时多角度的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好数学知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背景深远
《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
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生活事业竞争日趋激烈,并不是靠个人力量就可以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中愈显重要。
因此,学会小组合作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长期以来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讲,学生有时站起回答或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
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深厚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
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很多因素能够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设计好操作程序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积极的互相依赖;
2.集体责任;
3.学生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
4.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技巧;
5.恰当分组。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要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那么,如何使一年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选拔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俗话说:
“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
”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
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
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
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
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
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教师示范作用不可缺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比较低。
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教师必须事先作好示范。
如在教学对口令时,我先和全班学生对,接着请一名学生和我对,然后再请两名学生自由对,使对口令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导个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同桌互对,小组自由对。
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三)、选择恰当时机保证有效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
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整理书包时,让小组合作,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拿,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拿非语、数书和作业本;
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书大作业本,有的拿小书小作业本…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
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小班化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小班化教育是适应新课程的教育形式,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角色的转变、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等层面的变革,在小班的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实现。
小班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研究,让“小班化”成为课堂“有效性”的资源和条件。
对学生来说,小班化带给他们的是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包括得到老师关爱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机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等。
对教师来说,小班化带来的是更好的发展机遇。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小班中学生数的减少,使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这就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使教师能有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和积累,去“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
使有效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可能与需要。
一、小班化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并不是独立的,是互相关联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合作容纳了自主,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了自主,合作成为依赖。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探究与发现。
探究更需要合作,很少有人能够独自完成伟大的发现。
小班化教育为多向交往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小班学习的最基本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体的学习竞争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授教学中单向和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学习效率,更能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彻底地开展。
在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关注如何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如何与人合作。
如数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摸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选择探究学习、小组分工探究学习、小组自由发散探究、小组主题式集中探究、小组学习结果多元展示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学生学习效率提高。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勇于提出个人想法。
其次,能够增加学生交往的机会,建立一种积极、多向的交往的交往模式。
师生之间不仅形成反馈回路,还允许并促进学生间彼此交往、互助学习。
不仅要求组内每位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求每个成员认真倾听组内成员的意见。
在小班化教学中,给每个学生更多的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的动态、表现。
第三,能够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在如何讲解文本,而是如何组织学生去探究、去学习。
教师的位置不在讲台,教师经常在小组之间来回地走动,观察、倾听、了解,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
教师在处理学生与学生关系时,由鼓励竞争转变为鼓励合作,使学生把学习任务由个体化向合作化转变。
二、小班化中的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大众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明确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小学小班化教育中,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现代的数学教育观,更是小班化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观。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差异现象客观存在。
正是因为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相互的差异性,才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便成为促使有效课堂生成的关键。
1、教师要为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斯多惠说过:
“教育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
不能也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以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层次应把握分辨度,增强操作性,依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老师是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从多种形式入手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然后和学生进行交谈,观察了解他们,最后我们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优秀、B发展、C努力三个不同层次。
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乘法计算”中各步的算理对于A层学生要求条理清晰,语句完整地表述,B层学生清楚达意地表述即可,C层学生能意会方法与算理,能计算就行;
“求周长”中A层学生要求多种解法并清楚说出自主探索的思路,B层学生能找出一种或两种解法,C层学生能用一种解法就行。
2、教师要分层备课。
对于教师来说,小班化环境下的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能力情感等多个维度来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就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学生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授课过程。
我们分为三个层次:
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
对学困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会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基本方法,会做基础题,发展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对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练上下功夫,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
对优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3、教学过程要体现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来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
例如在教学“周长”这部分知识中,已知长方形的长宽求周长或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周长,这类简单题请C层学生解答;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已知长方形的长及长与宽的关系求周长,这类较复杂的题请A层或B层学生汇报。
这样分层设问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练习题设计遵循“低起点,高要求,分层次”的原则,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力求使每位学生学有难度,学有所得。
这样能很好地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使各类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挑战性和通过自身努力,感受问题解决的快乐。
三、小班化中的创新教学。
“教学贵在创新。
”小班化数学教学尤是如此。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要新。
小班化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新”,应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这些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