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0828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ppt

痞满诊治概述及病案分享一、概述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病证。

按部位分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又可称为胃痞。

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素问异法方异论说:

“脏寒生满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这些均是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痞的基本概念,如“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

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细:

“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张氏医通对本病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体质:

“肥人心下痞闷,内有湿痰也”;“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则多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等。

痞满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糖尿病胃轻瘫,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二、病象是以心下胃脘自觉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无痛,望无胀大,常伴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

三、病位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

因为脾主升,胃主降,清升浊降则气机畅通。

或为脾胃之虚,或为病邪所阻,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而发,所以病位在脾胃。

而脾胃的运化转输又靠肝的疏泄条达,故与肝关系密切。

亦即内经中所言: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之意。

四、病类分实痞,虚痞两类。

五、病性有虚实寒热之分,常为虚实夹杂之候。

六、病程较长,起病缓,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

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痞满的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痰湿阻滞与七情失和;虚即中虚不运,脾胃虚弱。

1表邪入里:

伤寒邪在肌表,医者反攻其里,以致误下伤中,邪气乘虚结于心下,而成痞满。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损伤中阳,影响脾胃的运化升清降浊功能,而致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成痞满。

4七情失和:

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

其中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肝脾不和,气机郁滞而成之痞满多见。

5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均,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气机不利,而成痞满。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1病史:

胃脘自觉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

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2典型临床病象:

痞满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3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检查等助于本病的诊断。

需除外胃癌,以及其它病证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二)鉴别1与胃痛鉴别:

痞满与胃痛二者临床症状相似,二者部位均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胃痞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为主,胀甚者属胃痛,满剧者属胃痞;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压之无痛;胃痛起病可急,胃痞发病较缓。

然而就症状而言,胃痛与痞满常同时出现,或在胃病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不同,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辨证依据。

2.与鼓胀鉴别:

二者在临床上症状相似,鼓胀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但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证治汇补痞满:

“痞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

”3.与胸痹心痛鉴别胸痹是指胸中闷塞不通。

痞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偶有脘腹不舒。

但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而胃痞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所致,以胃脘痛闷为主症,当然,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痞满,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而胃痞出现胸膈痞塞,满闷不舒则属兼症。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1辨有邪无邪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

2辨虚实寒热虚:

痞满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痞满时减,喜揉喜按为者为虚;实:

痞满能食,大便闭结,痞满不减,按之满甚者为实。

热:

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为热;寒:

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属寒。

(二)治疗原则实者泻之:

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虚则补之:

温补脾胃。

虚实夹杂:

补消并用。

(三)分证论治实痞1.邪热内陷临床表现:

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痛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方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

加减:

可酌加枳实、厚朴、木香等以助行气消痞之力。

2饮食停滞临床表现:

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方剂:

保和丸。

加减与备选方:

食积较重,加枳实、厚朴;食积化热,加大黄、槟榔;食积脾虚,加白术、黄芪。

3痰湿内阻临床表现:

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痰多,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

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剂:

二陈汤。

加减与备选方:

若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益气和胃,降气化痰。

4肝郁气滞临床表现:

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剂:

越鞠丸。

加减与备选方:

气郁较重,胀满明显,加柴胡、郁金、枳壳;气郁化火,口苦咽干,加左金丸或栀子、龙胆草、黄芩。

虚痞脾胃虚弱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剂:

补中益气汤。

加减与备选方:

脾阳不振,手足不温可加附子、干姜;气虚失运,满闷较重,可加木香、枳壳、厚朴;若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出现虚实夹杂之候,心下痞满,呕吐下痢,可加半夏泻心汤;若中虚较甚,加甘草泻心汤;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可加生姜泻心汤。

(四)其它疗法1外用烫熨法:

麸皮一两,拌灼生姜渣五钱,灼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适用于脾胃虚弱,脏寒痞满。

2双手烘热,按摩患处。

十、转归与预后转归:

痞满的转归有二:

一是痞满患者经过正确的调治,多能痊愈;二是少数患者由于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慢性进展,发展为胃痛、鼓胀,甚至胃癌、瘕痞满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痊愈。

本病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应坚持长期治疗。

久病失治,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慢性进展,发展为胃痛、鼓胀,甚至胃癌、癥瘕积聚等。

十一、预防与调护痞满患者饮食宜清淡,勿暴饮暴食,贪凉饮凉,力戒烟酒,以免损伤脾胃。

另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气机郁滞。

太阴太阳同主开方治愈胃痞1例病案分享病情介病情介绍:

王某,女,28岁,因“反复发热伴腹胀纳差半月”2016年9月7日经朋友介绍微信远程会诊。

患者诉近半月反复出现低热,最高体温37.4,发热无明显规律,伴随乏力、纳差,腹部胀满明显,全身多处酸痛,以手足酸痛明显,近期脸部皮疹增多,瘙痒,色暗红,以腮部为重,无汗出恶寒,无腹中雷鸣干呕,无食谷不化等不适,大便日一解,便溏,小便及睡眠正常。

曾在上海大医院就诊,查血常规、胸片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及慢性胃炎”可能,给予制酸护胃、调节肠道菌群及抗生素等药物口服,症状无改善。

症症见:

精神疲惫,自觉低热,测T37.3,纳差,腹胀满不适,全身多处阵发酸痛,面部散在暗红色丘疹,瘙痒明显,偶口干,大便溏,余无明显不适。

舌淡红,苔白厚,脉未及。

既往体健。

平素月经规律。

目前未处于经期。

诊断:

断:

发热、胃痞太阴虚热化,甲胆不降。

治则:

补中气、开太阴、降甲胆。

处方:

方:

麻黄3、石膏30(包煎)、蝉蜕5、乌梅12、淡竹叶10、炙甘草15、法半夏10、淡附片10(先煎)、甘草15、细辛3、党参15、当归10、黄芪60、熟地15、生地15、赤芍15、白芍152剂,水煎服,日一剂,日2次。

疗效:

效:

服药1剂,病衰大半,续服第2剂,诸症皆除!

20天后随随访,患者无不适。

按按语:

患者因发热、纳差、腹胀、皮疹为主症,考虑病机为太阴虚化热,甲胆不降,局部火热燥形成,治疗立足土气,以开太阴,降甲胆,清解局部火热燥,重新恢复一身之圆运动。

处方“太阴太阳同主开方”源自于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方中以黄芪为主药,配合当归活血,为当归补血汤,作用为立足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针对肌肉层存在但未进入厥阴血脉的层次的血虚生风生燥生热,可加强血行的推动之力,改善微循坏。

赤芍开血脉郁热,生地滋阴养血清热,同时阴分不足,燥热火在上在外,甲胆不降,生地熟地同用滋阴的同时加强了阴抱阳之力,白芍、炙甘草降甲胆,小剂麻黄附子细辛拖透伏邪,开腠理,给出路,佐以石膏、蝉蜕,清解太阴虚热,党参、炙甘草补益中气,乌梅阖厥阴、开太阳,收敛离位之相火而无敛邪气之弊,配合适量生甘草解毒、清解土中之热。

诸药合用,直达病机,效如桴鼓!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