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787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

《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华图钻石班笔记之常识判断看完包过_精品文档.doc

鲤鱼网()

常识判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先有楼房后有图纸——唯物主义

2、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宇宙是可知的(可知论),宇宙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力图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五行说,水火气是本原。

古希腊的莫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水是一切的根基(古希腊泰勒斯)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整体的辩证法观点,在思维方式上特有的孤立,静止,片面以及否认矛盾的局限性(形而上)。

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唯物主义不彻底性)

霍布斯认为,世界是机器,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形而上,机械)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

核心: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认识是反映与认识是能动的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的具体形态:

桌子,凳子)。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主观精神(情感,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阿Q),客观事物和物质世界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

万事皆备于我,吾心即宇宙,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不是风动,不是树动,仁者心动”

2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人的精神看成世界的本原,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理在事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问题

以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D)

A万物皆便于我

B吾心即宇宙

C理在事先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

二、世界的存在状态

1、世界万物是发展的,属于辩证法;

2、世界万物是静止的,属于形而上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和本质特征

1、条件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

2、显著特点:

(1)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阶级性(阶级是无处不在)

3、本质特征:

实践的、科学的和革命的学说。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其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

1、物质的含义(不考)

2、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3)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3、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载体)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物质的统一性就是运动

六、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形成人);

(2)是社会的产物(人要通过社会实践产生意识)。

2、意识的本质:

(1)是人脑的机能(动物没有意识,条件反射不是意识)

(2)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1)意识的结构(不考)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

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问题(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永恒发展,不依赖于某一个人,依赖于整个客观世界,没有毛泽东,还有李泽东)

问题: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D)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观点

B内因和外因结合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三、唯物辩证法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1、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两面性和统一性);质量互变规律(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否定之否定规律(曲折性和前进性)。

2、五对范畴

原因结果(因果联系:

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偶然性(确定,不确定);可能性现实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问题

下列命题中,体现辩证法思想的是(ABD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对立统一)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质量互变)C天不变,道亦不变

D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矛盾:

家庭,社会等)

问题

1、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一刀切”的主要原因( B)

A事物矛盾之间的联系;B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C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D事物矛盾具有

普遍性

2、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体现

的哲学原理( A)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

1、质与量的对立统一

2、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是量变到质变的所要达到的界限),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和幅度。

3、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与否定

2、否定之否定

3、事物的发展经历两次否定:

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肯定);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内因外因,好结果坏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4、内容和形式

5、现象和本质

认识论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的过程与方法

1、认识的辩证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第一过程(第一次飞跃):

客观事物的反映

(2)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认识第二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认识的提升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和演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

(2)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3)抽象和具体(概括和具体);(4)历史和逻辑(思维方式)

四、认识的真理性(判断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是否符合实际)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探寻规律)

问题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

A信息的产生过程;B信息的传播过程;C信息的刺激过程;D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2、“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发展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1、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2、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1、生产力(生产能力)和生产关系(分配关系)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日本物资少决定人工生产,德国技术高决定人少机械化生产)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城市的经济政策,对农作物劳作产生影响)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2、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例决策制度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3、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形态的划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

三、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1、阶级

2、国家的起源、实质、职能、国体和政体(国家是阶级发展的产物)

3、社会革命

四、社会意识(人对社会问题的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又称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

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

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五、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英雄造时势是主观唯心,时势造英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六、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有价值)

七、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社会进步,人才会全面发展)

问题

1、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关系是(C )

A血缘关系;B利益关系;C生产关系;D协作关系

2、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AB)

A伦理学;B艺术;C形式逻辑;D管理科学

AB是属于社会观念,CD是学科

毛泽东思想概论

科学含义:

1毛泽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方法。

2毛泽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

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社会条件、物质基础、理论条件、实践基础

2、萌芽时期

3、形成时期

4、成熟时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提出:

最早提出: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完整提出:

1948年毛泽东《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核心),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a三座大山压迫,革命彻底性b比较集中,便于组织c和农民密切联系,便于形成组织。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大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国家建设的支持力量,小资本)。

三大法宝:

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非社会主义社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2)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特征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建国到社改完成叫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的标志是:

三大改造的完成

3、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国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党的十五大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突破性理论)——信资信社的标准不是制度,而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判断是否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判断是否体现)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路线

(1)初级阶段的提出:

十一届六中全会

(2)初级阶段的含义

(3)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层面的矛盾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4)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的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核心:

党的领导)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