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6759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科研部Word格式.docx

水下到水面的视频信号传输满足超高清大电视视频播出的需求。

完成一套万米级多机位海底拍摄系统的研制,实现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底作业的实时传输,完成3D影视资料。

通过海试验证及应用。

1.2用于全海深技术装备的关键材料研制

针对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潜水器和探测设备的研制需求,研制适用于全海深海底地震仪的耐压玻璃球罩材料及其成型工艺,适用于全海深摄像机镜头保护罩或类似装备的耐压、高透光性、可曲面加工的透明材料及其成型工艺,适用于深海滑翔机壳体的新型耐压复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

(1)全海深海底地震仪耐压玻璃球罩:

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外压试验达到1.1倍最大工作压力,不出现破坏或裂纹;

(2)全海深摄像机镜头保护罩:

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有效尺寸直径不小于120毫米,可见光透光率不小于90%,折射率一致性不大于0.0003,弯曲强度不小于400MPa,断裂韧性不小于4.0MPa×

m1/2,加工后表面光洁度不低于III级;

(3)深海滑翔机壳体新型耐压复合材料:

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结构体重量体积比不大于0.8g/cm3,满足深海滑翔机的制造需求。

通过海试验证。

拟支持项目数:

针对以上3个研究内容,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1.3深海潜水器谱系化集成与高效运维保障信息平台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实现深海潜水器国产化、谱系化的目标,开展覆盖全海深的潜水器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技术、产品化信息、高效运维规范技术及信息集成研究,建立支撑国产化深海潜水器的运维保障信息平台系统;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深海潜水器及探测装备谱系化成果的展示,并形成面向大众宣教的科普产品;

针对本专项支持的科考航次和海试航次获取的各类生物、地质、环境样品和各类观测数据(包括动力、化学、地震数据及视频资料)等,建立全海深样品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

开展深海技术与装备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研究。

(1)深海潜水器谱系化技术集成与高效运维保障平台系统:

构建覆盖全深海潜水器谱系化集成系统、深海潜水器系列标准规范及全寿命运维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深海潜水器测试和支撑保障系统;

(2)形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谱系化成果展示系统和科普产品;

(3)构建全海深(11000米级)样品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机制和规范,形成深海技术与装备领域的发展战略报告。

2.深海通用配套技术及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

2.1全海深传感器研制

针对全海深科学考察的需求,研制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温盐深仪(以下简称CTD)、声学释放器、全海深声学记录器,实现国产化。

(1)全海深CTD:

温度测量范围为-5~+35℃,初始准确度≤±

0.002℃,年漂移≤0.002℃,响应时间≤70ms;

电导率测量范围为0~9S/m,初始准确度≤±

0.0003S/m,月漂移≤0.0002S/m,响应时间≤70ms;

深度测量范围为0~11000米,初始准确度≤±

0.03%F•S,年漂移≤0.03%F•S,响应时间≤20ms;

(2)全海深声学释放器:

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释放功能正常;

3.全海深声学记录器:

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监测和采集深海背景声学信号,最大采样率不小于96kHz,最长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360天,存储容量不小于5TB。

国产化率90%以上,通过海试验证。

针对温盐深仪、声学释放器和全海深声学记录器,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2.2深海潜水器配套通用技术及产品化

针对各类深海潜水器及探测装备的需求,开展深海水密接插件、长距离光纤微缆等关键产品研发和批量生产,实现全部国产化和产品化,替代进口。

(1)水密接插件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试验压力达到1.1倍最大工作压力,绝缘和通讯性能满足载人潜水器要求;

(2)光纤微缆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微缆外径不大于0.4毫米,拉断力不小于85N,微缆线团最大长度不小于40千米。

批量生产的产品通过海试验证。

针对水密接插件、长距离光纤微缆,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鼓励企业牵头。

2.3深海科考船载装备的研制

针对深海科考设备国产化的需求,

(1)研制适用于主动源地震的船载高压气枪;

(2)研制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

(3)针对开展多种类无人潜水器规范化海上试验的需要,研制船载无人潜水器收放系统;

(4)研制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的原位测试装置,具备孔隙水压力、贯入阻力和剪切强度的测试能力。

(1)船载高压气枪:

研制4种不同容积(150,250,380,520in3)的高压气枪,激发时间1ms,频谱范围10~120Hz,持续能力5万发;

完成气枪软件开发,水中压力峰值、气泡比和气泡周期的计算误差不超过8%;

(2)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

最大工作水深11000米,绞车安全工作载荷≥15t、容绳量≥13000m;

(3)船载无人潜水器收放系统:

安全工作负荷分别满足布放100~4000公斤级AUV、ARV、滑翔机等多种无人潜水器的要求,开展安全高效的海试作业和维护保障;

(4)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的原位测试装置:

最大工作水深11000米,插入深度不小于0.5米,测量误差不超过8%。

国产化率大于90%,通过海试验证。

针对以上4个研究内容,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鼓励企业牵头。

2.4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潜水器仿真与辅助作业系统研发和应用

(1)针对深海潜水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使用培训、科普示范等需求,研发面向潜水器的VR人机工程分析与评价技术,研制应用于潜水器仿真设计、制造与培训的VR系统;

(2)建立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典型作业区环境三维场景和作业目标模型数据库,研发基于VR技术的ROV辅助作业系统。

(1)VR系统完成针对载人潜水器的仿真应用,具备用户二次开发功能;

提交载人潜水器操作教学与培训系统,具备2~3人同时使用能力;

(2)深海ROV实时三维场景再现辅助作业系统一套,完成应用示范,或通过第三方验证。

针对以上2个研究内容,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2.5大深度饱和潜水安全劳动强度及巡回潜水能力生理研究

研究潜水员500米高压环境出潜实施巡回潜水的劳动强度极限(确定水中做标准体力劳动的安全劳动时间);

研究500米深度下巡潜作业的合理时长;

研究500米深度巡回潜水的安全深度范围以及巡回潜水的安全间隔时间;

在构建大深度饱和潜水员生理监测研究平台基础上,开展0米到500米深度的加压、饱和停留、最终减压的一系列人体生理研究。

研究成熟安全的500米深度饱和潜水加减压技术和高压环境控制技术。

制定500米深度下潜水员的劳动强度和时程限制;

实施外海500米深度饱和潜水试验,在研究确定的安全范围内,实现潜水员不少于45分钟的巡回潜水,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有关说明:

项目牵头单位负责落实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的其它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

2.6深海应急响应示范系统构建

针对深海应急搜救和打捞的特殊作业环境和作业需求,研究“水下—空中”一体化的实时监测及数据采集技术,应急通信与数据传输技术,海上特殊环境大规模数据快速存取与分析技术,应急数据实时分析技术,水下目标协同搜寻与定位技术,突破“水下—空中”应急信息链构建、深海应急处置态势智能分析与动态辅助决策支持技术,船载、机载5G小型化智能天线技术研究,Ka波段甚小口径卫星通信技术应用,深海特殊作业环境下,多种通信方式的融合,船队和飞机组网的通信技术研究,并实际搭载在深水打捞作业船上形成能力,构建我国的深海应急响应示范系统。

实现水下、水面、空中等多方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应急通信方案,满足海量数据可靠传输与存储要求;

系统具备分层响应、自主判断、辅助决策功能,深海作业环境下,对空通信距离不低于150千米,对海通信距离不低于40千米。

Ka波段甚小口径卫星通信带宽上行不低于2Mbps,下行不低于4Mbps,且覆盖南北极以外的全球区域。

协调目标定位误差不低于10米。

海上终端搭载在深水打捞作业船上形成伴随保障能力开展应用示范。

2.7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

针对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作业需求,研究坚硬底质穿引钢索或钢梁技术,适用于沉船舱室不规则空间的气囊浮力提升技术,可集中控制、具有升沉补偿功能的沉船整体液压同步提升系统;

研究整体打捞作业时水面船舶、提升系统及水下沉船间的耦合运动及风险控制策略。

设计最大工作深度300米,单体气囊水下提供浮力不小于20t,液压同步提升系统总提升力不小于10000t,单套升沉补偿装置工作荷载不小于300t,补偿幅度不小于1米。

关键技术指标通过实验室验证,系统功能通过海试验证。

2.8依托深海运载及探测技术装备的深海前沿科学问题研究

面向海斗深渊、热液硫化物及冷泉等深海科学的前沿领域,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各类深海有人/无人运载和探测平台,开展深海领域前沿科学问题研究。

产出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经国内外同行专家联合认定。

发表与项目紧密相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论文15篇以上,SCI/EI(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收录认定。

针对海斗深渊、热液硫化物区和冷泉区域,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深海资源开发及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3.1深水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攻关及应用

(1)海上高精度地震海量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研发:

研究海量地震数据管理及复杂并行计算和大数据I/O技术,以及配套的工具模块,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高精度地震海量数据处理软件平台;

(2)海底飞行节点地震仪勘探技术与应用研究:

研发1500米级水下飞行节点地震仪,以及配套的地震数据全弹性波成像技术,完成海底飞行节点地震仪试验应用,结合大洋钻探资料,开展深水盆地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1)1套深水地震海量数据资料处理软件平台,能够实现多类型多格式海洋勘探数据的管理与分析,且具有灵活的交互与批量处理功能和复杂计算模型,系统总体I/O效率达到硬件配置的65%以上,软件通过第三方测试,完成不少于2个企业或单位的试验应用;

(2)海底连续工作时间≤25天,定位误差小于5米,单节点数据存储容量≥8GB,完成至少50台工程样机并完成试验应用。

针对以上2个研究内容,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申报。

3.2深水油气开发共性核心技术及装备

(1)双梯度钻井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发用于1000米水深的无隔水导管双梯度钻井系统、隔水导管双梯度钻井系统和同心钻杆反循环双梯度钻井系统,解决易漏产层和疏松表层安全钻进难题;

(2)高应变海洋管线管研制:

开展基于应变的海底管道设计和高应变管线管技术攻关,研制高强度、高应变海洋管线管,研发管线焊接接头焊接工艺评定与检验技术,为实现国产化提供支撑;

(3)用于FLNG装置的紧凑高效换热器研制:

开展微通道换热器流动换热机理、板片蚀刻和焊接工艺研究,研发换热器设计软件,完成紧凑高效换热器的设计及工程样机制造,开展工业试验。

(1)1套同心钻杆反循环双梯度钻井系统工程样机,最大钻井液密度梯度差不小于0.5g/cm3;

1套无隔水导管和1套隔水导管双梯度钻井系统工程样机,最大钻井液密度梯度差不小于0.3g/cm3;

陆地实钻试验不少于2井次、海上示范作业不少于1井次;

(2)高应变管线管直径559毫米、壁厚31.8毫米、钢级485MPa,实测屈服强度≤585MPa,屈强比≤0.85,总伸长率≥25%,均匀延伸率≥7%;

应变硬化指数>

0.1;

(3)换热面积不小于100m2,设计压力不低于12MPa,芯体尺寸不大于0.5m3,完成不少于1次的工业试验。

换热器设计软件通过第三方验证。

针对以上3个研究内容,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申报。

3.3深海油气开发工程及安全保障技术

(1)深海结构物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性评估与完整性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展海洋环境载荷预报、强度失效模式评估等技术研究,开发深海浮式结构物全寿命周期综合安全评估软件。

(2)环保型海洋工程装备防污保障技术:

针对污损严重的静态海洋装备防污难度大的关键问题,开展自身具有防污性能的新型树脂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制备,研发环保型海洋工程装备防污材料;

开展关键基础材料、涂料制备、涂层结构设计、应用性能加速评价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长效防腐材料。

(1)工程建设阶段完整性管理数据高效采集系统实现工程同步采集;

完整性诊断系统较常规评估项目的诊断效率提高30%;

进行工程示范应用;

通过船级社验证;

(2)防污材料不含防污剂,海上应用实验2个生物旺季,海生物附着面积≤5%;

防腐涂料耐盐雾、耐湿热≥5000h,耐蒸馏水、3.5%NaCl≥300d;

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形成关键基础材料及防腐防污材料的产品化技术体系。

3.4海底硫化物采矿系统与装备技术开发

开展海底硫化物采矿技术研究,研发不同赋存状态下的矿块开采方法和工艺,研制一套海底硫化物采矿试验系统,为开展海底硫化物商业开采奠定技术基础。

一套适用于海底硫化物采矿试验系统,系统具备联动作业功能,采矿能力30t/h,完成水深不小于1000米试验验证。

3.5深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应用评价

选择深渊、深海热液区、深海冷泉等典型深海区域,依托国内外相关深海航次或前期已获得的深海生物样品,开展深海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保藏和开发技术体系建设,获得一批具有研究和潜在开发价值的生物和基因资源,完善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库;

开展深海生命过程(如环境适应性机制、生物多样性演替机制及其生态效应等)前沿科学研究;

系统开展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应用潜力评价研究,初步形成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开发技术体系。

建立相应海区主要生物类群信息资源库;

分离、鉴定深海来源微生物5000株以上,保藏2000株以上,发表新种10~20个,完成100株深海功能微生物、5种深海多细胞生物的基因组和50个典型海底沉积物样本宏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充实和完善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库;

获得20个以上具有应用潜力的深海来源功能基因及其产物,并完成初步的功效评价;

在本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20篇以上,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件以上。

针对深渊、深海热液区、深海冷泉,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6深海生物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技术

(1)发展和集成深海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高效筛选和挖掘技术,建立和完善药源规模化制备技术(化学合成和/或微生物发酵),开展针对重大疾病候选药物的系统性成药性评价;

(2)开展海洋高端生物制品研制、功效评价、绿色制造和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创制一批高附加值新型海洋生物制品。

(1)筛选获得深海动植物或微生物来源新天然产物各500个以上,获得具有开发前景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各50个以上,建立5种以上动植物来源重要药源分子的全合成技术或5个以上微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规模化发酵及制备技术,完成5个针对重大疾病候选药物的系统性成药性评价;

(2)研发新型海洋生物材料与酶制剂(海洋医用生物材料、海洋生物来源分离介质、海洋生物酶制剂及其催化产品等)20个左右,其中1~2个海洋医用生物材料获得应用批文,2~3个海洋生物来源分离介质获得推广应用,5个左右酶制剂或其催化产品实现产业化;

研发健康相关海洋功能新产品(包括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群用途)20个左右,其中10个左右具有明确功效的产品获得应用批文;

研发高端农用海洋生物产品(重要海洋经济动物疫苗、植物绿色免疫调节剂等)5~10个,其中1~2个疫苗获得新兽药证书,5个左右植物免疫调节剂获得登记证。

针对海洋动植物来源药物、海洋微生物来源药物、新型海洋生物材料与酶制剂、健康相关海洋功能新产品、高端农用海洋生物产品,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2018年度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称

1

丁抗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2

王俊利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3

任平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4

焦炳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5

李硕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6

陈世海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教授级高工

7

刘保华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8

翁震平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

9

杨胜雄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10

闫江梅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高工

11

韩端锋

哈尔滨工程大学

12

潘锋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13

高宇清

中国五矿集团

14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应为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3)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5)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6)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3.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

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6年11月30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4.本重点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

钱洪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