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
《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ogistics.Buttheactivity-basedcostingmethodofobtainmoreaccuratecostinformationpossible.Of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basedontheanalysisoftheactivity-basedcostingmethodappliedinthethirdpartylogisticsenterpriseinwarehousemanagement,thispaperdeducesthethirdpartylogisticsenterprisewarehousecostcalculationmodelbasedonhomework,establishthelogisticscostcontrolmodel,cancomparetheobjective,realistic,correctlyreflectthecostofenterprise,enterpriselogisticsoperationsimprovement,alsoforenterprises,solvetheproblemthatprovidesanimportantbasis.
Keywordsactivity-basedcosting/procedures/costaccounting
目 录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
1.2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情况分析1
1.3研究思路与结构3
第二章作业成本法概述4
2.1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4
2.2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4
2.3作业成本法的概念6
2.4作业成本法的特点8
2.5作业成本法的基本逻辑8
2.6作业成本法要求与步骤9
2.7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12
第三章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析15
3.1背景分析15
3.2目前国内企业较常用的仓储管理策略………………………………………………..15
3.3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16
3.4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17
3.5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意义18
第四章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中的实例应用20
4.1通用的作业成本性态模型20
4.2物流成本核算的实施思路20
4.2.1案例背景20
4.2.2不同核算方法的应用21
4.3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效果分析和作用23
4.3.1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效果分析23
4.3.2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作用23
4.4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几点建议24
总结25
致谢26
参考文献27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他们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具有专业服务功能的能满足他们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正是适应这样的环境及需求出现的一种物流形态,是物流专业化、产业化的结果。
从杜会敏等的总结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仓储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推动下,提升了其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凸显了其发展的良好势头。
然而从2006年7月份中国仓储协会举办的现代仓储业“热点问题”座谈会上来看,我国的仓储业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仓储业平均规模偏小;
仓储业经济效率较低;
仓储业资产负债率高等。
而从冯雪琰的研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环境在变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面临的竞争者更多;
市场竞争加剧使竞争的基础和层面多样化;
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
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层出不穷等等。
以此为背景,在这个对我国第三方物流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虽然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设备替代了普通的人力,但是由于第三方物流的行业的特殊性,与之相关的费用却越来越模糊。
成本是一个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很多的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它了。
因此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本我想谈一下一种新的管理成本计算方法,即作业成本法。
本文希望能从作业成本法的角度下,通过详细的案例来证实该方法的先进性,从而为企业了解和引用这种方法做一个有利的导引。
1.2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情况分析
关于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首次提出作业会计等概念的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EricKohler)教授到研究作业会计并认为其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杰出理论家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罗宾库伯(RobinCop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1988-1989年在《成本会计》和《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标志着作业成本法开始从理论转向应用。
美国和日本等一些物流很发达的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物流成本。
如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占10%左右的美国为例,就十分的关注物流活动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研究,作业成本法也被认为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最有前途的一种方法。
如:
Roth等对如可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的仓储和配送成本进行研究他们逐一分析了收货、摆货、储存、订单处理、包装贴标签、装运六大类作业所需耗费的资源,计算了每一作业中心所耗费的资源,寻找了计算单位作业成本的每一类作业的成本动因;
Pirttila等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如何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配送物流管理中,结合配送物流业务设计了极为详细的作业成本核算流程;
而以最早发现“物流冰山学说”的日本来说,该国属于全球物流管理比较发达的国家,根据德国Deutsche银行的统计,从全行业物流成本占价值比重来看,日本平均物流成本为6.0%,欧洲为9.1%,加拿大为9.5%美国为10.0%,资料显示,日本在物流控制上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绩效。
这是与日本政府公布“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是分不开的,现在日本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基本上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
可见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成熟。
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相比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晚,对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我们国家还是落后于其他的国家,加之由于我们旧的会计体系和人们的观念,使得该方法发展很慢,但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加之我国于2006年初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调整体现出会计理念的转变。
作业成本法与新会计准则二者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而且我们国内对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有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
从杨宗昌对王平心教授的《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专著评价中可以看出,他不但驳斥了“ABC不适合中国制造企业”的谬论,而且自己还亲自设计了ABC核算体系、动态满意ABC系统模型及作业基础成本形态分析和本量利模型。
为我国的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人千等从计算实用化的原则出发,以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模型,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或服务消耗作业等,提出了实用化的成本模型;
闵亨锋提出的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的物流成本核算,彻底打破了原来的计算方法繁琐复杂的毛病,使得计算过程更简单,这种方法也更容易推广;
杜晓旭在作业成本法在服务行业如:
金融和邮政快递行业的应用上也指出了其的适用行;
王利豹等、罗宇洁、石延安的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体系、优点和作用,使得人们能购清楚的认识到实行作业成本法后可以优化物流作业;
业务流程再造;
确定目标市场等许多的优点。
从而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能力。
彻底的从一种作业流程改造成为一种作业管理的理念,真正实现价值链-作业链的统一。
从而打破了仅仅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来谋求第三方物流企业良好的仓储策略的形式,虽然ABC法也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来收集原始数据。
张作恩的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机遇;
徐章一等的关于采用先进的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策略的实现形式、运行机制和实现流程等;
高慧娟等、李朝晖的关于零库存的先进的库存策略的实现和对策及管理信息系统等。
1.3研究思路与结构
本文将从完整的理论概念体系来探讨,并运用案例来举例说明。
首先介绍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体系、特征、要求与实施步骤等;
其次讨论当今社会上所实用的仓储有关的策略研究;
紧接着是讨论作业成本法如何在物流企业的仓储中应用及实施的效果。
最后介绍一些关于应用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第二章作业成本法概述
2.1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使得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技术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以“柔性制造系统”取代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系统。
所谓“柔性制造系统”,其实质就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企业生产过程能够迅速地由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或者适应产品需求的变化进行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针对规模经济下的大批量生产,“柔性制造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导致企业成本中间接费用急剧增加、直接人工比例越来越少等生产经营的新特征,这对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提出了更高要求。
适时制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模式。
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一只那个“推动式”的模式,在适时制下,则转变成一种需求拉动式的生产模式,其基本知道思想是“只有在顾客需要时才生产”,这里的“顾客”不仅仅是企业最终产品的供应对象,而是泛指下游生产环节。
确定与产品成本有关的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会计的本质所在。
会计实务界对完全成本法的追求是作业成本法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
在成本会计的发展史上,先有完全成本法,后有变动成本法。
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变动成本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只考虑变动成本将会使成本信息严重扭曲,同时,把固定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也无益于对间接费用的成本控制。
经过不断尝试,西方会计界普遍认为最为彻底的变革是以作业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基础,而与之相适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就是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法)。
2.2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
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
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
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Value-addedActivity)。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
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
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
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Chain)的一个集合。
表示为:
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
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
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
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
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
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
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成本动因有两种形式:
①资源动因(resourcedriver),也称为作业成本计算的第一阶段动因,主要用于在各作业中心内部成本库之间分配资源。
按照作业会计的规则,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品量没有直接关系。
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量的这种关系称为资源动因。
资源动因反映着资源被各种作业消耗的原因和方式,它反映某项作业或某组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的基础。
它反映了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搬运设备所消耗的燃料,直接与搬运的工作时间、搬运次数或搬运量有关,那么设备的工作时间、搬运次数或搬运量即为该项作业的资源动因。
②作业动因(activitydriver)。
也称为作业成本计算的第二阶段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4)成本库(Cost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
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
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2.3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
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
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用ABC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首先确定作业中心;
其次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
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汇总各成本计算对象的作业总成本。
作业成本分析方法如图2-1、图2-2所示:
图2-1作业成本法示意图
图2-2作业成本分析方法
2.4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与传统的会计成本法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1)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追求传统会计下的“精确”计算,数据能够准确的保证制定计划正确性即可。
2)作业成本法有利于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控制。
在产品设计阶段,可以通过分析产品成本动因对新产品的影响,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而在产品设计阶段,则可以通过成本系统反馈的信息,降低产品成本,并减少无价值的作业活动。
3)作业成本法可用于分析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
以成本动因计算的作业量,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实际消耗的作业量水平。
如果将作业成本系统建立在标准成本计算法上,将会提高间接成本差异分析的有效性。
4)作业成本法可用于制定产品生产种类的决策。
产品的开发、减产和停产等决策与企业未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企业的未来差量成本就将变为对决策有用的关键信息。
作业成本信息则为预测这些未来成本数据提供了基础。
2.5作业成本法的基本逻辑
作业成本分析法的基本逻辑如图2-3所示
图2-3作业成本分析法基本逻辑
对于作业成本分析法来说,核算过程本身就是费用按不同作业详细分类、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可以根据作业的消耗对象同时提出不同的成本资料。
这样,企业就可以正确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正确区分可控制成本与非可控制成本,从而制定正确的对外决策,同时加强责任考核与成本控制,达到“决策和控制”的核算目标。
2.6作业成本法要求与步骤
以活动为基础管理物流成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相关性、一致性和平衡性原则
(1)相关性:
在确认物流成本时,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都应包括在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成本的确认应遵循一条总的原则:
某项成本必须是物流组织管理控制下的,才能分配给物流活动.某项资源必须与该项作业直接相关才能分配为该项作业的作业成本;
某项作业必须与特定的流程、产品或顾客等直接相关才能分配到该流程、产品或顾客.
(2)独特性:
传统会计体系中,以成本为基础确定物流成本通常遵循权责发生制,而以活动为基础确定物流成本则可以考虑独特的时间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尚未发生的成本如机会成本等,如果能确定未来与某一作业相关,那么可以考虑采纳特定的确认成本时间,将该项成本分配到该作业。
(3)平衡性:
企业的物流管理要求在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下以最低的总物流成本满足顾客期望的物流服务,或者在一定的物流成本下提供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因此,在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之间进行权衡是至关重要的.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的应用目前已经较成熟.该方法在物流中的应用,有相关学者在理论上
作了初步的研究.按照“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第一阶段分析资源动因,将消耗的资源分配到作业,第二阶段分析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步骤为:
a)分析和确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建立资源成本库。
这些资源包括能直接分配到产品或顾客的直接资源如包装材料、直接人工等,还包括大部分的间接材料、间接人工、资产折旧、水电费等。
企业各项资源被确认后,要为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并将一定会计期间的资源耗费归集到对应的资源库中。
资源库设置时,有时需要把一些账目或预算科目组成一个资源库,有时需要把一些不同作业耗用的账目或预算科目分解出来。
b)分析和确定作业构成,建立物流作业中心。
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物流成本,必须将企业的各项物流作业,尤其是主要物流作业清楚、正确地辨别、描述和确认出来,并建立物流作业中心。
1物流作业的种类
物流活动由一系列基本作业组成,它们是一个易于理解的操作环节。
通常物流作业有以下几种:
原材料或劳务的接受、储存、分配,如原材料搬运、车辆调度等;
生产物流活动:
产品集中储存和销售,如库存管理、送货车辆管理、订单处理等;
产品或服务销售,如报价、定价等;
仓库、物流设备设施等投入活动等。
②合理确认物流作业
物流作业必须在合理范围内确认,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物流成本计算。
确认物流作业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不同人执行不同作业;
一项作业一般不多于15个密切相关的操作;
把一项作业中不相关的操作分离出去;
不分解只有一项投入和产出的作业;
每个职能部门中,功能明确的作业一般是2-10个;
不分解不能改变的作业;
不分解意义不大的作业。
作业划分和认定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业务职能分析法、作业流程法确定各项作业的构成。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绘制企业的作业流程图,将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以网络形式表现出来,以此确定作业单位。
③建立物流作业中心
确认了物流作业并对其进行整合,将同质作业合并,就可以建立物流作业中心。
物流作业中心由一项作业或一组性质相似的作业所组成,由于作业消耗资源,成本伴随作业而发生,作业中心也称为作业中心库。
建立物流作业成本库时,需从以下方面考虑:
a.核算目的。
若为获得相对准确地物流成本信息,则应对质相似和量相关的物流作业进行高度合并;
若为加强物流作业管理,则应以利于部门管理为目的,将次要物流作业合并到主要物流作业中。
b.作业重要性。
对现在和将来重要的物流作业应将其单独设为一个物流作业中心。
c.动因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