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Ⅱ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Ⅱ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Ⅱ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
是起始阶段教育。
特点:
①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②教育具有原始性。
③教育具有同一性。
J14.学校的产生――在奴隶社会时期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J1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T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奴隶社会)和森严的等级性(封建社会)。
“学在官府”―“庠”、“序”、“瞽宗”、“辟雍”、“泮宫”
唐代“六学二馆”⑶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奴隶社会―“六艺”(礼、乐、射、御:
驾车、书、数)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西欧―“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世俗封建主―“骑士七技”(游泳、骑马、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T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T16.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J∕T17.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T1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T19.按实施教育的不同社会空间分:
包括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
按实施教育的层次分:
包括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等。
20.中学教师学习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T21.普通教育学基本上可以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22.古代教育思想:
⑴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其教学思想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⑵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
“问答法”分三步:
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思想体现在《理想国》。
T∕X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式的哲学家。
其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被人称为“教育学家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
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他主张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24.规范教育的建立。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第一步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他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规定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强调了教学的教学作用。
其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德国福禄培尔的《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并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
25.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T∕X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他提出“学科基本结构”。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他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半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
J2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27.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⑴观察法⑵文献法⑶调查法【教育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⑷实验法【T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三种: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⑸比较法⑹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J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⑶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J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J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T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作为知识形态的科技技术在未用于再生产之前,知识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⑶人力资源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
↓
1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是经济中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
2人力资源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尔应试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3教育投资时一种生产性的投资。
J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具有对劲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T5.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
⑴物质形态文化。
⑵制度形态文化。
⑶观念形态文化。
⑷活动形态文化。
⑸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J∕T6.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J7.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T8.学生文化的特征:
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生成性。
J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⒈含义: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个方面具有能动性。
教育总是受社会各因素的影响,教育的能动性往往只有在长时间中才会明显展现。
因此,认识教育的独立性,决不能脱离社会实际。
⒉表现:
①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a.教育内容的继承〈隋唐开始―1905年科举制度结束〉b.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c.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
②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a.滞后性【教育相对落后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的生产水平b.超前性】
10.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中初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经营管理人员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
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任何轻视教育,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不愿在教育上进行投资的思想和作法,都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是需要转变的。
(L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论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及其主要任务)
11.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第一,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二,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第三,作好教育事业规划;
第四,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T1.个人身心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中,由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展和体制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等)的发展。
2.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⑴内发论的代表中国―孟子西方―柏拉图⑵外铄论的代表中国的荀子;
美国的华生;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L∕J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不平衡发展[a.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b.不同方面有早有晚]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要求
心理学家提出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
↙
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
⑵顺序性。
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⑶阶段性。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⑷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⑸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长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取长补短,促进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T4.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T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6.遗传的意义:
⑴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
【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美国坦莱•霍尔】
T7.成熟的主要标志: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T∕X8.格塞尔据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一种机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是,没有必要超前训练。
T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J1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⑶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被动的。
T11.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J1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⑴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⑵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⑷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⑸控制或利用环境的影响。
T∕X13.有些心里学家把少年期成为“危险期”或“心理断奶期”。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
1.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有两层含义,即广义的教育目的与狭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T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均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T3.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T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⑴国家的教育目的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⑶教师的教学目的
J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行。
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T“社会本为论”以柏拉图、涂尔干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
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本为论”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⑶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们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②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和创造的可能条件③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T6.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当时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包含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针:
“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7.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五次会议修改通过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教育目的的一种表述。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必须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J8.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发面全面发展。
⑶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L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审美教育)、劳动技术教育⑶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青少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⑴人身权【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e.名誉权和荣誉权】⑵受教育权
J2.学生的义务:
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⑵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⑶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⑷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
3.我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4.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育人。
X5.教师职业的角色有以下6个角色特点:
⑴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⑵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⑶示范者的角色⑷管理者的角色⑸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⑹研究者角色
♥J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⑴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⑵J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a.新的教育观b.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c.新的教育活动关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①加工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J7.教师的人格特征:
⑴积极乐观的情绪⑵豁达开朗的心胸⑶坚忍不拔的毅力⑷广泛的兴趣
J8.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⑴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⑵热爱学生[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⑶团结协作精神⑷良好的道德修养
9.师生关系的发展:
⑴第一阶段:
德国赫尔巴特→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中心说⑵第二阶段:
杜威→弘扬学生主体论→学生中心说⑶第三阶段:
前苏联和我们一些教育学家→教师属于主导地位,学生属于主体地位→主导主体说
T10.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⑵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⑶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人――人关系]
11.新型师生关系:
道德→民主平等心理→尊师爱生教学→教学相长
J12.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⑵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果的喜悦。
⑶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课程
1.“课程”一词,简单地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狭广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分类:
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1993年分为两个课程即国家和地方。
1996年分为三个层次。
】⑵根据课程人呢无,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魅力]、研究型课程。
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常常忽略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美国使用注意教育家杜威]、综合课程。
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由贾克森1968年在他的《教室的生活》艺术中首次提出,是指那些难以预料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其存在于学校的各种情景中,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
】
T3.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T4.如果以目标的概括程度为准则。
课程目标可以依次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
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T5.确定课程目标的根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T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三维目标:
⑴“知识――技能”目标⑵“过程――方法”目标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T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合目的性⑵合学科性⑶合发展性
8.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步骤:
⑴确定教育目标⑵选择经验⑶组织经验⑷评价结果
T9.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⑴教学计划【是指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其三个特征:
a.强制性b.普遍性c.基础性】;
⑵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
⑶以及教科书。
10.教材的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这是当代教材发展的新动向。
J11.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⑴安排课程表【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迁移性原则③胜利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T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⑴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⑵教师的特征⑶教学的特点⑷校外环境
T13.课程评价的目的:
⑴改进课程⑵改进教学
T14.课程评价的功能:
⑴诊断功能⑵修正功能⑶决策功能
T15.课程评价的方法: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与访谈⑶纸笔测试⑷表现评估
不重要J1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