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0613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知识体系.doc

必修三知识体系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区域特点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

2.区域内部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3.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

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

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1-1-1)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

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地形

平原、丘陵,水成地貌

高原、盆地风成地貌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

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

冰川融水补给

多冰川、咸水湖,多为大河源头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荒漠土

缺乏成熟土壤

植被

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自西向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从东南向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主导因素

气温随纬度位置变化

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农业

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

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

发达落后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1月0℃等温线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

(主要地理意义)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1-1-7)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地形

气候

河流

耕地类型

农作物

水果

民居

交通

矿产

工业

北方

平原

高原

温带

季风

结冰

旱地

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

苹果、梨桃、杏、山楂

平顶

陆运

为主

煤、石油天然气

重工业为主

南方

丘陵

山地

热带、

亚热带季风

不结冰

水田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

斜顶

内河航运普遍

磷、有色金属

轻工业为主

气候

植被

土壤

作物熟制

农作物

农业条件

北方

东北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针叶、针阔混交林

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

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

华北

落叶阔叶林

黄土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冬小麦、谷子、棉花

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

南方

华中华南

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

常绿阔叶林

红壤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水热充足

华南

热带季风气候

湿润区

常绿阔叶雨林

砖红壤

一年三熟

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1-13)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东部地带

(12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多)

中部地带

(9省,面积中等,人口中等)

西部地带

(10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省区

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水平

高低

发展进度

快慢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阶段

人类活动分布区

举例

采集狩猎阶段

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农业社会阶段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

三角洲、盆地

四大文明古国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位置优越、海运发达地区

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资源型城市)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后工业化阶段

环境质量优越地区

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

二、海洋、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阶段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海技术落后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

航海技术发展

(1)海洋交通发展

(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

航海技术进步

(1)开发海底矿产:

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

(2)太平洋丰富的锰结核(美、日、英、德已开采)

屿

工业化以前

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

工业化以后

(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

(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

(3)岛屿周围海域的归属权得到普遍重视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开采为例)

1、影响: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有利影响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环境污染:

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不利生态破坏:

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

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面临问题:

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3、解决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2)提高综合利用:

变煤为电、油、气

(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美国:

北水南调工程(加利福尼亚州)

(1)增加水源

(2)调节气候

意义(3)保护野生动植物

(4)保持水土

(5)防止地面沉降

2、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社会效益:

缓解用水不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安定;

南水北调意义

(2)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生态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存环境,提高居住质量,控制地面下降趋势。

不利影响:

地势低洼区土壤易盐碱化。

资源调配工程

路线图

意义

西气东输

塔里木盆地(管道)至上海

①使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②输入地能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西电东送

北线

山西、内蒙(火电)至华北(京津唐)

黄河上游(水电)至华北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中线

长江上游(水电)至华中(沪宁杭)

南线

贵州、云南(火电)至华南(珠三角)

珠江上中游(水电)至华南

(二)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影响:

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

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影响:

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

(一)产业结构:

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劳动力分布的变化

逐渐较少

先增后降

稳步增加

劳动力转移过程

随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产业转移

1、转移的产业类型及方向:

知识技术、服务型产业转向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不发达地区。

2、原因:

(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举例:

亚洲:

美国→日本→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东盟→中国、越南

第一次第二次

珠三角:

香港珠三角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4、对环境的影响(重点):

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不发达地区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自然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

导致环境污染

人文环境

(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失业人口增加

(1)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2)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书本P35图2-1-2)

1、水土流失原因

自然原因:

(1)黄土疏松

(2)地貌形态的不稳定

(3)暴雨集中

(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1)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和无计划修建窑洞等;

(2)破坏地表植被。

2、水土流失危害:

(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河下游为“地上河”)

(5)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2)小流域综合治理

原则: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方针:

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

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区域位置:

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1、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

降水丰沛;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自然资源:

矿产(煤炭、磷、铅锌等)、水能资源丰富

2、人文条件: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

二、防治措施

⑴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

⑵电力先行(水电、火电、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⑶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和旅游业。

⑷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经验启示

(1)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2)因地制宜地开发(解决出现的主要问题或开发优势资源)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4)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5)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6)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地区概况:

(书本P49图2-3-1)

1、范围:

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

2、地貌特征:

①山环水绕(山:

北:

小兴安岭;东:

长白山;西:

大兴安岭;

河:

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

②沃野千里(东北平原:

北:

松嫩平原;南:

辽河平原;东:

三江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