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5804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Word下载.docx

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长效机制;

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性、针对性仍有不足等等。

二、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要求,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坚持和完善具有西北师大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

三、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深化卓越教师培养改革,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1、全面实施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

以培养“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未来教育家潜质的高素质教师”为目标,全面实施我校承担的《语数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西部幼教精英培养计划》两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

重点是建成覆盖全省、辐射西北的“UGS”实践育人基地,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卓越教师培养机制。

2.坚持用信息化理念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坚持用教育信息化理念完善和发展“李秉德和南国农教育理念与方法”,贯彻落实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修订完善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

推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变革和信息素养提升,构建集“课堂教学、校内培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总结提高”为一体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

3.持续开展“6131”未来教师专业能力训练计划。

坚持把板书与规范汉字书写、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等6个模块作为师范生专业能力培训内容,以“小先生制”的模式,分年级、分阶段、分项目培养训练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

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开设,每年针对师范类三年级学生统一安排1次不少于10学时的微格教学培训。

持续开展和完善多学科联合编队教育实习、民族地区实习支教和“国培计划”顶岗3种模式的实习工作。

坚持每年举办1次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

4.持续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升级改造教师教育实验实训中心,建成1个数字化制作中心,2个课堂观察与分析室,5个教学案例研讨室,2个陇原名师工作室。

建设6间同步课堂教学视频指导教室,实现师范生对中小学课程教学的远程直播观摩学习和教育实习的远程指导,着力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

建设分组互动学习、教师教育实训、未来学习探索实习、移动学习等不同功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功能教室,为师范生增加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体验创造条件。

(二)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5.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以学校建设信息化“云大楼”为契机,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快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

突出教师教育培养特色,优先支持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教育实习构成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

力争五年建成25门教师教育信息化课程。

6.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专业需求适度引进优质网络课程、MOOC、SPOC和混合式课程100门。

学校立项资助教师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按照分类指导原则自主开发部分网络课程,改造现有精品课程资源,建成网络精品资源课程100门。

支持学生通过国内外开放平台修读MOOC等网络课程并适时进行学分认定转换。

7.推进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

完善全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引进一个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为课程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

研发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系统,建设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为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和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完善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评价系统,适时推广无纸化考试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的信息化水平。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五个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8.修订完成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进一步明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启动编制专业课程地图试点工作,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夯实德智体美基础学科的根基,强化应用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完成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倡导大教授讲授专业导引课、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前沿课。

2017级学生启用新修订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加大方案的执行和督导检查力度。

9.加强学校平台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查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目标、方案和考核评价的工作机制。

以学院为依托,以教授领衔的团队为主体,开发人文与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和艺术与体育等四大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60门;

引进高水平的视频公开课、网络课程、在线课程60门;

支持教师自主开发建设通识课程60门。

制定通识教育课程选修管理和学分认定办法,引导学生跨学科门类选修通识课程,完善通识课程多元化考核机制。

10.深化学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探索实践“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采用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多样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多元教学评价综合测试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抓手,着力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实践能力、运动技能水平、裁判能力及竞赛组织能力;

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成效评测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完善学科大类招生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健全“2+2”大类招生培养机制。

主动适应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完善吸引优秀生源的政策机制,积极推进按学科大类招生,改革完善“2+2”人才培养模式。

适当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二次选择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专业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

12.持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新增5-8个专业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进一步完善“云亭班”、“卓越班”学生遴选和动态进出管理机制。

继续探索小班化、参与式教学和短期交流学习的有效做法,继续开展校地、校企、校院合作培养试点工作,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引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云亭班”学生培养的研究性、学术性和“卓越班”学生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3.推进校际合作育人工作。

坚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的总体原则,积极探索实施中外合作学历教育、国(境)外短期访学、国内高校间互派交换生以及甘肃教师教育联盟和安宁五所高校联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多类型的校际合作培养计划。

力争五年内增加3-5个国(境)内外合作办学项目,每年选派到国(境)内外高校交流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500人次。

(五)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师教学奖惩体系

14.全方位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入职培训、进修访学拓展培训、教学方法改革专题培训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工作,确保5年内全校专任教师轮训一遍。

每年建设10个由学术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研讨,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每年重点支持30个教学研究项目,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

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持续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新入职教师助教制度。

15.完善教师教学奖惩体系。

坚持每三学期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加大对获奖青年教师的奖励力度。

完善教师职务评聘、教学质量优秀奖励等制度,逐步拓展教学评价结果的适用范围,使其成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职务评聘、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

执行新修订的《西北师范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管理,有效防范和处理教学事故。

树立以学生的满意度为基准的校准思想,创新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和机制,凡学生满意度不能过半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劝其转岗或培训。

(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6.推进“五类课堂”协同发展。

第一课堂鼓励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强化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提高课程兴趣度。

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力推进创意、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支持开设项目训练、案例教学等。

第三课堂统筹建设实践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第四课堂完善合作育人机制,以互派本科交换生、支持本科学生修读协议高校优势专业课程、第二学历等途径推进校际合作育人。

第五课堂积极引进高水平在线课程,支持学生修读MOOC、SPOC等网络课程。

17.着力提升专业课程质量。

建立专业教育责任体系,完善专业教育课程准入标准和动态管理机制。

引导学院以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在符合专业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将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按照课程性质、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等要件以图表的方式编制课程地图,建设高水平的专业课程。

引导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自主探索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考核权重。

实施专业核心课教考分离制度,健全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18.完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教务处、人事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和各学院的定期沟通协调制度,加强校内教学资源整合优化,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

加强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坚决避免因人设课、重复设课,实现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

完善名师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19.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遵循专业特点积极推广“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科研训练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支持学院开展信息化背景下的参与式、探究式、交互式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建成参与式研讨课(课程设计)项目150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支持有海外学习经历和外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建成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门。

20.加强学生学业与生涯发展指导服务工作。

倡导本科学生“学习改革”,依托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通过学业、就业创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指导服务,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学业与生涯卓越发展。

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视角出发,设计反映学生能力和兴趣的课题或项目,开展以专业学习指导、课程选修指导、自主学习指导、个人发展规划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服务工作。

(七)坚持实践育人导向,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1.加强实验教学建设。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围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需要,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比例不低于30%。

完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推进实验资源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共享。

22.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专业特点,每个专业建立不少于5-7个专业性强、适应性好、稳定性高的实习基地,建立“校内外互补、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习新格局;

加强“双导师型”实习指导队伍建设,鼓励延长专业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内容,提高实习质量;

工科专业和应用性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1学期;

引导各学院全面推行“依据行业标准、突显专业特色”的非师范本科生专业能力提升训练工作,加强考核和评价体制,保障训练高效开展。

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本科生自主自助的专业训练活动。

加强非师范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解决学校自身问题,通过解决学校自身问题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不断提升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大毕业论文抽检比例,每年抽检毕业论文不少于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0%,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3.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训练。

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每年投入150万元实施基础活动、课题研究、学科竞赛三个层次的“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基础活动学术能力项目不少于1500项,课题研究立项不少于400项,学科竞赛不少于50项。

全面落实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持续完善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创业的良性互动,确保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就业质量逐步提高,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八)完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4.开展本科专业建设评估。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专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为契机,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建立专业退出预警机制。

对学校新建专业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基于PDCA的专业综合评估工作,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鼓励和支持学院主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实验区、甘肃地方经济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改造或撤并现有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25.推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研究制定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课堂教学评价通用指标体系,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公开课程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工作。

改进学生评教方式,实施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督导专家评价等四位一体的评教体系。

支持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科课程类型,分类制定不同的评价观测点,坚持数据分析与书面评价相结合,通过多级参与、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客观反映课堂教学真实状态和效益。

26.完善教学督导评估体系。

改革教学督导模式,成立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明确其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

教务长领导的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相对于现有的教学行政管理体系独立开展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监督为主责,强化执纪问责,对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和各学院的教学管理效能进行约束性评估,适时提出专业性的告诫意见和改进要求。

教务长组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及相关事宜开展规范性的专业督导和评价评估。

教务长须坚持每学期在“三开”平台上向学校提交专题性教学督导与评估报告,报告须针对教学质量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及各学院须公开回应、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并抓好整改落实。

27.健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评价评估、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学观摩、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估以及教学奖惩制度的落实等方式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实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从定性评价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建成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监控分析教学过程,实施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四、实施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工程项目的实施,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教务处具体负责工程组织实施,学校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负责督查评估工程项目落实情况。

(二)确保时间进度

2016年上半年启动“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18年下半年中期检查,2020年底验收总结。

各学院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在2016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制定完成本单位的实施计划。

(三)加强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筹措经费,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低于25%,保障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顺利实施。

(四)抓好工作落实

1.各职能部门(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突出教学重心,明确职责,坚持以落实教学基本制度为底线,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形成科研支撑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整体合力,促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2.学院是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主体,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工作的学院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各学院要认真研讨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及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推进本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