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 单选题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理论 单选题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 单选题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变化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一观点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个命题(D)
A、抹杀了意识和物质的区别性
B、夸大了意识形态主观性的作用
C、否定了意识内容客观性的作用
D、揭示了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A)
A、独立性、根源性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D、相对性、变动性
19、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20、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C)
A、社会精英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2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2、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B)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2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25、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7、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2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9、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D)
A、摹写性和深刻性B、创造性和新颖性
C、新颖性和深刻性D、摹写性和创造性
3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3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D)。
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3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3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5、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C)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3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37、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38、“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是(D)
A、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D、唯物辨证法的正确观点
39、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C)
A、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0、“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1、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D)
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4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4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4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4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6、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这表明真理的(D)
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客观性
4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48、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B)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
4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5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B)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
5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D)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5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D)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3、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政治关系C、阶级关系D、思想关系
5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5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5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5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D)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59、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A)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60、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D)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6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C)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62、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6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D)
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6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65、生产力是指(C)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66、“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
”这个观点说明了(D)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67、“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68、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69、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D)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70、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B)
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
7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
7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C)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73、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
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D)
A、不可认识性B、杂乱性C、无规律性D、多样性
74、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D)
A、合目的性的过程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合规律性的过程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75、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C)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7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77、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78、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79、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80、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8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8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83、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84、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8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88、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
8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90、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91、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C)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9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9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B)
A、发展缓慢不稳定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9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B)
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95、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96、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A)
A、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B、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详尽细节,而不作一般特征的描绘
C、立足于描绘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揭示
D、立足于既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又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97、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A)
D、立足于既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又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98、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
A、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B、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每个人自由而自主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99、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C)
A、具有客观可能性的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的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100、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D)
A、最困难的事业B、最艰巨的事业
C、最长期的事业D、最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