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4816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藏工程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开辟生产试验区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

要求(原则):

生产实验区开辟的位置和范围对全油田应具有代表性;

试验区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把试验区对全油田合理开发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试验区要具有一定的规模;

试验区的开辟应尽可能考虑地面建设。

5、基础井网,以及基础井网的目的

在油藏描述及试验区开发试验研究基础上,选择最可靠、最稳定的油层(主力含油

层)或层系,布置第一套正式开发井网。

基础井网的主要任务:

⑴合理开发主力层位,建成一定生产规模;

⑵兼探开发区的其它油层,解决探井、资料井没有完成的任务。

6掌握储量、丰度、单储系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丰度:

\】1皿側1单储系数:

7掌握油藏气藏的储量,丰度及单储系数的计算。

(同上)

8了解储量的分级和计算方法。

油气储量可以分为探明储量、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三级

储杲:

资源定

探明〔一级)

控制

(二级)

预测

(三级)

潜在

推测

已幵发

1诜'

未肝发

基本探覇(III类J

A

B

C

c-D

F

G

总资源呈

工业油流U上

储量计算方法:

类比法;

容积法;

物质平衡法;

产量递减法;

矿场不稳定试井法;

水驱特征曲线法;

统计方法。

9掌握驱动方式的概念以及地层中存在的驱油能量。

驱动方式:

油层在开发过程中,某一种能量起主导驱油作用。

驱油能量:

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

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热气膨胀能;

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

弹性能;

气顶气的膨胀能;

重力能。

10了解各种驱动方式的产生条件和适用油藏。

11掌握各种驱动类型油藏的生产特征,以及动态特征变化的机理。

了解驱动方式的转化。

驱动方式产生条件:

封闭弹性驱一一形成条件:

无底水或边水不活跃,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

机理:

流体和岩石颗粒膨胀,地层压实。

生产特征:

压力下降,产量下降,气油比稳定。

溶解气驱动一一形成条件:

无边水、底水或注入水,无气顶,或有边水但很不活跃,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机理:

溶解气膨胀。

气顶驱动一一有气顶,无水区或弱水驱,油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伴随溶解气膨胀。

水压驱动——有边底水,有露头,

重力驱动一一油层比较厚,倾角大,渗透性好,开采后期。

12影响气顶驱等驱动采收率的因素。

1)气顶膨胀驱油速度;

2)油藏类型(构造断层);

3)油性质(密度、粘度);

4)钻采工艺技术;

5)井网密度及开发层系。

13开发层系划分的概念、从多油层储层非均质特征说明层系划分的必要性。

开发层系划分:

把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的一套生产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14掌握层系划分的意义和原则

层系划分意义:

1)有利于发挥个油层的作用,为油层比较均衡开采打下基础,减少层间矛盾;

2)提高采油速度,缩短开发时间;

3)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

3)适应采油工艺

技术发展的要求。

层系划分原则:

1)同一层系内的油层物性应当接近,尤其渗透率要接近。

2)—个独立的开发

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储量。

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

4)要考虑到采油工艺技术水平,相邻油层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15注水时机的定义、特点、优点、适用条件。

早期注水:

在油田投产的同时进行注水,或是在油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之前就及时进行注水,使油层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或原始油层压力附近。

特点:

1)油层内不脱气,原油性质保持较好;

2)油层内只是油水二相流动,渗流特征清楚;

3)油井产能高一一自喷期长;

4)采油速度高一一较长的稳产期适用:

地饱压差相对较小的油田

晚期注水:

开采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在溶解气驱之后注水。

1)驱动方式转为溶解气驱;

2)注水后,可能形成油气水三相渗流;

3)产量不能保持

稳定。

优点:

开发初期投资少,原油成本低。

适用:

原油性质好,天然能量足,中、小型油田。

中期注水:

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当地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以下,气油比上升到最大值之前开始注水。

1)随注水压力恢复,地层压力略低于饱和压力,形成水驱混气油方式;

2)注水后,地

层压力恢复到饱和压力以上,获得较高产量。

地饱压差较大、天然能量相对较大的油田。

16注水方式定义及主要的注水方式

注水方式:

注水井在油层所处的地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

面积波及系数:

水淹面积与井网控制面积之比。

体积波及系数:

水所波及到的孔隙体积所研究的注水单元的孔隙体积之比。

影响Ev因素:

1)注水井网类型;

2)油水流度比;

3)油层非均质性;

4)重力分异;

5)毛细管力;

6)注水速度。

20断块、断块油田、复杂断块油田,及其面积划分特点

断块:

被断层分割开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不同规模的地质体。

断块油田:

在一定构造背景基

础上,以断块油藏为主的油田。

复杂断块油田:

含油面积小于1km2的断块油藏,且地质储量占油田总储量50%以上的断块油田。

面积划分特点:

1)大断块油藏:

含有面积>1.0km2;

2)较大断块油藏:

0.4km2<含油面积<=1.0km2

3)中断块油藏:

0.2km2<含油面积<=0.4km2;

4)小断块油藏:

0.1km2<含油面积<=0.2km2;

5)碎块油藏含油面积<0.1km2

21了解断块油田的开发方法-滚动开发基本工作程序

滚动开发基本工作程序:

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及时调整和逐步完善

整体部署一一根据断块区钻探资料并结合地震细测资料,从认识主力断块与开发主力断块与开

发主力断块的需要出发,以本块主力含油层系为主,设想一套开发井网,作为钻井实施基础;

分步实施——在设想井网基础上,根据断块区存在的地质问题,分批逐步加以解决,先打关键

井,后打一般开发井;

及时调整一一根据关键井的资料进行研究,按新的认识及时调整原来设

想井网的部署,提出下一批井位,以适应本断块区的特点;

逐步完善一一一般经过几次调整,

补打少量开发井,就能较好地控制主力含油断块,逐步形成开发井网。

22掌握什么是弹塑性,了解弹塑性油藏的开发特征

弹塑性:

油气储层随着地层压力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或部分不可逆变形。

开发特征:

1)油层压力保持在原始油层压力水平上,或者保持在不使油层渗透率明显下降的

一定水平上;

2)制定合理压差,岩石要承受弹塑性变形,在合理压差下,生产井的产量会达到最高,进一步增加压差时,油井产量开始剧烈下降;

3)试油应在较小压差下进行;

4)合理井

底压力能保护套管不受挤压。

23油田开发方案的主要内容,其中油藏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1)油田概况;

2)油藏地质及描述;

3)油藏工程设计;

4)钻

井工程设计;

5)采油工程设计;

6)地面工程设计;

7)经济评价;

8)方案实施要求。

油藏工程工程设计内容:

开发原则;

层系划分与组合;

开发方式;

井网和井距;

确定布井范围;

油田开发指标预测;

经济评价。

24掌握开发调整的几种主要的方法,以及基本的井网变换的形式。

开发调整主要方法:

1)层系调整;

2)井网调整;

3)驱动方式调整;

4)工作制度调整。

5)开采工艺调整

25概念设计和开发设计的油藏地质模型的主要差别?

26合理注采井网要满足的条件。

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式。

满足条件:

1)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

2)适应压差油层的渗流特点,达到一定的采油速度;

3)保证有一定的单井控制储量;

4)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7一般方案实施要求的主要内容

1)提出钻井、投产、转注程序、运行计划及特殊技术要求;

2)提出开发试验安排及要求;

3)

预测增产措施工作量。

28叙述9类油藏的主要开发细则。

1)中高渗多层砂岩油藏:

对于大、中型砂岩油藏,如果不具备充分的天然水驱条件,必须适时注水,保持油藏能量开采,不允许出现油藏压力低于饱和压力的情况。

2)低渗砂岩油藏:

要在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低污染的钻井,完井措施,早期压裂改造油层,提高单井产量,具备注水注入条件的油藏,要保持油藏压力开采;

3)气顶油藏:

要充分考虑天然气顶能量的利用。

具备气驱条件的,要实施气驱开采,不具备气驱条件的,可考虑油气同采,或采用保护气顶的开采方式,但必须严格防止油气互窜,造成气源损失,要论证射孔顶界位置;

4)边底水油藏:

边底水能量充足的油藏要采用天然能量开采,要研究合理的采油速度和生产压差,要计算防止底水锥进的极限压差和极限产量,要论证射孔底界位置;

5)裂缝性层状砂岩油藏:

要搞清裂缝发育规律,需要实施人工注水的油藏,要模拟亚牛最佳井排方向,要考虑沿裂缝走向布置注水井,掌握合适的注水强度,防止水窜;

6)高凝油、高含蜡油藏:

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油层温度和井筒温度,采用注水开发时,注水井应在投注前采取预处理措施,防止井筒附近油层析蜡。

生产井要求控制井底流压,防止井底附近大量脱气;

7)凝析气藏或带油环的凝析气藏:

当凝析气油含量大于200g/m3时,必须采取保持压力方式开采,油层压力要高于露点压力。

当应用循环注气开采时,如果采出气体中凝析油含量低于经济

极限,可转为降低开采;

8)碳酸盐岩及变质岩、火成岩油藏:

这些油藏一般具有双孔隙介质性质,储集层多呈块状分布,要注意控制底水锥进,在取得最大水淹,体积和驱油效率的前提下,确定合理采油速度;

9)重油油藏:

进行开发可行性研究,筛选开采方法,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下,采用热力开采。

【第二章】

1推导(考虑重力或毛管力或二者)分流量方程,影响因素。

oA

qt

影响含水率大小因素:

流体物性参数、油水相界面情况、地层性质、生产参数

2含水率、含水上升率、视粘度、平均视粘度、无水采油期、无水采收率、端点流度比、采出程度、注入倍数、采油速度、

含水率:

指采出的液体中水占得比例。

含水上升率:

每采出1%的地质储量,含水率上升的百分

2

0dx

无水采油期:

无水采收率:

一个油藏或一个开发区不含水时累计采油量与该油藏或开发区的地质储量比。

端点流度比:

采出程度:

从开始到某一时刻采出的油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注入倍数:

累计注入量除以孔隙

体积。

采油速度:

年采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3见水前或见水后的油藏平均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与方法。

4底水锥进:

油井生产时的压力梯度使近井地带的油气界面降低,油水界面升高。

油层之上较轻的气及油层下面较重的水使流体梯度得以平衡。

这些平衡力使油气及油水界面呈锥状分布。

5稳定锥进:

如果油井以定产量生产而且泄油区域内的压力梯度也保持稳定,就达到了稳定状态。

此时,如果油井中动力(粘滞力)小于重力,那么已形成的气或水的锥进就不会到达井筒,锥进也不会前进或后退,形成一个稳定锥进。

6不稳定锥进:

如果井底流动压差足以克服重力作用,不稳定锥进就会继续推进,并最终突入井中。

7临界产量:

如果油井的产量小于临界产量,

将形成某一稳定的锥状体,其顶部不再向上

扩展,因此,只要油井的产量q。

小于临界产

量q°

crit生产,底水锥状体就是稳定的,当油井产量q。

超过临界产量qocrit时,油水接触面

将随着油井的生产不断上升,水锥体变得不稳定,并一直上升窜入井底,临界产量就是底水锥体稳定和不稳定的临界盾。

突破时间:

8水锥体上升高度影响因素

锥体的上升高度取决于由水油密度差引起的重力与重力垂向压力梯度的平衡。

9理解面积注水产量公式,能根据不同面积法进行化简。

10剩余油、残余油及其饱和度

剩余油:

在任意驱替阶段,储层中剩余的含油量。

残余油饱和度:

在驱替过程中,其饱和度必须超过某一特定值,也就是残余油饱和度,在这一饱和度下油相留在孔隙中不流动。

剩余油饱和度:

在驱替过程中,将有剩余油存在,在数量上用一大于残余油饱和度的值来表征。

11、毛管数物理意义及其对剩余油流动性的影响

Nca二叫,对剩余油流动性的影响,当Nca<

10^时,剩余油不可流动;

当NCa「O'

时,

-ow

剩余油可流动性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10^:

Nca:

10‘,连续油和不连续油与

毛细管数的相关关系是不同的。

12、油田开发调整中常用的水动力学方法

水动力学方法:

周期注水;

改变液流方向;

强化注采系统的变形井网;

补充点状和完善井排状注水系统;

提高排液量;

堵水与调剖技术;

各种调整方法的结合。

13、周期注水及其机理,影响周期注水效果的因素

周期注水机理:

周期注水就是周期性地改变注入量和采出量,在地层中造成不稳定的压力场,使流体在地层中不断地重新分布,从而使注入水在层间压力差的作用下发生层间渗流,促进毛管吸渗作用,增大注入水波及系数及洗油效率,提高采收率。

影响周期注水效果的因素:

一是地层参数,包括层状非均质性和各层间的水动力不连通程度;

二是注水方式参数,包括周期注水前注水前开采时间、注水变化幅度和注水频率等指标。

14、一般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富集区域)

1)断层附近地区。

边界断层附近,常留下较大剩余油集中区,井间断层附近也常留下小块滞

留区。

2)岩性复杂地区。

包括河道砂体的没滩或边滩等部位,以及岩性尖灭线附近地区等。

现有井网控制不住的小砂体或狭长条形砂体等。

4)注采系统不完善地区。

注采井网布置不规则

地区,如注水井过少的地区或受效方向少的井附近等。

【第三章】

1、试井、试井分析、试井的分类,试井的作用。

试井:

油气水井测试机分析的简称。

试井分析:

应用渗流力学理论,分析测试数据,反求油层和井的动态参数。

是渗流理论在开发中的直接应用。

也是检验油气渗流理论正确与否或符合油田实际的重要方法。

试井的分类:

评价单井地层特性的试井方法1)压力降落试井2)压力恢复试井3)中途测试

——油井4)注入能力测试、压力降落测试——水井

评价两井连通性的试井方法1)干扰试井2)脉冲试井

2、无穷大地层基本解及其简化形式。

3、Horner方法MDH方法的推导和比较?

4、平均地层压力的求取方法及过程。

1)MBH方法:

每口井供油面积内的平均地层压力与供油形状、大小和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用镜像映射法和叠加原理处理了外界封闭油藏形状,井的相对位置各不相同的25种几何条

khp”-p2.303p”-p,口为径向流动阶

件,基本包括了实际上所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油藏形状和布井方式,将计算结果绘制成图版,图

版从无因次的MBH压力为纵坐标pDMBH4

9.21"

0quB

段Horner曲线所对应的直线段的斜率。

应用时,首先利用压力恢复资料的不稳定流动数据计算

地层参数kh、s和p*等,其次由生产时间计算无因次时间tDA,最后从相应几何条件的标准图

版上得到pDMBH,从而推算出平均地层压力。

2)Dietz法

5、地层系数、流动系数、井筒存储系数、导压系数、表皮系数

地层系数:

地层有效渗透率淪效厚度表示生产能力大小kh

流动系数:

kh/u流体在岩层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井筒存储系数:

改变单位井底压力时,井筒存储或释放的流体体积。

导压系数:

表示油层传递压力性能好坏的参数。

表皮系数:

由于钻井液的侵入,射开不完善、酸化、压裂等原因,在井筒周围有一个很小的环状区域,这个区域的渗透率与油层不同,因此当原油从油层流入井筒时产生一个附加压力降,这种效应叫做表皮效应,表皮效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用表皮系数表示:

6、典型压力恢复曲线特征(定性分析),边界影响、井筒影响?

7、表皮因子:

表皮效应性质的严重程度称表皮因子。

在评价地层渗透性遭受外界因素影响程度时,用表皮因子评价该地层的受影响程度的大小。

当表皮因子大于零时表示地层有流动阻力或

地层存在损害。

当表皮因子小于零时表示降低了流动阻力或增加了流入面积,改善了地层渗透

性。

井筒存储效应:

即井筒靠其中原油的压缩等原因储存原油或靠释放井筒中的压缩原有的弹性能量等原因排出原油的能力,用来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

畫]

/、QuBI.

8、拟稳态条件下压降与时间关系

9、形状因子、无因次时间、无因次压力

10、确定地质储量、到边界距离N=Vp”s°

j=0.04l67qBS,d=1.4227^

pmCt\*uCt

11、Y函数:

单位产量下的井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率

Y函数探边:

利用压降(或压力恢复)曲线来判断是否存在断层和油水边界的方法。

调查半径:

在某个时刻压力波所传播最远径向距离。

12、双重介质油藏,拟稳态窜流、不稳态窜流?

双重介质油藏是存在天然裂缝的油藏,在实际分析中这种油藏常视为由两种孔隙介质组成,即

基岩块介质和裂缝介质,两种介质均匀分布,油藏中任何一个体积单元都存在这两种介质。

13、双重孔隙介质流动模型、以及流动形态的三个阶段。

模型:

基岩系统一>

裂缝系统一>

井筒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一开井,裂缝系统中的原油流入井筒,但基岩块系统仍保持原来的状态,

没有流动发生。

这是裂缝系统中的流动,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裂缝系统中的原油减少,压力下降,基岩块与裂缝中存在压差,原油从基岩块中进入裂缝中,这是两种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这一阶段的压力变化不能与均质图版拟合。

第三阶段:

裂缝和基岩中压力同时下降,反映的是整个系统即基岩块与裂缝总的特征

14、弹性储容比:

W=lCffCf「mCm

窜流系数:

反映双重介质地层中低渗透系统中流体流向高渗透系统

容出*小I1小”2.121"

0」quB

截距差Dp:

Dp二mlg斜率:

m

wkfh

15、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的特点

1)运用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和数值模拟方法,使试井解释从理论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2)由

于考虑了井筒储存和井壁污染对压力动态的影响,确立了早期资料的解释方法,在早期数据中获得了有用信息;

3)完善了常规试井分析方法,给出了半对数直线段开始的大致时间,提高

了半对数曲线分析的可靠性;

4)通过实测压力数据曲线和理论图版中无因次压力和无因次时

间曲线的拟合,可以对油藏参数进行局部或全面的分析,并能获得常规分析方法中无法获得的一些参数值;

5)利用导数曲线可以识别不同的油藏模型,对有目的的油藏分析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提高了分析精度;

6)整个解释过程是一个“边解释边检验”的过程,几乎对每一个流动阶段的识别以及每个参数的计算都可以从两种不同的途径来获取,然后进行结果的比较,准确性较好;

7)对最后的解释结果进行模拟检验和历史拟合,因此提高了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

1、物质平衡方法的平衡原理

油藏物质平衡方法的基本原理:

将油藏看成体积不变的容器,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某一时刻,

采出的流体量加上地下剩余的储存量等于流体的原始储量。

2、推导综合驱动方式下物质平衡方程?

3、能写出各种驱动形式下的物质平衡方程(水驱,弹性驱、刚性驱替、溶解气驱动)

注入水驱驱动指数:

WiNRsi-RsBg

iBw溶解气驱驱动指数:

g

FF

N1mBorPw'

CwCpNBo-Boi

弹性驱驱动指数:

\SoiSoi

形成的条件及其方程

1)考虑岩石和束缚水的弹性膨胀时,水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为:

2)考虑气顶驱、含油区及岩石和束缚水的弹性膨胀体积时,气顶驱物质平衡方程为:

NpBoRp-RsBgl

Bo-Boi+(Rsi-RsBg+l警Cw+右CpBo£

p

ISoiSoij

6、体积系数:

地层条件下的原油体积与地面条件下原油体积。

二相体积系数:

表示地层溶气原油由于压力变化而引起的地层中油、气体体积变化的总和。

生产气油比:

每采出1t原油伴随采出的天然气量。

亏空体积:

7、各驱动方式下的储量核实的方法?

8、溶解气驱动下:

饱和度方程、瞬时气油比方程

9、溶解气驱动动态预测的方法步骤?

10、水侵量计算的四种形式、及其计算表达式?

11、水淹角分数、确定水侵系数方法?

12、了解物质平衡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物质平衡方法的优点:

本方法依赖的地质资料较少,对于断块岩性和裂缝油藏等目前尚难准确地确定其含油面积,地层厚度比及其他地质参数的变化规律的油藏,运用物质平衡方法研究时,能避免某些复杂地质因素给储量计算和动态分析带来的困难,而获得较满意的结果,物质平衡方法还有原理简单,运算容易,便于掌握等优点。

物质平衡方法的局限性:

1)压力很难精确确定,压力时物质平衡方程必不可少的参数。

2)油层脱气过程与实验室不一致,一次与多次脱气的体积系数与溶解气油比不同,会因计

量基数不同,给储量计算带来误差。

3)生产统计资料中,往往是油的计算比较准确,水和气的

计量不准确。

4)存在气顶的油藏是地质测井资料求出的,但油水和油气常没有明显的界面,存在过渡带,这就给油区和气顶的划分带来误差。

13、了解水驱规律的推导思路,掌握基本水驱规律方程及其应用、参数(斜率、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