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4746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县县城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3、水文条件

流经县内的有泾河、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年入境流量6.66亿km3。

其中马莲河年平均流量为14.9m3/s,城北河年平均流量为1.44m3/s,九龙河年平均流量为0.71m3/s。

地下浅层水主要为第四系河谷砂砾石潜水和白垩系环河组风化裂隙潜水。

三、历史沿革

史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开国帝王夏禹,曾治平水土,划分九州。

那时,宁县地区,即属于九州之一的雍州。

商周、周朝皆沿袭九州之置,宁县地区仍属于雍州。

春秋战国时期,宁县地区初为义渠戎国,后为秦地,置义取县,并置北地郡治。

东汉时期,初有义渠道、泥阳县、弋居县,属凉州北地郡;

后县置悉废,地属安定郡。

三国、西晋时期地属雍州安定郡。

隋代时期初为北地郡,后名宁州,一定称幽州,最后仍名北地郡,先后领8县。

唐代,置宁州。

五代时期,宁县地区先后历经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宁州、衍州长期并存。

宋代、初置宁州,为彭原郡,属永兴军路。

后升兴宁军节度,属环庆路,先后辖5县。

元代仍置宁州,等级为下。

明代沿宁州置。

清代仍置宁州,等级为中,初期沿袭明置,隶属陕西布政使庆阳府。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在盘客、金村、九岘一带建置新宁县,隶属于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

从此,宁县地区并存宁县、新宁县,直至民国38年(1949年)。

解放以后,新宁县建置即行取消,仍沿置宁县,初隶甘肃省陇东专区(后改名庆阳专区),1955年10月15日,因庆阳专区并入平凉而随属平凉专区。

1958年12月,正宁、合水二县归并于宁县。

1962年,恢复庆阳专区,宁县即随之回属,同时,正宁、合水二县也析复原置。

四、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县域土地总面积2653km2(含国营林场641.36km2),其中山区2074.13km2,占78.88%,川区54.2km2,占2.05%,塬区504.67km2,占19.18%。

耕地面积95.15万亩,人均耕地1.8亩。

全县林草面积1101百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9.7%,草地面积480百公顷。

2、矿产资源

县域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煤层气、建筑用砂(沙)石、石灰石、矿泉水,砖瓦用粘土矿遍布境内。

其中石油、煤层气、煤炭等储量丰富,石油是新发现的西峰油田的主要组成部分,煤炭探明总储量为1024亿吨,占甘肃省煤炭预测储量的72%,开发潜力巨大。

3、水资源

全县河川径流水资源总量为1.658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26.9m3,分别是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15.5%,26.2%,水资源亩均占有量171m3,是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7.73%、24.8%。

县域内地下水量较小。

4、旅游资源

宁县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旅游资源有周先祖公刘生息“北幽古城”、秦始皇巡游的“秦直道”、秦太子扶苏捐躯地、王昭君出塞时的“绣花楼”、为纪念曾任宁县刺史的唐代名相狄仁杰而修建的“狄梁公庙”、保存完整的政平唐塔、湘乐宋塔、辑宁楼、普照寺贞元铜钟、历代碑林等50多处文化遗址、遗存。

同时有多处旅游度假区等生态风光旅游景点。

此外,宁县属革命老区,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解放战争中的“五八战役”、迎接王震将军的“平子战斗”、“西洼子战斗”及宁县狙击战等留下了宁县革命烈士陵园、九岘西洼子烈士陵园、王孝锡烈士陵园、任鼎昌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激励着宁县一代又一代人民奋发投身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

宁县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产品寓意深刻、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香包、刺绣、剪纸、皮影、头帽、石雕、根雕等产品走出国门,热销海外,已成为当地产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占全县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创收增效。

五、社会经济条件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31亿元,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23.75亿元,增长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增长29.5%,财政大口径收入10120万元(含正南煤田探矿权拍卖补助3000万元),增长68.47%,小口径收入7311万元(含正南煤田探矿权拍卖补助3000万元),增长96.96%,农民人均纯收入2418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0元,增长15.8%,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六、交通条件

宁县东与黄陵、延安毗邻,南距咸阳国际机场200公里,北距庆阳机场50公里,国道211线(银川——西安)、省道303线(铜镅公路)、省道202线(吴凤公路)穿境而过,是县内通往兰州、西安和西峰的主要干线。

县域内道路交通条件相对便捷,福银高速在境内和盛镇穿越而过。

第二章规划背景

一、上版总体规划回顾

宁县早在1985年就组织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为适应城市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在1996年又完成了《宁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0)》的修编工作。

96版总体规划概况:

1、规划期限:

近期1996—2000年,远期2001—2010年。

2、城市性质:

宁县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以发展农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商业贸易为主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小城市。

3、城镇规模:

用地规模:

规划区界定范围为20k㎡,城镇规划区范围总面积6.36k㎡。

人口规模近期1.9万人(2000年),远期3.1万人(2010年),人均用地指标99.23㎡/人。

4、布局结构:

县城布局结构为:

城市中心区,即旧城区。

集中布置县城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行政办公用地,今后仍然为城市的中心。

庙咀园林绿化区,该区包括庙咀坪及马莲河桥下游三角地带。

马坪生活服务区(含菜园坪工业仓储区)。

沙滩工业区包括九龙文化教育区。

形成一城三区的新格局。

一城即宁县县城,三区指庙咀坪区、马坪区(含菜园坪)、沙滩区(含九龙文化区)。

5、城区道路交通:

采用棋盘式路网和不规则路网相结合的形式。

城区道路共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主干道红线宽度24m,次干道红线宽度16m,农贸街6m。

二、上版总体规划执行情况评价

《宁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该规划对宁县的城镇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城镇面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均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用地规模逐步拓展

城镇建设用地由老城区为中心向外拓展,目前建成区面积为1.96平方公里。

2、主要干道框架初步形成

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宁县城区已形成人民路、辑宁路、新宁路和九龙路为主体框架的道路网格局。

3、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中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县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4、城镇环境、卫生等旧城改造工程力度加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力度改造旧城,尤其在环境、卫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清除垃圾死角、提高城市卫生环境,城市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规划背景

96版总规对宁县的城镇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综合指导作用,目前,城镇发展的宏观背景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修编总体规划(1996-2010),主要反映在:

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近期县域内发现大量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伴随煤炭资源的开发,宁县经济发展模式将由农业型向资源开发型转变。

县域城镇体系的格局和职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需要进行协调:

随着煤炭和石油资源的开发,宁县经济发展必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宁县处于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也给宁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如何在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就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使社会经济发展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3、宁县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

宁县是甘、陕、宁三省之要冲,同时也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窗口。

长庆桥即将成为庆阳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为宁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4、建设和谐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对县城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

5、作为历史悠久的县城,对缺失的城市特色需进一步研究。

第三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一城(县城)、二区(和盛工业集中区和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三线(宁县城区——长庆桥、米桥、盘克)”,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突出发展重点特色支柱产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争取把宁县建设成为一个物产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商贸流通活跃、人文环境优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农业强县、工业新县、商贸流通富县。

二、规划原则

根据宁县面临新的发展目标要求,确定本次规划修编的原则为: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

顺应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战略的要求,树立区域化眼光,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以城带乡,形成城乡联动,相互协调的均衡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安全归宿需要,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优化各种资源要素,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园林城市。

2、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巩固农业基础,继续保持“陇东粮仓”的称号,确定农业发展基本思路: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优势,走“科教兴农”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路子;

大力发展和盛工业集中区和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两大工业基地,结合县域内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的开发,延伸其产业链。

围绕“绿”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黑”字,加快石化工业开发建设步伐。

按照“建设大基地、发展大煤炭”的战略构想,组建现代化大型矿区和煤电一体化集团企业,力争把宁县建成省级重点煤炭化工基地;

以旅游发展、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市场网络体系构建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展新兴三产领域。

3、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立足于宁县城市的实际,切实节约土地和综合利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提升文化品位为主体,以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特色旅游城市。

4、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构建和谐城市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平安有序,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和谐宁县。

5、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通盘考虑全县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设施的共享程度,建设整体协调、层次合理的城乡功能区划、人口布局、产业发展、项目布局。

确保形成重点突出、梯度辐射、功能互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模式。

三、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等。

2、标准、规范依据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及相关的道路、防洪、供水、排水、电力、环保、燃气等设计规范。

3、相关规划依据

《庆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庆阳市、宁县“十一五”规划和远景发展目标等。

4、其它相关依据

宁县县志、《宁县国土资源》、《宁县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县委、县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关于城市发展的设想、意见等。

四、规划期限

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结合国民经济规划的年限,同时考虑宁县近年来城镇建设力度和建设项目的连续性,确定本次总体规划年限为:

近期:

2010-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

远期:

2021-2030年

远景:

2030年以后

五、规划范围

城乡总体规划主要是综合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空间发展形态等重大战略问题,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

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乡合理发展。

因此,城乡规划的范围主要由其对象地域空间范围界定。

由于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对城市发展及城市土地利用的论证,规划涉及到更高更广层次的区域关系,故规划明确以下三个层次为本次规划的基本范围,并在相应的图纸中给予完整表达。

1、县域规划范围

其为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发展战略、城镇体系、城市定位的论证等基本范围,也是宁县行政管辖范围,面积2653平方公里,在分析论证时,可在庆阳市域乃至更大范围进行区域的经济分析论证。

2、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发展需要控制的重要地区。

本次规划在确定宁县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从生态角度看,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上必须将其视为一体进行统一协调,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人们对高质量环境的追求。

(2)从功能上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可以安排以绿色基调为主的近郊景观型的休闲公园,城市规划区必须考虑与中心城区联系密切的城镇居民休闲空间。

(3)与宁县未来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地区,包括县城附近会对县城产生影响的沟壑、坡地等。

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因素,本次规划确定规划区范围为:

以县城外围坡地与塬面交界处为界,对城市环境、水源地等起到保护作用的区域,具体包括北至柳山渠,西到下桥子,东至东塬畔,南以咀村湾为界,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规划用地北至任家庄、南至高家堡、西至菜园、东至东山山坡下,总面积6平方公里。

第四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研究

一、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背景

1、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策略的推进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依然存在,并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策略。

以城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逐渐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城镇发展将有利于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受到资源瓶颈、环境压力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制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

3、国家和省上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为本县现状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创立特色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免除农业税等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中,为本县提高农业设施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良好发展机会

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设施条件。

由于宁县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故此,新农村建设对于本县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背景

1、明显的区位优势。

宁县是庆阳市的南大门和连接庆阳与陕西省、平凉市的桥梁及纽带,国道211线、省道202线和303线穿境而过。

西—长—凤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在长庆桥镇交汇,宁县在区域中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

2、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势。

在干旱少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背景下,宁县境内的土壤、气候、温度、光照等比较适合农业发展,是甘肃省优质冬小麦和优质苹果的最佳生产地带。

几条塬面平坦而集中,土壤熟化程度高,有实施集约化和高科技农业的先决条件。

3、相对充足的土地资源。

和周边县区比较,宁县的耕地面积较大,耕地占土地面积的35.61%,土地复垦具有一定的潜力,至少有7148.84公顷的复垦空间。

4、丰富的人力资源。

全县有劳动力20.6万人,其中城乡富余劳动力11万人,劳务输出潜力大。

这将是宁县一笔极大的人力资源财富。

5、极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宁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早胜牛、苹果、九龙金枣等特色产业基地,黄花菜、药材等增收产业也初具规模。

6、相对富集的矿产资源。

区内煤层气、石油、煤炭等多种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第五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条件、战略与目标

一、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宁县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2007以来,在持续开展“发展抓项目”、“项目突破年”等活动基础上,全县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1亿元,同比增长20.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42亿元,同比增长27.90%;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同比增长20.40%,其中,工业增加值4.15亿元,同比增长23.60%;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59亿元,同比增长6.20%。

图12004-2008年宁县经济总量及增长率情况

2、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宁县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时期,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均有了大幅提高,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109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2418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值(2418元)比2007年增长18.53%,是近五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

2008年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980元,比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42元高出2738元。

图22004-2008年宁县人均GDP及收入增长情况

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1、有利条件

(1)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和人文自然旅游种类多,价值高

宁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

县域境内主要旅游资源有周先祖公刘生息“北幽古城”、秦始皇巡游的“秦直道”、秦太子扶苏捐躯地、王昭君出塞时的“绣花楼”、为纪念曾任宁县刺史的唐代名相狄仁杰而修建的“狄梁公庙”、保存完整的政平唐塔、湘乐宋塔、辑宁楼、普照寺贞元铜钟、历代碑林等50多处文化遗址遗存。

同时,宁县历史名人荟萃,功绩卓越、千古流芳、昭示着宁县昔日的灿烂与繁荣。

同时,宁县属革命老区,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拥军支前,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篇章,解放战争中的“五八战役”、迎接王震将军的“平子战斗”、“西洼子战斗”及宁县狙击战等留下了宁县革命烈士陵园,九岘西洼子烈士陵园、王孝锡烈士陵园、任鼎昌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激励着宁县一代又一代人民奋发投身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

(2)农业基础雄厚,农林牧副业发达,农副产品类多质优量大

宁县作为陇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基础好,加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林牧副业发达,农产品种类多、品质优、产量大。

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小米等。

宁县作为甘肃省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山水形胜的灵气所致,生产的早胜曹杏、九龙金枣、黄甘桃、红富士苹果等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果产品系列开发已成气候,年加工杏脯、枣脯、桃脯等果制品20多种6000余吨。

黄花菜产量居全市之首,质量为西北之冠,被外贸部命名为“西北特级金针菜”。

境内盛产各种药材,其中69种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5种列入出口商品。

生长在子午岭密林深处的羊肚菌、黑木耳极其珍贵。

(3)矿产资源储量大,开发前景诱人

县域境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要有煤、石油、煤层气、建筑用砂(沙)石、石灰石、矿泉水,砖瓦用粘土等。

新近探明,县域境内西北部蕴藏有大量的石油资源,是西峰油田的主要组成部分。

东南部蕴藏有煤炭资源,探明总储量为1024亿吨,占甘肃省煤炭预测储量的72%,开发潜力巨大。

目前,宁县南部煤田规划详查探井46眼,精查19,见煤43眼,主要分布在中村、新庄、太昌等3个乡镇。

其中宁中煤田规划详查探井96眼,煤层主要分布在中村、平子、良平、早胜、新宁、南义、和盛、春荣、焦村、瓦斜等10个乡镇。

2、不利因素

(1)工业发展缓慢,缺少支柱产业

长期以来,宁县以发展农业为主,二、三产业滞后,2008年一、二、三产业比重构成为36.5:

26.1:

37.4,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现有工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益低,缺乏大型骨干企业。

(2)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缺乏专业培训

宁县有5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98%,城镇人口10.77万人,城镇化水平较低,仅为20%,庞大的农业人口基数和专业技能缺乏对宁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巨额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3)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水资源紧缺

县域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全县荒山、荒坡面积2.74万公顷,地形破碎,植被稀少,且大部分未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年平均降雨量565.9mm,降水量不仅稀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很大困难。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短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缺乏、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加上财源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宁县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现状仍未彻底改变,而且仅有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偏小,龙头带动效应不强,产业链短。

三、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率先突破发展、建设甘肃强县主线,以项目建设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工业集中区和新农村三大建设,继续提升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产业,壮大油料、中药材产业,加速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和盛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人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

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城(县城)、二区(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和和盛工业集中区)、三线(宁县城区——长庆桥、米桥、盘克)”,争取到2030年,通过实现一个宏伟目标——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实施两大战略——工业强县、产业富县,加快三项建设——基础设施、工业集中区、新农村,开发四大资源——煤炭、石油、绿色农产品、文化旅游,实现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