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4200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种子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种业仍需大变革31

法规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革品种审定制度31

育种研发:

企业主导商业化育种,基础研究加大投入32

行业整合:

支持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兼并重组33

生物育种:

搁置争议,储备技术33

三、中国种子市场分析35

1、整体形势:

粮食安全保障对良种需求巨大35

2、玉米种子:

饲料带动需求,育种仍需突破38

3、水稻种子:

高产杂交稻与优质常规稻的博弈40

3、小麦种子:

商品化率低,能否实现杂交化是关键43

四、转基因技术:

天使还是魔鬼44

1、转基因育种的发展现状44

2、各国政府对待转基因的态度45

3、转基因技术在中国47

五、种业投资策略48

1、投资标的选择49

2、投资时点把握50

(1)投资种子行业需准确把握节奏50

(2)种子板块行情具有规律性52

3、投资建议53

4、风险提示53

技术资本引领,法规制度护航

1、美国种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农民自留种为主,商品化种子少,行业公司少而弱。

从第一家种子公司成立开始,美国种子行业有超过200年的历史。

1784年,DavidLandreth在费城成立了美国第一家经营蔬菜种子的公司,到1850年发展到45多家种子公司,主要经营蔬菜、花卉和牧草种子。

1883年美国种子贸易协会(ASTA)成立,其主要作用是将种子企业和经销商联系起来,当时会员只有35个,如今已超过900个。

这一阶段虽然时间漫长,但仅仅是种子行业的萌芽阶段,由于杂交种子还没有得到利用,大部分农民还是以自己每年留种给下一年使用为主,很少会在外面购买大量的商品种子,因此这一阶段的种子公司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种子产业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产业。

第二阶段:

杂交育种实现,种子真正开始商品化,先锋公司创立并崛起。

二十世纪初,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成功应用于农作物育种,杂交种子的出现是种子商品化的重要契机,因为杂交种子农民不能自己留种,商品化种子的比例大大提高。

1926年,亨利·

华莱士创办了世界第一家杂交玉米种子公司:

先锋良种。

约有150家私营种子企业在这一时期也应运而生,开始从事杂交种子业务,到1965年,杂交玉米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5%。

这个阶段的初期的种子公司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家庭经营企业,资金有限,再加上当时的专利、品种保护不力,公司很少做育种研究,品种选育主要由公共科研机构、农业大学承担,而种子公司主要负责种子的扩繁和销售。

第三阶段:

种子企业实力大大加强并发力育种研究,掀起第一轮并购潮。

1970年以前,美国种业以中小企业、家庭型公司为主,经营规模小,总体实力弱,加上品种保护不力,这些企业无力投资育种研发。

直到《美国植物专利法》、《联邦种子法》、《植物品种保护法》等法律的颁布,以及《Stevebson-Wydler技术创新法》规定联邦政府负责转化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并推动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美国政府对育种投入也做出相应调整,私人企业逐渐成为商业化育种研究的主体。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私人企业育种研发投入增长220%以上,从1976年开始就一直超过公共机构研究投入,占全美种业研发投入的60%以上。

这个阶段很多大型种子公司开始增加育种投资,并且通过兼并重组不断增强实力。

第四阶段:

跨国跨行业兼并整合,生物育种渐成主流,孟山都崛起,寡头垄断格局初现。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种子企业育种投入持续增加,并超过公共科研机构研发投入。

一些农化、制药跨国企业进入种业,展开了新一轮整合并购,先后形成了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一批跨国种业集团,在资本运作、经营规模、研发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加速了美国种业市场向几大跨国企业聚集。

与此同时,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种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育种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行业主流,并且有力推动了美国乃至全球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

目前美国涉及种子业务的企业有700多家,其中种子公司500多家,除了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等跨国公司,还有从事专业化经营的小公司或家庭企业,以及种子包衣、加工机械等关联产业企业200多家,前几位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种子市场份额已经高达75%,占据另外25%市场的中小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几大巨头投资或者进行技术合作。

2、美国种业现状

美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也是种业第一大市场。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高,玉米、小麦、大豆等种植产业集中度高,优势明显,农产品产量、贸易量均是世界第一,这也其拥有全球领先的现代化种业密不可分。

据国际种子联盟(ISF)统计,美国农作物种子市场价值高达150亿美元,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价值(450亿美元)的34%。

美国商品种子市场主要包括玉米、大豆、棉花、蔬果等作物,最近十几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快速发展,目前美国92%的玉米、94%的大豆、94%的棉花都是转基因种子,但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作物转基因种子尚未放开。

美国种子市场非常集中,孟山都、先锋、先正达等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美国种子企业长期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巨大,分工明确。

美国种子

行业发展的早期,由于公司实力较弱,而且国家没有品种保护法规,公司并无动力进行育种研究,主要是有国有机构和大学完成。

随着实用专利、植物专利、品种保护三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逐步建立,激励了私人企业投资,1976年开始以先锋、孟山都为代表的私人企业研发投入超过了国有机构和大学,企业育种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左右,种子企业在育种应用研究领域已经占主导地位。

美国国有科研机构、大学和农业部所属试验站逐步转向基础和公益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质扩增及鉴定等基础性工作,大学重点开展遗传育种方法、基因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研究,种质资源和技术成果一经成熟,便逐步向种子企业转移,服务于企业商业化研发,同时为企业培养研发人才。

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确保了种子行业的长期发展以及种子企业的合理竞争。

美国种业最早的法案是1912年的《联邦种子进口法》,规定了种子净度和杂草种子容许标准,防止进口劣质种子;

1926年该法案修订要求进口种子必须染色,警示进口种子可能不适合本地种植。

1939年种业史上第一步重要的综合性法律《联邦种子法》正式颁布,对农作物和蔬菜两类种子进口、州际运输和商业活动以及种子标签、种子广告、发芽测试、劣质种子损失测定及估价、杂草种子含量、质量描述和样本保存等作出规定,确立了标签真实性制度,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

此外还有《植物专利法案》、《植物品种保护法案》以及扩展到农业领域的普通专利法案,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无性繁殖植物品种、植物新品种都给予足够的保护,保障了育种者和企业合法权益,调动了投资育种研发的积极性。

除国家法律外,美国绝大部分州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颁布了州种子法,对本地的种子销售许可等有关事务增加了管理规定,许多州种子法强调种子要满足本州需要的基本质量标准。

为方便各州法规之间的协调,美国农业部种子控制官员

协会制定了《州统一种子法》,目前已被大多数州采纳或采用大部分条款。

美国不仅法律制度完善,执法力度和社会监督也非常强大。

仅统计违反《联邦种子法》真实标签的

执法案件,2006年就有499起,2007年365起,现在每年基本稳定在360起左右,这些案件执行有力,由州种子执行部门迅速作出反应,作出罚款等处罚决定,并在农业部和其他各大媒体上公布并转载,违法企业的信誉破坏将影响到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强有力的社会监督使得企业不敢违法。

美国种子管理体系健全,政府与行业组织各司其职。

美国种子管理体系分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两类。

政府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管理,农业部代表联邦政府依法行使种子管理权力,执行机构有农产品市场服务局和动植物检验局。

农产品市场服务局负责种子出口和州际贸易质量检验、种子认证、新品种保护及品种名录、种质基因保存等;

动植物检验局负责种子进出口及州际贸易检疫;

政府管理特别强调标签真实性,但并不强制执行种子质量国家标准,对商业化推广的品种不要求审定或注册。

各州农业部门设立种子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本州生产和销售种子的质量,检查质量认证证书,规范企业生产销售行为,查验种子及标签真实性,行使违法处罚权力,并对有关种子纠纷进行仲裁等。

种子行业管理组织化程度很高,大多数品种都有自己的协会,主要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自律。

最重要的行业组织是美国种子贸易协会和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

美国种子贸易协会成立于1883年,目前有900多个企业会员,主要为会员提供品种选育、种子生产销售等方面技术和信息服务。

种子认证机构协会由各州种子认证机构组成,也吸收了加、澳、新、智等国外官方认证机构,目前有50多个成员,主要制定质量最低标准和认证程序,实施种子质量认证,宣传推广高质量认证种子。

3、主要公司情况

全球种业前十强均在美国开展业务,合计市场份额已高达80%左右。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种子市场,也是世界种子巨头们最主要的市场,美国和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种子市场集中度都比较高,全球CR10市场集中度已从1985年的约15%上升到现在的80%左右,仅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三家就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另外的利马格兰、拜耳、陶氏益农、KWS等跨国企业也颇具实力。

这些大企业能够逐渐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其资金实力雄厚,研发投入较大,因此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

2015年孟山都公司研发经费达到16亿美元,先正达种业研发投入13亿美元,杜邦先锋研发投入超10亿美元。

2015年,孟山都销售收入150亿美元,其中种子及生物技术专利业务102亿美元,包括玉米种子60亿美元、大豆种子23亿美元、蔬菜种子8亿美元,棉花种子5亿美元,其他种子业务6亿美元,另外还有农业技术产品48亿美元;

杜邦集团销售收入251亿美元,其中种子业务68亿美元,还有其他农业业务29亿美元;

先正达销售收入134亿美元,其中种子业务销售收入28亿美元,包括玉米和大豆种子收入15亿美元,其他大田作物种子约6亿美元,蔬菜种子7亿美元,花卉种苗3亿美元。

孟山都——靠生物技术崛起的一代枭雄孟山都崛起的重要原因是抓住了农业生物技术尤其转基因技术大发展的机会。

孟山都创建于1901年,初期主要生产糖精,之后进入农化领域,1976年开始销售其主要产品“农达”除草剂,1996年利用转基因技术推出全球第一个商品化转基因产品抗“农达”大豆,并在全球首创种子与农化产品协同销售之先例,顺利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农业公司。

公司每年在农业生物技术和种业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都在10%左右。

除推出全球首个转基因大豆产品外,还推出了转基因抗虫棉、抗农达棉花、蓖麻、玉米,以及后续的各类组合性状转基因产品(一个产品中保护抗虫、抗除草剂等多个性状)。

目前全球90%的抗虫棉和抗虫玉米品种中所含的抗虫基因都来自孟山都公司的专利。

除了直接销售种子之外,公司还有全新的商业模式——“专利许可”,即将公司拥有的基因或性状专利授权给其他公司开发种子产品,并收取其种子一定比例的技术费用。

孟山都公司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现代种业兼并收购历史。

1980年公司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将重心放到生命科学与农业上,1981年成立分子生物学小组,并确定为公司的战略研究核心,1982年收购了大豆种子公司JacobHartz,1984年在密苏里州成立生命科学研究中心,1996年以1.5亿美元收购了Agracetus公司植物生物技术资产和生物技术公司Calgene的部分股份,1997年以2.87亿美元的价格从圣尼斯手中收购了Asgrow公司,还收购了Holden旗下的基础种子公司和全国玉米杂交服务公司,1998年以2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玉米种子公司迪卡,以18亿美元收购台达松景兰德,以5.25亿美元收购了联合利华在欧洲的小麦育种企业,还收购了印度最大的种子公司马哈拉施特拉杂交种子有限公司的股份,1999年与嘉吉公司联合共同投资1.5亿美元建立生物农产品开发公司;

2000年被并入法玛西亚之后2002年又从法玛西亚独立出来,成为一家纯粹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2005年收购了全球领先的蔬菜和水果种子公司圣尼斯,使公司巩固了全球最大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和种业的地位。

2013,收购意外天气保险公司ClimateCorporation,将所掌握数据科学应用到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史无前例地的产品交互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并尽可能地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出售新的服务。

孟山都在中国的业务并不算成功,中国收入占全公司的比例仅有1%左右。

孟山都在中国的业务可以追溯到1923年将糖精引入中国,现在的种业方面,主要通过与中国种子集团合资的中种迪卡、岱字棉和收购的圣尼斯公司。

中种迪卡分别由中种集团和孟山都持有51%和49%的股份,主要从事玉米等大田作物种子业务,主要产品为迪卡系列杂交玉米,但由于在中国开展业务较晚,在东华北和黄淮海等主产区已无优势,公司主要在西南区域开展业务,高峰期曾占广西市场的30%。

岱字棉在河北和安徽的两家合资公司首先将转基因抗虫棉引入中国,但由于国产种子低价进入市场,公司的棉花业务现在也经营惨淡。

圣尼斯公司主要开展蔬菜业务,国外的蔬菜种子在中国市场竞争优势明

显,主要对手是先正达、利马格兰等外资企业。

由于中国政府没有批准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孟山都公司的优势产品转基因大豆、玉米种子并未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

杜邦先锋——商业育种体系领先全球

杜邦集团旗下的先锋良种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企业。

先锋公司成立于1926年,是全球最早进行玉米杂交育种的公司之一,也是最早一批全球化经营的种子公司,1946年成立加拿大公司,1971年进入南美洲和西欧市场,1976年进入中欧和亚洲市场,长期处于全球种业领导者的地位。

先锋1991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1999年被杜邦集团收购,成为杜邦的全资子公司,目前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

进入杜邦集团之后公司种业继续高速发展,在杜邦集团农业业务中的占比持续提高,2015先锋种业销售收入达到68亿美元占杜邦农业业务的69%,全球仅次于孟山都。

公司研发投入巨大,2015年农业研发投入超过10亿美元,占收入的11%。

杜邦先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先进的育种理念以及全球化、现代化的商业育种体系。

杜邦先锋在全球7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拥有140多个研究和试验中心,1000多个地区

性育种基地,还有大规模、数字化、程序化、永久性的种质资源管理和利用平台。

其主要优势在于:

1)庞大的、全球化的资源库:

先锋拥有全球60%的玉米种质资源,公司的育种家可以在全世界的试验站之间规范地交流和共享种质资源,而且还在不断的收集

与创新。

2)种质资源高效分类,便于操作:

公司把种质资源的杂种优势类群简单地划

分成母本、父本两群,这种保证了两群间的遗传多样性逐渐增加,选育自交系以杂交种的表现来评价和筛选,不为农艺表现和育种经验所左右,品种与选系同步,不因育种人

员的变动而受重大影响,保证选育工作的连续性。

3)严格的选育指标:

育种试验分为自交系培育、杂交种选拔、优秀品种鉴定、最优组合定位与推广四步,杂交种评价指标

只针对市场需求,制订的育种目标简单且易操作,并严格执行,包括广适性、产量稳定性、市场竞争力、抗病虫害和抗旱性、遗传多样性、制种难易度等。

4)试验手段先进:

机械化和电子化是规模化育种的前提,公司试验设计、用种分包和排列、播种、试验标牌和田间记录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和保存、冬繁和育种材料决选都实现了

机械化和电子化,应用成熟的育种资料分析软件系统,确保程序化和标准化。

5)多种技术结合:

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大规模双单倍体育种技术都是常规育种方

法之外的重要补充手段,通过将基因比对、基因转移等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方法相结合发掘更新、更优良的种质资源,并获得一大批突破性的优良自交系用于育种。

杜邦先锋在中国主要通过和登海和敦煌两家合资公司开展杂交玉米种子业务,目前占据中国市场约有10%的份额。

1983年先锋公司在北京农业大学设立联络站,进行玉米品种试验,1996年找到适合中国生产条件的种质,1997年设立先锋北京办事处,1998

年建立铁岭先锋公司,并在辽宁铁岭和河南新乡设研发中心,分别研发春、夏播玉米品种,开始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育种和测试。

2002年和2006年分别与登海种业和敦煌种业建立合资公司,推广杂交玉米种子,先锋进行自主研发,合资公司负责生产和销售。

先锋公司最主要的品种为先玉335,依靠较好的农艺性状以及划时代的单粒播种技术迅速占领市场,每年推广面积超过3000万亩,若考虑到套牌种子,则市场占有率更高。

除杂交玉米种子业务之外,先锋还利用其生物育种方面的优势,与北京未名凯拓共同组建中外合资的北京凯拓迪恩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进行玉米、水稻、油菜、蔬菜等农作物的抗旱、抗盐碱、抗冷、抗营养贫瘠、抗病及优良品质相关功能基因研究。

先正达——农化巨头,种业黑马

先正达种业的崛起是农化公司进入种子业务并协同发展的最佳案例。

先正达品牌的历史不长,是2000年由两大制药巨头诺华与阿斯利康的农业部门合并而来,现在是全球最大农业企业,农化和种子业务分别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三。

公司的源头可追溯到十七十八世纪成立的Geigy、Sandoz、Ciba和ICI等农化公司,历史上推出过DDT、百草枯等经典的农化产品,上世纪七十年代分别进入种子市场,和孟山都一样,也是通过不断的兼并收购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先正达。

公司目前在全球9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2015

年销售收入134亿美元,其中种子28亿美元,农化106亿美元,近几年种业业务占比已由17%提升到21%。

先正达是最早进行生物育种的公司之一,早期推出过全球首个转基因番茄产品,后因战略调整在转基因方面落于孟山都之后,近几年又重新开始发力,并在北京建立了全球第二个生物技术中研发心,近年研发投入占比不断增大,15年达到10%。

先正达以农化业务打开中国市场,种子业务快速跟进。

早在Ciba公司时代先正达就已经在公司开展业务,目前已经是中国农业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三家合资企

业和两家独资企业。

其农化业务在中国尤其是华南市场非常突出,种业在最近十年快速跟上。

种子业务以蔬菜瓜果为主,通过设在“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先正达运营,玉米种子由与国内五十强的三北种业建立的合资公司经营,不断引入全球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在东华北、黄淮海和西南等主产区均有产品。

另外还在北京投资一亿美元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外商独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玉米、大豆等的生物育种前期研究。

4、行业发展趋势

大公司并购重组推动行业整合,集中度不断提高。

从孟山都、先锋、先正达三巨头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不断的并购重组,向国际化、规模化、跨行业方向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

由于种子是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种业公司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种和创新,而品种和创新需要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快速发展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

因此一些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种业公司逐渐被规模大、业务多元化、综合实力强的大集团兼并,种业巨头在不断的兼并收购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全球CR10市场集中度已从1985年的约15%上升到现在的80%左右。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

育种研发是种业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巨头们不惜重金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种子行业非常适用,公司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研实力和科研人才的竞争。

前有先锋公司依靠杂交育种技术成为种业老大,后有孟山都抓住生物育种快速发展的机会成为行业新王者,都不是巧合,而是建立在其巨大的研发投入以及前瞻性的研发战略基础之上的。

孟山都、先锋、先正达2015在研发上分别投入了14亿、13亿、10亿美元,分别占其当年种子销售收入的10.67%、13.4%、7.5%,都远远超过行业平均5%-7%的水平。

除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之外,各大公司还充分利用自家的专利、种质、技术等进行交叉许可、技术共享、合作研发,在合作的同时还大打专利战,把手中的技术和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以转基因技术为主的生物育种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常规育种以杂交技术为核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在杂种优势已经利用得非常充分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生产力的空间已经不大;

生物育种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品种选育过程更加高效、精准、直接,育成的品种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更大,因此已成为种业巨头的的重点发展方向。

从孟山都在1996年推出首个转基因大豆产品开始,先锋、先正达、拜耳、陶氏益农等各大企业也都推出了自己的转基因产品,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众多品种。

经过20年的发展,2015年转基因农作物遍及全球六大洲28个国家,总种植面积达到1.8亿公顷。

暂不考虑其带来的诸多争议,仅从商业前景的角度来看,转基因技术必定将带动行业新一轮的大发展。

我们将在后文专题分析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市场化进程刚刚起步

1、行业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种子行业已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正在经历行业整合期。

中国种业的前六十年发展经过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自选自留种阶段(1949-1978):

这个阶段种子完全没有商品化,没有种子市场和种子公司,也没有商业化育种,完全由农户和农业合作社自繁自

选自留种,良种率低,单产水平提升较慢,到1978年时中国玉米、水稻的单产分别仅

有187公斤/亩和265公斤/亩。

2)初步商品化阶段(1979-2000):

这个阶段种子逐渐实现商品化、专业化,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国家开始实施“种子工程”,种子

行业市场化发展加快,但仍然不规范。

到2000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种子公司(站)2700

家,注册登记的种子经营点32500多家,国有原种场、育种场2300多个。

3)市场化阶段(2001-2010):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2000年《种子法》以及之后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种子行业真正实现市场化和规范化,品种权得到有效保护,企业真正有动力

进行商业化育种并逐渐成为育种研发的主体。

4)高速发展阶段(2011-至今)随着2011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种子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体系核心的地位得到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伴随着种业商业化的进行,种子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资本大量涌入,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大量企业通过合并扩张,争夺市场占有率和行业话语权。

国内种业经过市场化初期的无序发展之后,种企数量开始迅速下降,从2011年的8600多家减少到2014年的5064多家,平均每年净

减少1000多家。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

每一次品种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育种创新要先行。

2、行业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直到2000年前后才逐渐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进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

“九五”期间农业部根据中国农业的形势和特点、种子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启动了“种子工程”;

1997年和2000年又分别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

最近三年,《种子法》历经两次修改,在2016年新《种子法》中进一步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