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406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docx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省略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周玉清7doc

以_双一流_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_省略_与发展_双一流_建设高端论坛综述_周玉清7

第3期[总第33期]2016年6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Journal of Graduate 

EducationNo.3

Jul.,2016

  文章编号:

2095-1663(2016)03-0001-

06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周玉清,黄 欢,付鸿飞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

)收稿日期:

2016-05-

03作者简介:

周玉清(1968-)

,女,黑龙江鸡西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副编审。

黄欢(1988-),女,辽宁大连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

付鸿飞(1990-)

,女,山东青岛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课题(1660012321403

)摘 要:

从“双一流”评价标准、建设路径、避免同质化和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四个维度对“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进行综述。

认为“双一流”评价标准应由国家和社会需求决定;建设路径应多元化,避免同质化倾向;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一、我国高校重点建设的简要回顾

我国的重点大学制度始于1954年,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

中指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

1959年、1960年、1963年、1978年又不断增加重点大学的数量。

截至1979

年底,全国共有97所重点大学[1-2]

虽然我国自20

世纪50年代就确定了国家重点大学,但是并没有设立专项经费来支持重点大学建设,而真正对大学和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还要从“211工程”开始。

1993年7月,

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211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个部分。

“211工程”

项目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九五”计划,1995年11月,正式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211工程”

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主要渠道,“211工程”

也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认可的中国高等教育优质品牌[

1,3]

随着“211工程”建设工作的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1998年5月,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同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这个项目被称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简称“985工程”。

1999年项目

正式启动,首先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进行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促进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

此后重点建设的高校不断增加,最终有39所高校进入重点建设行列[2,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渐强。

2011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即“2011计划”。

该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是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力求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2011计划”的建设特点是国家不再重点扶持哪一所大学,而是建设和形成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即“协同创新中心”。

这些创新中心不是终身制,每四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届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建设周期。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要担当起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行业产业发展及形成国际影响力的重任[5]。

上述建设项目显著提高了重点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实力及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为缩小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重点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为此,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校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该方案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将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即“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6]。

这项重点建设项目简称“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热点,但是“双一流”建设中有些问题仍需探讨,如,“双一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双一流”建设的路径是什么?

“双一流”建设中如何避免同质化倾向?

“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有多大?

为了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思考“双一流”建设中的现实问题,3月26日,“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在昆明举行。

本次论坛是2016年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的一个分论坛,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协办,云南大学承办。

来自8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50余名师生参加了论坛,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王战军主任主持了“双一流”建设分论坛。

二、“双一流”建设中要在法律、法规和

制度方面理清相关关系

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应该厘清和处理好哪些关系?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院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根本性的、长远性的十个关系,即:

①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政府管理与健全法规的关系;②办学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的关系;③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④党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⑤校党委行政、机关部处与学院的关系;⑥国际化评价与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关系;⑦优势特色与学科综合整体一流的关系;⑧拔尖人才汇聚与团队建设的关系;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学术自由的关系;⑩国际化办学与培养民族精英人才的关系。

在阐述这十大关系过程中,赵沁平院士列举了部分现行教育法律条文,指出了法律条文中的欠缺。

他重点强调了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避免“双一流”建设中司法无据、执法无序、违法办学的窘境。

同时他还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理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规范的、有效的、能充分体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学校议事、决策机构与流程,更要明确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关系,确保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在大学建设和管理

·

·周玉清,等: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学校内部各基层单位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院应该为实体,要有足够的自主权,各部处的主要职能则是规划、配置、评估和服务。

高校在办学中要坚持学术标准,尊重办学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要避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盲目、无序扩张,否则必然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他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中,应该尽早建立以大学对国家的贡献为依据的绩效激励机制,构建与此相关的评价体系,以突出大学的贡献和绩效,同时注重大学文化中民族特色的彰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精英人才。

对于当前各类大学评价与排行榜,赵沁平院士特别指出,大学要避免对国际化评价(如SCI、ESI、Ei等)的单一追求,“双一流”建设目标不能偏,不能被各种排行榜所绑架,更不要被商业行为所左右。

三、“双一流”的评价标准应由

国家和社会需求来决定

什么样的大学和学科达到了一流水平?

“双一流”的评价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牟延林教授认为,大学和学科是否达到了一流水平,“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要由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说了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突出强调了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牟教授认为,满足一流的条件有以下几个:

①能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

国家的战略需求是“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西部崛起、“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都是“双一流”建设中要重点关注的。

中国的大学和学科是否达到一流的水平,要由中国自己说了算,不能由国外的排行榜说了算。

在评价标准方面我们要有主体意识,必须明确国家的战略需要是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出发点。

②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要实现“双一流”建设在短期和中长期不同阶段的目标,“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要领先出发,但是其他高校也不应该掉队,大学和学科要积极为产业融合的需要、为国际组织、为我们缺失的学科积极培养人才。

③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以学科作为基础来支撑的国际贡献,分为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两大块。

过去我们过多重视科学研究,不重视专业技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所忽视。

当前应该回应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需要,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增强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④能承担起我们的民族使命。

中华民族是个统一的大家庭,一流的大学要为这个大家庭的进步和发展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中国的一流大学应该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才是大学的使命和评价标准,而不应该过分强调科研。

有代表对于大学培养人才的使命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我国人才培养问题虽然一再被提及,但是往往又最不被重视,在“双一流”建设目标中也难以体现人才培养的使命,这是“双一流”建设中应该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学生代表说出了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看法,认为只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课堂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学生在一流导师的带领下做一流的科研,才能构成一流的学科进而建成一流的大学。

四、“双一流”建设中应力避同质化倾向

“双一流”建设中是否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

如何避免这种倾向?

与会专家比较关注这个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淑林副校长认为大学和学科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应该走自己的路。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教授则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双一流”建设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推行的重点建设制度的延续,而政府认定、政府投入、统一标准,则是高校同质化的根源。

目前我国各大学的院校结构、院系内部的结构都很相似,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这种办学导向不利于“双一流”建设。

国家对于高校其实有多层次的重点建设制度,但是有些大学对重点建设的理解有偏差,不少高校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将重点建设与大学的身份和水平挂钩,导致身份固化,竞争缺失,“双一流”建设不应延续这种思路。

当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