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完整打印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导学案】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
(板书课题:
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
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3.合作学习:
同桌合作学习文中带拼音的生字。
(1)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如“详”可以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地看)的动作来感悟;
“奖、叭、催、脏”等,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在组词和说话中认记;
“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检查生字认记情况。
可以在给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完成。
4.写字指导。
(1)写正确。
“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
“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特别是笔顺,应该引导学生临写。
(2)写美观。
借助两个带木字旁的字(楼、梯)的书写指导,可以复习巩固木字旁的书写方法。
“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
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
(3)全班交流。
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
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画弄脏,来不及画。
(坏事)
经过:
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
得了一等奖。
(好事)
3.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
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9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认读有生字组成的生词。
3.反复朗读课文,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故事。
【板书设计】
(坏事)
(好事)
第二课时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读有生字组成的生词。
2.反复朗读课文,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故事。
一、复习生字,游戏激趣
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
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
“别哭,孩子。
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
而不是其他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
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
“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好事呢?
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动脑筋)
3.朗读指导。
(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播音员?
然后学生进行评议:
谁读得好?
好在哪里?
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
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课堂检测】
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抄秒”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生词。
2.模仿课文,写一篇自己动脑之后,坏事变好事的小文章。
遇事肯动脑筋坏事→好事
【课后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
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
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
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
26蜜蜂引路
1.指导学生会写9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及偏旁“弓”,积累词语:
附近、常常、谈天、往常、亲自、果然、惊讶。
2.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运用“附近、常常、谈天、往常、亲自、果然、惊讶”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1)指导学生对“派”的识记与书写及“敲”的书写。
(2)引导学生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1..自学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同学互相交流怎样识记字形。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
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蜜蜂)
2.揭示课题:
“引路”是什么意思?
(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
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读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
聊天,闲谈。
惊讶:
感到很奇怪;
惊异。
向导:
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件事的?
(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引路莫斯科派人谈天敲门惊讶向导
一、检查预习,复习导入
自己读课文:
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内容?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1922年;
地点是莫斯科;
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只好亲自去找养蜂人了。
(3)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
发现花丛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
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
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
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并自己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说你的感受。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
王尚文先生指出:
“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
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
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
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
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
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
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文。
27寓言两则
1.指导学生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词语“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
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3.指导学生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1)指导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同时识字、写字,理解运用“好像、焦急、整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1)引导学生对“寓、截”的识记,对“费、望、算”的书写。
(2)引导学生感悟寓意。
指导学生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词语“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你读过成语故事吗?
举例说说。
2.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学习“寓”字)
3.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
这两个故事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
(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
(你读懂了什么?
4.问。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
(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
(议一议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回答:
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他的心情怎样?
注意从下面词语中找答案: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
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
(这是故事的起因。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并回答:
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
本课指白白地耗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这是故事的经过。
(3)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回答:
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
(这是故事的结果。
4.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预设答案: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顾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2.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
(举例)
3.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老师写,学生看。
3.学生抄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
1.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
2.抄写本文的生字、生词。
3.预习《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
寓言寓意焦急焦虑喘气计算算盘一截
拦截丢失费力浪费盼望张望气喘吁吁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
齐读课题。
识记“守”。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
以后他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1)讨论第一个问题。
①指名回答。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②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③按问题回答:
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
(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比较两个句子。
思考:
他为什么能捡到?
(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2)讨论第二个问题。
①指名小结讨论结果。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
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②他的想法能实现吗?
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
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③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3)讨论第三个问题。
小结结果:
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4)指名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1.感受人物形象。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小结:
那个种田人太傻了,总想不劳而获,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2.分析错误的原因。
(1)提问:
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①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②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③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④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3.需提炼,揭示寓意。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
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1.分析课后“我会写”中生字的字形及结构。
2.学生试写“守、肥、桩、比”,评议后再写。
1.把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急——拔苗——苗死(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
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对意外收获不存侥幸心理)
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
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
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
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容,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
28丑小鸭
1.指导学生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词语“暖烘烘、又大又丑、讥笑、钻出、欺负、剩下、讨厌、冻僵、幸亏、又惊奇又羡慕”。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引导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对“僵、卧”的识记;
对“翅膀、蛋壳”的书写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会认14个生字,,积累词语“暖烘烘、又大又丑、讥笑、钻出、欺负、剩下、讨厌、冻僵、幸亏、又惊奇又羡慕”。
2.正确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一、揭示课题,讲故事激趣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讲故事。
《丑小鸭》是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很多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故事,谁能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不仅听起来很有意思,读起来也会更感人。
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自学课文。
(1)读。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
(4)问。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分自然段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思。
(边读边思考,提出质疑。
4.议。
(交流读后的感受,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内讨论。
四、师生交流